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差别,课堂上只要看5分钟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聚精会神学习的方法,聚精会神的状态比知识还重要。的确,课堂上能否专注地学习,是造成孩子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心无旁骛地去学习,专心致志地去做事。在本文作者看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专注力养成的重要时期,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我们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
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差别,课堂上只要看5分钟
文|陆建国
有一次,我请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为在校学生介绍学习经验。
宣讲前,我问他:“你打算讲什么内容?”
他说:“我就讲上课要认真听讲。”
我说:“这算什么经验?”
他说:“您观察一下,在您的课堂上,有多少同学能全神贯注听讲10分钟,有多少人能认真听讲20分钟......最后,一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一定是个位数,这样的同学,想学习不好都不可能。”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此后的几年中,我有意每年都带一个实验班,再带一个借读班。
上课时,我特别注意两个班的学生的群体性差异:实验班学生上课,大部分人都很专注。虽然他们专注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同,如有的喜欢自己思考、看书、动手做;有的喜欢和别人一起讨论,争论碰撞中得到启悟,不管怎样,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一个班,上课的前五分钟是认真的,安静的,五分钟后就状况百出了,有的聊天,有的玩游戏,有的走神,还有的打瞌睡。经教师反复提醒,大部分学生能再收起注意力听讲5分钟,5分钟后就又开始出现状况了。
我还发现,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似乎是个顽疾,无论教师怎样管教,很大一部分同学就是改不了。
长期观察后我发现,能否定心专注于一件事,是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能专注于某一件事。我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他们在家的表现。
成绩优异者在家里做事都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都有固定的时间完成作业,而且在做作业时往往能一坐几个小时不受外界干扰,直至完成。
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无论是家长盯、请家教,也不能让他们认真地、安静地做事情。所以,做任何事情,专注都是成功的基础,不专注都是败事之主因。
再进一步与家长深入交流,探讨上述现象的成因,我发现,专注习惯大部分是从小养成的,如教师的多次激励,自我亮点受到肯定后逐渐固化为一种优良的习惯;再如家长的最初严管,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还有从小爱读书迁移为专注学习等等。
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是这一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不能专注学习者要么小时候有多动倾向,要么受到过某位教师的负面评价,甚至是一次自尊心严重受伤的批评。
导致孩子不能专注学习的触发点尽管多样,但有一点都是普遍的,那就是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教师的教育没有及时跟上。
孩子好比小树,什么时候浇水、施肥、剪枝都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过期再补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年轻的家长们一定要注意,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育者,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做事虎头蛇尾、言而无信,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养成专注的好习惯了。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把一件事从头做到尾的习惯,不同的孩子可用不同的方式,有的适合激励、有的适合严格要求,不管什么方式,都要长期坚持、持续下去才有力量。
江苏泰州的洋思中学,有一个“三清”学习法,即学习任务要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这是一个群体性专注习惯培养的成功案例,由于进入洋思的同学都能专注于学习,顽劣者在环境影响下迅速转变,学习成绩上升,行为习惯也大大改变,所以蔡林森校长敢于叫板: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据说有一个洋思毕业的同学,上了泰州中学(省重点),生病后住院两个月,回校后功课没有落下,老师惊问其故,答曰:我是洋思的学生!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是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知识,而是培养习惯;
二是教育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形成一种氛围,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强制学生由他律逐渐走向自律,是可以培养出专注的好习惯的。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儿童持续的时间相对更短,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分心”的机会。
生活中有6%——7%的人想集中精力却没有办法。这种情况在儿童,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所以,培养孩子的专注习惯特别重要。
古语云, 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是说一个人动起来生动,静下来安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静下来在这个诱惑如此之多的时代实在是太可贵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无论什么情况下,只要人心不动,管他风动还是幡动。
我思故我在,人最可贵就是思想,而思想的寓所就是安静的内心,安静的内心外部呈现的形式就是专注的好习惯,没有专注,一事无成,有了专注,想象和创造就会与你结伴,幸福的人生一定是属于你的。
(来源:上海教育-第一教育-选自《上海教育》12A刊)
延伸阅读:
有时候,一门课程的诞生就是一种机缘
文|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校长传媒专栏作家)
有的时候,一门课程的诞生就是一种机缘,机缘的发现是因为需要。
