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涨5倍 药价疯了吗?

南风窗记者丘汶童 南风窗 2019-04-18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进行原料药的生产,批文的稀缺加剧了原料药市场的垄断,价格疯涨就在逻辑范围内了。


《我不是药神》剧照


2015年,一小瓶复合维生素B价格是1.5元,现在价格是10.5元;100片装的扑尔敏从6.38元涨到了16.5元;100片装的痢特灵从3元提高到了9元;30片装的降压0号从28.8元涨到了45元;100片装的甘草片从6.2元提高到了16元;24粒的诺氟沙星胶囊从3.6元提到了9元;12片装的罗红霉素从5.2元涨到了9元。

近期,药价大幅上涨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市面上多款常用药都迎来了幅度不小的涨价。

这样算下来,多种常用药在三年内的提价幅度超过100%,最高的涨幅甚至超过了500%。

这种涨幅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市场波动范围,不再是简单地“随物价上涨”。有媒体找出过去三年楼市的价格变化,两相对比之下,部分药品的凶猛涨势甚至超过了各地房价。




  难道还是回扣的“锅”?  


很长一段时间内,医药的“高订价、高回扣、大处方、大检查”是中国人“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药品的专业性非常高,不同名称、不同剂型和不同规格的药品不仅在疗效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也不同。大多数消费者不具备专业知识,没有议价能力,在选择药品时,作为医疗服务供给者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有很强的主导性。

因此,医药企业便竞相使用“回扣”的手段来向医疗机构推销药品,各种或明或暗的“回扣”已经成为医院、医生以及药品流通领域的收入来源之一。这样一来,药品的营销成本大大上涨,最终,还是要由患者们来承担这部分成本。



那么此次药价上涨还是由于药品采购与流通环节中的不规范么?

早在2016年底,国务院医改办就下发了《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实行“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企业开一次发票”的做法,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降低医药价格。

2018年11月,以上海为代表的11个城市开始试点“带量采购”,试点方案要求,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到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形成药品集中采购价格。

药品集中采购可以节省原来医药流通环节中的招标费用、预付款压款成本、回购、营销等费用。首次集中采购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的最低采购价相比,这次集中采购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

虽然此次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辐射范围只有11个城市,而且先期谈判成功的药品品种也只有31种,不足以影响整个医药市场的价格,但在医药分离和医药集中采购改革的大背景下,这次药价上涨的“锅”并不能甩给药品的流通环节,药价上涨另有真凶。


《我不是药神》剧照。



  真凶是垄断  


药品价格的上涨是从医药企业上调药品出厂价开始的。

去年11月,太极集团将藿香正气口服液的出厂价上调11%。

去年8月,吉林敖东宣布其产品安神补脑液的零售价格将调整为32元/盒,涨价幅度接近30%。

而在此之前,兰州佛慈制药就发布了涨价公告,决定对浓缩丸、大蜜丸、水丸等多种剂型的100多个产品进行全线提价,出厂价平均上调17.6%。

药厂密集上调药品价格,与物流、人工、租房成本的上涨不无关系,但最核心的原因是原料药价格的飞升。

原料药是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处于医药产业链上游,是保障下游制剂生产、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的基础。近年来,不少医药原料厂家受到环保以及工艺改造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停产或限产的情况,原料药供不应求,价格屡屡上涨。

例如苯酚从230元/kg涨到23000元/kg,暴涨99倍,刷新了原料药的最高涨价纪录;而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之前的价格是400元/kg,价格最高时飙升到了每千克两万多元,短短一个月内疯涨了58倍。除此之外,肌苷、异烟肼、别嘌醇片等原料药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价。



值得注意的是,环保治理、工艺改造等因素的确会提升药品企业的生产成本,但增加的成本并非大到不可接受,更不至于导致原料药价格出现几十倍、上百倍的暴涨。

市场垄断才是元凶。以扑尔敏为例,目前中国拥有扑尔敏原料药批文的生产企业中,河南九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一家独大,而湖南尔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自2018年以来获得了扑尔敏原料药唯一进口代理资质,这两家企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自动掌握了扑尔敏的定价权,既可以操纵价格由以前的每公斤400元上涨到每公斤2万元,也可以在舆论压力下将价格调整回每公斤800元。


扑尔敏的价格波动并不是个例。北京日报曾报道过中国原料药市场的垄断情况,中国目前的成品药有约1500种原料药,但这些原料药的生产却掌握在少数生产企业手中,其中50种原料药只有一家企业取得审批资格可以生产,44种原料药只有两家企业可以生产,40种原料药只有3家企业可以生产。当原料药生产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势必会传导到下游成品药市场,最终转化为患者高昂的用药支出。


《我不是药神》剧照。


面对原料药市场的垄断,当务之急是打击借机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今年年初,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湖南尔康和河南九势两家制药企业作出处罚,两家涉案企业作为最主要的扑尔敏原料药供应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助推扑尔敏价格上涨,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二者罚款共计1243.14万元。

除了加强市场监管,加快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审批速度是更长远的方法。依据现行的《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料药,必须具有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药品批准文号或者进口药品注册证书、医药产品注册证书。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进行原料药的生产,批文的稀缺加剧了原料药市场的垄断。

这种审批制度或许将在不久之后得到改善。2017年12月,原食药监总局发布了《原料药、药用辅料及药包材与药品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文件规定,将建立原料药、药用辅料及药包材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的管理制度,对原辅包不单独进行审评审批。这也意味着,中国对原料药管理制度将从“注册制”向国际通行的“备案制”进行过渡,改革完成后,国内原料药市场的垄断有望改观。




作者 | 南风窗记者丘汶童 zjl@nfcmag.com

新媒体编辑 | 李少威 lsw@nfcmag.com

排版 | 执信


(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文推荐





快递到家,享受最佳阅读体验



点击发现更多好物


觉得文章好,点赞一个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