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例来自印度!今年浙江已有40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今天(5月10日)上午10点,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七十二场。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的有: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峻。
发布会先通报了最新疫情情况:
5月9日,浙江省新增确诊病例1例(由尼日利亚输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由西班牙输入),已排查密切接触者均已实施集中隔离。截至5月9日24时,浙江省已连续327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现有在院治疗确诊病例2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24例,均由境外输入。
近期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作简要通报如下:
一、加强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涉浙防疫管控。近期,印度等国家出现新冠病毒变异、感染人数急剧上升的态势,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4月25日,舟山市在某船厂锚地靠泊修理的中国香港籍船舶上发现11名核酸检测阳性船员,经病毒基因序列测定,属于当前印度流行的新冠毒株类型。由于按防控机制第一时间实行主动检测、闭环管理,当地未有该批病例的本土密切接触者。5月1日,义乌市发现1例印度籍无症状感染者,患者于4月15日从上海入境,在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前来义乌,经当地核酸检测呈阳性。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省有40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其中11例由印度输入。
根据全球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持续扎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精密智控网,我省在全面实行入境人员“14+7”健康管理的前提下,将对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来浙返浙人员予以重点管控,在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适当提高核酸检测频次;在7天居家健康观察期间非必要不外出,并完善社区管理机制,确需外出的人员应向社区报备行程,严格落实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限制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对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的研判,将以世界卫生组织等发布的权威疫情数据为基础,结合病例规模、人口比例、环比增速以及与我省交往密切程度、当地管控能力等因素予以综合评估。具体由省疫情防控办组织省卫生健康、外事等部门研究确定,并及时作动态调整。
鉴于疫情传播渠道多元化,为进一步筑牢“人物并防”屏障,我省对21天内曾停靠印度等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的船舶船员以及有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旅居史的船员,在入境首港进行核酸检测,并持续强化船岸界面管控,严格执行港口作业非必要不上下船,外轮维修全员检测、先检后上、先检后修,换班下船全员检测、闭环转运、入境隔离等规定。对21天内来自或途径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的入境人员,在口岸严格落实“核酸+抗体”双检测等要求,一视同仁实施健康管理。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的进口冷链货物加大监测检测力度,严格执行预防性全面消毒等措施。加强变异毒株监测工作,对所有输入病例、入境物品及相关环境阳性样本等开展病毒基因序列测定。深入推进“净海”行动,严密防范和打击非法入境活动。
二、精细化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我省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作为当前疫情防控的头等大事,按照应接尽接、梯次推进、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引导,努力构建免疫屏障。加强科学、精准调度,优先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人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截至5月9日,全省医疗机构人员接种率为89.6%,机关事业单位(不含医疗机构)人员接种率为89.7%,高等院校学生接种率为80.5%;全省累计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1928.3万剂次,其中第一剂1537.1万剂次;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4个重点城市分别接种426.7万、305.9万、335.4万和196万剂次,占全省总数的65.6%。
由于新冠病毒疫苗涉及多剂次接种,要求各地务必加强精细化管理,按照技术指南相关规定,强化群众后续接种的正常衔接,确保第二剂次接种的刚性需求。尤其随着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部分群众需跨区域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我省对18周岁及以上人群明确规定不区分户籍,在知情、同意、自愿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免费接种工作。对跨区域来浙续种的外地人员,可根据首剂接种凭证选择同一疫苗产品进行接种。当地确无同一疫苗产品的,可采取其他企业生产的相同种类疫苗产品进行接种。
