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特朗普!
6月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白皮书。
这是中美经贸摩擦升级以来,中方发布的第二份类似白皮书,第一次是在2018年9月24日,也就是特朗普政府对输美中国商品(2000亿美元)第二轮加征关税决定生效一周之后。这次白皮书的发布,是在美国新加征关税生效之前。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6月1日宣布,把对中国2000亿美元关税从10%提升到25%的时间推迟到6月15日。
此前,中美加征关税在时间点的选择上,存在某种对等回应的默契。这一次,无论美方出于何种原因推迟加征关税,中方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6月1日,中国对美国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如期生效,没有顾忌美方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的“默契”。
2019年4月24日拍摄的美国艾奥瓦州卡斯县大西洋镇。对眼下的美国农民来说,最大的祈愿便是中美贸易能早日跨过寒冬。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更值得关注的是,从两份白皮书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的“套路”在发生变化,直接的结果很可能是对美国反击的升级。
总的来说,中国在两份白皮书中,都遵循摆事实、讲道理、表明原则立场的逻辑。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2018年的白皮书全文分为6个部分: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中美经贸关系的事实、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美国政府的贸易霸凌主义行为、美国政府不当做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危害、中国的立场。
今年白皮书只有3个部分:美国挑起对华经贸摩擦损害两国和全球利益,美国在中美经贸磋商中出尔反尔、不讲诚信,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诚信的磋商立场。
仅从小标题的表述和措词就可以看出,中方更注重“正面回击”。尤其是新白皮书的第二部分,详述美方在贸易磋商中三次出尔反尔、不讲诚信的细节。
2018年的白皮书全文超过3万字,内含大量的事实、数据、表格,论证“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道理。今年的白皮书全文仅8300字,“讲道理”的论据大幅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白皮书中有这样一句,“合作是有原则的,磋商是有底线的,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决不让步”。
在2018年的白皮书中,没有出现“底线”两个字。这不是说那时中方不重视底线,更大的可能性在于,未来中美的任何磋商,中方都将更加重视“底线”。了解中国外交的美国政客和学者不会不知道,“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特征之一。
“君子之国,先礼后兵。”中国不是不重视“讲道理”,而是不再“一味地”讲道理。因为特朗普政府在经贸磋商中的行为,有太多的“不讲道理”。中国的“套路”不得不调整,亮明“底线”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无论是贸易谈判还是关税战,或者无关经贸问题的行为,美国将看到一个“更美国”的中国。
据报道,中国有关部门将对美国联邦快递“误寄”华为包裹到美国的事件立案调查。
5月3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中国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对不遵守市场规则、背离契约精神、出于非商业目的对中国企业实施封锁或断供,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的外国企业、组织或个人,将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2019年5月3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中美贸易谈判能否取得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方态度和诚意,只有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磋商才有可能继续。
这是中方发出的强烈信号。虽然是后发制人,但却是美国人熟悉的套路。这不能只说是“以牙还牙”,更是“严肃对话”。
敲打对方后再对话,而且谈的过程中伺机打压,正是特朗普的贸易谈判策略。与特朗普打交道,有必要用他听得懂的“语言”对话,以戈止武正是此意。
近来特朗普政府利用国家实力,对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打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即便有再多理由指责其在政治上不道德,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在自身利益上自我伤害,也敌不过特朗普“极限施压”的欲望。
他本人从不掩饰其通过打压中国企业,获得贸易谈判优势的意图。这就是特朗普的逻辑,不承认并不能改变其“存在”的事实。过多的克制和善意无法消解这一逻辑,却可能适得其反。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最近在江西考察中国的稀土产业,有外媒猜测中国是否会用“稀土牌”反制美国。5月28日,中国发改委官员在回应这个猜测时说:“如果有谁想利用我们出口稀土所制造的产品,反用于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那么中国人民会不高兴的。”
近来中外媒体不少文章从技术和利益得失角度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用稀土反制美国并不是一张好牌。
的确,如果中国出手,结局肯定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更多。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打不打这张牌是一回事,亮不亮这张牌是另一回事。
中美贸易较量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如果中国的舆论、政策信号依然还是高度“克制”,那只能说明中美的信息交流不在一个“信道”上,中方不可能发出特朗普能“听得懂”的信号。
在宣布把中国2000亿美元输美商品关税从10%提升到25%时,特朗普警告中国不要报复。这当然是一种霸凌,但同时也应看到,他“在乎”中国的报复。不然,他完全可以对中国的报复只字不提。
所以,中国只有循着特朗普“在乎”的逻辑,才能实现与他的“对话”。偏离这个逻辑,那双边对话就会变成彻底的单方面施压。
为何一味地摆事实、讲道理无助于中美对话回归理性?因为目前中美很难理性对话,从根本上说不是认知差异问题。
无论在普通民众还是在学术界、经济界、政治界层面,中美两国的认知鸿沟能比1979年中美建交时更大?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今美国社会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能比40年前更陌生?
