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什么事了?《人民日报》八个版大篇幅报道青海...

2017-09-14 青春之海

今天,9月14日,《人民日报》刊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5年——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别报道·青海篇》。




骄傲,自豪!

让我们仔细看一看

这份充满激情、成就斐然的“青海答卷”吧!

牢记嘱托 加快新青海建设

王国生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高度重视,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奋斗目标,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践行“四个意识”的具体行动。全省上下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思维、强化政治担当,带着责任学、带着感情学、带着问题学、带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烈追求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推动新青海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不足仍然是青海的主要矛盾。我们把加快科学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抓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向绿色低碳循环迈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锂产业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在全国首次实现连续168个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提高到44.5%。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青海迈入高铁时代,西宁至六州全部通高速公路,“一主六辅”民用机场格局基本形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战略,与6个援青省市深化帮扶合作,与8家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东部城市群加速崛起,省会西宁彰显现代化都市风貌。以玉树灾后重建和高原美丽村镇建设为标志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快速推进。


二、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巩固。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我们从讲政治的高度,坚决扛起生态保护责任,算好“绿色账”、打好“绿色牌”、走好“绿色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贡献。以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为重点,青海抓住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载体,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推进,解决了“九龙治水”难题,重现千湖美景。可可西里申遗取得成功,创造了中国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遗产地新纪录。祁连山、青海湖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深入实施,青海湖湖泊面积为13年来最大。扎实开展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修复工作,对多年形成的渣山进行整形治理和种草复绿。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西宁南北山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7.2%提高到75%,今年全省造林进度同比提高34.2%。全面推行“河长制”,湟水河治理让群众享受“生态福利”。县以上党委(党组)普遍召开了以“坚定践行‘四个意识’、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突出保护生态环境既是生态建设也是政治建设的导向。开展拉网式生态环保检查,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问题“马上就改”,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如今的青海,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势不断显现,国家生态屏障日益牢固。


三、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民生疾苦放在心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扶贫脱贫、增加收入、医疗健康、教育公平、稳控物价、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等问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高原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来抓,让干部沉下去,使工作实起来,补齐认识、感情、能力、作风上的短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易地搬迁取得了实效,5年累计减贫人口近百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全省75%左右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民生保障正在从低水平广覆盖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城乡近1/3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新的提高。推进健康青海建设,采取全面筛查、免费救治、加强科普等措施,坚决遏制包虫病传染蔓延态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在群众中产生积极效果。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植根群众心中。探索藏区治理的“班玛经验”,形成藏传佛教寺院管理的“三种模式”,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四、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提出“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要求,向全党释放出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我们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理解上要更加深刻,在贯彻落实上要更加自觉,坚持“两个生态”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扛,抓学习、抓典型、抓表率,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领学带学促学作用,举办全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带动各级干部自觉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一手抓先进引领树标杆,选树了尕布龙、廉福章等一批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干部群众;一手抓警示教育敲警钟,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到震动,知止知戒知敬畏。省党代会期间,我们安排代表集中时间学习党章党规,观看《警钟》《镜鉴》等警示教育片,佩戴党徽,开展会风会纪督查,代表到会率达到99.6%,使召开省党代会成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生动实践。新一届省委常委上班第一天,集体到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旧址,追忆尕布龙老省长,上好履新第一课,在全省树立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鲜明导向。各级领导干部自己动手写学习体会,主动按时交党费,把报纸主要版面留给基层,汇报材料不表扬领导,到基层调研必到访贫困村贫困户,把政治生活抓实落小。制定实施抓基层、打基础的10条举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准确把握运用“四种形态”,紧盯扶贫、环保、选人用人领域腐败问题,加大查处曝光力度。十二届省委全面完成巡视工作全覆盖任务,进一步巩固了反腐败斗争的成果。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青海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规矩立得越来越严,熔炉烧得越来越旺,环境营造得越来越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不断夯实。


青海5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紧跟总书记步伐、紧扣党中央节拍,加快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深化改革 以人民为中心

——访青海省省长王建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厘清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精心谋划惠民举措。

  5年砥砺奋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加大改革力度,提升获得感

  记者: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青海民生工作却是有口皆碑。请问您如何看待青海民生工作?