为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接种,我省扎实推进疫苗统一管理和调配,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原则上由省级疾控机构将疫苗直接配送至接种单位,并纳入“浙苗链”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扩充接种台、增设方舱式接种点、组建移动接种队,并配足医务人员和设备设施,提高各地接种能力。全省现有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单位1822家、接种台7642个,日接种能力可达100万剂次。同时,严格落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分区包片负责接种点医疗保障工作要求,确保每个接种点既具备接种条件,又满足救治需要。
三、深化进口冷链食品“三道防线”建设。切实巩固数字化管控防线,在将进口冷冻冷藏畜禽肉、水产品纳入“浙冷链”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将进口冷冻冷藏蔬菜制品、水果制品、乳制品等其他品种纳入“浙食链”管理。我省规定,自5月1日后依托“浙食链”系统对进口食用农产品全面进行进货报备和销货登记,推动追溯链条向末端延伸。切实巩固集中监管仓防线,按照月均预约入仓量动态调整公共监管仓设置,积极引导设立企业(第三方)监管仓。全省现有39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自2020年12月以来累计入仓21.6万吨冷链食品,及时发现22批抽检核酸阳性货品,在流入市场前有效阻断了隐性传染源。切实巩固省际检查站防线,合理设置检查站点,不断完善工作内容,更好地实现信息引导和精准排查。
目前,我省进口冷链食品流入总量基本平稳,近30天日均流入量2402吨。进口冷链食品物防应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注重安全稳健与操作便捷的有机统一,既最大限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境外物品输入的风险,又切实防止层层加码管控,避免影响物流和市场供应。要坚决摒弃对进口冷链食品一律下架、禁止经营等“懒政”行为,严禁只认可本地集中监管仓出仓证明、只允许本地企业预约集中监管仓等“一刀切”做法。积极推广冷链食品无害化处理保险,努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此外,鉴于云南省瑞丽市于5月4日实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清零,该市已有序解除全域封闭管理,我省即时作出决定,对瑞丽市来浙返浙人员不再实行“7+7”健康管理措施。
以下为现场问答:
提问一:
对于在国外已经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人来说,他是否有可能在抗体检测上呈阳性?假如此类人群的抗体检测呈阳性的话,我省在管控方面会采取哪些措施?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
接种疫苗后一般会产生针对该病毒或细菌的保护性抗体,全球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人群的日益扩大,在来浙的入境人员中将因为疫苗接种产生抗体,导致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情形也将不断增加。
所以有人担心是否会因为疫苗接种而被误判为无症状感染者,应该说此种担心大可不必。对入境管控措施的执行,我们将综合考虑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疫苗接种史等因素,所以抗体检测是判定有没有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辅助手段。在我们具体的检测环节中,无论是在口岸的海关入境检测,还是在集中隔离场所的常规检测,主要的判定依据是核酸检测结果,也就是说即使因为接种疫苗导致血清抗体检测阳性,只要核酸检测是呈阴性的,再加上我们具备接种疫苗的相关的凭证也可以判定没有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
因接种疫苗导致血清抗体阳性的人员,与受到病毒感染阳性的人员在健康管理措施和入境管控方面的措施是完全不同的,而对于后者无论是确诊患者还是无症状感染者,都将在指定医疗机构接受治疗。而对因为疫苗接种导致的血清抗体阳性人员将于其他的检测阴性的入境人员将同样的适用于14+7的健康管理措施,也就是说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加7天居家健康观察,在这之后如果没有其他的异常情况,将在国内完全可以正常的工作生活。
提问二:
都知道浙里办在进行疫情防控的相关服务,那能否对其功能模块做一些具体介绍?
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谢谢,去年以来我省在浙里办打造了防疫专区,为公众提供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在线服务。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效。
在继续完善浙里防疫专区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微信等公众平台在信息传播互动交流方面的影响,所以浙里督微信小程序能更好的提供疫情防控的相关便民服务。
防疫百事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汇聚了疫情防控的高频服务事项。
比如现在大家都打新冠病毒疫苗,对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单位,在防疫百事通里,我们可以在手机上一张图进行位置标注,并对距离的远近进行智能排序。方便大家直接导航前往。当然最好先提前预约。
现在,在浙里办APP或者浙里督微信小程序,由于疫情形势和防控策略的变化,防疫政策每隔一段时间也将做相应的调整,所以,不少人难以充分的了解相关的防疫措施,因此我们聚焦公众最关注的相关问问题,进行政策的梳理,比如重点人员的健康管理,入境防疫的相关措施,我们进口物品包括一些防疫管控措施的分类。这些我们都进行了清单式的发布。
来自境外的、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或者当地实行全域封闭管理,以及我们在省外的治愈了确诊患者,他们来到省内将会采取怎样的管控措施。这些问题,我们防疫百事通都做了模块化的展示,我们的疫情防控的措施每一段时间调整,所以其实,这些管控措施是出自同一个文件,所以对于这一类的管控措施,我们是对它进行集成。让大家按图索骥一览便知。
所以我们对一些政策做了一些基层的梳理,浙里督的一大功能,强化督查问题的整改,所以包括大家在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包括进口冷链食品库房等等接受的服务,大家有不满意的,也可以在浙里督的防疫百事通进行投诉和评价。
除了对这些投诉外,对一些突出问题,浙里督还将挂牌督办,出示问题的整改。
浙里督防疫百事通,是数字化改革来我省疫情防控领域不断拓展的产业,欢迎大家加以关注。让浙里督防疫百事通成为您的防疫的小管家。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