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词,可惜被玩坏了
有读者朋友留言问我:为什么写作中喜欢较真某个概念,以至于用几千字去辨析?
我认为这种辨析是必要的。讨论问题,就应该先从定义概念开始。
概念含义的混乱会带来思维的混乱,导致无效的思考和讨论。
假如我认为平等的含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认为平等是每个人收入相等;我认为自由是免于暴力强制,你认为自由是整天不干活也有吃福利的权利。那人与人之间,就难以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有效率的对话和协作,交流就变成了鸡同鸭讲。
以下面几个词汇为例,你可以看到,词汇含义的变化,会给我们的思考与讨论带来诸多困难,甚至在寻求解决方案时误入歧途。
01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这个词在历史上指的是货币数量的增加,“通货”的意思就是流通的货币,膨胀的意思是增加太多了,膨胀了。
但这个词汇后来的含义却变成了物价的普遍上涨。今天的经济学教科书,主要采取的是后一种含义;也有很多经济学著作,会同时介绍这两种不同的含义。
前一个含义关注的是货币,解决之道是减少货币供应,比如回收货币,不再滥发货币。弗里德曼就建议美国每年的货币增发保持在3%-5%的水平,并通过法律予以规定,以杜绝统治者滥发货币的冲动。哈耶克等经济学家则提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案:通过自由的货币市场来竞争,让发行者受到市场竞争的约束,变得节制,让滥发钞票者被淘汰出局。
后一个含义关注的则是价格。解决之道则是价格管制,在物价飞涨时禁止商人涨价。比如国民党政府,一边滥发金圆券,一边用法律来打击涨价的商人,让商人为通胀背锅。
后一种解决之道无疑是抱薪救火。只会让商品更加短缺,导致民不聊生。
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认为,关于“通胀”,我们应该坚持这个词汇的原意。这“可不是在咬文嚼字,如果把它的意思改为价格上涨,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开来,从而忽视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和对策。”(-1)
02
垄断
垄断一词在历史上的含义是统治者授予某些企业的排他性经营特权。比如说,英国政府授予东印度公司独家经营某些业务的权力。其他人如果涉足这一领域,就是非法走私,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这个词汇后来的含义却指向了那些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大企业。媒体整天说微软垄断,谷歌垄断,苹果垄断。这些大企业动不动就要被反垄断机构的调查和罚款。
如果垄断的含义是政府授予的排他性特权,那么解决之道就是取消特权,放开管制,自由竞争。
如果垄断者指的是市场占有率很高的大企业。那么解决之道就是整天盯着这些大企业,一有风吹草动就打击它们,安插罪名来拆分它们。就像美国当年以反垄断法拆分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欧盟这些年来动辄以反垄断的名义对微软等大企业开出巨额罚单。
垄断本来指向的是企业,是商业经营。不过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也扩张了垄断一词的含义。比如他们会质疑:美国和欧盟反垄断的司法机构本身是不是一种垄断?这种司法垄断是否符合道德和效率?
这种质疑,发人深省。
03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是指保护私有产权和个人自由,限制国家权力……的一种制度。。
后来却演变成了人们有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哪怕整天不干活,也有吃福利的自由。而且可以要求那些辛苦干活的纳税人为这种“自由”买单。
但这种自由,恰好是对其他纳税人私有产权的侵犯。自由主义的一词的新旧两种含义,其实是相反的。
当抢劫者自称自由主义者,以前的自由主义者,就只能自称保守主义者、自由至上主义者、自愿主义者。
总结
罗斯巴德在总结经济思想史时感叹:
“有太多的案例表明,一种学科中知识的发展,并不是稳步的、连续的走向光明的向上运动,即耐心的抛弃被拒绝的假说,同时连续的追加积累的知识存量。相反,每个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包含了重大收获和损失的锯齿形路线,随着知识进步而来的是衰退和反常的行为,随后,到了试图重新找回失去的知识的时期(常常是朦胧的,并且会遭到激烈的反对),再次取得已经丢失的范式。”(-2)
科学并不总是在进步,而是进进退退,有时需要创新,有时需要回归。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