  王建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的重大要求,立足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实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投资于人的理念,以小财政办大民生 43 35076 43 15289 0 0 1698 0 0:00:20 0:00:08 0:00:12 2909我们以每年办好民生10件实事为抓手,既弥补旧账,又迎头追赶,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青海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面积占比都在高位,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群众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记者:青海如何通过加大深化改革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王建军: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民生、顺应民心、体现民力。既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紧盯民生领域新变化新问题,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又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合理引导预期,使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各族群众,让民生民心民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我们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标准化建设,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完善“1+9+3”教育经费保障和异地办学奖补政策,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全面改薄、控辍保学工程。藏区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贫困家庭学生享受15年免费教育,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0.7%,异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搭建职普融通、中高衔接的职教体系“立交桥”,中职教育就业率达到95%以上,青海成为全国第二个实施中职全日制在校生免费教育的省份。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起百姓的钱袋子。青海积极开展就业招聘互动、援助活动、专项行动,年均增加城镇就业5.76万人、转移农牧区劳动力超过110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落实完善城镇职工调资增资、最低工资政策,兑现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劳动力技能培训,打造提升拉面经济、枸杞采摘等劳务品牌,打好促进就业组合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方针。通过加大城乡社保统筹力度,青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被征地农民、宗教教职人员参保工作,及时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社保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和全覆盖。截至目前,青海全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450元、每人每年3320元,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

  注重医疗、医药、医保联动,让看病不再难、贵、远。青海突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任务,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从2012年的400元提高到680元。

  大力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牧民危旧房改造项目,让居者有其屋。青海积极探索棚改货币化安置和保障房以购代建模式,累计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房36.6万套。城镇居民户均住房达到1.2套,人均自有住房面积33.2平方米。新建农牧区各类住房38.5万户,147万农牧民直接受益,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心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下,玉树地震灾后3年重建任务圆满完成,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屹立在雪域高原。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构建和落实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建立驻村帮扶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援青层次。为1622个贫困村选派了786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织全省党员干部与贫困户“认亲结对”,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青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开工率和工程进度均居全国前列。百万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贫困群众同步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把握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关键点

  记者:青海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如何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下,保障和改善好民生?

  王建军:生态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人是决定因素。要大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联动,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把生态文明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全过程,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在保护生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实践中,探索走出一条青海绿色崛起之路。

  推进美丽城镇、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青海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邮政、金融和优美环境“八到乡村”。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50.2%,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8%,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94.7%。果洛三县联网工程告别“电力孤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98.6%的乡镇、91.9%的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宜居。

  加大绿色惠民的力度。青海坚持绿色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培育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等主导产业,引导生态功能区的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奖补机制,加大补偿力度,提高补偿标准。不断增加生态管护岗位,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内组建管护站点,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岗位。截至去年底,累计下达草原生态奖补资金130亿元,受益牧户76.5万户,人均增收1588元,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9%。先后为4.28万人提供就业岗位,今年将再增设2.66万个,绿色发展与绿色惠民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顺应时代新变化、社会新进步、人民新期待,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障好“基本民生”,维系好“底线民生”,关切好“热点民生”,努力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绿色发展 青海用好辩证法

“万山之祖”莽昆仑,“中华水塔”三江源。乍到青海,这里的大江河、大草原、大湿地令人赞叹。

而与“大”相对的,是经济总量小的现实省情。

大与小,青海如何把握好发展的辩证法?

《 人民日报 》(2017年9月14日10—11版)


时代脉动 变字点睛开新局

听!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上,经济社会发展足音铿锵。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当下青海脉动的最强音,那就是“变”。

《 人民日报 》(2017年9月14日12版)


改革创新 增添群众获得感

《 人民日报 》(2017年9月14日13版)


人民至上 小财政办大民生

青海每年拿出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财力提升保障水平。

《 人民日报 》(2017年9月14日14版)


从严治党 动真碰硬看得见

治青理政,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证。近年来,青海省委着力打通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 人民日报 》(2017年9月14日15版)


民族团结 大美青海新征程

横空出世莽昆仑,雄踞高原,万仞千锋;三江之水天上来,不择细流,奔腾东去;柴达木盆地浩瀚辽阔,青海湖如蓝宝石镶嵌其间……

这里有万山之祖、江河之源、中华水塔。

文明与江河同行。大美青海,72万平方公里,繁衍生息着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40多个民族,孕育出多彩多姿的文化,盛开着团结和谐之花。

《 人民日报 》(2017年9月14日16版)


大家都在看


过把瘾!带你看看中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

团省委又干了一件大事!青海省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孵化基地主体结构封顶啦

团团送法进校园 为师生上好“开学第一课”

号外!号外!湟中县拦隆口镇陈广南希望小学竣工啦

来源:人民日报    青春之海编辑:张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