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发展在线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二十六)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

案例概述《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是一门学生动手和思考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课本上的知识有出入的实验现象。学生往往会出现好奇、困惑、最后放弃的态度变化过程。作为指导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解释现象,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处理这些问题,培养学生打破陈规,科学创新的精神。01教学目标01课程教学目标本主题是课程中的一个实验项目——质粒DNA提取凝胶电泳检测。实验内容是将从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质粒DNA进行核酸凝胶电泳检测,实验的结果是一张核酸凝胶紫外成像照片。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核酸凝胶电泳的操作技术,分析紫外凝胶成像的结果。02思政育人目标1.设计思路通常在实验结果中会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以及学生由此产生的一些负面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本校教师许晓东发现病毒中朊蛋白的事例,从而告诉学生对待非预期实验结果不要害怕,不要躲避,而是要从中发现有可能的科学研究创新点。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放弃的坚毅品质,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3.育人主题锲而不舍的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02教学实施过程《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是一门实验课程,课程目标除了训练学生们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外,还担负着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培养的任务。我们在大肠杆菌质粒DNA凝胶电泳检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最后的结果——凝胶紫外成像照片会出现一些非预期结果。一般教材指出质粒凝胶电泳呈现出超螺旋、开环和线性三种形式的电泳条带,但在实际结果中,可能出现少于三条和多于三条的情况。这种情况由于质粒构象的复杂性,学界现在暂没有明确的证据和统一的认识。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这些科研的现状,学生会出现对实验结果未知现象的恐惧,迷茫或逃避的思想。如果教师进一步给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创新的事例,比如牛顿、达尔文和孟德尔等,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探索发现,学生也会感觉无从下手、难度太大。于是我们给学生讲述许晓东教授的事例,他在英国进行电泳实验时,意外发现不应该出现的一个电泳条带,好奇心驱使他对这个没人关心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确定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科学现象,进而开始了十年锲而不舍的研究,终获成功。结合本实验项目的电泳图,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非预期实验结果都是无意义的,通过认真调研,来确定科学问题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而开始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索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的直白式教学,最大程度消除了学生们的负面情绪,引导了他们朝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方向前进。接下来我们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和讨论,对这些质粒进行单酶切;重新设置菌液培养条件;分析质粒类型等。学生从问题发现到学习世界和身边科学家的事例受到鼓舞,到开始学会自己思考,并尝试进行探索,专业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素养都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会给同学们提出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运用习主席的讲话,进一步鼓励学生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坚持创新,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03教学效果01案例开展的意义和价值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三十)数学分析

刘徽最早得到逼近圆周只需要计算圆内接正多边形就可以了,一个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可以用无穷级数表示为构思之巧妙,让后人惊叹。经过简单计算可以得到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计算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二十九)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

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案例说明+课程基本信息案例说明: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的思政教育目标是要让学生建立一种科学思维方式,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其规则意识和约束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价值定位。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由实际复杂水资源系统→概化为抽象系统→构建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设计→求解并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修改和完善数学模型等过程,培养学生一种认识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去领悟科学研究的内涵。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以知识为载体,传授相关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养成探索的习惯,从实际问题入手,力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课程基本信息: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系统优化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决策技术等,以及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优化模型构建及其计算机软件求解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掌握水资源系统的概念、优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方法,包括水资源系统的线性规划模型、对偶模型、整数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等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将系统工程的观点、思想、方法和原理具体应用到水资源工程及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程实践中,为学习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库优化调度、水环境保护等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工作及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0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这门课程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相关前期课程的基础要求较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资源系统优化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建立水资源系统模型的方法及其求解方法,要求掌握线性规划模型及其单纯形求解方法、修正单纯形法、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及其对偶单纯形法、整数线性规划的分支定界法和割平面法、0-1型整数规划及指派问题,无约束非线性规划的解析搜索法,包括梯度法、牛顿法和共轭梯度法等,有约束的非线性规划的拉格朗日法和罚函数法等,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及确定性和随机性动态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多目标规划的主要目标法、线性加权和法、理想点法以及功效系数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和模型方法等。(二)能力目标从系统论的角度认识数学模型的构建、优化算法的程序设计,提升采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复杂水资源系统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水资源系统优化原理与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概化抽象、基本原理、算法程序设计、结果分析与检验”这一水利类解决复杂实际工程问题的学科形态,通过经典算法模型学习与实践,掌握“问题、形式概化描述、计算机程序化”的问题求解的基本路经,在体验实现计算机自动计算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理性评判能力、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三)素质目标1.
2020年10月21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六)化工机械与设备

教学实施过程1.引出课堂知识——案例分析首先通过几张化工厂的真实图片,带领大家认识本门课程,介绍完本门课程主要内容后,通过图片内容,分析如何降低化工厂带来的环境污染,建设绿色家园。问题:
2020年10月19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十三)微波技术与天线

课程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微波技术与天线》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微波传输与网络理论,微波元器件及天线基本知识等,是移动通信、雷达、卫星通信等应用的重要基础。在《微波技术与天线》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组注重将国家需求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矢志报国的事迹感染学生,以我国高新技术在艰难的国际局势中自主创新、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激励学生,通过思政案例的教学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好地践行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该课程为2019年立项的我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电子信息学科为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讲教师时
2020年10月19日
其他

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分享:(九)组织行为学

一、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注重思政点的设计,更要注重课程整体思政体系的建设。根据《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组对建设思路进行了整体设计。1.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恰恰聚焦培养青年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工作动机、团队协作、文化自信、创新变革能力。因此本课程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针对青年学生成长特点,聚焦新时代青年思想关切,着眼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注重加强正面引导。课程思政案例2.两线并进--“组织行为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在每一章的教学设计中都从两条主线出发,一方面传授管理的组织行为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成长为一名立场坚定、动机高尚、具有协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合格的社会人,做好进入社会组织的前期准备。根据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关系,对每一章内容的两条线进行思考和设计,力求突出各章重点,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逐章递进,前一章的学习成为下一章的基础,每一章内容都可以承上启下,学完内容后学生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将所学知识点进行串联,分别掌握组织行为管理知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也可以将两条线合二为一又形成知识体系。3.三位一体--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借鉴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第一、教学体现价值塑造目标,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第二、重在学生能力提升,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从社会重大需求入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重视知识传授,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授以外,注重结合时代特色把握理论前沿,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并将学课前沿传授给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是通过在每一章学习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在每一章结束后提供课后阅读书目“带着思考去探索”来实现的。二、注重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前后对比,关注学生反馈1.从讲授为主讨论为辅转变为研讨为主讲授为辅,注重学生反馈学生研讨活动2.从单纯管理案例转变为管理+思政案例三、课程建设的不足及后期的计划1.课程思政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高,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政治立场坚定,用真挚的感情将思政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准确的将思政的涵义传达给学生。2.作为专业基础课,如何确保不同教师、不同授课风格实现统一的思政教学效果仍有待后期继续研究实施。3.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第一、本课程组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道路上只是迈出了一小步。随着组织行为学课程马工程教材的推广和使用,需要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和要求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内容。第二、根据当前课程建设的不足,本课程也需要在后期的授课中全面铺开课程思政教学,争取小班教学,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第三、紧跟学习步伐,不断更新、完善典型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案例库。第四、不断探索学科发展前沿融入教学。第五、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迫使我们积极研究如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第六、探索课程思政效果的考量方法,积极向校外、省外同行吸收借鉴优秀的经验,将课程做的更好。来源:青海大学教务处声明:本文系“高校教师发展在线”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作者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往期荐读:每一篇都是启发1、有水平的教师搞科研,无水平的教师搞教学!真的是这样吗?2、完善农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路径3、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但对“全人发展”却严重忽视4、范钦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从教学基本功抓起5、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6、阻碍教师教学发展的“对抗性”因素7、“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8、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拿来就能用!9、如何讲好基础课,教师必读!10、赵炬明-什么才是好的课程设计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分享朋友圈
2020年10月18日
其他

请把时间还给老师,让老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现在老师负担很重,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在大声疾呼给学生“减负”的当下,也要给教师“减负”,要把时间还给老师,让老师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教学。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必要的表要填,现在是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作“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陈宝生的呼吁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01给教师“减负”刻不容缓国际经合组织(OECD)2019年2月公布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结果(TALIS)项目显示,上海初中教师每周工作时间为39.7小时,其中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为13.8小时,占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平均值19.2小时。是时候为老师减负了!给老师“减负”先要把老师从杂事堆里解放出来。杂事来自于系统内外,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表格、竞赛、活动等。文明餐饮、光盘行动要有数据,垃圾分类教育要有计划、总结、图片、照片等;为了做好安全工作,要督促家长上指定的网站学习安全知识,并将家长完成情况登记造册上报……这些事务,有校内的,有校外的,有教育系统内的,有教育系统外的,只要和学生能沾上边的,教师都必须应付。这些杂事,耗费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使得一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给老师“减负”需要不断完善有关教师培训制度。导致教师没有足够时间用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老师在岗教研活动多、外出培训多、各类评比多。不可否认,教研活动、业务培训、各类评比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教师频繁外出培训,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这不是教育应有的常态。除了杂事多、培训多之外,让老师们不能安心教学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检查多。各种各样的检查评估接踵而至,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按照各级指令执行任务上。有的时候,为了一项检查,要准备几十个档案盒,近百个指标资料,老师们少则要忙一两个星期,多则要忙几个月。02给老师松绑,让老师做纯粹的教育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不停疾呼:还学校一片宁静教育的空间,给老师松绑,让老师做纯粹的教育,让学生有一间安放安静课桌的教室。然而,这些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喧嚣的滚滚大潮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事业。教育最怕被打扰、折腾。作为老师,你,是不是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保姆?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警察?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法官?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医生?……你是不是也想说一句:我只是个老师,请别给我赋予太多不能承受之重。03我,只是个老师!有人问:你是搞教育的?我回答:不,我只是个老师!有人问: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回答:不,我只是个老师!有人问:你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回答:不,我只是个老师!有人问:你是吐丝的春蚕,你是化泪的蜡炬?我回答:不,我只是个老师!我不知道大家所描述的到底是谁,我,只是个老师!有人说: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献出来!我回答:不,我只是个老师!我要休息,我有自已的家庭,我有自己的孩子,我有自己的爱好,我希望能够心安理得地,像别的行业的人一样享受自己的生活。仅此而已,错了吗?有人说:你是老师?那你应该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祖国的栋梁!我回答:不,我只是个老师!我是个平凡的人。我承认学生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他们靠自己的聪颖和勤奋成就自己;同样有些学生的失败也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我用尽了全力,可是还是一无所获。有人说:你应该明白: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懂的学生!对不起,我只是个老师,我只知道要尽力去教好学生,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当学生犯错,我们基于职业道德或者说人性的关怀去指出他们错误的时候,更多的指责却应验到自己的身上。家长说你应该很有礼貌地对我孩子说话;学生说你凭什么批评我,为什么总是催我交作业,我恨你。04我,很困惑……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保姆?每天天不亮我就得往学校赶,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还要认真检查每个孩子的个人清洁卫生,一直忙到晚上,等每一个孩子都离校以后,我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家,如果有孩子没有回家,我这个保姆呀,说不定要忙到天亮!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警察?每天,我得明察秋毫,有预见性地排查各种安全隐患,秉公处理孩子们的各种纠纷,有时,我还得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遮挡外界五花八门的引诱和骚扰。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法官?“老师,他打我了。”“他为什么打你?”我整天要在班里破案,不仅要先调查打架原因,还要进行思想教育,不仅要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有时却连自己的安全也保护不了。我很困惑,我只是个老师,怎么成了医生?我还得是一个既医愚笨又医心病的医生。每天,我得打足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地,给孩子们注射精神营养液和各类预防针剂,让他们变得文明、守纪、勤奋、上进……我很困惑,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学生进网吧,伙同校外不良少年,穿着奇异服,家长知道不好,但是不管;学生知道危险,但是不听;老师天天讲,人家当你是傻子,当某天某个学生真的问题了,怪了,人家第一个查的是你老师有没有尽到教育责任。可是,那些溺爱孩子的人,他们难道不是第一责任人吗?我很困惑,现在到底是怎么了?老师求着学生学习,学生说看我的心情如何;老师拜托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学生说省省吧你,管天管地,你还管这个;老师恳请家长在家照看好自己的孩子,督促他多学习,家长说看我是否有时间。05请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我!请剥去我身上那些伟大的光辉无比的外衣,用一种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我吧,我只是个老师。我只是在做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教育不是无能的,教育不是万能的!别把学校当成解决学生一切问题的殿堂,别把老师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圣贤;别把教育当成背负一切责任的机器。别给我赋予太多不能承受之重!我在畅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不用只以成绩为目标;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学生眼中的朋友,偶尔可以给学生讲讲人生的道理;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教育变得更加合理有效,真正是大家都喜欢的……那该多好!写在最后: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宁静、守恒,如果天天心浮气躁,天天被与教育无关的杂事、烦事缠身,很难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但愿给教师“减负”的呼吁能切实得到有效解决,开启新时代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新风貌。声明:本文系“高校教师发展在线”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作者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往期荐读:每一篇都是启发1、有水平的教师搞科研,无水平的教师搞教学!真的是这样吗?2、完善农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路径3、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但对“全人发展”却严重忽视4、范钦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从教学基本功抓起5、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6、阻碍教师教学发展的“对抗性”因素7、“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8、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拿来就能用!9、如何讲好基础课,教师必读!10、赵炬明-什么才是好的课程设计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分享朋友圈
2020年10月8日
其他

