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中国机长》比《攀登者》好看

阿树 南风窗 2019-12-08



两个细节

《中国机长》和《攀登者》两部电影中,有两个细节颇为有趣。因其十分相似,但又各怀特点。


《中国机长》中,川航8633出了事故,失去了联络信号,机长刘长健载着整个飞机的乘客,生死之间,命悬一线。这时,正在做饭的机长妻子得知了这一消息。


另一边的《攀登者》,是登山队长方伍洲和他默默爱着的女人徐缨。当得知身体羸弱的徐缨也跟着上了雪山,方伍洲心中焦急,决定离队去寻找她。


方伍洲(吴京 饰)与徐缨(章子怡 饰)


生死关头,至爱之人的牵挂、担忧,是无数电影的经典桥段。但两部电影的细节处理上,却有所不同。


机长太太得知消息后,心里自是恐慌、担忧,不知所措,而导演没有让她停下手中的工作。她重新拿起了厨具,硬在那里,把手头的工作做完,但远远看去,她明显在颤抖。一张一驰,颇为简洁。


与之对应,后来她打通机长电话时,丈夫也只给了一句,大意是:“飞机出了故障,我很快回家吃饭。”历经生死,却是一种“下班回家路上堵了个车”的日常感,所有的汹涌情感,被一笔带过。深情得风轻云淡。


机长刘太太(陈数 饰)


《攀登者》里,方伍洲却做了一件违背职业规范的事情,他在摇摇欲坠的冰山上大声呼唤,不出意外震崩了雪山。一场紧张刺激的英雄救美开始了。这也是深情,但属于另一种张扬手法。


手法的内敛和张扬,并不足以判断电影的好坏,但代入情节,考虑到两位主人公相似的职业和他们的责任、使命,不同的表现技巧,哪个更合乎事实,更能引发共鸣,高下立判。


《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的美学旨趣是大致相仿的,借助惊心动魄的奇观,歌颂英雄,以及背后更宏大的集体情感体验——家国情怀。如果我们先回到电影的内在机理,像审视一棵大树一样地观看电影,会发现这两部电影不一样的纹理、枝叶。



前者克制,却饱满一些,机长太太紧绷的心理状态,扣紧了观众情绪,伴随着下一个场景的到来,再次放大、释放,是一个有张有弛的共情场域。后者煽情,因不合时宜,而略显尴尬,打乱了一个探险故事的节奏。


当然,一个小小的细节,无法决定电影的成败,《攀登者》也有不少可取的场面调度和细节描绘,《中国机长》也不乏草率之处。


但正是这种细微的差别,映射着两部电影各自在人物、剧作、影像和主题上的不同风貌,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撞题作文”,也多方面共现了国产大片的整体风貌。



聚焦与失衡

《攀登者》是类型片市场少有的攀登题材,空难题材的《中国机长》同样如此,此前的国产空难片,似乎只有很少人知道的《紧急迫降》。可以说,两片的确弥补了类型片的空白。


《紧急迫降》剧照


两者都改编自真实事件。《攀登者》把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历史搬上了大银幕,而《中国机长》基于一年前的川航8633迫降事件,稍作了些艺术加工。


题材的刺激,类型的空白,都是优势。这两部电影并不需要复杂的戏剧冲突,它的驱动力很简单:战胜不可能,挑战人类的极限,塑造一种大国英雄气概。


如果把电影的结构比作大树的树干,两者又有截然不同的形态。


回到前述两个细节,《中国机长》砍去了夫妻间的情感铺垫和爆发,这样的做法也移植到了所有角色身上。生死关头,他们都有各自的恐惧和情感,但导演没有让枝节蔓延开,一带而过,有如蜻蜓点水。


机长刘长健(张涵予 饰)


但这不是偷懒的做法,相反,一些角色仍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人物脉络。比如一对进藏当厨师的夫妻,一个拜访去世战友的老兵,对婚姻和事业焦虑的乘务员等等。简言之,他们没有沦为一个背景板,具备一定的群像鲜活性和真实感。在此基础上,创作者把故事主体仅仅扣准了空难,并用一个三幕剧的结构,呈现出来。


第一幕是事故发生前,机组人员的出场,乘客的登记,并伴随着一些航空知识的科普和介绍,并不冗余,流畅的剪辑保证了行云流水的节奏。第二幕骤然出现的事故,逆转了那种轻快的基调,把故事推向了惊心动魄。


这样的三幕剧结构很难说有多精干,甚至不乏冗余,比如着墨不少但莫名其妙的航空爱好者,以及民航系统的各路脸谱化人物,都有强加之嫌。但可以看出创作者的整体取向,高度聚焦事件本身,人物故事和情感刻画,采取留白的方法,本质上,这是一种聪明的减法。



