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孩子的人生如何起跑?
【“我们国内的教育真有问题,而且教育的问题,不一定在教育本身。我们国内习惯于把社会问题都往教育这个箩筐里装,其实是不对的。德国的教育为什么有效?因为它单一,教育就是教育,没有杂七杂八的使命。”您读了我们今天选编的这组文章,也许感悟更真切!】
德国教育见闻专题目录(共7篇文章)
平民的中德教育之比较:不要让教育承担太多的责任
德国孩子的人生如何起跑?
幼儿园教孩子什么?
小学生怎么读书?
高考是件平常事
职业教育及我们的差距
电焊工考试和“学徒制”
文|张建君(上海黄浦区,昵称:甲秀又一村)
平民的中德教育之比较:不要让教育承担太多的责任
听朋友谈德国教育很有味道,他在那里生活快十年了,如今儿子已是德国中学生。为了儿子的读书选择,他对德国的教育很上心,日久食髓知味的,说话也有点专业范了。
这回他对我说:“我们国内的教育真有问题,而且教育的问题,不一定在教育本身。我们国内习惯于把社会问题都往教育这个箩筐里装,其实是不对的。德国的教育为什么有效?因为它单一,教育就是教育,没有杂七杂八的使命。”
朋友介绍:德国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公平”,所谓义务教育,是让所有应该受教育的人都受到教育,公民和学校不可以让应该受教育的人不读书;他们不赞成在义务教育阶段“因材施教”,多教一部分人点东西,那样不公平。
由于德国人是从十岁开始分专业的,年龄这样小,学生们不一定想周全的,但不要紧,并不一定要从一而终,德国的职业分类图相互关联,像上海的地铁图,你从任何一个地方上车,都可以到达市中心的。所以专业的初选并不重要,机会都很公平,如果做工人的将来想竞选总统,不会受专业限制,当然需要继续读书深造,而读书的道路都很畅通,只要你肯读且读得进。
二是“需求”,源动力在于社会,因为学校不可能知道该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总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才会去培训什么。这种决定权在社会而不在学校,所以不可以把责任都推给教育,恰恰是社会的需求导向,决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
德国需要“有用的人”,所以每个人各让自己对国家有用,没有学历等统一的比较尺度。如技工是一个“有用的人”,油漆匠是一个“有用的人”,大学教授是一个“有用的人”,相互间没有可比性,“需求”的前提就是“公平”。在德国,不是人人都想考大学的,朋友说:他所在地区三所高中,去年共有2000人可以参加高考,结果只有80多人去考,我们真的无法想像。
我国社会标榜高学历,以学历分人高低,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大家都去上大学考硕读博了。所以我们培养的人,大都是没有用的,就是一张文凭。人才的“需求”信息来自社会,当各单位都招收本科以上学历的时候,大家就都去考本科了;然后供过于求,一些单位水涨船高招硕博士了,于是大家就都去考硕读博了。
所以我们不能什么都怪教育,不能都怪学生,社会应该系统地自我检讨。朋友侃侃而谈,为了儿子,他深刻领悟了德国教育,也深刻反思的我们的教育。朋友自己复旦数学系毕业,现在坚守德国陪儿子念书,复活节归来找我聊天,像个教育家。
德国孩子的人生如何起跑?
朋友中德教育对比,我们的教育重知识传授,德国则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举实例说明:
德国的幼儿园在毕业前,要求学生做两件事,一是在学校里睡一夜,睡前可以给父母打个电话,汇报一下临睡前的准备,接着都要自己做了,园里要看学生个人的生活能力;另一是让父母给学生2欧元钱,老师带他们去超市里买东西,得自己挑,自己买。他们那里的学校认为:学生的生活能力很重要。
然后是4年级,教学计划规定,学生需要到另一个城市住3天,学校会提示应该带些什么生活用品,但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赶过去,还是为了锻炼生活能力。到了7年级时,要在外住上一周,安排去瑞士滑雪,不管你喜不喜欢,课程必须完成。父母不能陪同,还是关于独立的用心。
所以在德国的学校门口,是见不到大批等候学生放学的家长的,而我们呢,上大学都是家长一起去的。听了觉得惭愧,我尽管没有为儿子补习陪读什么的操过心,但在校门口等,送儿子进大学的情况,还是不能免俗,近墨者黑啊!
