查看原文
其他

徐甜甜 | 她之于松阳,就像妹岛之于濑户

安利松阳县的 ArchiWorld世界之旅 2022-09-09



日本有这样一组神奇的岛屿,它们像所有大城市发展起来之后被遗弃的乡村一样,村中人烟越来越少,晚上的灯火也不再亮起,但这里却浴火重生,由建筑师和艺术家重新唤醒了乡土的活力,这里就是濑户内海。


濑户内海 地中美术馆


濑户内海的艺术祭三年举办一次,我们也曾和大家一起实地共同见证过几次艺术祭的魅力,但是中国也有这样一个地方,那些乡村同样是在离闹市很远的天涯海角,每个村落都有着百年传承下来的手工工艺,但却一直封闭在山中河里,不为外人知。


直到这些乡村因为一个偶然的项目,遇到了一位建筑师,这位建筑师之于这里,相当于所有建筑师之于濑户。她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实现了乡村手工艺及旅游业的振兴,她就是徐甜甜,这个地方就是松阳县。



松阳县有很多小村子,它们彼此之间相隔较远,每个村子的人们都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但是失去联系也意味着它们的产业文化无法宣传出去,而徐甜甜却从建筑层面改善了当地工坊的环境,并且将更多的人带到村子里,让古老的村寨焕发新的生气。


第一个案例成功之后,周边的村子开始效仿,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洒满了松阳县,徐甜甜称这种以点带面振兴乡村的方式为“针灸式”。


01.

红糖工坊 · 樟溪乡兴村


红糖工坊建筑体量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侧与甘蔗地相邻由红砖围合,成为甘蔗堆放和后勤服务区,南侧向村庄与田野打开,成为开放的红糖生产展示区。



三个挑高的轻钢体量分别作为:休闲体验区,甘蔗堆放区和带有六个灶台三十六口锅的传统红糖加工区。环绕这三个区块的线性走廊,成为红糖生产剧场的环形看台和参观流线。



红糖工坊这样规模的小厂房,在松阳的平地村并不罕见。通常都采用经济有效的轻钢结构;在红糖工坊的设计中,我们选取当地常见的这种轻钢建筑形态,符合大跨度生产空间需求, 与工厂的功能属性吻合,结合空间功能属性区分使用,形成清晰的材料结构系统。



由于古法红糖制作需要使用明火,烟囱、排风等设备也在设计上整体可虑和轻钢结构融为一体。轻钢结构灵活的特性可以在生产展示区视线范围完全打开,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与村庄和田园相连,互相叠加成为富有生机的田园生产生活画卷。



兴村红糖工坊投入使用后,不仅极大改善了传统小作坊式脏、乱、差的生产条件,提高村民收入,增加村民文化自信;而且成为了村庄的公共文化场所,已经举办多场木偶戏演出及体验传承活动,这也是拓展工坊功能作为剧场空间的设计意图的体现。


02.

大木山茶室 · 大木山村


大木山茶园位处县城附近,是主要产茶农作区和重要旅游景点,附近有为数不少的村落, 也是到达松阳古村落旅游的途经之处。



和其他景区的茶室不同的是,大木山茶室是整个茶园生产劳作和景观内容的延续和提升;茶室之于茶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系统的一个中心点, 位置上的中心,也是游客动线、景观、功能等的中心点位和目的地,类似茶的精神空间的功能。



茶室的氛围,从茶园、水面、梧桐树一直延伸铺垫 。


隔岸相望的两组梧桐树,无形中拉开了湖面的张力,我们对两处的树下做了相互关联的景观处理,同样的碎石板的铺嵌,只是在对岸两颗梧桐树下部分置换为镜面+花岗岩石板,通过红叶石楠的围护强调树荫下的空间感,让人在茶园的行走中保留某种记忆,某种印象,甚至某种错觉,这样就开始了空间的酝酿。



建筑形态延续场地现有长廊的坡屋顶,并未做过多的形式上的操作。北侧的公共区退让到五颗梧桐树之后留出树荫下的活动区域,南侧两个庭院茶室则出挑水面,与长廊构成连续的线性流线的同时弱化茶室自身建筑体量和形式语言。



屋顶切出线性天窗,将光线和树荫引入室内,回应空间,提示节奏。深色的混凝土墙面和屋顶作为结构和材料的统一表达,有效增加线性场地的空间使用率,作为连续的空间背景,营造氛围。


03.

