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教育须冲破“残局效应”

2014-08-09 蓝宝刚 校长传媒

月度嘉宾 |蓝保刚,大学师范专科毕业,曾任崇仁县职工学校校长。近30年来,一直致力于智力问题研究,撰写论文数千篇,总计800余万字,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智力理论。】


  街头摆象棋残局的人可以凭借记忆来抗衡象棋大师,我们把这种引用“靠记忆来获取成功”的现象称为“残局效应”。现在中国教育处于“残局效应”的困扰中,而人们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教育须冲破“残局效应”

   

  街头巷尾有摆象棋残局者,就是在地下摆着象棋残局要与过路人赌钱的人。别以为他们是身手不凡的象棋高手,其实,他们的棋艺一般般,甚至有的还是“臭棋篓子”。象棋高手不会在街头摆残局,也没有人敢与他们赌钱。不明究里的人会问,摆残局的人为什么不怕碰到象棋高手,敢与任何人赌钱呢?其中的奥妙是:象棋残局的棋谱是固定的,摆象棋的人所摆的残局按照最佳走法是个平局,应战的人只要错走一步,就必输无疑。摆象棋的人记下了最佳走法,哪怕是碰到世界第一象棋大师前来应战,最不济也就是个平局。因此,他们知道自己不管与谁下棋都不会输,也就不在乎什么人来赌钱了。这就是说,摆棋的人不是靠灵活的脑瓜而是靠记忆来下棋的。在下象棋残局上,普通的人可以凭借记忆来战胜象棋大师这是事实,大家也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把这种引用“靠记忆来获取胜利或者获取成功”的现象称为“象棋残局效应”,简称“残局效应”。


  我们可以从“残局效应”上联想到学校培养人才。目前,一些中小学校就是运用“残局效应”,让学生做大量的作业,把各种类型的题目都记下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凭借记忆在考试时不太会出差错地考到高分,从而赢得升学率。应该看到这种依赖“残局效应”的做法在大学里是行不通的,因为大学的知识既多又复杂,光凭死记硬背是不行的,需要靠即时性的逻辑推理来记忆。现实中,为了避免记忆棋谱式的死记硬背的做法,升学考试出题者就采用更灵活或者有难度的题目来作为考题,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学校就采用超前性的学习方法来对付。可以到学校去看一下,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学高中的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比比皆是。为了考到高分,学校就充分运用“残局效应”,扩大记忆范围,大搞题海战术。能过升学关就行了,谁会去管学生以后的事情呢?


  有些老师会说:“摆残局者是死记棋谱,我们是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与记忆棋谱具有本质的不同。”要知道摆残局者对棋谱也有理解过程,街头摆的棋谱一般都要下三四十步,而且有多种走法,所需要的记忆有几百步,不理解就不可能记得住。可以说现在老师教知识与记忆残局棋谱没有本质的不同。有老师又会说:“我们教学是有讲究的,备课时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记忆棋谱那么简单。”应该承认老师很辛苦,成天要思考怎样教学,然而,不论你怎么做,怎么教,归根结底要看学生是否能理解、记住并运用知识,就是说是否掌握了知识。教得好的老师,能够让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教得一般的老师,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知识。两者只是时间量的差别,而不是本质的差别,教学上本质的差别是以学生是否掌握住知识为标志的。要考虑到,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也能掌握知识,只是所需要的时间长一些而已。


  我们来看一下象棋高手是怎么回事。记住了很多棋谱(包括残局和布局棋谱)的人就一定是象棋高手吗?不是,一些象棋爱好者,下了一辈子象棋,记住了很多很多棋谱,然而,他们的棋艺也不是很高。所谓象棋高手,就是对任何棋势,他们都会比常人看得更深,更远,更透彻。这不单单是记忆问题,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人才与培养象棋高手是一样的,不但要有相应的知识,还要有相应的能力。要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是人才的两大组成部分,偏向任何一方都不行。老师讲课的本质是引用“残局效应”,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其作用是满足人才对知识方面的需求,但满足不了人才对能力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老师把课讲得再好,只能为学生增添知识,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这个能力与体力具有同样的道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通过深入地思考问题而练就出来的。这个能力就是与知识没有牵连的智力。