观点:觉得你的老师讲得烂,其实是你自己没水平

我一直相信只要老师能站在台上一天,碾压一位大学生,还是分分钟的问题的。当然我知道会有一群热血青年举出一堆我同学我朋友我亲戚的学霸例子来反驳,但是这就是在拿自己单一的视点代替全局的情况。其实也很好拆解,一那个不是你,二即使是你,你没有代表性。原因之一:是我们自己浮躁浮躁是因为受到商业社会的影响,商业社会里的机构把学生当大爷,与其说是为了让你成长成才,不如说是为了从你身上多赚点钱,然后再披上理想与情怀的外衣。而我们在商业社会里做惯了大爷以后,会把这个习气带到教育的场景里来。而你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挫折沮丧痛苦的,因为这是上坡的自然反应,这是在克服人性弱点是的表现。而我们往往会逃避这些痛苦,去寻求一时安逸的镇定剂,却不敢勇敢地面对这些挫折,迎面走过去,即使被打的头破血流,也仍然保持持续向前的精神。现在我们是遇到一点不会,就矫情地不行,其实是我们的无能,却归结到老师的头上。但是你在商业世界里当大爷的时候,有人会满足你的;但是,教育不会,也不应该满足你的大爷梦。原因之二:是我们自己也很烂你是不是觉得你的大学里的老师大都是渣渣?是不是觉得他们都很烂?是不是觉得你的同学都很水?恭喜你,你说对了,你也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不要忘记了,这是你自己考上或保的学校。对的,你的高中就蹦哒到这个水平,当然不要说我不过是没有努力罢了。那你努力一个我看看?其实不管你的大学是怎么样的,这些就是你的处境了。你的处境是由于你过去的付出所造成的,你的现状是代表了你的过去;而你只有现在做一点什么,你才有可能让自己走得更好一些……这很鸡汤是么?还有更鸡汤的。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人或者事,都是由我们的水平决定的,也就是我们过去所有的言行想法,凝结到今天的当下。所以下次你遇人不淑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我一定是不够努力,才能遇到这个破烂不堪的你。假使你真的觉得这些老师很烂,恭喜你,是因为有一个很烂的你自己!以低格局评议高格局犹如盲人只摸一次象,毫无意义社会媒体会说我们要响应民意呼声,但是抱歉,那是民众的意愿,不是你的意愿。但是很多人会以我是纳税人、我是人民自居来“针砭时弊”,从而排解自己无法生活自理的忧愁。这就像数轴上的任意一个X和某一个具体的数a,其实是两个维度,X可以等于a,但是X不是a。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以一个更全局的视野和更高的格局,带领学生探索领域课题,而这个探索形式,不管是顺应了某位学生的人性还是逆着人性,学生在态度上都是应该表达尊重,并且努力接收。因为学生就是学生,你如果仅仅根据你目前的格局水平做判断,这是商业里作为顾客做的事情,不是教育里面作为学生要做的事情。在教育里,学生就老老实实地学,而老师就兢兢业业地教。这就像协议一样,每一方面都要恪尽职守,整个正循环才能玩起来。学生以自己的短浅目光来瞎批判,这只能害了自己。现在机器学习很火,于是机器学习培训班很火,而于是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培训班更火。但是这些从极限开始讲授的课程,其实就是每一个工科生大一就本来应该学好的。那现在花费几倍的学费在学当年本来应该掌握体系,当年你干嘛去了呢?嫌老师讲得不好吧……其实就是你没好好听而已。现在知道要了吧?早干嘛去了呢……当然老师的队伍里面是不是就一定没有水货?肯定也是有的,而且向毛主席保证,你在大学里面绝对会遇到不止一个。但是这绝对不代表你是可以自暴自弃地因为所以,所以你好好听讲吧,水货里也是有货的。但是我根本不相信你有能力在上课的同时自学好一些其他的玩意。不相信?得了吧,你要有那个本事,会至于考到现在这个地方来么?学术界有个词叫同行评议(peer
2020年10月7日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上海大学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上海大学模式”专题学习六大模块、四大门类(医科、工科、经管、人文社科)学科上海大学实地参访、课程思政专业案例解析、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2020年10月6日
其他

阻碍教师教学发展的“对抗性”因素

阻碍教师教学发展的“对抗性”因素前不久,由高校教学发展网络主办、浙江大学承办的第七届“高校教学发展网络”年会发布了正式的会议通知。作为国内教师职业发展领域每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该通知的发布又恰逢教师节将近,这也使得教师发展问题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国内高校教育发展方面的工作,的确面临着很多阻力,需要我们进一步克服。从历史上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势必会加剧量与质之间的矛盾,与之相伴的是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世界各国相继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教发中心)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也不例外。2011年,教育部与财政部明确提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发中心。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发中心建设工作。同时,部分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也督促省属大学设立了一批教发中心。此后,教发中心在我国高校迅速普及和成长起来。从2011年至今,经过近十个年头的起步和发展,各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基本上都经过了建章立制、组织完善、活动先行、以赛代练等轰轰烈烈的发展初期环节,本该向着更加纵深、系统和专业的方向持续发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水平仍旧停留在这个阶段,很难继续深入。本文就和大家一起探讨阻碍我国教师教学发展的几个深层次阻力。第一,自我发展与组织发展。我国教师教学发展的兴起主要源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引导”和“督促”,在高校落实层面也或多或少存在借助“行政化”指令开展工作的现象,行政机构和高校教师两个主体之间并未在预期利益和发展动力等问题上达成共识。这种单纯或者过度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的制度规范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势必给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带来主体性困境,容易对主体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教发中心的工作容易遇到阻抗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二,个人发展与教学发展。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审和考核考评体系中,与科研要素对比来看,对教师的教学要素考量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权重不足。当教师处于科研、教学、经济、家庭等多种压力并存的生存环境时,评审系统的指挥棒作用就会比较突出。作为无法同时兼顾多元要素的社会理性人,老师们就会更加倾向于让自己的成果输出更加符合评审系统的要求,进而选择将个人发展和教学能力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剥离。面对如此现状,仅仅作为一个执行部门的教发中心,很难从根本上增加教学能力发展在教师个人发展中的权重。第三,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众所周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仅是著名的动机理论,还是一种人性论和价值论。教学活动作为教师的一项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上够课”和“上好课”其实属于两个不同的需求层次。所以,对大部分老师而言,“上够课”的动机就会普遍高于“上好课”的动机,再同时叠加教师成长的时间维度,“上够课”就成了短期发展的强需求,而“上好课”则成为长期发展的弱需求。因此,从需求层次和时间维度入手,精准识别每位教师对教学能力发展的动机强度,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也对从事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第四,独立发展与协同发展。不可否认,从社会分工协作的标准来看,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为数不多可以单打独斗的职业。对大部分老师来说,备课、讲课、搞科研、写文章这些事,如果愿意,都可以独自完成,并不依赖其他人的分工协作与合作共生。因此,作为选择教师职业的群体,对参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团体活动就会存在动机不强烈的自选择现象。虽然现在已经有一些高校的教发中心开始探索和尝试用“教研室制度”(包括虚拟教研室)引导和助力广大教师进行协同发展,但距离把教师的独立发展融入协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五,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我国的教发中心由于整体起步较晚,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情况,追热点、炫技术、造声势等具有活动属性的培训开展得多,重内涵、促发展、提内功等具有专业属性的工作欠缺明显。比如,国内高校的教发中心都热衷于开展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培训活动,但对于如何帮助和辅导教师把课程经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做成标准化的文档Syllabus却鲜有问津。而这项工作恰恰是教发中心最核心的业务之一,这也是如何引导和帮助老师们构建整体教育思维,把一个教学环节、一次教学活动、一堂课、一门课有机嵌入整个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如何通过教发中心的工作切实让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水平从根本上成为促进专业建设和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需要突破局部属性,着眼全局,让教发中心的工作从“术”的层面提升到“道”的层面上来。第六,职业发展与专业发展。就我国高校目前的组织架构来说,教发中心大致分为隶属于教务处、隶属于人事处和独立运行三种模式。但不论哪种模式的组织架构,教发中心大都被归属为行政部门。这一设置决定了该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党政管理人员,也就必须遵从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这种组织设置方式导致广大“教发队伍”不仅缺乏有专业支撑的成长平台,还面临定期轮岗等现实问题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发人”的专业化成长和长期发展,也为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深入和专业带来了现实的障碍。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的现状来看,以上每组概念之间其实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对抗性”。当所有对抗性叠加在一起时,就导致了在教师教学发展的整体概念中,教师个人的力量很难与制度环境的力量形成合力,这也成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后劲不足、很难向纵深和专业发展的原因。来源:《中国科学报》往期荐读:每一篇都是启发1、有水平的教师搞科研,无水平的教师搞教学!真的是这样吗?2、武汉清零背后的代价:一组漫画引发的思考3、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但对“全人发展”却严重忽视4、范钦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从教学基本功抓起5、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6、赵炬明-什么才是好的课程设计7、“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8、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拿来就能用!9、如何讲好基础课,教师必读!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分享朋友圈
2020年9月26日
其他

赵炬明-什么才是好的课程设计

作者:赵炬明赵炬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院校研究、美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摘要: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和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视角出发,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应从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目标、了解学生、教学设计、学习效果检测、教师教学评价与教学改进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设计,从而为大学课程设计与教师教学评价提供参考框架。只有教师以学术和专业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大学教学才可能成为学术,教学工作才能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大学教学学术;大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大学教学评价什么是好的课程设计?从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SC)的本科教学改革和当代大学教学学术研究(scholarship
2020年9月20日
其他

武汉清零背后的代价:一组漫画引发的思考

有一幅画作,以动人心魄的力量,让我们永远铭记2020年的中国和世界。有一幅画作,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约评论员称赞为“中华之指”,当刻成塑像,收藏入典,以尊记历史。有一幅画作,见证着新冠疫情下的国家行动,见证着一个民族的牺牲和担当,也启迪着人们的内省和思考。这究竟是怎样一幅画?抗疫名画鉴赏
2020年9月15日
其他

有水平的教师搞科研,无水平的教师搞教学!真的是这样吗?

「有水平的教师搞科研,无水平的教师搞教学」成为当今大学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现在大学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这是全世界的矛盾。以科研为导向的大学学术评价体系,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引向重研究、轻教学的不归之路,使大学严重背离了人才培养的主航道。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长期以来,以科研为取向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将它们视为一对矛盾,将教学与科研分开对待,孤立考量,这种对学术内涵偏狭和异化的理解趋势还在不断蔓延。这种轻教学、重研究的现象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在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其研究型大学中尤其突出。在我国,2016
2020年9月1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农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有效教学如何实施

本次培训采取线上直播+回放巩固的方式,基于移动端,实现参训教师可随时随地学习,建立参训教师交流社区,提供专家后续在线针对性辅导。时
其他

学术与教师发展 II 好文荐读

「有水平的教师搞科研,无水平的教师搞教学」成为当今大学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现在大学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这是全世界的矛盾。以科研为导向的大学学术评价体系,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引向重研究、轻教学的不归之路,使大学严重背离了人才培养的主航道。教学和科研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长期以来,以科研为取向的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将它们视为一对矛盾,将教学与科研分开对待,孤立考量,这种对学术内涵偏狭和异化的理解趋势还在不断蔓延。这种轻教学、重研究的现象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在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其研究型大学中尤其突出。在我国,2016
2020年8月26日
其他

如何讲好基础课,教师必读!

作者:赵凯华,北京大学讲课是一种享受。教师讲课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给观众做表演。演员的表演差别很大,老师的讲课风格也不尽相同。说起教学方法来,我们常常有一个认识,就是教无定法。回想起我的老师,以及接触过的很多同行,再联系到自己的体会,每一个好教师的讲课都各有一些风格和特色,这一点特别像舞台上的演员。我比较喜欢京剧,现在好像很多年轻人也还都喜欢,京剧的演员有各种流派,差别很大,比如,四大名旦各有特色,可是都能得到观众的称赞。我想,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教师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长,或自己的倾向。但是还是有一些相同点的。一、讲课首要的是清晰地表达授课内容首先要把讲课的内容表达清楚,这是最基本的。板书,要写清楚,至于写得多漂亮,不一定,要让学生能认得出来,这是最起码的。说话时吐字要清楚,尤其是上大班课,关键的字你要送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头,这也是演员的特征。你不能说前半句声音很大,后面尾巴声音很小,最后关键词没听见。有时候我坐公共汽车,会有这样的感受。售票员报站名:“下一站到了……”后面说的是什么,正是关键的地方,却没听清楚。关键词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送到观众耳朵里面,必要的话,写板书,现在可以用PowerPoint。反正说清楚关键词,是最起码的一个要求,这不管你是什么流派。二、授课要用激情去感染听众下面来谈谈怎么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你可以说话风趣,讲些笑话也可以,不过这些事情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老师——讲课的人,要对自己讲的东西充满激情。我们教书多年,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一旦上了讲台,就像一个演员进入了角色,要把自己融到这个环境里面。这样讲起来才会比较投入,比较有激情。我觉得这是特别值得去钻研的。用激情去感染听众,让他感觉被吸引,跟着你一起来学习、考虑问题。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不能无精打采,而是要真正地有激情。我想,这一点恐怕不管你用什么风格去讲都很有必要。你想吸引听众来跟着你考虑、学习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你自己要对这个东西是很感兴趣的,很有激情。这就像一个演员,你要表演一个角色,就必须投入到角色里面去,用角色表达的感情去感染观众。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的话,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单纯靠说话风趣或开玩笑。有时候过分的幽默反而会引起不好的效果。我想到这样一个例子。某个老师说话很逗,跟说相声似的。他讲了个笑话,这个笑话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的。但是学生没有记住要解决的问题,只记住了这个笑话。所以适当地讲一些风趣的例子,有好处,可是故事讲完以后,要使你的听众对你所讲的东西印象加深,而不是冲淡。所以所讲的笑话要围绕着内容,突出内容。物理学界的已故的黄昆教授,在1952年和1953年的时候,是给一年级上大课的。很多听过黄先生的课的校友回忆说,黄先生上课时,从不讲笑话,一上来就讲主题。但是学生的反应是,只要黄先生一开口,注意力就全都集中到他那里了,然后就一步一步地跟着他的思想走。甚至要下课了大家都没觉得时间很长。他们说听黄先生讲课是很大的享受。由于大班授课的局限,黄先生很少跟学生交流,就是一路这么讲下来,大家就是一路跟着他走下来,他能够有这样的能力把听众全部吸引到他这来。这样的课听下来不仅仅学到知识,还学到思想方法。三、详细演绎推导过程,不怕错误下面我还想说说王竹溪老先生的例子。王竹溪教授的授课是另外一个特征。因为他讲的是热学力学与统计物理,数学公式比较多,所以常常需要推很多公式。我想教物理和教数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公式推导搞不好的话,是非常枯燥的,而且也不容易让大家跟上。王老先生的特点是熟知公式,在讲台上就是一只粉笔,什么书都不带,所有长篇的公式都是现推出来。他推导公式的过程就能够吸引听众跟着思考。这些推导,在用了PowerPoint授课以后,可能有点像拉洋篇似的一下子就拉出来了,但一下子出来,学生就很难跟上。虽然效率高了,一堂课可以讲很多内容,可是听众很难接受。所以很多时候PowerPoint是不能用的,还是要在黑板上推导。推导公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有些老师没有那么熟悉公式,所以有的时候,课堂上出娄子,推着推着就推不下去了,或推错了,这都有。尤其年纪大了,想的和写的不一样,说的也不一样。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名教授也常常会这样。杨振宁先生在回忆他的博士生导师的时候,讲过这样一段故事:他的导师叫做Tailor,氢弹之父。Tailor有一次讲课的时候,推公式推错了。下面的博士生虽然看出来了,但都没有提出来,想看看他什么时候能够发现,怎么发现。后来,Tailor终于发现了错误,并想尽方法找到了错误。杨振宁先生回忆说,他在这里面学的东西比正规的讲课多很多。给出公式,很多人都能推导出来。但是发现错误并把错误找回来,就不是一般人学得到的。杨先生说他们就是想看看大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自己的错误的,这实际是学生和老师交流的一种方式。对杨先生的这段话,我深有体会。杨先生在清华讲课的时候,我过去听过。我发现他是在纸上推导,然后用投影仪投上去。当然也有推错了的时候,但通常一两步之后就能找回来。我觉得实际上好的学生是能够从这里面学到东西的。我们做工作没有不犯错的,及早地发现自己错了,并用最快的方法找到自己错在哪里,这个本事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学生面前,我想这也不是坏事。这个Tailer教授的特点就是往往有任何想法都暴露给大家,任何讨论他就发言,他发言特别多,而且对一个问题常常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他发表的看法十个有九个是错的,不过他发现错了就算了,但是这一个对的发现就是创造性的发现。他完全不怕丢面子,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改过来,这是科学界的常事,这样能给学生是很好的教育。我不是说要大家故意这样教。我只是说,好的老师确实有这个特点,这也是一种风格:把自己想法的全部,而不只是把想得清清楚楚的套路告诉学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作为演员,我讲的是舞台的演员,不是电影演员。舞台演员是一下贯穿到底把这出戏演完。电视或电影不一样,开拍,就演这一段,演完这一段以后,停下来,下次再拍可能是这前面的一段或后面的一段。电影演员在投入角色的时候是不连贯的,但舞台演员不能这样。四、推导过程有粗有细,注重思路与科学逻辑物理和数学课程可能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不可避免会有公式的推导,否则大概是学不下去的。我常常有这种感觉,学数学或物理这类的课程,绝对不能在宿舍里拿着一本书像看小说似的那样看。如果不亲手推导的话,很多概念就不能理解,书也看不懂,很快就学不下去了。课堂讲授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过去,我们上基础课时,一般都会把公式原原本本地推导出来。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些年,我慢慢感觉到这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我认为要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以及在得到公式后要把它的物理意义和物理图像交代清楚。作为一个大学生,受过基本的数学训练,通过一点个人努力,很多公式是可以自己推导出来的。改革开放之后,我逐渐了解到国外的情况,发现国外的教授讲课没有那么细,很多公式并不推导。这不是说学生自己不去推,如果这样的话,估计几次课之后,就听不懂了。不经过自己详细的推导和思考的话,物理是掌握不了的。所以近几年,我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对于那些特别典型的推导,第一次时,我会很仔细地交代推导过程,可是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推导,而是要给学生思路:我为什么这步这么走,为什么下步这么推,这里用到的基本原理是哪几条,我引用了哪些概念,为什么在这里需要这些概念,没有这些概念下面的步骤为什么是推不下去的。公式推导中还有一些是属于技巧性的,这样的技巧能很巧妙地把一个很复杂的推导变成一个很简单的过程。这里,我有必要谈谈所谓的tricky。杨振宁先生在清华上课的时候对tricky很反感,他经常会抛弃教科书而给出另外的推导。他觉得书上的很多推导too
2020年8月18日
其他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路径研究