竹林剧场 · 横坑村


横坑村始建于明朝,坐落在海拔1080米的尖山坡上,是典型的浙西南山地村落。村里的夯土墙建筑沿着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周边竹资源丰富,漫山遍野的毛竹林既是村庄的产业基础,又可以给当地文化和旅游提供良好资源。



毛竹有很强的韧性,地上是已经长成的地下横走茎上萌发的芽,一片毛竹林是由同一根横走茎萌发,因此毛竹的根系如同建筑的基础,具有非常强的整体性,毛竹韧性很强,竹子可以下弯一定程度,而保持完好的生长状态。



松阳县的很多古村落都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毛竹林,远看甚是壮观,但是竹林里却无可停留空间 ,所以我们想结合毛竹的天然属性,在竹林深处的较平坦的场地上,把四周的毛竹有秩序的下拉,围合出类似穹顶的状态,这里便形成了一个可停留的场地, 利用生长的竹子来围合开放休憩空间。



竹子都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老竹子死去,新竹子长出,这样每年都可以进行更替,把老竹子砍去,把新生的竹子重新编织进来。所以竹林剧场的形态每年会有一些变化, 竹叶的生长,竹子的生死置换,让这个竹林剧场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新陈代谢体。



建成后的竹林剧场,成为横坑村的多功能空间:村里的一些传统祭祀活动,当地的高腔剧团的演出,外来游客的休闲露营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自然空间。


04.

独山驿站 · 石门村



独山驿站位于松阳母亲河松阴溪畔的一块下洼湿地,面向独山,作为松阴溪景区的关键节点,规划功能定位为游客资讯服务以及水上运动中心,包括专业运动训练和休闲水上活动设施等,三角形湿地区块也将改造成船只的停留小港。



由于场地的特殊性,独山驿站将成为松阳门户驿站,既是县城和乡村的交汇处,也是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交集场所。


设计上将周边区块统一考虑,功能的多样性通过水面上的螺旋形展开,分为近端中心的游客功能以及远端的运动员训练空间。



东西方向的直线廊道贯穿螺旋体量,形成直接交通路径。由于水位不同而形成的“C”型坝面向独山,围拢船只停留港湾,同时也成为游客以及观光电瓶车的步道。建筑功能和景观廊道/坡道等互相融合,通过水面上起伏的户外游廊路径,展现山水景观的持续转换视角。



项目采用木装配结构,作为低碳建造,以及与传统木构建筑对话。螺旋形成的弧型空间导引使用者进入,玻璃墙面交替变化的渐变透明度则构成另一层次的空间转换。


游客从入口处进入,视线仍然停留在室外的山水景观,随着弧线空间导引以及玻璃透明度变化,将逐渐将视线收回转换到内部庭院的绿化景观。



玻璃的渐变透明度也在多雨的季节形成雾气般的立面形象。通过空间形态和立面转换,形成山水之间层次丰富的内外空间交替。



螺旋中心上升到二层的多功能圆形空间,通过屋顶的孔状开口, 不同时间可以在地面上形成不同的光斑。以黄铜片标注的二十四节气各个时辰的光斑位置,成为这个圆形空间的时间装置,和周边景观共同构成自然与时间的对话。



05.

