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语文版,这样解释《论语》真的对吗(王一)

2018-02-04 王一 语文月刊

新考纲2018年高考语文分类练习专辑征订:语文月刊2017年12期,只是1本书,96页,12元,12月1日出版。包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古诗文阅读五、语言知识与运用六、作文七、模拟试题八、参考答案及解析 咨询微信13602424805(手机)

语文版,这样解释《论语》真的对吗

营口市第九中学  王一

 

    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18课《论语六则》书下注释①:“《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论,通‘伦’,伦次,条理。”这个注释中说《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不妥当的。《论语》里记载的不光是孔子的言行,还有孔子部分弟子的言行。《论语·子张》篇全是孔子弟子们的语录,包括子张、子夏、子贡、曾子、子游等,前面篇章里还有有子、曾子、子夏等的语录,这些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中出类拔萃的人物,对儒家学说的理解和阐释比较精深彻底,成就、名望都很高,在孔子之后影响比较大,他们的言行也被编入《论语》中,供后世儒家弟子学习研究。把《论语》的内容表述为只是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不恰当的,应该说《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记录,很多介绍《论语》的书籍也是这么说的。

另外,注释中说“论”通“伦”,伦次,条理。把“论”当成“伦”的通假字,这一解释我认为是错误的。请问“论”通“伦”的用法在古书中还有其他的例子吗?《论语·微子》篇里有两处文字出现“伦”字,分别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和“言中伦,行中虑”,就是说《论语》的编写者们对“论”“伦”二字都掌握,完全可以直接把“论语”写成“伦语”,有什么必要通假呢?


东汉刘熙《释名》采用音训方式解释了很多词汇,解释“论语”的“论”时说: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己所欲言也。我们据此可以把“论语”解释为:“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知语文版是不是根据刘熙的《释名》做出的解释。《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例如:“沦,伦也,水纹相次有伦理也。”“轮,纶也,言弥纶也。”刘熙并不认为“论”通“伦”,也不认为“沦”通“伦”,“轮”通“纶”,只是用同音字来探究词的本意而已。


其实要想解释“论”字,应该从探究“仑”的本意开始,“仑”繁体字写成“侖”,人字下面一短横是古“集”字,“集”字下面是古“册”字,聚集简册必依照一定的条理、顺序,所以“仑”的本意就和条理、伦次有关系,后来凡是以“仑”做声旁的字都是和条理、伦次有关系,例如“伦”指人与人之间的伦次、顺序,“沦”指水纹一圈一圈地有条理、顺序,“轮”指车轮上的辐辏有条理地排列一周,那么,“论”既然是言字旁,就一定和语言有关,必是指语言有条理、顺序,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论”为“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故孔门师弟子之言谓之论语。”我认为这个解释是很正确的,“论”字本身就指语言有条理,或者是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这个意思时它无须通“伦”。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版七年级上册82页注释①存在两处错误,个人之见,不一定正确,这里提出来同大家一起探讨。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