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完善农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路径


[摘 要]


涉农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突破单科性办学模式,以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南京农业大学将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在通识教育中体现价值引领和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农科特色通识课程。


[关键词]


涉农高校;课程思政;通识教育



完善农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路径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南京农业大学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学校在过去长期单科性办学,学生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文理基础、跨学科知识、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受学科专业结构限制,缺乏高水平通识教育教师资源,教师的文化素养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教师文理基础与跨学科思维方面存在的欠缺,也影响到了科学研究的开展。为了破解这些问题,学校构建了全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坚持通特结合,脚踏实地,学校形成了“南农八门课”,即“六类八门十学分”方案。首批列出40门课供结构性选修,其中中文写作为必修。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13门左右,约占供选课的1/3,建设周期是三年完成,农业出版社将出版系列教材,已在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执行。


通识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和政治文化的流变,其育人内涵经历了从“博雅”(liberal)到“通识”(general)的转变。尽管通识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目标都在不断调整,但“育人”这一教育的核心目标始终未变,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教育观都蕴含着对“人”的价值的基本看法。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依据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科特点,明确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改革等因素都在不断对通识教育提出新要求,南京农业大学对大学教育理念与课程价值进行深入思考与诠释,将通识教育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突破口。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核心共同知识的、有教养的、健全的人”,即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理智与情感的整体发展预期;相较于专业课程而言,通识课程是在与知识碎片化和职业化抗衡中突破学科藩篱、寻求知识宽度,追求人文与科学、语言和艺术均衡发展的教育。通识教育有利于破解单科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的困境,兼顾学生博学与精专、知识与价值的协调发展,培育学生某些共同的基本素养,在通识教育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追求,便是潜移默化地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将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也是“三全”育人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是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传统经典的德性教育可转化、细化为通识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内容。因此,作为知识学习和生命成长相结合的重要载体,通识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理应成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成为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盛行时代探索人格本位,追求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是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实语境下对课程蕴含育人价值的中国化诠释,它通过挖掘课程的价值意蕴,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实现课程内含价值观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同频共振。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中国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也是我国立足本土教育实践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中国视野与中国路径。


通识教育是连接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学生学习实践的关键载体,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因此,其改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知识经济和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观,集中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高等教育的中国方案,南京农业大学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农科特色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路径,是建立在对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基础上的行动。


一、农科通识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回归育人初心,兼具农业文明伦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育功能。


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在我们文化典籍中呈现,也蕴含于每一个学科教学中。人们对课程的理解经历过教材知识、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三种取向。因此,通识教育应该而且必须回归育人初心,探索通过知识学习达成生命成长的有效路径,唯有重申知识、美德与价值的内在逻辑,转识为智、化识为德,才能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在其中的价值意义,挖掘出以通识教育实现德育的路径与方法,才能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农科通识课程既要回归教学与育人,又要体现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文化素质教育既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也是路径选择,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以文化人”就是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梳理出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素质教育在价值层面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层面需要从制度建设、路径方法、效果评价诸多方面反复探索,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联动,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提供持续改革动力和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固化调研成果;利用多种渠道增加教师对行业、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深刻理解,建立教师爱农爱校与强农兴农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进一步发挥农科特色通识教育课程推动学校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用;引导不同的通识核心课程根据学科性质、特点选择课程思政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和重点,为农科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点睛,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奠基。


作者:刘营军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声明:本文系“高校教师发展在线”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果分享内容侵犯作者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往期荐读:每一篇都是启发


1、学术与教师发展 II 好文荐读

2、教育家潘懋元百岁生日,他这一生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敬仰!

3、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但对“全人发展”却严重忽视

4、范钦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从教学基本功抓起

5、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

6、不作恶,不为害 ——北京大学于鸿君在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7、“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

8、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拿来就能用!

9、如何讲好基础课,教师必读!





点个在看,知道你来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