石门廊桥 · 松阴溪南岸


石门和石门圩两个村庄位于松阴溪两岸。“石门圩”原来是石门村的农田,过去村民过河种田,后来慢慢就在河对岸建房建村,形成新的石门圩村。


连接两个村庄的石门大桥建于1974年6月,为无筋无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63米,该桥曾经是松阴溪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2010年12月斋坛连接线桥建成贯通,石门大桥及王(村)斋(坛)线几乎废弃。由于年久失修且有安全隐患,当地政府一度考虑拆除这座大桥。


2016年松阴溪景区建设给这座大桥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我们结合松阴溪沿岸绿道的游览路线,提出保留石门大桥改造为步行廊桥和电瓶车观光游览停留点的策略, 提供了在松阴溪上观其纵深的新视点。



这段风景还包括了旁边的千年古堰坝午羊堰,成为松阴溪景区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新建的廊桥也成为两个村庄村口的共享公共空间,如同过去的风雨桥。


石门廊桥采用木装配结构,外形借用当地建筑形态,和桥头的石门驿站以及村庄的民居形成连贯性。廊桥沿着263米的大桥的展开,在桥拱处廊顶开放,呼应大桥的结构韵律,也形成线性路径上光影交错的节奏。



桥中央放大的平台,保留70年代建桥时的石刻栏板, 木装配廊桥在这里断开,空间骤然放大,视野开阔,平台上的行列式绿树继续延续桥拱结构的韵律,也暗示到达松阴溪中的开放绿岛。



石门廊桥作为一种指引,将人群引入周边村落,不仅连接起松阴溪两岸村庄,也进一步把人流量带入到邻近的村落里。 


一公里外,王村的王景纪念堂以及周边的村庄建设,和石门廊桥串点连线:廊桥所处的自然山水与王景纪念堂中的建筑历史叙事,建构起这个区域独特的 自然人文景观。



06.

石仓契约博物馆 · 石仓村


自古以来,契约作为交换商品和建立互信的凭据,在社会中承担了重要角色,可谓是人类信任关系的基石。买卖、抵押、租赁、嫁娶等协作关系相应产生了不同种类的契约。契约记载和印迹着人类的宗教、历史、文明与文化。



项目和景观用地均沿袭梯田的地势,与四周的村庄中心和交通流线相互呼应补充,延续并补接了村庄、广场、交通形成的环路关系,成为连接两个村庄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


水作为场地引导性线索,饮水渠的水流沿袭地形而下并进入村庄,辅以碎石路径,溯源而上到达场地的过程有如觅,富于诗意。


07.

豆腐工坊 · 蔡宅村


蔡宅村位于松阳县大东坝镇,四面环山,石仓溪穿村而过。这里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尤其以各种豆腐产品为特色。从前,传统家庭作坊的制作的豆腐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食品认证的标准,因此销路并不广泛。



豆腐工坊的建筑与村庄环境融为一体,顺着地形原有的趋势,从村口绵延向上。工坊在村级成立了原材料和加工户的合作社,使得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的品质得到了提升。工坊的整体运营由合作社完成,村民成为了直接受益人。现在也有不少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工坊的车间功能按照生产的工艺流程沿地形阶梯向上。在空间上由原料准备区,磨浆区,煮浆区,炸制区,摊晾区及品尝区等六个功能区组成。



建筑的一侧设有供游客参观的通廊,游客可以顺着楼梯按顺序观看到豆腐制作的整个过程,最后到达最顶端的品尝区。这里不仅可以尝到新鲜出炉的豆腐,也能欣赏到溪水对岸历史村落的美丽景致。



工坊整体采用木装配结构,在实现现代工坊生产目的的同时,也与村庄内传统的榫卯结构房屋相呼应。



这些村子的实例证明了建筑的魅力,也给当代设计师更多启示,还有更多的村落潜力等待被挖掘。


松阳这片土地不只有徐甜甜的针灸式项目,还有孟凡浩火遍全网的回迁房,改善环境的同时也增加村落生机,但所有这些想要一次完全实地考察很难,线路曲折时间有限,很难全部走到。


但是今年十一,世旅君就设计了这样一条线路,不仅涵盖以上所有的项目,带你走进松阳12个村落,还有当代著名建筑师戚山山的事务所交流活动。


行程详解及报名方式请戳下图▼▼▼



编辑|Z


/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