当然我家还算好的,儿子的学习管得不多,很多同龄人的心思和时间都交给孩子了,孩子也未必比父母强。这就有点悲哀,还不如父母儿女各领风骚呢。儿女还未必领情,等到他们长大了,明白了,反而有可能埋怨,当初父母的教育不对劲,反而妨碍了他们个人能力的发挥。这种悲哀令人闷啊!但却是残酷的现实。
不知是谁想出来的鬼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为什么就一定是竞赛呢?而且竞赛还一定是跑步?不是打球、射击、棋类、游泳或桥牌什么的?即使就是竞跑,最长的比赛也就马拉松了,哪里有可能让跑一辈子的?那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就算是跑步,那也是一种能力,要学生自己来的,老师和家长拉扯不了的。诺奖之国的孩子是这样学习的,为什么这方面就没人崇洋媚外了呢?真的不解。
德国教育见闻:幼儿园教孩子什么?
老同事从德国回沪探亲,返程前到我这坐了一个晚上,两个人把酒聊天,闲扯的话题居然是德国教育,他从幼儿园一直谈到了高考,令我耳目一新,引出了不少思考。
他们一家三口已经在德国工作生活五年多了,现在他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全球采购经理,新近入了德国籍,在那新买了房子,估计要在那里呆下去了。当初只签证干两年项目的,情况发生变化了,那家公司新上了一个大项目,周期又是三年,而他妻子是不二人选,就又呆了三年。德国有规定,凡住满五年的人,有权选择自己的去留,他们选择留在了马克思的故乡。
选择的理由中,教育占了一大块。因为他儿子随母亲去德国的学校读书,当时同事向我请辞去陪读,主题就相关教育。这一去五年多,他儿子已经从小学念到了中学,复旦毕业的他,也在这过程中系统地感受了德国的教育,就一一与我分享了。
“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60%的人拥有在德语区接受过教育的经历,这其中一定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委吧?德国教育是一个独特的体系,教育思想和方法和英美等国截然不同,譬如他们的高考,德语是没有选择题的,就是论述,数学没有计算和概念题,只有证明题。”老同事娓娓道来,一层一层地为我揭秘:“张总,您知道德国的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些什么吗?”他微笑着问我。
我思考一下说:“肯定是玩。”
“玩是肯定的,但他们的幼儿园老师会教孩子在这以年龄阶段的应知应会,如三四岁的孩子要学会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睡觉。饭吃得掉渣没问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叉子,让他自己把着吃,有专门设计的带个大兜的饭单,食屑会掉到那个大兜里面去的,关键是要他自己吃;上厕所弄得满地都是的也没关系,关键要让孩子自己拉。我儿子到德国后,曾经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吃东西,上厕所都是麻利且规矩,让我觉得惊讶。”同事感慨地说。
然后他介绍:“到了五六岁,幼儿园要教会孩子自己去买东西,向每个家长要2欧元,老师带孩子们去超市,设定一个购买主题,看看每个孩子都买些什么?幼儿园毕业考试时,孩子自己去买东西是必考的题目,他们重视的是日常的生活能力训练。”
“是啊,这很实际。我们在这岁数,父母早让去拷老酒和拷酱油了。现在的孩子因为父母舍不得,反而什么都不会。”我说:“十多年前,我公司招了几个中专生,一次公司搬家后,让一个女青年为大家买午饭,她出去转了一圈,拿着一大瓶可乐和一包方便面回来了,说没什么可吃的。我问那可乐呢,打算让大家当午饭?那一包方便面呢?她说是买来自己吃的。”
“德国人很清楚,未来孩子将要面对什么,在他长大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变数,无法从小设定,就让他们慢慢地长大,慢慢去选择好了,因为一路是机会。在德国,一个人在学校里一天天成长,就是一步步选择的过程,最后瓜熟蒂落。他们不会千军万马一条路地去高考的,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我在的那个州,十二年级的青年有2000个人,选择高考的仅128人,但真正去考的就80个人。”他详细地叙说着,我理解他是在陈明理由,他们一家为什么要留在德国?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在教育上是淡定从容实际、人性化与急功近利跳龙门及浮躁的区别,我努力记下老同事的话,供需要的朋友参考。
德国教育见闻:小学生怎么读书?