身为教授绝不能仅仅关注自身,而应切实发挥出“教师即课程、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领导者”的作用,更加注重观全局、尽义务、做公益,更多地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反哺给予自身广阔专业发展平台的学校和行业。
2020年8月10日
其他

教育家潘懋元百岁生日,他这一生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敬仰!

(8月4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百岁生日。潘懋元先生1951年加入民盟,曾任民盟厦门市委会顾问、厦门大学副校长,他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引领者和实践推动者,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享有崇高的声望。为表达对潘先生的由衷敬意,厦门大学在潘先生百岁生日当天召开潘懋元教授从教八十五周年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国家教育部、民盟中央、福建省委省政府、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领导和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数十家高校知名学者等齐聚一堂,共同庆贺潘懋元教授百岁华诞暨从教85周年,共同研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直播形式召开,除厦门大学主会场外,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14个省市设立了线上分会场,参会人员总计超过1000人。15岁开始教书,从小学教起,到中学,再到后来的大学,执教85年,桃李满天下,潘懋元先生始终认为“教师是最幸福的职业”。今年线上教学兴起,百岁高龄的他还在互联网上参加线上沙龙,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在线授课。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潘懋元先生功莫大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老人也倾注了毕生精力。直至今天,这位高等教育界的“传奇老者”还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不断研究思考。潘懋元先生:15岁站上讲台,100岁还在上网课几年前厦大校庆期间,校方为潘懋元先生颁发最具分量的“南强杰出贡献奖”时,记者们问潘先生,您从教多少年了?这位慈祥的老人习惯性地眨着眼睛,用浓厚的潮汕腔说:“我的年龄扣去15吧。”
其他

叶澜: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但对“全人发展”却严重忽视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不赞成简单地提“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提“教师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现在人们不太怀疑。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了,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却往往忽视了。01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医生和律师,与建筑师、工程师不一样。一类是跟物质生产相关,一类跟人相关。教师和医生,尽管面对的都是人,但仍不同:医生主要关注人的身体,医生在工作时,研究的是病与治病;教师关注的却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个生命的发展。这之间的差异是清晰的,不难区别。
其他

40名世界级教师的教学建议,值得每个人收藏!

与每天一样,路克于早晨7点离开家门,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驾车,而是四肢着地地爬行上班。为了不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行,而是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车辆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
2020年7月22日
其他

国家级教学名师谈教学——范钦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从教学基本功抓起

范钦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们认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为,教学计划中的大部分学分和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最近几年,我们走访了全国7个大区的40多所高校,对我国高等学校“基础力学”的教学状况进行了大量调研,与全国500多名基础力学老师以及近2000名学生交换了意见。调研中发现:目前课堂教学普遍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是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修订之后,力学课程学时减少,而且减得太多,已经到了离谱的程度;二是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三是一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第一线,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以及上岗培训不到位,教学基本功严重缺失等。以上三个方面中,除了增加力学课程学时需要由学校统筹解决外,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也可以归入新时期的教学基本功。因此,我们认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需要抓好教学基本功。一、教学内容好的教学基本功首先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不仅要理解吃透,而且要有必要的延伸和扩展。为此,需要做到:1.选择教学内容首先定位要准确,要求要合理。教学计划修订之后,学时普遍减少,如果还用过去的要求讲,就是不合理的;把多学时的要求放在少学时讲,也是不合理的。怎样正确定位呢?应该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基本要求为准。现在很多年轻同志可能不知道有这个基本要求,学校应该将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印发给相关的教师。要让每个教师都要知道并深刻领会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不同类型的课时的要求是什么。2.概念定义要准确,深浅难易要适度。首先要准确,然后难易要适度,要针对各类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学对象确定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3.注重重点、难点以及破解难点的办法。课时减少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砍内容,而是要把基本的、重要的、困难的知识点保留,特别要让学生掌握方法以能够举一反三。一定要有重点,绝对不要开中药铺,把所有的东西都罗列起来,课时用得不少,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重点要简明扼要、易于掌握。当然,一些过时的、不适宜的内容必须减掉。要做到这些,必须深入地研究教学内容,精心地加以选择。而且,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本上的内容绝对不应该是一样的。现在许多老师,书上怎么写的就怎么讲,而且一字不拉。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将书本上的内容提炼出来,讲给学生。4.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有些课程内容太陈旧了,却还在那儿讲,学生就没有兴趣;而有些新的内容,现在又是非常需要的,却又没有加以介绍,学生当然不满意。如果干巴巴的就是书上那点东西,学生说,我还不如自己在家里看书。另外,有时还需要讲一点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讲授这些内容。启发式讲授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维,并且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因此,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是善于提出问题。就是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从身边生活中或工程实际中提出问题,也可以从过去讲过的那些问题中提出新的问题等。不要没头没脑的就提出一个问题,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其次是分析问题。要分析这个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然后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就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先有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作定量分析。我们现在有的老师不是这样,一到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在黑板上写公式,而这些公式都在教科书上已经写得明明白白的,他却依然要从黑板的左边写到右边。我们的学生现在都厌恶老师在黑板上长篇大论的推公式,美国的一些教授也感觉到有这个问题。我们并不反对公式的推导,但是推导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定性分析。推导一个公式后,类似的公式可以不必再推,让学生自己去写出来。再就是要有结论和讨论。讨论也是给学生留出空间,讨论里可以是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没有结论的,没有结论的就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最后有“句号”同时还有“问号”。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难点,也就是怎样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种本事。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本事,而且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本事。化解难点的过程,也是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要正确理解例题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的老师一堂课几乎全是讲例题。讲课不同于习题课,习题课可以多讲例题,但是习题课不是讲课。所以,课堂教学中对例题一定要精选。一定要明确讲授例题的目的性,讲例题无非是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服务的。也就是说,其一,要教会学生怎样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其二,通过例题讲解反过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我们说讲解例题的重要,就不再是习题课的水平,而是真正的教授讲课的水平。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的教学效率比较高,学生就愿意听,你在那里“抻面”,学生就不喜欢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要有吸引力,也就是要让学生听起来有兴趣。这与教师的投入够不够,问题提得好不好,分析过程是不是简明扼要等等都有关系。教学没有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不会集中。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对教师具有反作用,如果学生听课的兴趣高,教师讲课的情绪就来了。如果一个教师面对100多名学生讲课,学生们专心听讲,站在讲台上就有一种责任感,就觉得讲不好对不起这些学生。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注意力比较集中、并且有响应,教学效果基本上就是好的。如果再能做到使学生认为不听课是一种损失,这又上了一个层次。如果再做到觉得听课是一种欣赏和享受的话,那就是一个最高的层次。年轻教师要达到最后这个层次,可能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如果能够坚持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往上走,总会达到最高的层次。四、师生互动实现师生互动,既是教学方法问题,也是教学理念问题。我们提倡师生互动,就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绝对不要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口才再好,都吸引不了学生。如果这堂课总是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对话,就不一样了。学生们反映,交互式、讨论式与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都很紧张,思想不敢开小差,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提问,不知道会问什么问题,不知道会不会问到自己”。实现师生互动,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们过去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如果没有学生的响应,教师讲得好,可以说是不错,但是这是被动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动的效果变成主动的效果,才是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所以,学生有没有响应,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其次,为了实现师生互动,课堂讲授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比较大。这涉及:空间留在哪里,留多大,怎么留法?为了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需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刺激和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都不一样。一要看对象,要区分不同的层次。一堂课留的问题,一类是大多数学生通过积极思维都能够被启发,并且有所收获;另一类是为少数优秀学生设计的,也就是使高水平的学生也有发挥的空间。问问题可以是自问自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大家答等多种形式,尤其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当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一堂课,需要在什么地方提问,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提不同的问题。在理论分析的阶段,讲一段以后,就问学生,下面该怎么办?讲例题的时候,也可以讲一点,同时让学生做一点,还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讲一讲。第三,在交流和讨论中,要善于引导。不要学生一下子答不出来你就把答案说出来。比如,一位老师讲“摩擦力”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两根轴,右边的是主动轴,端部是一个圆盘,左边的轴,端部也有一个圆盘,采取什么办法可以将右边主动轴的转动传递给左边的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有的说,很简单,两个盘上打孔,用螺栓连接起来就行;另外一个学生说,打孔太麻烦,用夹子一夹就行;有的学生说,打孔和夹子都麻烦,在两个圆盘之间都抹上胶,一粘就行了。但都没有应用摩擦力解决问题的答案。于是,老师就提醒大家:我们现在讲的是“摩擦”嘞!这时全场180多人鸦雀无声,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把它们转起来,然后往一块儿一挤就行了。这位同学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一片掌声。这种全场鸦雀无声和一片掌声,老师感到很欣慰。学生虽然没有直接回答出问题,不是教师告诉他们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他自己想出来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五、教育技术的应用
2020年7月15日
其他

【详细教程】优秀教师是如何进行说课的?

“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一、 说课的作用说课其实也是一种集体备课的形式,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智慧的交流。通过说课,教师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预设学习中的各种“教学事件“,反馈教学中的得失,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研究。1. 可以更好的吃透教材教师在备课中,虽然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是浅显感性的。而通过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这就可能发现备课中种种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吃透教材,优化教学设计过程。2. 可以提高理论水平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来做,这就迫使教师要认真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要认真去思考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3. 简便易行,共同提高4. 提高表达能力二、 说课的内容说课要求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六说的具体要求1、说课标主要说两点: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地位”和“作用”。制定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通常从三方面来制定:A、思想教育目标①
其他

荐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

尽管从基础教育发展规模上看,我们基本上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中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认为,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场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2020年,我们已经到了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也将是实现第2个100年奋斗目标的起步点。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普及了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接近50%。从基础教育发展规模上看,我们基本上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中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从2015年到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领域的关键词一直是“公平”和“质量”。这意味着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生产力的变革必然会影响上层建筑,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然而只从技术着眼考虑未来教育是难以解决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要从未来时代的发展着眼,从人类未来发展着眼,从教育的本质着眼,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思维秉持对新时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我认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我们通常说“乔布斯改变了世界”,因为他发明了个人电脑,发明了智能手机;我们说马云改变了商业模式、物流流程,因为他创造了电商,这就是创造思维改变了定式思维。再以集装箱为例,过去运输物资是散装的,运输效率很低。发明集装箱运输后,完全改变了运输方式,提高了运输效率。这就是思维变革引发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的例子。世界科技的进步,无一不是人的创造思维的结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没有无定式的创新思维,就很难适应变革时代的生存要求。201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题为《为21世纪培育教师、提升学校领导力:来自世界的经验》。该报告指出,21世纪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生活方式等。从国内情况来举例,当下的教育面临着培训机构捆绑学校的问题:有些培训机构不是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而是为了应付考试,一天到晚做题,其实这样做导致学生普遍处于“被学习、被教育”的状态。要明白,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改变。培养学生思维,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思维的最好的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落实课程的一个最主要的常数。此外,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首先要把课堂教学搞好。从我国当前的教育来说,最根本的问题是从教到学的转变。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首先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了以后不思考、不思维,学习是茫然的,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教师不应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们也经常提倡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但这些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当前无论是提倡学生参与式教学、探究性学习,还是基于项目的学习(PBL)、STEAM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勤于思考、学会思考、发展思维。此外,提倡自主学习的同时需要克服一些误区。自主学习不是个人学习,而是自主的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学习共同体;不是将教师的主张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在思考中慢慢探索。2、考虑学生间的差异第二,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都是有差异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到这些差异,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中等水平进行设计的。为了适应学生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方案。当前,互联网的应用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但这不是否定教师自身的引领作用。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为学生设计适合的学习方案,花更多精力指导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策略和方法,注意个别差异,帮助每一位学生成功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新时代是一个学习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3、倡导个性化学习第三,教师要主动提倡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并不是个人的个别学习,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同伴一起共同讨论探索进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表了一份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个报告讲到要重新定义教育、学习、知识,认为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同伴之间都要互助式学习。所以,我们提倡个性化学习,不等于是一个人孤立的学习。个性化学习是适合每个人学习的方式,但在实践中还要共同学习,与同伴共同学习,与教师共同学习。4、重视思维活动第四,我提倡“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里说的活动更注重思维活动。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思考,而不是把现存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启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走出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让他们长见识。长见识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的。见识广了,思维就有开放性、广阔性,就能想出许多点子,这就是创造。但也需要教师引导、培养,遇事让学生想一想,在想的过程中就发展了思维。但是不要误解“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就是让学生热热闹闹、蹦蹦跳跳的活动,而是要在思维活动中成长,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主渠道。其实,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学习?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可以下各种各样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的变化、人的观念的变化,都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过程。声明:本文系“高校教师发展在线”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不持任何立场,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作者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扫码即可申请加入教师发展在线群组往期精彩推荐1、好文推荐——别敦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有效路径2、好文荐读
其他

