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被推翻了吗?
——重读米塞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笔记之一
经常有人说,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但事实上人并不理性。所以,经济学并不成立。
说这种话的人,往往没有完整读过任何一本经济学著作。无知者无畏。
今天,讲一下理性人假设。
01
什么是理性?
我们日常所说的“理性”一般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形容词,它相对于感性,意味着更冷静的态度、思考和决策。比如说,张三比李四更理性,或者,张三算钱时比写诗时更理性。
我们日常所说的这种“理性”还经常包含了对行动结果的价值判断,理性的含义往往等于结果的正确、科学、效果更好。比如说,小明这次投资比较理性,赚了很多钱;面对司马懿的羞辱,诸葛亮非常理性。
理性的第二种涵义是作为名词:意味着人有思考、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比如,人拥有理性,你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性。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更接近第二种。其中的含义和我们日常说的理性,存在着区别。
因为采取了不同的定义,所以人们听到“理性人假设”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误解和排斥。
02
什么是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经济学假设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总是试图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收益。
年薪十万还是一百万更容易招到人才?朝九晚五还是要求天天加班更容易导致员工流失?当其他条件不变,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人性趋利避害,而理性能够让人认识到利害,选择手段来趋利避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利益”是主观的、多元的,而不是通过金钱或者健康之类的单一指标来衡量的。
03
对理性人假设有哪些质疑?
主要有两种:
第一,人并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比如很多人放弃年薪百万的华尔街工作,去非洲做了志愿者。
第二,人们在决策时并不深思熟虑、每次在大脑中斟酌计算一番。相反,面对广告和促销,往往脑子一热,就下单了。
04
经济学家对这些质疑有过哪些回应?
第一, 前面已经说过,利益并不只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心理收益。
做公益、旅行不赚钱,但也可以给人带来心理收益。哪怕是去非洲做志愿者,你也会权衡哪里更需要帮助,哪里更安全,加入哪个慈善组织更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你也在追求约束条件下“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 愿意“头脑一热”就下单,愿意“想都不想”就行动,也是一种理性选择,而不是本能的驱动或者习惯的控制(非理性),比如朋友送礼物你想都不想就接过来,敌人送礼物你却会有所警惕。你的理性依然在发挥着作用,指引着你趋利避害。
米塞斯在《社会科学中对“非理性”的处理》一文中举例说:“一个人的绝大部分日常行为是常规性的,他养成习惯,他也形成自动的反应。但他沉迷在这些习惯中,则是因为他中意这些习惯的结果。只要他发现这些习惯不利于他达到更令他愉悦的目标,他就会改变他的态度。一个在清洁水源地带长大的人会养成随意饮水、洗涤、洗澡的习惯。当他移居于水源被致病病菌污染的地方时,他将会极为注意以前根本不在意的程序,以免因不加思考的沿袭他的无意识反应或他传统的常规方式而损伤自己。一个行动在事件的常规过程中被自发执行,这并不意味着行动不是因为意志而产生的。”
米塞斯这里说的“意志”,也可以理解为“理性”。
05
奥派怎么看“理性”?
米塞斯对理性的定义是人有能力认识到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选择手段去达成目的。
“行动意味着有目的的活动,行动与人体内发生的生物学的、本能的过程是不同的。行动受意志与理智的调节与指导。”
熟悉奥派经济学的朋友都知道,奥派研究的是“行动人”,人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和“行动”相对应的,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比如看钢管舞血脉贲张,看到美食流口水,膝盖被砸一下腿会弹动。
理性不等于正确,理性不等于做出旁观者眼里的“最佳选择”,理性不等于做出事后视角下的正确选择。
古代人遇到困难求神拜佛,遇到瘟疫烧死女巫,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手段有可能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通过理性选择了这些手段。
在现代人看来,这些行为无疑是不理性的。因为双方的知识结构,截然不同。
06
经济学不需要理性人假设
经济学不需要理性人假设。
首先,关于“理性人假设”的定义和认知,混乱不清。什么是理性?什么是利益?什么是“约束条件”?什么是行动者本人的“最大利益”?批评者和支持者并没还有一个统一的认知,双方莫衷一是,导致了大量的无效争论。
再争下去,纠缠不清,毫无意义。
其次,经济学根本不需要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奥派经济学建立在“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这一公理之上,薛兆丰认为经济学建立在稀缺这一基础之上。
在现实中,大多数经济学教材和经济学科普著作也并不会一开篇就跟你探讨“理性人假设”这个话题,甚至大多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这也是用行动做出了无声的选择,即:经济学并不需要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并不重要。
07
结语
经济学不需要理性人假设,不意味着经济学否定人的理性。
事实上,人如果没有理性,也就不存在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甚至也就不存在市场经济。
没有理性,我们的生活,将和动物世界没有区别。看见猎物就撕咬,看见美丽异性就交配,遇到冲突就亮出尖牙利齿。
很多人喜欢说:“经济学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但人并不总是理性的,所以经济学并不成立。”说这种话的人,大多数没有完整读过任何一本经济学著作,无知者无畏。
其实,这套否定经济学的说辞已经流行了上百年,背后是对经济学的敌意。经济学并不是一门讨人喜欢的科学,它研究“稀缺”,研究事与愿违的规律,揭示客观世界和经济规律对人的行为的残酷约束。戳破了无数人“我想要就要得到”的迷梦,在情感上对很多人是一种冒犯,作为反击,否定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努力从未停止。
米塞斯分析了这种借“人并不理性”来否定经济学的心理:
“他们不能在逻辑上驳倒经济学理论的主张,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得出与之相违的结论。他们也不害怕制造谬论。他们的唯一理由就是:生活是非理性的。”
“对社会科学广泛轻蔑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们不愿接受自然对人的行为施加的限制。这种不情不愿潜在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在神经病患者身上则是压倒性的。由于不能同时拥有互不相容的两样东西,由于必须为任何东西付出代价和从来不能获得完全的满足,人们因此而感到不幸。他们责怪社会科学,因为它证明了保存与增加活力而同时排除不自在感受的要素的稀缺性。他们蔑视社会科学,因为它描绘了世界的真实状况而非他们喜欢的状况,也就是那种有无穷机会的宇宙。他们不是足够的明智,因而未能理解:生活正是对于逆境的积极抗争,生命就体现在这一抗争中,心智正常的人不能想象完全无拘无束的生活。理性是人在为生存而进行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斗争中最为重要的装备。在愚人的天堂里,理性没有任何作用,也不会有任何发展。”
参考资料:
米塞斯:《社会科学中对“非理性”的处理》
张是之:《经济学到底需不需要假设人是理性的》
华仔:《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吗》
邓新华:《张五常:芝加哥最后一位大佬的孤独》
薛兆丰:《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再推荐一本绝版书,米塞斯的《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今天的文章是重读这本书的笔记之一,我可能会利用春节写一个系列)。每一个自称奥派和批评奥派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我以前推荐书单时常常去掉这类读者不容易买到的绝版书,现在想想这是一个错误。有些书就是如此重要,哪怕找一个打印版也要把它认真读完。
Lina和王马丁是我一直关注的两位地产大V。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他们的直播。他们的团购卖货平台“LM优选”里有非常多的好货,我已经体验过,品质非常棒。真心推荐给朋友们,可以扫二维码进店逛逛,为自己和家人挑新年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