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 | 丁梅:奔走,为与衰老签一份体面的协议
在住津全国政协委员递交全国两会的众多提案中,有一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加快推进对养老机构的医保覆盖”这一呼吁,切中当下养老的痛点。再细看提案内容,涉及每个家庭,每位老人走向衰老都会遇到的困境,摆事实清晰具体,说数字详实可信,谈落实操作性强,从中不难看出递交这份提案的委员对“养老”这一民生大事的关注和用心。
以这份提案为线索,我们认识了它的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河东区副区长丁梅。通过对丁梅的采访,我们更了解了一位政协委员是怎样上下奔走,履职尽责的。
▲全国政协委员、河东区副区长丁梅向大会递交的提案
▲丁梅接受天津广播记者赵征的采访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5亿,占全国人口的17.3%,目前全国约有3万家养老机构,其中内设医疗机构的不足10%,实现医保覆盖的不足5%……”
两会前夕,记者第一次拨打全国政协委员、河东区副区长丁梅的电话时,她就一连串说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年来她不辞辛苦,调研走访,这组数据写在她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也早已刻在她的脑海里……
丁梅今年46岁,父母亲都已80多岁高龄,由于姐姐长期不在国内,照料父母的担子就落在她一人的身上。周末只要能挤出时间,她就会到父母家开启“家庭主妇”模式,她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晒给父母包的饺子、做的“大餐”,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丁梅的朋友圈
虽说父母身体硬朗,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但丁梅也常常感到压力。比如说,爱人不在家时,她不敢只身一人同时带父母外出,因为父亲去卫生间无法保障安全;再比如,她没有时间时,父母自己出门打车,有的出租车司机都不敢接单。最头疼的,就是母亲2015年底骨折,不得不长期卧床,医院不能久住,老人回家之后,丁梅每天在单位和父母家之间疲于奔波,感到万分的无助……
不仅仅是生活实例引发她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作为河东区分管民生工作的副区长,丁梅也必须常常思考着养老问题。
丁梅一直分管卫生事业,医养结合的工作是区内百姓最关注的热点难点之一。区里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屈指可数,其原因涉及资金紧张、怕担不起医疗风险等等。
“群众的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去年,丁梅成为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她就带去了一份宏观推动医养结合的提案。在后期答复提案的过程中,从原国家计生委到机构改革后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都与丁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让她了解到,国家层面在医养结合上的探索,以及机构改革后对大健康理念下老年事业发展的推动,也促使她对于养老问题有了更深切的关注。
丁梅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基层,去更多地了解和调研养老工作的难点,探索着解决问题的出路。
位于天津站后广场的阳光老人院,在2016年8月开始设置医务室,是河东区第一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这家老人院成立于2002年,目前有140多位老人,其中带管(尿管、胃管、呼吸机等)生存的有百分之六七十,其中还有很多是失能、失智老人。这里也是丁梅调研的重点,她多次来到这里,像解剖麻雀一样研究这个典型的医养结合“案例”。
▲一年来,丁梅多次到养老院调研
每当她那有特色的高亢嗓音和爽朗笑声在老人院里响起,很多失智老人就知道这是那位“丁医生”来了——由于养老院给这些长期卧床的老人配备了专业的病床,加上每天都有大夫护士来换液体、换管,这些失智老人都以为自己一直在医院,而不是养老院,所以丁梅也都会说笑着、配合着演上一把“丁医生”。
看到老人们在这里得到专业的照顾,丁梅的心里感到了一丝安慰。这是国家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后,河东区在此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效。而在这项工作开始之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阳光老人院院长孟津生回忆说,最简单的,带管生存的老人需要定期更换尿管、胃管等等,怎么办?养老院不具备条件,也没人懂,只能告知老人的儿女拨打120,家属抬着上下急救车,到医院折腾一溜够,换个管就十几分钟,120急救车来回就得600块钱,“说句不好听的,折腾一回,有的老人就搭进去半条命”。