不作恶,不为害 ——北京大学于鸿君在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于鸿君院长在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毕业典礼上讲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亲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是7月1日,让我们一起祝福我们伟大的党九十九岁生日快乐!在致辞之前我要先提醒大家,现在疫情还很严重,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北京市包括其他有些地方形势还很严峻,全院师生员工和家人们一定要高度警惕,加强防护。首先祝贺同学们毕业。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脱皮掉肉”了,今天毕业,就是阶段性成功,祝贺你们!同时,也特别祝贺并感谢同学们的家人、亲友以及帮助过你们的人。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你们顺利完成了学业,走出校门,步入职业生涯,应该感谢大家。我也特别要感谢老师们,辛苦几年,又带出了一批好学生,把他们输送到各个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效力,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欣慰。但凡毕业季,都各有各的忙碌:校长、院长、老师们可能都在搜肠刮肚准备致辞讲话。比如少军老师刚才的致辞,我看他是下了一番功夫,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准备的。孙可同学、金德楠同学的发言稿也很好,准备得也非常充分,我刚才听了三位的致辞深受教益。这几天,我也在思考我应该讲些什么,其实大部分致辞都是长者充满关爱地对毕业生们提出一些要求和希望。如果说是一种语体的话,姑且就叫“毕业致辞体”,形如“你们要……”、“你们要……”、“你们还要……”、“希望你们……”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充满了长者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你们的殷切期待,舐犊之情跃然纸上。2001年,朱镕基同志参加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落成典礼,从不题字的总理同志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等三家学院题了字,据说是作为院训,很简单,就四个字:“不做假账”。我当时想,这三家会计学院可是国家级的会计学院,培养的人才难道仅仅满足于不做假账吗?那时的我们还算是青年教师,可以说是不谙世事、阅历肤浅。大家聊起的时候都感到不解,但基本一致的看法是:这太简单、太小儿科了。岁月渐长,生命留痕,现在终于悟出了: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道理。不做假账,如果我们培养的所有会计师们都能够恪守这一条准则,把它作为人生事业不可移易、不可侵犯的信条坚守下来,固守一辈子,中国的会计界、财务界乃至经济界将是何等的美好干净啊!诸位,你们可能有投资股票的,你怕不怕上市公司的报表有假?不怕,因为没人做假账。全人类喜欢不喜欢不做假账的会计?喜欢!那么,中国的会计人才将形成全球第一品牌。但是,不做假账难不难呢?很难,甚至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今天依然有人在做假账,甚至趋之若鹜,瑞幸咖啡不就是这样吗?美国的世通公司不也是这样吗?可以肯定,再过一千年,假账依然会被做出来,大摇大摆与我们共存!现在真是领悟到了:大道至简,其实也是大道至难啊!我今天也有感而发,不准备用“毕业致辞体”,如果你们非要一篇“要…要…要”语体的致辞,就把我去年毕业典礼的致辞拿出来听一下,还管用,或者随便在网上搜一下,到处都是。我今天想说六个字,作为致辞与大家共勉。这六个字是什么呢?“不作恶,不为害!”这六个字无需作如何解释。这几天,我特别关注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领域的乱象,严格来说不是乱象,而是祸象。冒名顶替,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毫不犹豫毁掉别的孩子。媒体报道有山东的、湖南的,可能还会有其他省的。看了报道,有点震怒,当然是无可奈何的震怒,小人物震怒也不过以头抢地耳!谁的孩子不是孩子呀!怎么下得了手?当你的孩子兴喜气洋洋揣着你为他窃取来的果实就读好大学时,另外一边,那个被冒名顶替的贫家子弟则泪水涟涟,踟蹰在人生的黑色地带,万念俱灰!你怎么能不怕半夜敲门呢?这段时间集中冒出来的这些事情,很让人揪心。十几年了,一直持续到现在,如何得了?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此时此刻,我们在搞毕业典礼,有没有恶人正在策划着又一起血泪斑斑的案件呢?教育公平一旦垮塌,社会公平的基础将不复存在,我们还能是社会主义制度吗?
其他

科研课题|从几百份课题申请书中总结出普遍存在的40个问题,只要有一个,你的申请书就不可能过关!

论证不充分。三言两语或寥寥几百字,内容详略安排不合理,头重脚轻,难点重点归纳不准,创新点概念含糊。研究框架不合理,流程图编制缺少科学性,规范性不足、逻辑不清,重点不突出,层次安排不合理。12.
其他

世界一百座最美、最震撼的图书馆,考察打卡必到之地!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如大自然般简单。——梭罗《瓦尔登湖》001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捷克·布拉格.........................特拉霍夫图书馆是捷克最古老的图书馆,已有850多年历史,藏有20余万册珍贵书籍。它包含了两座巴洛可式建筑的图书馆。.........................002爱尔兰三一大学图书馆爱尔兰·都柏林.........................爱尔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室图书馆。同时,它以藏有超过20万册馆内最古老书籍的“长厅”而闻名。.........................003卢雷亚图拉葡萄牙皇家图书馆巴西·里约热内卢.........................1880至1887年期间,该阅览室在建筑师Rafael
其他

不屑于教学方法:大学教改抹不去的痛

同济大学陈强:身临其境的在线教育,会重置大学教与学的逻辑吗3、围绕“问题导向”的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申报要点——清华大学于歆杰4、谢和平院士:怎样才是优秀的老师5、学者岂能“明星化”6、
2020年6月22日
其他

“七度”教学观: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

“观”是人类对现象所形成的看法,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框架,它所依存的关键是人类的灵魂[1]。课堂教学观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是指导和支撑教师课堂教学的源点,是基于教学不断变化的现象而衍生出的对教学的看法的广延。进入新时代,大学教学的关键问题在于大学教师对大学教学缺乏认识[2]。因此,为了建设金课,必须以多维度的理论视角观照现代大学课堂教学,找到考察金课的观测点,探究大学金课的特征。金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升教学效果,更在其稀和纯,稀是指其异于流俗的实质,纯是指其轻灵之姿的形态。必须承认,此“七度”正是目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所极度匮乏之元素,无“七度”,则无金课。无“七度”,课堂教学则无吸引力。“七度”是衡量大学教学价值的核心标准,也是大学金课的关键特征。一、难度:教学之保障大学课堂教学的难度是指课堂学习任务具有高复杂度和强规训度。必要的教学难度是学生认知水平、情意品质和坚韧意志等优秀特征得以自我超越的必要条件。大学是研究艰深问题之所,务必挑战人类最深邃的智海慧渊。比起旧知识的传承,新知识的创造成为现代大学更重要的任务[3]。作为人类精英荟萃的大学,研习人类最有难度的事物是其应有的宿命。当前,国内大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难度”严重不足的现象。学生不费毫厘之力便可轻易跳过教师为其摆置的“跳箱”,即便是一年不学,也能临机轻松过关,特别是在大量人文社科课堂上,更是滥竽充数者众。求知是人的天性[4],在多数场合,学生并非厌恶一般意义上的学习,也并非因为懒惰而厌学,而是因为课堂教学淡而无味、弃而无憾,没能给予学生精神突围的快感,没能激发学生振臂欲搏的豪情,没能营造让学生体验自我价值的氛围而对课堂失望。在战场上,平日里懦弱的人也可呈匹夫之勇,何以如此?皆因不同寻常的困境激发出人类挑战困难的英雄斗志。合理的课堂教学难度是激发学生求知天性并体验高增益感的进阶。之所以把“难度”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维度,原旨正在于此。大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过程,更是具有创造性劳动本质属性的生命绽放过程。卓越教师决不屑于教授两次完全相同的课。创造性劳动具有不可复制的人类劳动价值,而具有教学创造性的课堂则带有明显的挑战性特征,挑战则意味着高难度。高难度的学习体验有利于苦心志,激其行,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个体只有敢于做一个精神与肉体的负重者,才能最终实现自我的进化与重生[5]。没有被难度拷问的教学,便没有艰苦卓绝的学习体验,定会流于平庸,因为创造性源于教学活动的“难度”。学生一旦感到几分轻松感,势必就少了几分收获感。在已知之知的基础上创生新知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收获的最高教益。大学课堂教学的难度既具有学习目标的“不可测性”,亦包含教学过程的“高屏障性”。大学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不可言说的特点,有些教学目标可以预先设定,而有些达成的目标却不是事前能够预设的,这些在教学现场生成的、无法预知的学习目标往往就是学习者创造性的学习结果,创造性学习会产生没有边界的学习结果,学习目标具有无限性,无限性必然带来不可测性。而不可测性的学习结果的获得必定具有相当的学习难度。对学生高期待才能帮助学生高发展,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结果[6]。只有提升教学创造性思维水平,才是卓越学生最需要且最难促成的目标,创造力的本质是思维的无上限性。教学过程的“高屏障性”是指设置具有足够难度的过程性认知生发点,形成高质量的问题空间。大学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提出高质量的学术难题,使之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赞可夫指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7],其意义正在于此。将学生置于学习困境之中,让学生接触超越他们的经验,甚至也超越教师经验的现象,让学生失去方向,通过学习和思考,重新找到方向[8]。这种真正的学术规训,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一刻不停的思考,从而学会提问、怀疑、判断等,激发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隐忍坚定的学术意志,以及从成就中肯定自己的能力,提升难能可贵的自豪感与自信心,直至达到对个体潜能的最大化发展。课堂教学的难度必须是“良性的”。合理的难度会使课堂充满文化与智力的挑战,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成为挑战智力极限、技能极限和心态极限的戮力过程,让学生付出超常的体力、脑力、精力及意志力,成为坚忍不拔的奋斗者、精湛思维的淬炼者。这种具有高难度属性的教学才能体现大学课堂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弥补性,才是学生真正不可或缺的教学。大学应该告诉学生人类最难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必须思考能够照亮人类社会、提升人类文明的问题,必须了解挑战学术的极限。即便是无法解决的“难度”,也存在巨大的教育意义。学生通过难度所体验到的英雄主义往往是与悲壮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一种高贵的悲怆感——唐·吉柯德式的学术精神。二、深度:教学之本真大学课堂教学的“深度”意为“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9]。学生面对复杂、多元的世界,眼前所见的事物,仅仅是事物本质的表象,而大学教学之重要作用则在于帮助学生努力发现真实的存在,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探寻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所谓“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0]。大学必须永远站在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与本质的最前沿。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如果一个人已经学会去观察和了解事物的本相,它就会依真理行事[11]。而未触及事物本质的教学则严重缺乏教学作用力,不能为学生提供发现、反思和批判已有曲解、不当的观点,转化为自己观点的机会,并且更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加强课堂教学的深度是为了克服仅将事实性、素材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将学生的发展仅理解为客观知识的积累。这种将教师作为“搬运工”式的教学活动将学生作为承载各种信息的记忆机器,站在了“反人类”的立场上,将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方法的习得,对价值的探询,对事物的体验,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排除在教学活动之外,从而遮蔽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深度的课堂教学反对“非本质性”教学,强调帮助学生挖掘而理解躲闪在事物背后更为深刻的要素。具体表现在深度理解和深度反思的学习行为之中[12]。深度理解是指理解事物的本质,理解思想逻辑,理解要素关系,理解变化规律,理解活动价值等。深度反思即所谓的“反求诸己”,充分认识自我,加强对所学知识、方法、态度和能力的自我省察,进而实现自我锻造,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由此可见,大学教学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深度。具有深度的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深邃性。教师的教学深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进行深度思维,是否能够产生抽象与概括。由此,学生便可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性、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13]。真正触及思维与灵魂的深度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对世界表象进行无限的挖掘与延展,无尽地延伸学生的思想天梯,是从现象到本质的永远向前的递进式过程。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可以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可轻易得见的,但确实存在的、具有学习意义的必然连结,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有深度的课堂教学相比肤浅表面化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审辩性思维,而审辩性思维是思维深邃性的基石,更是为世界创造新事物的源头。具有深度的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创见解。思维具有深刻性的学生大都善于独立思考[14]。而独立思考的过程与所产生的思维成果,能够使学生建立不为外部要素所动、理性地坚持自己主张的学术人格。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更有利于辨真伪、明是非,发现事物的缺陷与矛盾;不易墨守陈规。学生的独创见解特别体现在学生角色的转换上,大学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将学生从科研的消费者转为科研成果的产出者[15]。大学教学始终围绕其基本功能展开——为人类创造知识[16]。学生应被摆置到创造知识的活动之中,在教师指引下,进行没有止境的延伸式深度思考。最终目标是达到比书本乃至前人所及之境更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度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后显性特征,观点性、思想性、方法性和能力性的学习效果很难即刻被考证,其学习效果也许在数年之后才会在创造性活动中以某种方式“爆发”出来,也许这才是大学课堂教学真正的独特价值。另外,教学难度与教学深度之比较,有难度的教学并不一定具有深度,而有深度的教学又不一定具有难度。难度是基于个体能力而言的,而深度则是基于知识本体而论的。三、广度:教学之场域
2020年6月21日
其他

