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收藏】快给孩子收藏!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太赞了!

2017-07-06 河南语文 吴伟


第二届“语文杯”全国中小学生原创作文大赛启事(点击有惊喜哦)



导读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要学,初中要学,高中还要学;阅读中要考它,作文里要用它,诗歌里鉴赏它……



然而,小学要重点掌握的修辞有哪些,这些修辞分别是什么意思,用在句子里都有何作用?一起来学一学吧!


一、比喻

 

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

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第二种】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第三种】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第四种】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像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第五种】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鄙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第二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散文 这枝花 ,现在自然也和“文学树”上各个枝丫的花一样,都必须盛开。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第三种】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第四种】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的修辞举例


(1)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2)比喻句举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二、拟人

 

定义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二种】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第三种】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三、排比

 

定义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具体的运用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比如: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谚语)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四、借代

 

定义

借代,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


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


 

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第二种】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第三种】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第四种】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第五种】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第六种】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第七种】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五、夸张

 

定义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第一类】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二类】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第三类】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夸张的作用

【作用一】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作用二】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作用三】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六、通感

 

定义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技巧的运用

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敬请关注:河南语文微信:henanyuwen369河南语文公众微信平台:ww13525567667 河南语文微信公众订阅号:henanyuwen腾讯微博: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  新浪微博:河南语文吴伟河南语文网:henanyuwen.cn地址:450000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18-2-2201   吴伟0371-65033693(办)、13525567667

主办: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

主管: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

      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专业委员会

策划   吴    伟     主编   王莉莉

2017年第94期(总第261期)

投稿邮箱    lili1206@163.com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公众号henanyuwen吴  伟  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执行理事长兼常务秘书长、河南省语文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河南省名师巡讲团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导读导写专题组组长、河南语文网主编、河南网总编、《大语文教育》主编,中国修辞学会读写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院院长、中国汪国真教育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中国基础教育研究院秘书长,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师发展研究院秘书长、中国导读导写实验学校(网校)执行校长、河南省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网校)校长、河南教育学院教研中心教研员。



往期热文

【收藏】《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轻轻松松全唱会!(完整版)

【收藏】暑假里,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家长的九个建议!

【收藏】中考满分作文的18个秘诀,赶紧替孩子收藏!

家长的悔悟:是我耽误了孩子,假如可以重来,初中3年我会这样做家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