▲河东区阳光老人院设置的医务室
▲阳光老人院医务室配备的医生和护士
2014年11月,原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在这样的背景下,阳光老人院院长孟津生在院内设立了医务室,配备了一次性管、心电监护、病床、呼吸机等必备医疗器械,并聘来了一名退休医生和一名退休护士,老人日常的体检、护理、换管等一般性问题都能在院里处理。
阳光照进阳光老人院,丁梅的心也豁亮了很多,但每次走出老人的房间时,这个“丁医生”的心里还是被一种更加复杂的情绪包围着。她一方面看到医养结合工作取得的成绩,随着调研的深入,她也发现了更多医养结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
在阳光老人院调研时,丁梅发现医务室里几乎没有药品,只备有几样急救药品,这让她有些吃惊。这家老人院95%以上的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常年服药。询问后丁梅才知道,阳光老人院在最初设立医务室时就进过一大批药,但是由于医保没有覆盖到养老机构,老人拿药必须得全额自费,“那批药全都作废了,压根就没人来买”,医务室护士李妙跟丁梅倒苦水。
“我们干这个医务室基本上都是赔钱的,除了药的问题,医护人员也不敢再招,一个民营机构,哪负担得起这些?现在这样也有问题,就俩人,只能上白班不能倒夜班,节假日也没人盯着,老人谁有问题了临时把她们叫过来处理,只能这么办。”院长孟津生如是说。
▲今年全国两会开始前,丁梅再次到阳光老人院调研
2016年起,丁梅先后任东丽区副区长、河东区副区长,一直分管卫生事业,她深知医保覆盖养老机构确实有难点,比如说最基本的骗保情况该如何避免?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绕道而行。“咱们今天的改革很多都是对过去既有规范的一些突破,我觉得有风险,那么要科学地去评判这个风险是不是可控?兜不住底线的那些东西,那叫胡来,但是能够兜住安全底线的,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事情,就值得去探索和尝试。”
丁梅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又在网上检索,了解到了一个重要信息:上海市、山东省青岛市今年1月1日开始在这方面有所放开,但是目前天津还没有看到真正的成果。丁梅突然想起有一家高端连锁养老院即将在河东开业,目前正在装修阶段,他们在上海、北京都已经有分支连锁。于是,她将这家养老院在上海、北京的院长邀请到天津,为自己详细介绍外地的探索和可能面临的风险。
与此同时,丁梅还大胆探索,把阳光老人院和春华社区医院捏到了一起,“两条腿走路”。在医保实现覆盖之前,让卧床的、不方便出门买药的老人委托“家庭医生”代为取药,以缓解目前面临的问题。
但是,丁梅没有就此止步。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在中组部的安排下,丁梅到全国政协参与了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双向交流挂职,跟随全国政协到各地调研。这让她意识到必须要高瞻远瞩,站在全国的视野,抓住具体问题,提出高质量的提案,这样才能通过两会这个平台建言献策,推动养老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这项提案终于成型:
1、加大对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的扶持力度,在房屋装修、设备购置、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养老院一定的扶持和帮助。设立医疗责任险等险种,如果发生纠纷,列入医疗纠纷调解范围。
2、加快推进对养老机构的医保覆盖,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采取定服务对象、定诊疗范围、定服务内容、定药品种类的方法,适当降低医保准入。对于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一时无法纳入医保的,鼓励临近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通过增加医保额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鼓励医疗机构为老人提供远程诊疗、上门访视、转诊预约等个性化服务。
3、提升养老机构对老年疾病防控能力,满足健康养老需求。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养老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都是丁梅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中最大的心愿。
“什么叫晚年的幸福?”在采访的最后,丁梅感慨地说:“就是能让老人和他的衰老签一份非常体面的协议,不管是健康的还是带病的,我们要让每一位老人都是有尊严的,是舒心的。我现在推动的是一件面向未来的事业,而你我,也终会有老去的那一天。”
记者 | 赵征 于玥
编辑 | 王芳 陈彤 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