  当前,中国有较多的中小学校只顾运用“残局效应”而不顾提高学生智力,这种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中小学校培养人才的行为是以高考为导向的,现在的高考以知识为重点,是以知识考试来衡量人才优劣的,运用“残局效应”正好可以应对高考,而且是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提高智力需要很长的时间,会挤占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会影响到学生升学考试,于是,学校就会紧紧抓住“残局效应”,把它作为升学考试的主导手段。因此,减负也好,素质教育也罢,都无法摆脱“残局效应”对中小学校的困扰,题海战术照样进行。可以说,现在学生的智力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反而比以往有所下降。从“中国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上就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已经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要培养人才,就要避免“残局效应”的困扰,就要改变高考以知识为重点的做法,不要把“街头摆象棋残局的人”当成“象棋高手”。


  从总体上讲,中国从古至今,对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问题都没有处理好。不过,以往的情况比现在要好一些,因为以往为学生智力发育和提高留有空间,现在这个空间越来越小了,快要没有了。比如,过去学生学习没有现在这样紧张,学生有时间去考虑和处理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在解决较为深刻的疑难问题中就可以提高智力。现在学生所想的问题不会很深,也不会很远,更不会很透彻,因为他们要做大量作业,时间和精力不允许他们去深入思考问题,因此,学生的智力也就难于提高。课堂上学习知识是用已有的智力进行的,只能增长知识而不能提高智力水平,或者说只能增添智慧而不能提高智力。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就十分讲究提高智力,造就出一大批像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等等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


  在“残局效应”的困扰下,中小学校的教师只顾埋头抓学生学习知识,而忽视了自身智力素质的提高。有些老师虽然知识不少,智力却不强,没有创新精神,就是人们所说的书呆子。由于缺乏智力知识,因此很多教师只会教学生记忆“棋谱”,而不懂得怎样教学生“下象棋”。这种现象势必会导致教育上出现育才在人、成才在天的格局。这种现象与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市场竞争当中,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很强的创新力。创新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比如,一个知识不很多而创新力却强的人,他可以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搞创新,从而赢得市场;一个拥有渊博知识而创新力不强的人,搞不了创新,只能做复制工作。国家需要高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各类杰出人才,因此,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具有强大的创新力。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现在中小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是重知识轻智力的,虽然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但是没有认识到是“残局效应”困扰着整个中国教育。对此,有必要进行较大动作的改革。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对所有的教育人进行智力知识培训,深刻地认识到“残局效应”的局限性和人才的创新性。要掌握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式方法。要向社会、向学生家长宣传智力知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二、要把培养创新力作为中小学校教育的重点。在中小学校开设智力知识课程和开设智力训练课程,要像体育达标活动那样,建立一些智力测试标准。


  三、要改变高考以知识为重点的做法,把智力测试成绩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只有解决这个培养人才的根源问题,才能保证中小学校既抓知识,又抓智力。


  四、缩短中小学校学制,降低文化知识要求。中小学时期是开发提高智力的最佳时期,智力发展应该优先于知识发展。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大学和中专里以一当十地学习知识。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全球也没有处理好培育创新力问题,也就找不到现成的例子来借鉴,我们只有依靠自己不断探索,才能使中国教育有长足的发展。

  

  链接: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力气很小的人干体力活会觉得很累,就不愿意干体力活;力气很大的人干体力活觉得比较轻松,就愿意干体力活。同样的道理,创新力弱的人干创新活会觉得很累,就不愿意干创新活;创新力强的人干创新活觉得比较轻松,就愿意干创新活。学习知识属于创新活,创新力弱的人会感到苦不堪言,创新力强的人却乐在其中。老师们经常讲到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知道创新力没有上去的学生对学习是不会有兴趣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人的智力潜力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怎样去开发。目前,中国学校没有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其原因是人们对智力运动规律认识很不够,有些人把学习知识当成智力开发,这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智力开发的本质是提高人的创新力,为此,需要有科学的智力理论作指导。本人从目标理论和神经心律理论出发,建立和形成了崭新的智力理论,可为提高创新力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文|蓝保刚 江西省崇仁县统计局副局长)

  (编辑 唐民龙)

  (来源:《校长》杂志)

(校长传媒友情提醒:凡关注我们的用户朋友,您若留下本人姓名、手机号码、QQ邮箱等联系方式,我们将免费给前100名发送本期电子版《白卷》!)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号码xzcm888)

教育创新实验交流平台

欢迎您与我们积极互动,分享您阅读文章后的感受,结合您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我们会及时地与您交流、探讨,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如果您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新的思路或者文章可以发邮件至

xiaozhangchuanmei@qq.com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1.如何添加校长传媒?点击右上角,直接关注官方帐号:xzcm888

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输入:校长传媒→查找→关注。

2.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朋友一起幸福成长。

3.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杂志研修群 22219165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