“您知道德国的小学老师怎样教学英语的吗?小学生从一二年级开始上英语课。我问过儿子,老师在课堂上教些什么?他说就教我们唱一首英语歌。第二个星期再问,儿子说:复习那首英语歌。第二个月问,儿子说:开始教第二首歌...”老同事神秘兮兮地告诉我。
我听得凝神,他说得也来劲:“他们不教低年级学生拼写的,老师说英语单词会认会读就行,我们教他们的是语言,拼写是以后的事,德国的学生要到七八年级才开始学语法。德国老师很少对小学生讲抽象的概念,连数学教学也是着重从形象去理解数字,不那么讲究抽象的计算,小学二年级的算术,也就是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到五年级也不过是四则运算,而且是不带括号的。
然而他们对于各种计量单位却特别重视,要求小学生通晓重量、体积、容积和长度单位,因为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到处碰得到、用的着的。譬如去超市买东西,重量和容积概念是必然会遇到的,得分得清楚1升和500毫升的区别。
德国学校鼓励小学生自己看书,然后相互交流,老师会让学生上讲台讲讲,最近看了什么书?书中写了些什么?谁都可以上台讲,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相互交流能力,所以德国的学生都挺会说的,大概就是从小锻炼的缘故。德国人的喜欢看书,也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在公共场合,只要有空暇,人人都会拿出一本书来读的,不管是什么书。
总之,德国人在小学阶段很轻松的,上学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学校和社会都很清楚教育的意义。在德国,学生的起跑线在高中,之前只是准备时间。”老同事慨然而言。我明白他说这些的意思,在叙说中告诉我,他们一家选择在德国生活的理由,教育也是一个大问题,他为自己的儿子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受教育而欣慰。毕竟德国的整体科技水平比我们高,这样轻松的基础教育,不慌不忙地支撑起世界一流的科技强国,的确可以发人深思。
我显然被触动了,我们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在孩提时期的快乐,让孩子去做许多与年龄不相应的事,不该他们足够的人生准备时间,还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残忍而虚伪。
正好是儿童节,此文也算是声呐喊。
德国教育见闻:高考是件平常事
以前不知道德国人是怎么考大学的,周围有很多去英美留学的人,听说过些那里的考试方法,和我们这差不多,但老同事告诉我德国人的高考很特别。他为了儿子在德国参加高考,花了点时间调研,然后和我分享,表情就像在黑暗的旧中国告诉我外面有个新苏联一样。
“德国学生的高考,不是一考定终身的,他们从高中的后二年,就是十一、十二年级就开始进入高考了,学科考试成绩,就是高考成绩的一部分,其中平时成绩计入学科成绩40%,包括课堂提问和回家作业。所以到正式高考时,基础知识就不考了,就考综合应用。高考的科目也简单,德语和数学是必考的,加几门自选科目考试,但最后有严格的面试。
考德语就等于我们考语文,但德国人是怎么考自己的国语的?他们的高考试卷中没有选择题,不做是非题,也没有填充题和问答题,就是在哲学、历史、科技或社会四个方向中出一个题目,让考生自己挑一个做,在6个小时内写成一篇文章。这样的考试根本不需要监考,考场的氛围很宽松,考生可以带字典,可以用耳机听音乐,可以自由进出,甚至出去买东西吃、买饮料喝,因为要考6个小时,肚子扛不住的。他们根本不担心考试有人作弊,而这种考试也不可能作弊。高考数学卷,德国人只考证明题,没有计算题和概念题。
比较难的是面试关,会提前一周出考题让考生做准备,然后他面对11个考官作一番陈述或演讲,考官会随机提问,最后综合打分,计入总成绩。
德国不鼓励国民普遍拿高学历,只需要一小批最优秀的学生去冲刺。这其中还有社会制度的导向,德国人申领全额养老金的缴费年限是四十年,只有20岁就业的工人容易做到,大学毕业、硕士甚至博士,要拿全额的就困难了,因为就业晚了。
