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教育是无用的?
有多少教育是无用的?
文|李振村(《当代教育家》总编辑)
中国教育有很多传统做法,看上去很美,但却经不起深入推敲。
比如广播操。全中国所有的中小学每天都做广播操,这是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定。用意无可挑剔:让学生锻炼身体,同时培养纪律意识。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学校的广播操,队列严整,动作整齐,气势宏大,俨然阅兵式一般。
可是,我们禁不住要问:从小学到高中,中小学生经历了12年2000余场次的广播操训练,有多少学生因为课间操而改善了身体状态?有多少学生因为课间操而喜欢上了体育锻炼并养成了锻炼习惯?再进一步追问,又有多少学生因为课间操而建立了秩序感?
这个问题,没有大量的调查和数据当然无法作出准确回答,但是面对当下中国学生羸弱的体质,面对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孩子们动不动晕倒的新闻报道,面对社会上凡是公众聚集的场所必然存在的争抢、夹塞和拥堵现象,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这种整齐划一、机械单调、追求形式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集体广播操,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究竟有什么实际效益。
还有每周的升国旗仪式,目的更高尚:通过庄严的升旗仪式培养孩子对国家的热爱。经历了12年500余次的升旗仪式熏陶,我们的孩子是否对国家充满了热爱不得而知,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很多体验了500余次升旗仪式的学生长大成人以后,在参加各种有升旗仪式的活动时,对冉冉升起的国旗和轰然奏响的国歌无动于衷。
我不知道美国中小学有没有这样的每周升旗仪式,但是,在美国各种大型聚会上,只要有升国旗这一项仪式,全场不管有多少人,都会自动起立,每个人——无论老幼,都会把手放在胸前,向着星条旗行注目礼。
一个教育活动持续12年都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什么我们还不认真反思如何改进?
再说说教师节。很多学校,在教师节都要组织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或者撰写、诵读相关的尊师诗文,或者献上鲜花之类——学生自愿向老师表达节日祝贺是另一回事,是值得肯定的良好行为和品质,我这里说的是学校统一组织的“官方行动”。
我对此一直疑惑:掌握教育权力的教师自己过节,却要组织那些被管控的弱小的孩子们向自己致敬,这是不是有些滑稽?设若有个“官员节”,官员们组织老百姓向自己表达敬意,那一定会招来一片反对之声。当我把自己的观点跟一些老师交流时,大家纷纷说: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没有错啊!难道孩子不应该接受尊师教育吗?这也是一种教养和文明啊!
教师节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没有错,但对学生而言,尊师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这种情感一定不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教育”出来的。要想让学生尊师,首先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有了这种感受,不让孩子尊师都难。
我校的常丽华老师,今年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班。入学仅仅三天,她让孩子们用画笔画一画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结果全班31个孩子,有16个孩子画了常老师的样子,说长大以后做常老师。常老师问为什么,孩子们回答:常老师好漂亮哦!其实已过不惑之年的常老师虽然不丑,但也算不上漂亮,孩子们之所以觉得她美,就是因为她对孩子好!