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如何讲好基础课

讲课是一种享受,我喜欢讲课。教师讲课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给观众做表演。演员的表演差别很大,老师的讲课风格也不尽相同。说起教学方法来,我们常常有一个认识,就是教无定法。回想起我的老师,以及接触过的很多同行,再联系到自己的体会,每一个好教师的讲课都各有一些风格和特色,这一点特别像舞台上的演员。我比较喜欢京剧,现在好像很多年轻人也还都喜欢,京剧的演员有各种流派,差别很大,比如,四大名旦各有特色,可是都能得到观众的称赞。我想,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教师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长,或自己的倾向。但是还是有一些相同点的。一、讲课首要的是清晰地表达授课内容首先要把讲课的内容表达清楚,这是最基本的。板书,要写清楚,至于写得多漂亮,不一定,要让学生能认得出来,这是最起码的。说话时吐字要清楚,尤其是上大班课,关键的字你要送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头,这也是演员的特征。你不能说前半句声音很大,后面尾巴声音很小,最后关键词没听见。有时候我坐公共汽车,会有这样的感受。售票员报站名:“下一站到了……”后面说的是什么,正是关键的地方,却没听清楚。关键词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送到观众耳朵里面,必要的话,写板书,现在可以用PowerPoint。反正说清楚关键词,是最起码的一个要求,这不管你是什么流派。二、授课要用激情去感染听众下面来谈谈怎么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你可以说话风趣,讲些笑话也可以,不过这些事情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老师——讲课的人,要对自己讲的东西充满激情。我们教书多年,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一旦上了讲台,就像一个演员进入了角色,要把自己融到这个环境里面。这样讲起来才会比较投入,比较有激情。我觉得这是特别值得去钻研的。用激情去感染听众,让他感觉被吸引,跟着你一起来学习、考虑问题。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不能无精打采,而是要真正地有激情。我想,这一点恐怕不管你用什么风格去讲都很有必要。你想吸引听众来跟着你考虑、学习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你自己要对这个东西是很感兴趣的,很有激情。这就像一个演员,你要表演一个角色,就必须投入到角色里面去,用角色表达的感情去感染观众。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的话,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单纯靠说话风趣或开玩笑。有时候过分的幽默反而会引起不好的效果。我想到这样一个例子。某个老师说话很逗,跟说相声似的。他讲了个笑话,这个笑话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的。但是学生没有记住要解决的问题,只记住了这个笑话。所以适当地讲一些风趣的例子,有好处,可是故事讲完以后,要使你的听众对你所讲的东西印象加深,而不是冲淡。所以所讲的笑话要围绕着内容,突出内容。物理学界的已故的黄昆教授,在1952年和1953年的时候,是给一年级上大课的。很多听过黄先生的课的校友回忆说,黄先生上课时,从不讲笑话,一上来就讲主题。但是学生的反应是,只要黄先生一开口,注意力就全都集中到他那里了,然后就一步一步地跟着他的思想走。甚至要下课了大家都没觉得时间很长。他们说听黄先生讲课是很大的享受。由于大班授课的局限,黄先生很少跟学生交流,就是一路这么讲下来,大家就是一路跟着他走下来,他能够有这样的能力把听众全部吸引到他这来。这样的课听下来不仅仅学到知识,还学到思想方法。三、详细演绎推导过程,不怕错误下面我还想说说王竹溪老先生的例子。王竹溪教授的授课是另外一个特征。因为他讲的是热学力学与统计物理,数学公式比较多,所以常常需要推很多公式。我想教物理和教数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公式推导搞不好的话,是非常枯燥的,而且也不容易让大家跟上。王老先生的特点是熟知公式,在讲台上就是一只粉笔,什么书都不带,所有长篇的公式都是现推出来。他推导公式的过程就能够吸引听众跟着思考。这些推导,在用了PowerPoint授课以后,可能有点像拉洋篇似的一下子就拉出来了,但一下子出来,学生就很难跟上。虽然效率高了,一堂课可以讲很多内容,可是听众很难接受。所以很多时候PowerPoint是不能用的,还是要在黑板上推导。推导公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有些老师没有那么熟悉公式,所以有的时候,课堂上出娄子,推着推着就推不下去了,或推错了,这都有。尤其年纪大了,想的和写的不一样,说的也不一样。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名教授也常常会这样。杨振宁先生在回忆他的博士生导师的时候,讲过这样一段故事:他的导师叫做Tailor,氢弹之父。Tailor有一次讲课的时候,推公式推错了。下面的博士生虽然看出来了,但都没有提出来,想看看他什么时候能够发现,怎么发现。后来,Tailor终于发现了错误,并想尽方法找到了错误。杨振宁先生回忆说,他在这里面学的东西比正规的讲课多很多。给出公式,很多人都能推导出来。但是发现错误并把错误找回来,就不是一般人学得到的。杨先生说他们就是想看看大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自己的错误的,这实际是学生和老师交流的一种方式。对杨先生的这段话,我深有体会。杨先生在清华讲课的时候,我过去听过。我发现他是在纸上推导,然后用投影仪投上去。当然也有推错了的时候,但通常一两步之后就能找回来。我觉得实际上好的学生是能够从这里面学到东西的。我们做工作没有不犯错的,及早地发现自己错了,并用最快的方法找到自己错在哪里,这个本事是非常重要的。把自己完全暴露在学生面前,我想这也不是坏事。这个Tailer教授的特点就是往往有任何想法都暴露给大家,任何讨论他就发言,他发言特别多,而且对一个问题常常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他发表的看法十个有九个是错的,不过他发现错了就算了,但是这一个对的发现就是创造性的发现。他完全不怕丢面子,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改过来,这是科学界的常事,这样能给学生是很好的教育。我不是说要大家故意这样教。我只是说,好的老师确实有这个特点,这也是一种风格:把自己想法的全部,而不只是把想得清清楚楚的套路告诉学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作为演员,我讲的是舞台的演员,不是电影演员。舞台演员是一下贯穿到底把这出戏演完。电视或电影不一样,开拍,就演这一段,演完这一段以后,停下来,下次再拍可能是这前面的一段或后面的一段。电影演员在投入角色的时候是不连贯的,但舞台演员不能这样。四、推导过程有粗有细,注重思路与科学逻辑物理和数学课程可能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不可避免会有公式的推导,否则大概是学不下去的。我常常有这种感觉,学数学或物理这类的课程,绝对不能在宿舍里拿着一本书像看小说似的那样看。如果不亲手推导的话,很多概念就不能理解,书也看不懂,很快就学不下去了。课堂讲授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过去,我们上基础课时,一般都会把公式原原本本地推导出来。我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些年,我慢慢感觉到这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我认为要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以及在得到公式后要把它的物理意义和物理图像交代清楚。作为一个大学生,受过基本的数学训练,通过一点个人努力,很多公式是可以自己推导出来的。改革开放之后,我逐渐了解到国外的情况,发现国外的教授讲课没有那么细,很多公式并不推导。这不是说学生自己不去推,如果这样的话,估计几次课之后,就听不懂了。不经过自己详细的推导和思考的话,物理是掌握不了的。所以近几年,我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对于那些特别典型的推导,第一次时,我会很仔细地交代推导过程,可是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推导,而是要给学生思路:我为什么这步这么走,为什么下步这么推,这里用到的基本原理是哪几条,我引用了哪些概念,为什么在这里需要这些概念,没有这些概念下面的步骤为什么是推不下去的。公式推导中还有一些是属于技巧性的,这样的技巧能很巧妙地把一个很复杂的推导变成一个很简单的过程。这里,我有必要谈谈所谓的tricky。杨振宁先生在清华上课的时候对tricky很反感,他经常会抛弃教科书而给出另外的推导。他觉得书上的很多推导too
2020年6月20日
其他

谢和平院士:怎样才是优秀的老师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10月,我国颁布实施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对于高校而言,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那么,什么才是教学优秀的好老师?什么才是真正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一流师资队伍呢?在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国外的经验。在哈佛、耶鲁等世界顶级名校,都明确要求他们的老师要教会学生三样东西:一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能参与到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二是使学生习得一种思维方式,更能够胜任任何学科和未来的职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要努力办最好的本科教育,这也是我作为校长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在我看来,最好的本科教育至少要教会学生四项内容:一是基本的知识点与核心价值观;二是创新思维方式;三是独立思考与创新创造的能力;四是协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担当。所以,高校要真正建世界一流大学,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改变观念,提升自己的定位。要成为能够真正适应学校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需要从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为主的授课方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小班化、互动式课堂的教学,从而真正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真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那么,具体而言,教师的课堂改革应有哪些改变呢?改变原有教学理念高校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办最好的本科教育,就必须要大力推进实施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但是这项改革不是在形式上简单地减少课堂上学生的数量,也不是简单追求小班课比例,最根本的还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内涵上、教学过程中体现互动式教育、启发式讲授。当前,高校老师大多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还习惯于把知识点讲得清清楚楚,习惯于从题库中选择标准答案的题目考查学生,习惯于只要学生最后考试60分就算通过的考试制度。如果我们仍然存在这样的理念和思维惯性,教学改革意义就不会太大,因为这样培养的学生,其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强,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更不会强。因此,我们就是要通过课程教学环节的改革,让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真正常态化,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去真正影响每个学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完善和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当然,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其优缺点,我们不能简单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的优势就在于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试教育的缺点则在于使学生缺乏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更缺乏批判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两大重要功能,一个是记忆功能,另一个是想象功能。但从中小学开始,我们一直在开发学生大脑的记忆功能,基本上已经开发到了90%,但对学生大脑想象功能的开发还不到60%。所以,我们要改变理念、改变思维、改变习惯,让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成为新常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水平的精英教育。为改革投入更多时间在国外一流高校,教师承担的课时数可能还不到国内高校教师的1/3,但在课外花的时间和精力却是后者的十几倍。当前,国内高校的某些教师在准备好一份教案后,可能会用上三五年,甚至十年之久。反观哈佛、耶鲁等高校,每门课程的教师都会在课上拿出更多时间提问、交流、辩论和质疑,都会提前精心谋划、考虑,并布置学生课后查询、阅读十几篇最新的学科前沿论文及参考书籍,否则学生就很难跟上课程,更难以完成课堂布置的小论文。我们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后,学生便不得不经常去图书馆查资料,不得不熬夜看书学习。这不是学校和家长的强制要求,而是课程学习的需要和考试的要求。因为在非标准答案考试中,即使学生带上参考资料也不一定能考高分。而在传统课堂教学和标准答案考试中,学生只要背住重点内容、记住公式就能考高分。因此,如果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非标准答案考试中就很难拿到高分,甚至可能拿不到相应的学分。我们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是靠一次讲座、一个要求、一份文件、一次会议就能实现,而是需要每位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实施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同时还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非标准答案的试卷和题目,考试的内容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背诵,而是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领会。从这个角度上说,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最难的不只是教师本身,这一改革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60分及格”,习惯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习惯于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教学模式,甚至有极个别学生通过“抄袭”“舞弊”等极端手段来“赌一把”、获得学业成绩。鉴于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45分钟的“小场景、大天地”,真正办好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最好的本科教育,真正体现大学作为学术殿堂和教育最本真的内涵。积极拓展教学广度一般而言,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是增强学生竞争力和后发优势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对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而要有更宽广的学科知识背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会把本学科知识活灵活现地教给学生,更会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在学好本门课程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学习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在实施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能力,更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不仅要教会学生本学科的知识、教材上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去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鼓励学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结构。曾经,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然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桶水”也已经不够了,教师甚至可能需要一方“海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这无疑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平时必须高标准要求自己,要当好一名一流大学的教师,就要多积累、多学习,要求知若渴地了解所在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前沿动态,不断完善提升自我。总之,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选择和谋生手段,更代表着一项崇高的事业和理想的追求。既然选择了“老师”这个光荣的称谓,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就必须倾注自己全部的知识、能力、智慧和情感,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作为老师,就应该坚持把上好每节课、讲好每堂课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而不是去简单应付;就应该把教学作为一项事业去热爱、去珍惜。衷心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改革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的伟大事业中。(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本文为作者在第二届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决赛上的讲话,有删减)
2020年6月17日
其他

说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非常有用)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师资培训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说课“是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具体课题,采用讲述为主的方式,系统地分析教材和学生等,并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一、
2020年6月15日
其他

“重问题轻学科”,可能将是新文科的核心追求-节选

反过来说也一样,它什么都是:既是经济学问题,也是政治学问题,也是法学问题,也是人类学问题,也是历史学问题,甚至还是农学问题,是气象学问题等等,因此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协同。
2020年6月13日
其他

教师说课、讲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拿来就能用!

说课、讲课、听课既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研究活动,又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究竟该怎么说课、讲课、听课才能让课堂的效果最优呢?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包括说课、讲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拿来就能用。文章比较长,建议先收藏,再慢慢品读!1说课说课要求“六说”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训练、说程序。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结点。教法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而选择的,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训练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程序则是优化教学过程和优化课堂结构的教学方案。“六说”构成说课的整体内容,也构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六说的具体要求1、说课标主要说两点:所选课题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要依据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原则和要求,在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新选课题(章、节、课)内容特点,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确定其在整体或单元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地位”和“作用”。制定本课题的学习目标,通常从三方面来制定:A、思想教育目标①
2020年6月12日
其他