在德国,高学历的工资优势也不明显,只所以有真正热爱读书的,才会去参加高考。同时经过高中最后两年的历练和筛选,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早就被老师劝离场了。他们有合理周全的建议机制,从中学开始就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未来发展选择表,让学生量力而行,伴以健全的退出机制,所以最后参加高考的是一些真正优秀的读书人。人数不多,但是对德国来说,有这样一批英才去当科学家,已经足够了。”
老同事告诉我一个例子:他所在的小城,只有一家肉庄,老板的年纪大了想退,他的儿子读书很优秀,是考大学的那类。但老板希望儿子放弃高考去承接他的事业。他对儿子说:“德国不缺你这样一个未来的科学家,我和我的客户却缺少了一个后继人,这个小镇缺少了一个可以为他们继续提供优质肉食的经营者。”儿子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放弃高考去经营肉庄了,生活也很安逸。我感慨:“同样卖猪肉,我们北大毕业生卖肉就是大新闻了。”
马上就是我们的高考季了,相比德国高考的循序渐进、从容不迫和水到渠成,我们的高考,还是急功近利的浓油赤酱。波涛汹涌的高考,是一双什么样的鞋子?成为一个谜样的话题,像雾霾一样,让人觉得沉重。
德国教育见闻:职业教育及我们的差距
闲暇轻松的小学生活过去了,在德国,中学才是人生淬炼的开始。如果说,人生真的有条起跑线,对于德国孩子来说,中学才是他们的起跑时间。这个阶段,人体的发育渐全,体力渐渐充沛,心智开始成熟,思想开始活跃,知识的吸收理解效率高了,远非孩提时期可比。
学习一下子紧张了,因为每个人的学习适应能力不一样,学生的队形很快拉开...这个时候,德国的职业教育计划已经悄然介入,你可以选择上那一趟车。
老同事对我说:“德国教育为每个中学生量体裁衣,学生经过高强度的学习渐渐清楚,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相对处于什么位置?他知道怎么选择自己的未来。即使他自己不知道,老师也会提出建议,进行指导。如果学生还是不明白,也不要紧,让他跟一段时间,觉得不行了再退出也可以,全德国几千所职业教育学校的大门始终敞开着,他随时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专业。当然,已经选择职业教育路径的学生,后来想回到高考的行列里,也是可以的。
在德国,选择读职业教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人各有其志,有一些天分很好的学生,就是喜欢读职校。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追求事业的,对多数人来说,有份好职业,生活很安逸才是实在的。况且德国有些技术工岗位是凝固的,要等老的退休了才有空缺,肯定抢手。另外,还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导向,德国技术工人的待遇不比工程师差多少,社会地位平等,工龄上还有优势,所以平常心自有它的基础。”
我若有所思,按说中国孩子起跑得早,但是我国整体的教育和科技水平还是人家的高,道理不辨自明。周遭的现状是:把成人的价值观硬压在孩子的头上,以为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实际上是在纠结于自己的想法,或是寻找失去的自己,或者就是要面子。在读中学之前,小孩对未来还几无概念,童言无忌时候,就要承接大人的完美期待,真的很可怜。应该像德国人那样,让孩子稍稍长成些再作选择。
我对老同事说:“教育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德国没有‘官本位’,所以也不存在‘学本位’。学习是每个人固有的权利,人们知道如何去支配它,而不是成为学习的奴隶。不像我们,在潜意识里普遍把高考当成科举了,是鲤鱼跳龙门,华山一条路,人人都想去奋勇,那就是社会的病态了。然而眼下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的职业教育之路不通畅,相对于高考来说,那还是一条小路。”
我们国内的职业教育,基本不成体系,这种需要紧密依附于实体产业的技术教育,地基正在重建中。如上海,原来兴旺的工厂内技校,已经随着产业的转移和国企的关停并转消失了,新兴的民企主要以订单加工为主。所以职业教育的使命,只能让远离产业的教育系统和社会去承担了,一定是错位的,聊胜于无罢了。