我一直在思考初中教学的课改生长点,几度把生长点定位在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因为综合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科界限,沟通学科联系,让学生真正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我们都知道,无论上海市,还是全国各地的初中综合课程,大都以失败告终,这其中我以为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就是学科过于强大。比如综合理科课程,我们过往的思路就是取消物理、化学、生物,代之以科学课程,但实际上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有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有非常专业的学科域,一般人一般情况下无法撼动。
其二就是师资缺乏。我们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就是分学科培养的,我们只有物理教师、化学教师、生物教师,我们没有科学教师。
因为这两个无可撼动的原因,我只好把初中综合课程暂时搁置一边。
在深圳创办明德实验学校,繁忙的工作之余,我选择放松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散步,深圳的绿化无疑是国内一线城市最好的,我常常到深圳海滨生态公园漫步,认识了这里的红树林,认识了滩涂上各式各样的鸟,印象很深的是长着一个大夹子式的嘴巴的大鸟,像是探雷器一样地在滩涂上来回扫动,后来才知道这是黑脸琵鹭在寻找食物。
我常常看见高远的天空飞翔着一队队的大鸟,不停地变换阵型,煞是好看。
后来我发现在海滨公园的旁边就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于天性对自然的喜爱,很想深入进去,探究一下那里究竟有些什么。
在朋友的引荐下我如愿以偿,这近乎是个原始的红树林,除了极少数的工作人员,这里可以说是人迹罕至,进入其中,你不得不屏住呼吸,深怕惊扰了这里的原始居民,但你还是惊扰了它们。
一会儿一只白鹭从离你二十来米的地方突然飞起,一会儿从草丛中飞起黑色头颈、红色翅膀的小鸟,实在可爱;一会儿小路两旁的红色招潮蟹快速地钻进洞里;退潮之后,大片大片的湿地上成千上万、甚至是几十万条的滩涂鱼在嬉戏玩耍,绝对震撼!
此时此景,我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让明德的学生来看看如此美妙的景观!
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查询,进而产生了建设一门湿地课程的想法,我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徐工程师商量,他十分赞赏,并给予坚定的支持,将为我们学生进入自然保护区开展课程研究提供方便,并答应亲自到明德实验学校来给孩子们做有关红树林的科普工作。
我们学校的莫骏老师是一位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博士,曾经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学副研究员,是真正的科学家,他用专业的语言告诉我:
▶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现象,是地理问题;
▶ 湿地是地球之肾,它可以过滤、降解很多有害物质,是化学问题;
▶ 湿地里生长、生活着许多植物、动物,又是生物问题;
▶ 湿地还可以调节水流量,成为洪水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又是物理问题。
几方面一拍即合,外部有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强力支持,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内部有我们学校莫骏博士领衔,将地理老师、生物老师、化学老师、物理老师组合起来,开设一门全新的拓展课程“湿地研究”的时机成熟了。
我们并不取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学科的强大我们无法撼动,也不必去撼动,更不可能取消。
我们只是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湿地”这个载体,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四门学科打通,整合学科资源,回归生活,回归问题,让学科知识为解决问题服务。
这门课的学习安排是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半的时间在湿地现场做专题观察、实验研究。短短的半年时间,我们的老师已经成就了一门鲜活的课程教材;明德实验学校也被“湿地国际”授予“湿地实验学校”。起因只是一次机缘。
▶ 跨学科的整合式课程教学,面向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而不仅仅是几个学科;
▶ 关注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不仅仅是知识系统;
▶ 着重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解题能力;
▶ 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学科能力;
▶ 着力于让学生树立为社会而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学习;
▶ 着意于大力培养团队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来源:上海教育-第一教育-选自《上海教育》12B刊,为《上海教育》杂志独家稿件)
[作者简介:程红兵,1961年生于厦门,安徽六安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教育学博士。曾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2012年4月开始,任浦东新区教育局党工委委员、副局长。现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语文名师基地主持人。]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号码xzcm888)
教育创新实验交流平台
欢迎您与我们积极互动,分享您阅读文章后的感受,结合您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我们会及时地与您交流、探讨,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如果您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新的思路或者文章可以发邮件至
xiaozhangchuanmei@qq.com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1.如何添加校长传媒?点击右上角,直接关注官方帐号:xzcm888;
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输入:校长传媒→查找→关注。免费订阅,放心关注。
2.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传媒研修群:344689295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