别敦荣:大学组织文化的内涵与建设路径

作者简介别敦荣,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大学文化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学科文化,另一类是组织文化。大学组织文化是大学在创建、办学和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及其物化表现,它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组织价值是其核心。大学组织文化是大学组织特性的反应,是学科文化的沉淀,是学校功能活动的沉淀,是师生员工行为惯习的积累,且受到传奇人物的影响。大学组织文化具有道德、知识、政治、行政和经济等多种价值,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价值之间的关系变化多样,表现出多种价值关系模式。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学校的软实力。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大学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在各学科专业领域汇聚各类精英人才,以学科专业的知识活动为手段,造就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促进各学科领域知识创新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成为经济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作为一种小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不一样,大学文化因其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和相关活动自成一体,表现出强烈的“神秘感”,使不能置身其中的人几乎完全不能理解其机理。大学文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其他应用性知识体系为载体的学科文化;另一类是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学术组织在办学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组织文化。两类文化之间既有天然的联系,又有重要差别,都是大学所不可缺少的。前者是大学功能之所在,也是大学功能的底色;后者则是大学实现功能所不可缺少的支持环境和条件,是大学功能活动所积淀的办学精神环境。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组织文化展开探讨。一大学组织文化的内涵大学组织文化是大学在创建、办学和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及其物化表现。在众多大学中,有的被人们认为文化深厚、大学气息浓厚,是人们心目中大学的样子;有的却被认为文化贫瘠,不像大学。尽管人们对大学的这些印象与学科文化密切相关,学科文化发达的大学往往受人们推崇,学科文化不发达的大学常常难以得到人们的重视,但组织文化使人们对大学的印象更直接、更现实、更可感,因为人们在大学首先接触的常常是组织文化,其次才是学科文化。发达而优良的组织文化是大学学科文化发挥功能的基础,是增强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价值是文化的基因,组织价值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核心。大学组织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要准确把握其实质并不容易。只要进入大学,只要与大学人和物接触,不论这些人在哪里,不论这些物是什么,都能感觉到大学组织文化的存在。这就是说,它是一种感知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感知者个人的认知和精神建构,大学组织文化才能显现出来,为人们所了解。否则,一个对大学缺乏感觉的人,是感觉不到大学组织文化存在的。比如,大学校园的建筑、景观、标志等往往体现了学校组织文化价值,只有对大学有感觉的人才能从建筑物的式样风格中体会大学的理想,从校园景观中体悟它的教育价值,从学校标志中感受它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要真正理解大学组织文化的内涵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而这个中介一定是大学的组成要素。组织文化是大学组织特性的反映。一般认为,大学是学术机构,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知识、服务社会的使命。实际上,大学的使命远远不止这些,除了这些学术使命外,大学常常还承担了其他的使命,比如,政治的、经济的,等等。有些是大学自身主动承担的,有的是外部附加的。我国大学既是学术组织,又可以看成是行政组织、政治组织或经济组织,是具有多种组织特性的混合组织。具体表现为我国大学在院系、所、中心等学术机构之外,还设置了数量庞大的行政机构、党务机构和企业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责并不完全服务学术。大学在履行学术使命的同时,还要履行政治的、行政的和经济的使命。这就使大学在学术价值之外,还要追求政治价值、行政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具有混合组织特性的大学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多元组织文化共存的局面,在多种文化价值的博弈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对大学组织发挥着主要的影响力。组织文化是大学学科文化的投射。作为学术组织,学科是大学的主要组织元素,以学科为基础设置的办学机构应当是学校的主体机构。我国将学科划分为13个门类,很显然,任何一所大学不可能囊括所有学科门类,只能根据自身办学定位,选择性地开办部分学科。大学开办的学科不同,在办学中所秉承和追求的价值是存在差异的,由此大学被划分为综合型、多科型和单科型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大学的组织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综合型大学是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加若干其他学科所构成,所以,它的组织文化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差异化、包容性和批判性;多科型大学虽然学科种类有若干个,但往往以工科为主,它的组织文化更多地表现出与主干学科性质相一致的特点,比较务实,注重效率,讲究全校一盘棋;单科型大学则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建立办学体系,比如,医科大学、艺术大学、体育大学、财经大学等,其学科设置单一,组织文化相对也比较单纯,医科大学的临床倾向、艺术大学的艺术气息、体育大学的锦标精神等是这些大学组织文化的重要标志。由于大学学科设置不是固化的,所以,其组织文化也会随着学科设置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组织文化是大学功能活动的沉淀。大学办学的初心在于培养人才,现代大学将发展知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引入办学,拓展了功能领域,放大了办学的社会作用。由于办学实力和定位不同,不同大学的功能领域存在显著差别,即便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或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的大学,其功能领域的侧重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这些差异往往会体现在组织文化上,比如,很多大学可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但有的可能重研究型人才培养,有的可能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有的可能重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样,其组织文化也会表现出重视研究、应用或复合的差异;很多大学可能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但有的可能重基础科学研究,有的可能重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有的可能二者兼顾,这样,不同大学的组织文化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为了发挥某种功能,大学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不懈努力,方能达到目的。这些活动过程慢慢地就会沉淀下来,成为大学办学的记忆,印刻在大学的精神之中,成为大学人自觉的行为习惯。组织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行为惯习的累积。文化的作用在于化人,也就是影响人、教育人,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有意识的行为结果。大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创办的社会组织,师生员工的行为与大学的目的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大学的干部、教师、学生和工勤人员担负的职责不同,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尽管如此,他们的行为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这种群体内比较一致、群体间差别显著,但相互之间又是为了实现共同目的的矛盾现象,构成了大学师生员工特有的行为方式,塑造了大学组织文化特有的现象,即干部、教师、学生和工勤人员都有自己惯常的行为方式,相互之间不仅存在差别,而且常常还会出现冲突和矛盾。这种矛盾的和谐状态是大学组织文化的常态。组织文化是大学传奇人物影响的结果。文化是人为之物,大学从数十人发展到现在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组织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大学办学过程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从新生到毕业生,干部教师从入职到退休,来来往往,不计其数,有的人受组织文化影响,而有的人既受组织文化影响,又是组织文化的影响者。影响大学组织文化的是传奇人物,比如,威廉·洪堡之于柏林大学,艾略特之于哈佛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陈嘉庚之于厦门大学,朱九思之于华中科技大学,等等,他们对大学的贡献不在于学科创新和知识发现,也不在于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创新,而在于他们为大学组织注入了某种精神,使大学焕发出了与众不同的生命活力。他们的大学故事为师生员工所传颂,他们也成为了大学史上的传奇人物。这样的传奇人物有大学领导、教师、学生,还可能是工勤人员,也可以是与大学有关的社会人士。传奇人物往往有传奇故事,故事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缺少传奇人物、没有传奇故事的大学,组织文化注定是贫瘠的。二大学组织文化的价值关系文化必有价值,大学组织文化有丰富的价值内涵。组织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部分,深受大学学科文化影响,但与学科文化不同,它并不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而是以满足大学人、社会和国家需要为目的,所以,它比学科文化更复杂,这种复杂性更多地表现在多样的价值及其之间的关系上。概而言之,大学组织文化主要包含道德、知识、政治、行政和经济等五种价值。道德价值是大学为了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而追求的教化意义;知识价值是大学为实现学科发展目的而追求的促进学科发展的认知和行为导向;行政价值是大学在行政过程中为追求行政目的而形成的行政化心理倾向;政治价值是大学为达成某些社会政治目的而确立的意识形态信念及相关要求;经济价值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意识以及追求经济目的的心理倾向。这些价值共存于大学组织文化中,为大学人所实践和追求,影响大学人的精神旨趣,进而塑造大学组织的品格和品位。组织文化价值的多样性是由大学所担负的使命决定的。现代大学不再是远离尘世、自我欣赏的象牙塔组织,而成为了社会的中心,大学的职能也由最初的人才培养转变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大学的教育功能则由小规模、精英化地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转变为大规模、普及化地造就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还发展了发展知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功能的多样化以及大学直接功能所衍生的社会影响更使其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力量,包括政府,都不能不将大学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不仅重视大学所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而且高度重视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和所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加上大学自身的组成人员日益多样,办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越来越复杂,大学组织的文化意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不断增加的内外诉求对大学办学的影响越来越大。道德价值主导的文化价值关系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几乎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大学所追求,为社会所期盼。道德价值本来是大学教育的价值,大学教育通过道德陶冶、品格塑造,培养教养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正因为如此,社会不但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有较高的期待,而且对大学干部教师的道德品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人们常常还要求大学作为社会的良心,担负起促进社会文明和道德教化的责任。这样一来,大学组织文化便包含了道德教化的价值。由于大学的首要功能在于人才培养,这一功能也决定了大学组织的结构和基本运行模式,因此,道德价值在大学组织文化的多种价值中自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一些高等教育传统深厚的大学,道德价值常常被置于大学组织文化多种价值的首位,组织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由道德价值主导。道德价值主导的大学组织文化特别重视师生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人们对教师的行为角色往往以“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等类比,教师行为价值常常被誉为“百世之师”“为人师表”“师道尊严”“言传身教”,等等。在道德价值主导下,大学组织文化的价值关系围绕道德价值建构,其他价值的实现服从于道德价值的达成。换句话说,就是其他价值如果影响了道德价值的达成,是大学所不能容许的。知识价值主导的文化价值关系通常在研究型大学有着明显的表现,不过,现在也不尽然,有些教学型大学的组织文化也高度重视知识价值。“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1]知识是实现大学功能不可缺少的依靠,大学功能都是通过知识和知识活动实现的,知识在大学功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更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所以,在大学组织文化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了重要的价值,知识渊博、学术功底深厚者不仅为社会所尊崇,而且为大学所追捧,为大学制度所重视。这样一来,知识价值成为了大学组织文化的主要价值之一,人们看重知识,将知识作为评判大学办学和师生员工工作、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知识价值本来主要为研究型大学组织文化所推崇,研究型大学因为其功能更重知识创新的成就,办学过程中自然就会以知识为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和学生的绩效和成绩,形成了对知识价值更加看重的风气。但在绩效导向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和受排行榜左右的社会问责日益加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形成了重视知识价值的风气和氛围,知识价值甚至主导了大学组织文化价值,知识成为衡量师生工作和学习意义的优先标准。在知识价值的主导下,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关系主要表现为:道德价值式微;知识价值为人所看重,它甚至可能与政治、行政和经济价值合体,导致某些功利性比较强的知识成为大学功能最重要的领域;某些种类的知识和某些表现方式的知识更加受到大学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重视,这种倾向常常对大学办学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政治价值主导的文化价值关系是大学受外部政治力量影响的结果。大学原本是高等教育组织,人才培养是其主要功能。到了现代社会,大学不仅在人才培养之外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任务,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而且人才培养的影响本身也超出了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范围,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繁荣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学不再能够独善其身,社会政治团体和相关力量也不能不重视大学及其作用。尽管不同国家政治体制和高等教育传统差别很大,政党和相关政治组织与大学的关系也有很大的不同,但现代国家政党重视大学、重视发挥大学的作用却是共同的。政治组织影响大学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我国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组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赋予大学的责任。不仅如此,大学内部设置了体系健全的党的工作机构,大批党务工作人员不仅担负着党的组织、宣传、统战等方面的任务,而且学校党委还担负着统一领导和管理学校工作的使命。由此在我国大学便形成了政治价值主导的组织文化价值关系,政治价值主导大学组织文化,影响办学的方方面面,道德、知识、行政和经济等价值服从于政治价值,它们的某些要素甚至被整合到政治价值中去,成为政治价值的一部分。比如,道德价值中的道德品质要求的部分内容被纳入了政治价值,成为政治思想、政治修养和政治操守要求的重要内容,在大学办学中为广大师生员工所遵循和践行。行政价值主导的文化价值关系往往与大学特定的行政管理体制有关。大学是高等教育组织,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经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校长只有依靠教师才能办好学,所以,大学最初的行政比较简单,办学是教师的事情,行政工作非常单纯,主要是校长服务教师和学生。很多时候校长都是从教师中选拔的,或者是由教师推举的。在大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发生了重大转变后,大学行政的职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建立了体系庞大的行政机构,行政团队规模越来越大,行政对办学的影响越来越大。[2]毋庸讳言,行政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和知识价值是不同的,尽管大学行政的目的也在于维持办学的正常秩序,促进学校功能的实现,但是,行政工作的逻辑与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行政管理人员在服务学校功能活动的同时,也要遵循行政逻辑,追求行政价值。正因为这样,在一些政府集中统一管理高等教育的国家或地区,在大学办学过程中,行政往往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行政价值对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大学行政化倾向比较鲜明,行政价值与政治价值在大学组织文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经济价值主导的文化价值关系常常出现在一些营利性大学。尽管一些非营利性大学也会有经济收益,但经济利益一般不会成为大学办学和师生员工的主要追求。而在一些营利性大学,由于缺少外部经费来源和资源支持,学校运行主要依靠自身办学的经济收益,包括学杂费和其他营利活动收入,所以,办学收入为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所看重。而且学校干部教师的工资待遇往往难以与非营利性大学相比,为了激励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往往会制定奖金和津贴制度,它们对干部教师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这类大学,经济价值往往主导着学校组织文化价值关系,经济价值发挥着杠杆作用,调节着学校办学行为和干部教师的工作行为,对其他价值具有约束作用。在有些非营利性大学,学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率,采取过强的绩效导向管理和过度的经济调节措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在一些部门或领域强化经济价值作用的发挥,严重者就会导致经济价值主导学校文化或部门文化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价值主导的文化价值关系不仅会在营利性大学出现,而且也可能在非营利性大学生长。大学的五种组织文化价值关系既可以单独存在,又可能几种同时共存。具体一所大学的组织文化价值关系如何,既需要研究其自身的办学行为,包括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又需要研究其社会环境,包括国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关系是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组织文化价值的博弈会带来价值关系的变化,道德价值、知识价值、政治价值、行政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可能成为主导价值,而主导价值地位的确立往往不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大学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大学对组织文化的价值关系也是可以选择的,这往往取决于大学所拥有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大学对自身办学定位的坚守。三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路径文化价值关系不仅决定大学组织文化形态,也是决定大学组织文化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的主要因素。我国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关系错综复杂,上述五种主要文化价值关系在我国各级各类大学都有明显的表现,不过,应当看到,我国大学组织文化价值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这几种,各种文化价值之间的博弈此消彼长,变化多端。文化是一种软实力,[3]组织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温床。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师生员工活力,营造新的办学氛围,转变办学模式,舒缓学校文化价值矛盾与冲突,提升学校向心力,从而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组织文化建设涉及大学内外办学的方方面面,组织文化本身又有物化的、制度的、行为的、思想观念的等多层面的内涵,所以,建设任务繁杂,建设工作常常难以找到有效的抓手。尽管如此,主要明确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将与大学办学和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文化基因植入师生员工的行为中去,使其成为师生员工新习惯的种子,经过一段时期的发育、成长和沉淀,转化为新的学校组织文化,就可能找到建设方向和路径。赋予大学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更好地发挥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在优化大学组织文化中的作用。组织文化是大学内在品性,[4]我国大学受政府管理过多,组织文化受政府价值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很大。政府管理大学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作用,以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但政府如果管得不得法,管了不该管的事,采取了不适当的管理方式,大学就会被管死,大学组织性质可能异化,政府的价值可能侵蚀大学组织文化,从而使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关系发生位移,偏离大学组织特性。[5]在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关系中,在政治价值和行政价值主导的大学,办学往往难以尽如人意,不仅大学教师不满意,社会公众和用人部门不满意,而且政府常常也不满意。大学是高等教育组织,应当享有国家法律所赋予的自主办学地位,政府应当依法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减少直接干预,保障大学自主办学。在自主办学的条件下,大学的办学与运行才可能回归其自身的选择,大学组织的内生价值才会凸显出来,在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要扭转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在我国大学组织文化中出现的式微倾向,应当改善政校关系,依法赋予大学更大的办学自主权,[6]使大学能够从自身组织特性出发,在办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道德价值和知识价值的作用,展现大学作为社会精神堡垒的象征和示范意义。加强干部教师的高等教育理论修养,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师生员工是大学组织文化的主体,其中,干部教师又发挥着引领作用,在我国大学干部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权力主要掌握在大学党政领导和各级管理干部手上。[7]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大学干部教师的高等教育理论修养薄弱,缺少对高等教育规律的基本尊重,缺乏对大学逻辑的坚守,很容易为其他因素所影响。他们的很多行为及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和动机追求往往不是源于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的深刻理解和理性洞察,这样一来大学组织文化往往缺少了合理的内核,大学组织往往表现得很柔弱,大学组织文化的价值关系常常发生扭曲,结果就是大学表现得不像大学,而更像社会其他组织。大学组织文化应当是保障其更好地实现自身功能的“防火墙”[8],是不适当的内外部影响的过滤器。加强干部教师的高等教育理论修养,造就一支掌握了高等教育规律的干部教师队伍,改善大学组织文化,培育与大学组织特性相一致的组织文化,保持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关系的合理张力,是大学组织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全国很多大学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训工作受到了重视,受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得到了初步的高等教育理论培训。但大学干部培训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除了学校领导干部和部分青年后备干部外,其他多数干部的培训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途径。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大学干部教师的培训,完善培训机构和设施条件,提高培训的水平和质量,需要大学和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深入开展校史和办学传统研究,更好地发挥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对提升大学组织文化感染力的作用。大学组织文化与学科文化不同,学科文化是建立在大学各学科专业的知识和办学活动基础上的,而组织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行为和大学办学活动所积淀下来的习惯和传统。在大学办学过程中,一些对学校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或在师生员工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干部、教师和学生常常为师生员工所喜爱、钦佩和传颂,一些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坚持而又对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的做法,都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持久活力和影响的构成要素。很多大学不善于从校史和办学过程中总结和发现自己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导致学校历史表现得一贫如洗,无所称颂,这种状况常常令人感到这样的大学既可悲又可怜。没有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的大学,其组织文化必定是平庸的,是缺乏感染力的。事实上,凡有历史的大学都有故事,凡持续办学的大学都有传奇,很多大学不是没有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而是缺少发现,既缺少发现的眼睛,又缺少发现的智慧。我国大学应当高度重视校史研究,不论历史长短,校史都可以研究,也应当得到研究。大学一般都设有档案馆,档案馆不能只是一个保管档案的地方,还应当是一个校史研究机构。档案馆既要配备档案专业管理人员,又要配备校史研究专业人员。加强校史和办学传统研究,梳理和发现学校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总结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使这些人物和故事为师生员工耳熟能详,这样一来,大学组织文化就鲜活起来了,组织文化就有了感染力。做好组织文化物化物的设计和利用,更好地发挥大学组织文化物化物的价值投射作用。大学组织文化不只是体现在师生员工的行为上,很多时候是更直观地表现在大学的一些物质形态的东西上。概括起来,大学组织文化的物化物主要有五类:第一,大学建筑设施。大学建筑具有实现学校功能的意义,它不只是提供教学、科研等功能活动的空间和条件,还通过附着于其风格和形态上的文化符号发挥影响。比如,北京大学的燕园和校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清华大学的大礼堂代表了西式风格,武汉大学的老建筑融合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厦门大学的建筑体现了西式风格与闽南传统文化的结合,等等,这些建筑都通过其风格和式样向大学人传递某种教育信息和意涵,以使人从中获得特定的感觉和意义。第二,大学校园景观。大学校园不只是一个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它本身还是一种教育环境,发挥着环境育人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园林雕塑等景观来实现的。第三,大学的艺术装饰。大学的建筑设施内部都会进行艺术装饰,人物肖像、风景绘画、历史典故雕刻等都常常被用来装扮大厅、会议室、教室、办公室等场所。第四,大学纪念品和日常办公用品。很多大学都设计制作了具有特定意义的书签、笔架、校徽、校旗以及笔记本、信封、领带、茶杯等,以展现学校的某些文化意涵。第五,以文字和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文化物。这类文化物尽管不是物质实体,但它所发挥的作用与上述物质载体是相同的,比如,校训、校歌等。这些文化物有助于使无形的大学组织文化形象化,便于人们认识、理解和接受。我国大学重视发挥文化物化物的作用,尤其重视校园景观和校训校歌等,但总体看,重形式更甚于内涵,重表面的热闹更甚于内化,重展示更甚于实效,所以,发挥大学组织文化物的作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大学应当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态度上严谨细致,工作上全盘谋划,行动上一以贯之,从物质环境方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组织文化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感染力。转载于《现代教育管理》好文推荐1、好文推荐——别敦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有效路径2、好文荐读
2020年6月11日
其他