但《攀登者》却做了类型元素的加法,在原本惊心动魄的登山故事之上,编剧还加入了大量的爱情桥段来构建人物关系。


开场的女声旁白,就预示了这样的结构,它已经隐含地告诉你,这不仅仅是一个登山故事,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条爱情故事线似乎不够,接着还加入了一对年轻恋人的生死离合。


影片的核心冲突原本声势浩大,为国登山,国家荣誉有如万钧之力,压在这群人身上。创作者又想以爱情和理想来勾兑情感力量,但大量爱情元素的加入,搅乱了故事的驱动力:为什么登山?


冗余感,是《攀登者》最大的败笔,当观众抓不住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转变,反反复复的登山场景,就变得极其乏味。尽管几次危机应对都有国内领先的调度水准,但看到第二次、第三次风雪时,观众早已陷入了麻木和疲劳。



不是基于艺术取向,而是在类型元素的处理上,聚焦与失衡的问题。


《中国机长》是聪明的,导演把一个成本昂贵的电影反复简化,高度聚焦于事件本身,人物为事件服务,这可能招致过度简化的批评,但最起码,它拿出了一种老老实实讲个故事的诚意。


而《攀登者》杂糅了太多商业元素,作为人物众多的群像故事,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全面的失衡。影片似乎什么都想讲,但无一处讲到了深处,最终呈现为浮躁的口号式电影。



要有风,还是要有美女?

我们讨论电影时,常常会区分文艺片和商业片。不过更准确的划分应该是艺术片和类型片,前者具有浓烈的个人风格,作品为导演艺术表达而存在,后者有商业和市场的诉求,它基于一种可移植的经典公式,就像一种不断翻新的产品。



中国电影工业日趋成熟,核心是类型片得到了发展。


《攀登者》和《中国机长》,探险和灾难题材(无反派角色,以挑战自然和天灾为故事主轴),一种扬我国威的主旋律基调,以及,它们背后都是香港导演。这三个相似点,勾勒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来自香港的导演,成功将主旋律的正能量,注入了商业类型片中。


从2014年左右,这种变化就悄然发生了,主旋律大片瞄准了某种类型元素。


在内地,警匪类型和大多数商业类型元素一样,几乎处于空缺状态。已经集体北上的香港导演,原本有些水土不服,看家本领正无处施展,正好接下了这一棒。



从《智取威虎山》的导演徐克,《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的林超贤,到2019年《救火英雄》的郭子健。


当然,现在轮到了国庆档的《中国机长》,导演刘伟强此前还执导了《建军大业》。而汇集吴京、章子怡、胡歌等一线演员的《攀登者》,导演为李仁港。


据报道,《攀登者》成本高达6亿;《中国机长》没有披露数据,但导演刘伟强在采访中说,光是那架1:1的飞机模型,就花了3000万,加上《萨利机长》同批特效团队,成本同样堪称奢华。


如此大的体量,加法还是做减法,就成了一个问题。



《攀登者》和《中国机长》给出了不同的答卷。从观感来看,《中国机长》整体要内敛精干一些,气质也符合内核表达。奇迹般的事件之下,英雄只是普通而寻常的人物,机长不过是要活着回家为女儿庆生的父亲。


《攀登者》所有不同,手握丰厚的预算,野心庞大的创作者融入了尽可能多的桥段,尽可能多的明星,冒险、爱情的彼此拉锯和失衡,证明了我们在类型融合上的缺憾。


电影《让子弹飞》里,冒牌县长要求师爷写诗:要有风,要有肉,要有火锅,要有雾,要有美女,要有驴。这段台词用来讨论我们今天的电影,再合适不过:一部商业大片,该把一个元素讲得精巧有力,还是搞个万花筒式的博览会?



在类型片领域,两者本身不存在悖论,我们能看到希区柯克对类型的专一,也能看到科波拉在《教父》中杂糅黑帮、谋杀、成长、家庭伦理等元素,是类型的完美融合。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却都走向了影史,走向了殿堂。


但这种天才创造,毕竟只是金字塔尖的少数。回到今天,大多数时候,我们只关心,作为一部电影,这个故事到底怎么样?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少弄些花里花哨的,起码先老老实实讲个故事吧。



作者 | 阿树

排版 | ST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猜你还想看


围观

国庆档最强电影就是这部了!


故事

岁月神偷!70年70个珍贵生活瞬间


热文

国庆阅兵被刷屏的十个瞬间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