与其说是认知差异问题,还不如说是认知意愿问题,即美国不愿正视中国崛起的事实。如何回应中国的崛起,特朗普政府的选择是在历史中寻找灵感。
“政府允许剽窃或仿制美国产品,那就是在偷窃我们的未来,这就不再是自由贸易”,这话是当年里根总统指责日本与美国贸易不公平时说的。是不是有历史重现之感?
2019年4月16日,莱特希泽(右)与日方谈判代表茂木敏充进行了首轮部长级贸易谈判。
当年牵头美日贸易谈判的美国副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被特朗普重新请出山,主导美中贸易谈判,毫无疑问是想复制其当年的成功。
但历史不会按照当年的脚本演绎。日本在安全上的被保护国身份,使其很难与美国有实质性的议价能力。但即便是在那种不利情况下,日本也曾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做法实施反击,并不是完全不战而降。
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中国没有理由不反击。对于美国拉日本、欧洲联合对付中国的意图,在回应上中国需要有政策储备,但也没有必要过度担忧。
原因不难理解,如果特朗普政府的霸凌在美中贸易谈判中得逞,那么接下来就会是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也是在为即将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的日本、欧洲“挡枪”。所以,它们更可能选择“两面下注”,而非紧跟美国的脚步。
当然,中国的反击在策略上也应拿捏好度。与当年的日本相比,中国有更高的议价能力,但也有诸多不利因素。
比如,日本能通过加大对美投资平衡两国贸易,中国这样操作的空间就非常有限。因为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中国的投资很大程度上被贴上了威胁的标签。
这就涉及到更宏大的问题,即中美战略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反击在战略上需要与中美战略竞争的现实相匹配。
6月1日,美国国防部发布《印太战略报告》,这份长达55页的报告,以前所未有的冷战基调描述美中战略竞争。
如果结合近年来特朗普本人及其政府高官在对华政策上的一系列言论,不难得出中美已经滑向全面冷战的结论。中美战略竞争是事实,滑向冷战的风险也在增加,但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美国前外交官、中美问题学者傅立民(Chas W Freeman)在近期一次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讲中表示,他并不认为美国已经形成了某种战略协调式的对华冷战共识。他说道:
“如今在华盛顿,已经不存在井然有序的政策过程,从而协调、缓和,或是控制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过程了。恰恰相反,这位民粹主义总统(特朗普),事实上宣布针对中国进入了 ‘言论开放期’,这使得特朗普政府中的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抨击中国。”
傅立民的这个分析,结合特朗普极限施压的风格,或许更符合目前美国对华政策的现实。中美经贸较量蔓延到科技、教育、人文等诸多领域,反应的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深度调整期还处于进行时。中国反击与否,影响的只是调整的进度和幅度,不能直接与冷战挂钩。
近期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基调发言中说:
“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的战略平衡和经济重心,而且这种改变还在持续。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必须为这种新的现实做出调整。”
“美国是最主要的强权,调整也最为艰难。但无论怎样艰难,美国都值得打造一个新的认知,把中国的期望纳入到当前的规则与准则体系当中。”
毫无疑问,李显龙这话,说出了很多国家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心声。中美战略竞争,亚太国家的选择也会是“两面下注”。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在经贸问题上的反击,需要整体对外战略的升级做支撑。
作者 | 南风窗资深主笔 雷墨
排版 | GINNY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