观点|中国大学的现实是:大学层次越低,上课越多,学生读书越少

中国大学的现实是,上课和大学的层次地位是相反的。大学层次越低,上课越多;大学层次越低,学生读书越少。事实上,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基本上是一流大学,而“教学型大学”基本上是三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教学型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上课。大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让人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大学所学习到的知识可能会过时无用,但大学所学习到的如何学习知识却是终身有用的。对于学生,课堂应该只是引导,只是示范,主要是关于课程的概念、定位、背景、范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这些东西掌握了,这门课其实没有必要再听下去了,其它的任务就是自己去独立完成了。研究生面试,问的问题就是读了什么书,然后围绕所读的书问下去,直到学生答不出来为止,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最初我们还担心学生读的书我们没读过,甚至没听说过,或者学生谈的问题太深刻把老师难住了,但这么多年下来,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往往是几个回合学生就败下阵来。学生的很多知识都是从课堂上来的,或者是从教材上来的,还有是从网上来的,或者是从微信上来的。现在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坐下来静心地读书,根本就没有时间安静地思考问题,他们还是沿袭中学甚至小学的学习模式,课堂教什么就学什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学生不读书,这是当今中国大学最糟糕的情况。如何让大学生在大学里真正读大学而不是读中学甚至小学,这才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玉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大学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包括人格、道德品质、生活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教育是综合性的,大学学习也是综合性的。大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存在学科差异。我认为,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是上课,不是社会实践、实习,也不是写文章、做科研,而是阅读,不仅通过阅读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增长智慧,培养高尚的情怀和品德。01现在的中国大学,大学生们都太忙了,忙得已经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问题。
2020年6月10日
其他

吴岩: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6月8日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部署。
2020年6月10日
其他

孰优孰劣?PBL教学与TBL教学分析与比较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爱因斯坦说:全部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精练而已。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了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说到底,大学看重学习,但更看重元学习,更关注学生能否乐于学习,善于学习,长于学习。唯有如此,大学才无愧于大学。那如何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呢?这便涉及到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技术、技巧、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新的、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对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PBL和TBL两种教学法进行了比较分析。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PBL(Problem-BasedLearning,项目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与学习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PBL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要围绕着具体而复杂的任务和问题展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式学习、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PBL在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成功引起了很多高校的效仿,也得到了其他教育领域学者的认同。如今,PBL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法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也正是由于PBL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使得PBL在实践中已经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与模式,因而对于PBL概念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无论不同学者对PBL做何种阐述,它的精髓都体现在:以问题为导向(也有说以项目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鼓励学习者置身于具体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教师只是参与者和指导者。PBL强调教与学是一个动态创新的过程,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其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1)选择一个适当的、有价值的问题;(2)安排学生学习;(3)设计教学单元;(4)在关键之处给学生以指导;(5)对教学进行评估并调整指导方法。TBL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TBL(Team-Based
其他

朱邦芬院士:我对本科教学的一些思考

本文作者: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数理大类首席教授,“清华学堂叶企孙物理班”首席教授,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免责声明:本文系“高校教师发展在线”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不持任何立场,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作者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其他

李芒:能够上出真正金课的教师,必定是真正的学者

当前,我国各高校正在殚精竭虑、勇往直前地贯彻教育部大力“打造金课,消灭水课”的指示精神,开发与建设大学金课。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或矛盾。为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必须通过理论研究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本文试图帮助大学教师走出有关金课的认识误区,树立科学的大学教学观,将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作为打造金课的重要遵循,正确把握金课的本质,打造金课的条件以及金课与学习者的关系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
其他

哈佛终身教授:年轻人如何做科研?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自动控制专家,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创导者之一。好文荐读1、好文推荐——别敦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有效路径2、好文荐读
其他

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收获幸福?不妨从这4点做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理应成为最幸福的人。这种幸福,不应只是来自于外界的赋予、物质的回馈,而应是得益于内心的充盈,来自于心灵的呵护、薪火的传承;来自于精神的给予、青春的气息、执著的奉献。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教师怎样寻找幸福呢?以下四个方面值得一试。对课程有自己的领悟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课程的准确领悟,也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课程是教与学的载体,是贯穿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外延。不仅需要涵盖知识、技能、情感,将其融会贯通,还应有丰富的、可拓展的外延空间,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在教学大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接地气”的加工整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特点,形成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课程体系,并得到孩子们的欢迎;通过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一位学生一张课表”,让学生都有选择和展示的机会;在组织班级活动时,强化课程意识,把每一项活动都设计成课程。课程的探索与构建,可以激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充分挖掘出自身的人力资本和价值,从传承到创造,由专业到卓越,并从中找到荣誉感和幸福感。对课堂有真切的向往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舞台,也是教师自我实现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课堂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欢乐,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怎么教,孩子更喜欢,怎么教,学生学得更愉悦,这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异常宽泛,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更多的反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首先是个思想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把每节课都当作最珍视的自我表现和最难得的展示机会。当一节课上下来,犹如一部精彩的戏剧,有高潮,有低谷,有激荡的回应,有默默的思索。课堂结束,意犹未尽,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并由此产生对上课的向往,应当是教师最真挚的幸福来源。对学生有深深的依赖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每位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老师的真情念想,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快乐。“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离不开爱心与责任。让学生感恩,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只依赖权威,终将会离幸福的教育越来越远。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教师不仅学高,更要示范,并由此与学生建立起深厚久远的关系。要学会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里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一声声“老师好”,让一天的工作在快乐中开始;老师你最近工作辛苦吗,身体还好吗……学生的来信不多,但读信的感觉却有一些甜甜的感觉;当学生考上他理想的学校拿着通知书跟你汇报时,能够看着自己的学生成才,老师的“成就感”得到满足;看到原本落后的学生赶上来,在学生跌倒的时候拉一把,帮助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时;当若干年后走在街头,被学生们认出来,并友好地打招呼时,甚至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了自己学生的杰出表现时,“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内心就会觉得“这份职业比什么都要强”。读懂学生,唤醒学生,依赖学生,其间会收获最真切的幸福。对生活有优雅的表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有自己阳光的成长路径,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关注专业成长,有目标有行动,在教科研成果上有思路有突破,这是优雅生活所必须的前提。其次,要有坦然面对挫折的心态,立足大局,抬头看路,关注事物美好的一面,转换视角,积极、乐观、豁达。还要有严谨的思考力,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处事周全又不失个性。有诗意的人生,闲暇时光,斟一杯清茶,捧一本爱书,静谧校园,云淡风轻,享受“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的境界。无所谓是否优秀,不在乎是否当上了学校干部乃至校长,更无需在乎物质上拥有多少财富,而是沿着教育的路一直平静地走着,沿着自己的路享受着生活,就是教师的幸福。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正如揣着理想上路,必将一路迎着阳光
其他

好文推荐——别敦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有效路径

免责声明:本文系“高校教师发展在线”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不持任何立场,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作者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其他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范式改革经验分享 || 《会计学》

原文作者:李海萍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教师发展在线”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不持任何立场,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作者版权或非授权发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2020年5月31日
其他

学者岂能“明星化”?

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手段日趋多样、内容明显商业化与娱乐化的今天,“科学家明星化”成为新的社会现象。为了获取名利、好处,有的科学家通过媒体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包装、炒作,任意夸大成果的价值和水平等级,“重大突破”、“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之类的顶级修饰词脱口而出;有的科学家热衷于在各类媒体上频繁抛头露面,对不属于本专业领域的热点话题也敢于品头论足;还有的科学家利用自己的专家头衔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为企业产品做广告、充当形象代言人对此,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鸿生认为,那些被包装、炒作的科学家往往会失去正常的心态,其行为准则很容易偏离科学的规范。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罗以澄认为,以娱乐化或政治动员的方式“造星”,容易使科学家庸俗化,媒体、政府和公众切勿在“科学家明星化”的现象中推波助澜。科学家声誉的建立,应靠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进而获得科学界公认。那些喜欢经常在新闻媒体上露脸,到处游走演说的“明星科学家”,在科学界同行中并不见得拥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王鸿生:对科研成果价值和水平的评价,需要专业性判断,还需要实验验证和时间检验。利用大众媒体对科研成果进行过度包装和炒作,用科学语言来讲,完全是一种“无效”和“冗余”的行为,不但不符合科研成果发表的传统、方式和规范,还有可能把本来有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扭曲为哗众取宠的理论和学说。此外,任意夸大科研成果的价值和水平等级,在科研成果面前模糊人我界限、写文章时不分“人言”和“己论”的做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不符合科学家求实求真的职业基本要求。罗以澄:真正的科学家是那些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的人。科学家声誉的建立,应该靠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进而取得科学界公认的成果,就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大家”。那些喜欢经常在新闻媒体上露脸,到处游走演说的“明星科学家”,在科学界同行中并不见得拥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更不用说利用媒体对科研成果进行包装、炒作,任意夸大科研成果的价值和水平等级了——这些行为本身就是违背学术道德的。因此,这样的科学家即使拥有真正的学术成果,综合其社会表现,也不能算合格的科学家。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体现了一种学术精神。靠媒体包装出来的“明星科学家”,严格来讲都不过是“流星”而已罗以澄:搞科研获得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真正的科学家应该耐得住寂寞,多考虑自己的研究和发明如何,少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在我们国家,有太多科学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们的勤奋、奉献、求实、创新,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名字与贡献自然会被历史和人民所铭记。现在,有些科学家耐不住寂寞,一两天不上电视就感觉浑身不舒服,一部分原因是虚荣心膨胀,另外,还涉及利益问题。现在很多工程,比如桥梁、道路出问题,很多都是专家不负责任造成的——明知道工程有问题,论证和验收的时候却因为拿了好处昧着良心签字。王鸿生:我当年在职读博时,老师彭明经常讲范文澜先生的治学格言: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体现了一种学术精神。钱学森、黄昆、王选等著名科学家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却一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他们才是科学天空中真正的明星,他们的事业也将与世长存。现在许多靠媒体包装出来的“明星科学家”,严格来讲都不过是“流星”而已。流星当然也很美丽,但只有瞬间的光亮。相比而言,那些耐得住寂寞的科学家的事业才拥有永恒的色彩。用娱乐化或政治动员的方式,刻意把科学家打造成“明星”,反而会令科学家庸俗化,容易引起公众的不信任与反感王鸿生:在古代和中世纪,炼金术士或炼丹道士总是身处深山或密室,其活动“与世隔绝”,成果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近代以来出现了科学实验室,但“隔行如隔山”,不同专业的科学实验室仍存在“一墙之隔”。今天有了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在科技前沿探索的科学家如果有机会、有条件、有意愿把自己掌握的科技信息传播给公众,确实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而这也是科学家的一种义务。需要强调的是,科学家向公众传播科技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明星式的公众人物。罗以澄:当前,媒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影视、文艺、体育明星的宣传铺天盖地,加剧了全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了负面导向作用。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大科学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恐怕还比不上“超女”。无论是“神舟”上天还是“蛟龙”下海,这些大工程的背后,都有一大批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让公众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大力弘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没必要用娱乐化或政治动员的方式,刻意把科学家打造成“明星”,那样反而会令科学家庸俗化,容易引起公众的不信任与反感。那些被包装、炒作的科学家往往会失去正常的心态,其行为准则很容易偏离科学的规范。因此,这类科学事件很像一幕“闹剧”,最后往往不会以科学的方式收场王鸿生:科学家做出成果之后的社会承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更不用说在还未做出科技成果的阶段。因此,对于被媒体包装、炒作的“明星科学家”而言,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学术风险和社会风险。科学是探索性的事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探索时期需要专注,成功之后还须保持低调。一般情况下,那些被包装、炒作的科学家往往会失去正常的心态,其行为准则很容易偏离科学的规范。因此,这类科学事件很像一幕“闹剧”,最后也往往不会以科学的方式收场。前苏联时期的“李森科事件”如此,近年韩国的“黄禹锡事件”也是如此。但相比而言,李森科本人完全是有目的地利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斥学术异己;黄禹锡则是为了“顺应”民众冲击诺贝尔奖的强烈愿望,在学术上采取了一些造假行为,并借助媒体的炒作获取了大量科研资助。对韩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这些科研资助本来就是为了成就一个“民族英雄”,可没想到的是,这个“英雄”的业绩有太多的水分。罗以澄:从某种程度上讲,黄禹锡是一个科学家被明星化的牺牲品,韩国政府、媒体和公众将他捧为“最高科学家”和“民族英雄”,结果将他推到了科学造假的悬崖边上。不可否认,在我国也有类似现象。例如,我们同样习惯于为科学家戴上各种耀眼的头衔光环;有些省份和高校打着尊重人才的旗号,举全省或全校之力打造学术明星、申报院士,以扩大地方或单位的社会影响力,为领导者的政绩加分,甚至不惜采取违规造假的方式——这种“造星”运动尤其不可取。媒体炒作“明星科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媒体行业的一些标准过分地延伸到科学领域,此举无疑是在拿媒体宝贵的公信力去“赌博”罗以澄:现在国内媒体报道科学家,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比如报道科学家,关注的不是他的学术,而是他的头衔和婚姻。媒体这种纯粹为了吸引眼球、制造噱头的娱乐化报道方式要不得,因为它违背了社会公德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媒体完全可以多报道一些热心于科普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科学家,这样也可以促使科学家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王鸿生:科学家明星化是一种角色的错位,可能扭曲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媒体炒作“明星科学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媒体行业的一些标准过分地延伸到科学领域,此举无疑是在拿媒体宝贵的公信力去“赌博”。媒体在反映社会现象时,对其他行业的规范和准则应该有所了解和尊重,不但要有准确的切入点,还要划定底线。具体到科学和科学家的报道,就是在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前提下,把握好报道的角度和宣传的程度,多发掘客观层面的东西,在主观评价上要留有余地,要充分体现出媒体对受众判断能力的尊重。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5月31日
其他