所以看看人家的不错,像中国足球一样,我们的职业教育如果要振兴,前面有万水千山。
德国教育见闻:电焊工考试和“学徒制”
“您知道德国的电焊工资格考是怎么考的吗?”这是他们职业教育的微观,老同事做了深入细致的了解:“他们不直接考焊接,就考三道题。第一道题考如何装备?工人作业时的自我防护很重要,穿什么、戴什么、有多少防护措施,须一一穿戴起来让考官看的。”
“第二道题才考焊接技术,考官根本不看具体如何焊的,就拿出6块相同尺寸的铁板来,让考生把每3块进行三维焊接,再把两个焊好的半成品合起来,成为一个六面体。这一步是不用焊的,合上去就成,然后考官用薄薄的标准片检测合缝,塞不进去的才算及格,难度很高。第三道题是焊一根铁管,其管径刚好可以通过一颗铁球,考生把两截铁管焊接起来以后,考官再用铁球去试,通得过的考试合格。这可是不能有一点偏差的,功夫不到火候,这颗铁球一定过不去的。”老同事饶有兴味地向我介绍。
随后他向我介绍了德国的“学徒制”,一种在我国像恐龙一样消失了的青年技术培训制度,在德国一直存在着。老同事说:“德国的‘学徒制’很规范,有些社区服务工种,就得跟师傅学,但不是谁都可以当师傅的,需要经过考试获取资格。德国人乐意拥有这样的资格,因为就此他将拥有帮手,生意可以做得更大。”
“在德国当学徒,需要签‘四方协议’,学校、学生、用人方和政府共同签约。其中学校需要根据用人方的技术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培训;用人方需要按照学校的进度和教学要求进行技术培训;政府的作用更实实在在,从‘学徒期’开始承认工龄,为学徒培训贴补必要的费用。”老同事如数家珍,我却产生了联想,好像我们这也有“四方协议”,那是大学生在毕业时签的,只是一种就业手续,与培训无关。
似乎上海也搞过类似性质的“实习制”,只是粗糙些,缺乏具体落实细节,更不是常年制。但就这样的制度,在上海社保案之后,又像恐龙一样消失了。现在能做些事情的官员在一点点少下去,尸位素餐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我们政府能做的,也就是每年一次的高考了,说是不得已的公平,实是不作为的借口。
今天看到博友满怀收获感地送出一批北大清华新生,我却依稀望见,西方国家又多了一批科技英才期货,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中,有多少是留在国内的?当然换一个角度看,他们应该有摆脱落后,争取获得最好教育的路径,人挪活。和我说这些话的老同事,他们一家在德国也不会回来了,除非我们国家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再度腾飞。
(来源:甲秀又一村的博客)
(校长传媒友情提醒:凡关注我们的用户朋友,您若留下本人姓名、手机号码、QQ邮箱等联系方式,我们将免费给前100名发送本期电子版《白卷》!)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号码xzcm888)
教育创新实验交流平台
欢迎您与我们积极互动,分享您阅读文章后的感受,结合您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我们会及时地与您交流、探讨,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如果您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新的思路或者文章可以发邮件至
xiaozhangchuanmei@qq.com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1.如何添加校长传媒?点击右上角,直接关注官方帐号:xzcm888;
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输入:校长传媒→查找→关注。
2.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杂志研修群 22219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