可见,我们的很多教育都是基于成年人的一厢情愿和固化的思维模式,基于强大的习惯势力。这些无用或者低效的教育大量充斥于校园,让孩子们厌倦了学校,厌倦了学习。
怎么办?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针对这些“无用的教育”做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开学典礼,这也是所有学校的必做项目,是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取消了惯常的思路:没有邀请各级领导(虽然对一所新建学校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安排校长老师讲话,而是把开学典礼和面具节整合在一起,做成一个开学欢乐大Party。
开学典礼上,孩子们带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开心极了!过后,我访问了一百多位小朋友,他们众口一词地表达了对开学典礼的喜欢!有的孩子还一再追问:明年的开学典礼还这样好玩吗?我专门询问了从外校转来的中高年级孩子对过去开学典礼的印象,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提取的关键语句是:没多少印象;就是领导讲话、老师讲话,不停地讲话;在操场上站了大半天,晒了一脸油汗……
课间操、升旗仪式、教师节庆祝……诸如此类的大型活动,我们学校都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很简单:做孩子喜欢的教育!因为,不管我们怀揣多么伟大的理想,不管我们多么呕心沥血,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为孩子们喜欢,我们的努力差不多就是水中花镜中月。
(本文选自《当代教育家》“卷首”栏目)
【作者简介:李振村,曾任《山东教育》杂志、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等杂志执行主编,2012年创办《当代教育家》杂志并担任总编辑,同年兼任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校长,著有《教师体态语言艺术》《雕塑心灵》《新教育诗》《为什么是抚松:中国乡村教育再造》等著作。】
延伸阅读:
傻瓜才拼命
文|吴非(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有一回,听学生唱《爱拼才会赢》,很奇怪,问怎么会有这种歌;学生笑,说老师落伍,我们上小学就会唱了。我真是落后,周围有人唱过这首歌,但我听歌不认真,不知歌词。那一阵常有老师学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会忍不住说,“爱拼”很难赢,赢了也白搭,下次还会输。学生同意我的话,认为拼命的多是傻瓜。
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开运动会,中长跑项目,场上学生已精疲力竭,场边师生仍然齐声高喊“加油!加油!”我每次都在一边喊“慢一点!慢一点!”一些老师学生极不理解:这不是违背体育精神吗?你自个儿跑不动,还不鼓励学生“夺标”“争金牌”,你像个老师吗?
我没错。明明跑不动了,看客还要喊“加油”,“加”什么“油”?难道他是一台声控机器,你这么一喊他就自动加油加速了?
那块“金牌”没有学生身心健康重要,别说出厂价“金、银、铜”一律两毛五一块,哪怕是纯金的,我也不会鼓励学生去争夺,小命要紧,争什么争?果真学生倒在场上,喊“加油”的人于心何忍?体育比赛,重在参与,玩玩的,何必拼命?我读中学时,乒乓国手容国团说“人生难得几回搏”,豪言壮语,但我们中学生粮食月定量只有31斤,食油二两五,营养不良,未“搏”即倒。所以,精神、物质、体力俱佳,或可一试;而我等一般人,尽了努力,不必“拼”与“搏”。
不止运动会上,我教书也是这样,我从不想把教室变成什么“战场”。 我看重那些沉静、“和谁也不争”的学生,他们注意“学”,而不是“拼”。爱“比”爱“拼”、争强好胜的学生,往往把精力用于争夺。教师如果没有智慧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美与快乐,大概也只能诱导学生“你追我赶”了。学习是有趣的事,发现趣味,才不会生厌;读书学习,为发展智慧,要“会学”,多动脑筋,找窍门;发狠劲没用的,赌体力、砸时间,悬梁刺股的,大多是智力问题。我总叮咛学生,即便上考场,不要赌狠,不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能做多少算多少;以为“拼命”就能做出来,压根儿没那回事;你看,媒体赛场采访运动员,常听到发誓“拼了”,下场时头破血流,还是1:5,千万不能学;要量力而行,做题靠头脑清楚,沉着冷静,习惯好,稍微仔细一些,减少失误,也能差强人意,而发狂“拼搏”,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
成人社会,你争我抢,出没于丛林,得了好处,就生怕下一代不会抢夺,不会拼搏撕咬,于是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呀,什么“做领跑的人”呀,“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呀,全是哄无脑人的,你上气不接下气地在跑道上自我加油时,人家在那里收门票数钱呢。斗牛场很残酷,必死无疑,哪头牛不拼命?如果不是因为那块小红布,牛本来很平静的,就是被那么一舞弄,上当了。学校可不是角斗场,教师和家长手上不要扯那块励志小红布。
可怜的是,很多儿童上小学就被灌输“爱拼才会赢”,过早被剥夺兴趣并经常处在拼抢中的孩子,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信不信由你。
(来源:吴非的博客)
【作者简介: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退休。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教育参考-吴非视线》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号码xzcm888)
教育创新实验交流平台
欢迎您与我们积极互动,分享您阅读文章后的感受,结合您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我们会及时地与您交流、探讨,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如果您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新的思路或者文章可以发邮件至
xiaozhangchuanmei@qq.com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1.如何添加校长传媒?点击右上角,直接关注官方帐号:xzcm888;
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输入:校长传媒→查找→关注。免费订阅,放心关注。
2.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传媒研修群:344689295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