四大观测点,带您剖析一堂好课例

课例是围绕一节课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实录案例。每一节课都蕴含着一定的逻辑和结构,将教学方式生动再现,体现着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教师一定的教学理念。因此,每一节课都是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课例研究是指以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对课例进行观察、描述和剖析的过程。本文参考谭永焕团队《教师课堂观察的智慧与策略》一书中的实践案例,向各位老师介绍基于四大观察维度的课例剖析框架,观察维度和具体观察点请看相应图片,你可以在其中找到您最需要观测的要点通过“标注符号”的方式提醒自己。需要说明的是,课例分析的观测点非常多,老师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图1
2020年5月31日
其他

围绕“问题导向”的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申报要点——清华大学于歆杰

于歆杰介绍了自己作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电路原理”负责人,对此次申报工作的理解。此次申请一流课程强调的是“问题导向”,教师要说明课程的教学痛点是什么,并证明是如何解决的。同时指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和申报是个性化的过程,不是用一致性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想要获得此次一流本科课程的认可,需要做到的是:结合自己课程的学生以及教学特点,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第一,申报书最核心的部分是“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建议突出重点。这部分建议用下面的思路描述,让专家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地了解这门课程。申报时最关键的内容,首先是要说清为什么要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在传统授课模式下,教育教学遇到的痛点是什么,用什么教学模式或教学工具可以有所缓解。教师要真正找到当前上课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不能为了申报而编问题。比如,目前高校中大部分课程都会采用大班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下,亟待解决的是课堂互动以及因材施教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针对学生对课堂互动、创新性训练等学习需求,探索不同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二,如何选取线上资源。在教师明确了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后,要选取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应用于混合式教学。线上资源既可以选择教师自己建设的慕课,也鼓励使用其他教师建设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第三,如何设计混合式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实施形式。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混合式教学为例,课程分为A、B、C三种模式,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不同,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也完全不同。建议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目标,以及想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设计。在申报时说明设计原理和形式,以及该形式是如何解决教学问题的。第四,如何提供案例。案例一定要紧密结合“痛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痛点”不同,当前的课堂要求也不同。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在不同的方面对课堂做“加减法”。“加法”的意思是,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有更多交互的机会或者希望训练学生的创新等,要适当增加训练和交互。为了能给课堂互动创新训练提供更多时间,要对其他内容做“减法”。减少课堂上主线知识以外的导论、推广和引申知识,这部分知识放在课外慕课、SPOC甚至雨课堂来布置内容或习题。第五,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案例和情感教育,课程思政是通过课上和课下的内容,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过程。首先,学术无禁区,但是要明确课堂上不能传递负能量;其次,学生能够明确的感受到教师对课堂是否重视,教师如何对待教学,如何对待这门课,如何对待每个课堂,既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更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教师本身是否有迟到、早退、拖堂、调课等行为,教师考试出题的方式,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对学生提出的个性化发展建议的态度等,都是立德树人的过程。在课堂中,还可以结合时事和科技发展等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既要介绍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过程,也可以举科技史上违背科技伦理的负面例子,分析其中的错误判断等,实现价值塑造。第六,如何证明20-50%的线上内容,如何计算线上学时。这里举两个例子。在下面的例子中,学时的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计算方法和方法后面的含义。例1:基于慕课或SPOC的混合式教学,如果是总共64学时的课程,可以是32个学时在线上进行,32学时在线下进行。这部分还是要强调目标导向。要在申报书中体现,为什么采取当前的线上线下比例,具体原因是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等,并证明这种教学比例既提供了灵活性,更起码没有降低学习成效。例2:线下已经进行了完整的64学时,线上多放了32学时的内容。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希望提升学习成效,因此要阐述清楚学习效果。由于这样对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因此还需要调研评估一下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第七,如何设计成绩评定。成绩评定要紧密结合教学痛点。举例来说,如果是为了解决课堂互动问题,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互动”表现设置成绩。同时,老师应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既确保课程质量,也不能要求学生对每一门课都能全身心投入。例如每学期设置160题,可以设置为正确完成90%即可获得习题部分的全部成绩。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适当调整成绩设置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学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第八,如何收集证据。这部分仍然强调紧密结合教学痛点。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混合式教学为例,设置调查问卷发给学生,结合这门课程的痛点(课堂交互性)这一问题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强调是匿名,促进学生说真话,这些评价结果都可以在申报书中有适当展示。第九,10分钟的说课视频。建议教师有适当的比例出镜。一开始先出镜,说明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原因,想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即教育教学改革“痛点”。接下来,可以采取动画,甚至插入教学视频的方式,说明具体是如何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论证为什么当前采取的模式能够解决教学问题。除了介绍以上措施,这部分中还可以展示混合式教学设计在课堂的最终体现以及实际的课堂效果。在证明效果的环节中,可以通过采访学生,真实的体现学习感受;或者采访专家,给出专业意见。在总结时,说明通过线上资源、教学设计以及上述的评价,证明已经解决或部分解决了该教学问题,并且由此总结出特色和创新点,并提出下一步的持续改进措施。教师提问Q:申报书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在申报课程的讲课教师队伍里吗?开出的证明看不到课程负责人之外的老师。于歆杰:教育部是要求这个老师要讲课,老师要是讲课的话教务处应该能开得出证明,不一定只是课程负责人。Q:对于“大学物理实验”这样“能实不虚”的课,只能申报线下课程吗?“能实不虚”就是说得见面,才能做实验。于歆杰:我们在做慕课的时候就有很多老师问出:我这个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实践性的课,就是要面对面,这个慕课能有用吗?我觉得可能是有用的。先不说申报,只说建设的问题。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出来的,因为在宿舍里没有这个仪器设备。老师上课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课上要讲解。这些内容实际上是可以做成慕课的,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先看这部分内容,对于基本操作有一定了解。一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基础问题可能已经有所了解,老师在课堂内对学生的操作可以提出更多的要求。而且,学生在实验场所动手的同时还可以反复看这些教师的讲解和示教。所以,很大程度上,做了慕课以后,学生在课堂内的动手能力能够提高。从根本上来讲,实践类的课可以制作成慕课,也可以建设混合式教学。Q:设计专业类的软件操作课如何运用信息化教学?于歆杰:我认为设计专业软件操作课不能只讲软件操作。这件事情可以是PBL的思想,PBL不同理解,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2020年5月30日
其他

13所被美国拉入“黑名单”的中国大学.为何没有清华北大?

2019年5月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西北工业大学7.四川大学8.电子科技大学9.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0.湖南大学(超级计算机中心)11.南昌大学.第三批:
2020年5月26日
其他

好文荐读 | 同济大学陈强: 身临其境的在线教育,会重置大学教与学的逻辑吗

本文系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强在《文汇报》的发文,是对未来大学教育或将发生的基本形态变化发表的观点。特此荐读,并期待与您探讨。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以及新型基础设施逐步成熟,当前在线教学所遭遇的瓶颈问题都将迎刃而解。5G网络覆盖将使得声音、图像以及教学素材的传输更加流畅、稳定。大尺度全高清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则让在线教学场景更生动、更富有层次、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日臻成熟,将推动教学资源多维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用于辅助教学的数据资源将更加丰富,各种数据库、案例集、工具箱层出不穷,助推教学效率迅速提升。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未来大学教育的基本形态将发生哪些变化呢?突如其来的疫情,正在默默地改变我们熟悉的许多事物。原本缓慢前行的在线教学也因此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虽然步伐难免踉跄,但转眼就为我们揭开了未来教育的面纱。在线教学对于不少老师和同学而言,还有许多不习惯之处。首先是路径依赖。毕竟大家都已经习惯于课堂教学,场景和模式已然固化。其次是在线教学所依托的基础设施还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在线教学装备主要是“电脑+网络+摄像头+麦克风”,在某种意义上,装备会限制我们对在线教学未来发展的想象力。网络是在线教学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尽管近年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但面对大规模高质量在线教学的实际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现场感”欠缺,与课堂教学相比,师生普遍反映在线教学缺乏“现场感”,仅仅从电脑或手机屏幕的“小窗”中,老师比较难识别和判断学生的听课状态,从而对教学内容和方式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加之缺乏表情、眼神及肢体语言的交流,在线教学很难激发老师的授课热情,并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以及新型基础设施逐步成熟,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当前在线教学所遭遇的瓶颈问题都将迎刃而解。5G网络覆盖将使得声音、图像以及教学素材的传输更加流畅、稳定。大尺度全高清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在线教学场景更生动、更富有层次、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日臻成熟,将推动教学资源多维度和深度的开发利用,用于辅助教学的数据资源将更加丰富,各种数据库、案例集、工具箱将层出不穷,助推教学效率迅速提升。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未来大学教育的基本形态将发生哪些变化呢?当装备能够时刻监督学习时,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极大提升吗?原因很简单,与教学相关的技术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将重塑知识学习和能力习得的供给侧结构,以教师为核心,以教室为场景,以教材为媒介的既定模式将被打破,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场景、方式将变得更加多元高效。当大量优质在线课程可以轻易地以低价甚至免费获取后,学生将有更多选择。更多的教学资源以更加快捷的方式提供,以更加友好的界面呈现,将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多可能。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督学”与“智能导学”系统的深入应用,也将进一步提升各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尽管自孔子而降几千年来,教育家一直强调“因材施教”,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仅靠教师以及助教的力量,仍然不可能完美跟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进度。然而,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下,督学系统可以实时观察分析学生在客户端的行为模式,捕捉课程和作业的互动时间、键盘鼠标等输入操作频率、摄像头观测到的面部表情与眼球焦点等信息,从而判断其学习状态并给予协助。导学系统则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细节表现、与已有大数据进行匹配归类,从而判断其理解难点并提供针对性的解惑资料。这种细粒度、客户化的学习体验,可以最大程度兼顾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差异化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心。当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时,老师还是老师吗?当学生能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获取各种显性知识时,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必须作适应性调整。长时间以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类型,也是基于各种“信息”的各种“不对称”而存在,这里所指的“信息”具有多元和多层次特征,包括知识、技能、阅历、经验、思想等方面,“不对称”则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单向主导和全面操控、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及教学方式的有限选择权等。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中,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可以通过普通的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免费获取。较高层次的知识学习和较为复杂的技能传授,也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化供给模式。从这个角度理解,教师要立足于社会,必须加快提升自我,致力于宽视野、深层次、体系化的知识和技能供给,引导学生改善逻辑思维,自主独立思考,快速构建分析框架,不断形成规律性认知。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体系的提供者。而在不远的未来,由于各种知识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所以教师的角色将会迁移为“知识体系的引导者”。一方面,教师基于自身对课程和学生的理解,筛选网络上适合的知识资源并推送给学生。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学生检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学习目标,自主思考和构建分析框架、并自主搜索适合的知识资源。另外,教师还可以从自己的修养、体验、感悟出发,在学生心智成长方面,发挥建议、启迪和滋养心灵的独特作用。当教与学的逻辑被重置,大学还是我们熟悉的大学吗?大学的功能和布局将被重新定义。我们所熟悉的大学组织结构及功能设计,主要基于传统的“教”与“学”逻辑展开,当知识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均发生深刻变化后,教师、教室、教材等可能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既有的“生产关系”就必须进行调整。这里的“生产关系”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及保障体系。直至今日,大学通过教学组织系统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以颁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位的方式,给“产品”贴上各种“标签”,这些“标签”顺理成章地成为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我们无法排除未来出现这种情境的可能,如果社会上出现更有吸引力、更具效率、更加灵活的知识传授机构或方式,学生可在更短时间内获取某一特定领域工作所需的专门知识、技能乃至经验。甚至出现更公正、更具效率、更有灵活性的知识和技能认证机构或方式,其认证结果更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社会认可。那么,大学怎么办?在科技创新理论中,大学一个重要的社会定位就是“公共的知识池塘”,也就是生产知识并供给全社会,以作为企业机构创新发展的支撑。而在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下,随着学生“生产”的社会化,大学的“公共知识生产者”的地位可能得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产知识供给社会,社会教育机构运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当然,大学本身也会直接培养学生,但是培养导向可能会逐步调整为“知识创造”,“技能就业”型的学生比例则会逐渐降低,转由更具效率优势的社会教育机构培养。另外,在线教学的广泛应用,会推动在线科研的发展,从而导致变更知识生产方式。学科的边界将日趋模糊,交叉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跨组织的科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更综合的格局中快速提升。在大学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方面,变化可能更大。大规模集中式的学生宿舍及配套设施将快速减少。教室和实验室的尺度和布局将被重新定义,大量智能教学设备及手段将被广泛应用,各种远程遥控机器人装置将会普遍应用到各种专业的实验室中,让身处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师生共同协作,通过远程操作在同一建筑中完成试验。线上和线下融合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或许,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未来。或许,未来已来。来源
2020年5月25日
其他

深圳大学校长:教育部应是所有高校的教育部,而不只是部属高校的教育部

“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年度经费、生均经费方面的差距不时成为舆论热点,也成为高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提出,这实质上是高校之间,特别是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发展失衡日趋严重的外在表征,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缓解或扭转。为此,李清泉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大对地方高校支持力度
2020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