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三双鞋能换一斤米,这门手艺承载了一代老萧山人的回忆,如今快失传了…

萧山网 2022-04-25


上世纪50年代,编草鞋是一种潮流。如今,即使在偏远的山区,草鞋也很少看见;在城镇,更难觅其踪迹。而在党湾镇庆丰村,仅剩下为数不多的村民还会这门绝活,今年83岁的沈桂春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外出打工,偶然学得巧手艺
在一处收拾齐整的农家小院里,记者找到了正在炒菜的沈桂春。腰杆笔直、声音洪亮的沈爷爷耳不聋、眼不花,戴着鸭舌帽,身形高挑,看起来顶多只有五六十岁。“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手艺,那个年代穿不起鞋,一双布鞋都要过年才拿出来当新穿。听到记者此番为草鞋而来,沈桂春显得有些激动,忙收拾起手边的餐具,拉出几张凳子,迫不及待地谈起了第一次接触草鞋的故事。


“具体我也不大清楚是从哪辈人就有了这门手艺,我只记得我是在姐姐家放牛的时候学的。”沈桂春一边说,一边眯起了眼睛,仔细回忆着每一个细节。

原来,1956年,年仅18岁的沈桂春踏上了前往桐乡的车,“我姐姐在那有几亩地,刚好我那时候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帮自家人去放牛犁地。有时候碰到下雨天,牛没法出去,我们就在草棚子待着,闲来无事就开始学着编草鞋。”

在沈桂春的记忆中,草鞋不仅仅是一双简单的鞋,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以前的路不如现在的路平整,都是泥和沙,外出一天要走好几公里,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大家都是穿草鞋,这手艺舍不得丢。”沈桂春顺手指向了屋外的稻草若有所思地说。


草鞋不简单,制作工序十数道


一双草鞋能有多难?但沈桂春拿出稻草准备就绪后,我们才发现草鞋并不简单。“每次拿四五根稻草,挑去根部的一小节和一片大叶子,以便编织的草绳没那么多毛叶子,草绳更结实,时间也能用得更久些。”只见沈桂春挑好编织的稻草,双手各拿两根放接口处分成两股,用力一揉,一只手时刻掌握好草绳,另一只手凑到嘴边吐点口水,再双手用力一揉。

编草鞋的凳子与平时不同,丁字头的横梁安了九个木耙齿,中间一个长耙,两边各四个短耙。开始编草鞋时,老人将木钩挂在凳子的一端,用先搓好的绳子挽出两个小圈圈,然后留出的绳子往腰带上一系,便骑坐在长凳上,将两根绳子对折后各绕在耙齿上,身子往后稍一用力,绳子就立马绷紧紧的。

眼前这双斑驳的手,每个手指的关节很突出,但翻转灵活,该怎样放宽,该怎样收窄,此时的沈桂春像个艺术家,长长的绳子在他指尖滑过,忽上忽下地跳跃。“要把草鞋编织得牢固,关键是绳子一定要拉紧,否则编出来的草鞋容易松散不整齐,一跑就散了,”沈桂春说,“草鞋的原料基本源于稻草,早稻最好,尤其是糯米的草秆最适合。

经过一番搓、挽、编,一只草鞋就打好了,看着朴素简单的草鞋,选草、搓条、捻平、挽圈、编织、丈量、压实、锤固十余道工序,缺一不可。


社会变迁,草鞋渐淡出生活


一斤稻草可以做一双鞋,一个小时即可完成。“那时候编几双草鞋还可以补贴家用,每双鞋3分钱,卖三双鞋就能换一斤米了,这手艺值钱着呢!”沈大伯掰着手指算起来,眼里满是自豪。

沈桂春讲解编制草鞋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笨重的草鞋被轻巧的棉鞋所代替,草鞋市场开始走向衰退。“棉鞋兴起后,村里许多人就不再编草鞋了。当初为了生活,编草鞋这门手艺传承了好几代人,如今,我估摸着我们村50岁以下的人大都不会这门手艺了,就连工具也不好找了,我编草鞋的木叉前几年也收藏在了围垦纪念馆。”说到这里,沈桂春停顿了,眼睛也有些许湿润。

“现在年轻人都不穿草鞋了,即便是这样,这草鞋情结啊还是放不下。有时候村里有老人来找他做草鞋,留个纪念,他能因为这事开心好几天”沈桂春的老伴无奈的摆摆手。

用途变了,销量减了,而围垦老年人闲暇时编织草鞋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如今草鞋已被品种多样、款式多样的鞋所替代,但那一辈人对这门手艺却有着特殊的情怀,草鞋相伴了他们大半辈子的人生旅途,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与其说草鞋技术不变,不如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品质常在。

来源 | 萧山发布

常驻小编 | 萧网君



猜你喜欢
· 萧·民声 | 地铁出入口简陋、桥面上都是“钢补丁”…这个地方的交通如此“硌”得慌,到底啥原因?
· 婚礼也要玩出花头!这家五星级酒店还有超多赠礼!
· 萧山与这所985重点大学签约,总投资达50亿元!未来将给萧山带来什么
· 聚焦小区消防通道 | 消防通道形同虚设!停车和生命财产相比,谁更重要?
· @优秀的你,湘湖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院招人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