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平乐》里的一次“涨价杀人”事件

齐亮 齐亮说 2021-04-14

 

最近流行的古装剧《清平乐》里发生了这样一起涨价事件:

 

宋仁宗赵祯少年时喜欢吃宫外梁家铺子的蜜饯梅子,因为这种零食让他想起妈妈的味道。

 

梁家蜜饯梅子的制作秘方是在腌渍的过程中加入几味药材,味道因此与众不同,令人回味。

 

皇后为了讨好赵祯,派人要来了秘方,在宫里制作。皇宫里贵人们的喜好带动这类零食流行了起来。需求上升,价格上涨。



原材料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不但梅子,相关的中药材价格也上涨了。

 

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梁家铺子而言是一场灾难,首先,进货成本上升,导致生意艰难。

 

其次,梁家男人生患重病,用来腌渍果子的某几种中药也是他平时服用的药物。价格上涨,只好换其他便宜的药。

 

结果药效不好,家破人亡了。


这个小故事很符合大众对“涨价”这件事情的认知。
 
人们之所以憎恨涨价,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涨价必然会带来这样的结果:穷人买不起,家破人亡。
 
但这是全部的真相吗?
 
让我们运用经济学思维来逻辑推演一下:
 
皇帝皇后喜欢蜜饯果子,带动了这类零食的流行,需求上涨,价格上涨。那梁家的生意不是应该更好了吗?即使一些大户人家也和皇宫一样自己制作,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自己制作吧?按理说,销量还是会有所增加,价格也可以适当上涨。即使没有赚到更多,也不至于亏得厉害。
 
原材料中也包括几款梁家用来救命的中药。这些中药价格上涨,然后呢?
 
价格上涨会带来供给的增加。更多的人就会去种植这些药材,或者更积极的去山里挖药。
 
然后,供应增加,价格下降。
 
这就是价格从上涨到回落的整个过程。
 
人们憎恨涨价,误解涨价,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了价格上涨的那一刻,而没有看到价格变化的整个过程。
 
只见潮涨,不见潮落,更不知道潮涨必然伴随着潮落。
 
潮起潮落是物理学规律,价格涨跌则是经济学规律。
 
当然,我们说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供应被垄断,或者通胀不止,价格也可能一路上涨,比如房价。
 
思维简单的人会说,你说这些有什么意义?虽然价格会随着供应的增加而回落,但是需要时间,没等到价格回落,梁家的男人已经病死了。这不是“涨价杀人”吗?
 
不是价格在“杀人”。而是人们在通过价格在竞争稀缺的资源。同样的药材,既可以用来治病救人,也可以用来腌渍蜜饯。用来腌渍蜜饯,就不能用来治病救人了。

在那个具体的时刻,因为涨价,一个贫穷的病人死亡了;但是,因为涨价,带来更多的药材供给,在将来的时刻,更多病人的就有机会得救。
 
价格的竞争,看起来是很残酷的。但是要注意到:在所有的竞争方式中,价格,是最不坏的那一种。
 
试想,不用价格竞争,用什么方式竞争呢?官高者得?拳头大者得?貌美者得?
 
在价格面前,悲伤、失落与愤怒是永远存在的。在价格面前,我们放弃了多少欲望,经历了多少窘迫。如果药品太贵,许多人会放弃健康;如果医疗太贵,许多人会放弃生命;如果喜欢的文章是付费的,许多读者也会放弃阅读。
 
这就是价格残酷的一面。但残酷的不是价格,而是稀缺的基本事实。资源总是不够满足我们所有人的欲望,价格的竞争下,人总是要权衡取舍,而无法心想事成。
 
讲不客气一点,同样的食物,用来制作猫粮狗粮,就不能用来制作给乞丐的晚餐。你用十块钱买到它们喂狗,只能付得起八块钱的乞丐也许就会因此饿死。
 
但这是你的错吗?
 
乞丐为什么没有在残酷的价格竞争中饿死呢?正是因为现代社会普遍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方式,也就是我们说的市场经济。价格指挥人们行动,在市场中生产和交易,最有效率的创造财富,使得物质日益丰裕。所以即使乞丐,也有一口饭吃。
 
但如果不用价格的方式来竞争呢?
 
那就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想想前苏联和朝鲜,以及人类历史上那些采取非价格方式竞争的黑暗时期,你就会明白,这并非虚言。当人们不能通过价格来竞争的时候,他们就会拔刀相向,或者趋炎附势,勾心斗角。

市场不是完美的天堂,《清平乐》中涨价导致穷人家破人亡的故事并非没有可能真的发生,价格机制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避免因为贫穷而遭遇不幸,价格机制只是保证多数人更有机会获得资源。

相反,如果不采用价格的方式竞争,人们因为贫穷和饥饿而悲惨死亡就不再是故事,而会成为一种大规模的现象。在那样的世界里,无数的人们要么在饥饿中挣扎,要么在贫穷中生不如死的活着。

这是那些憎恨价格的人们,一直以来所不明白的事。

配图来自:《清平乐》海报与截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