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

校长传媒 2019-09-01

6岁前,不给孩子立下这6个规矩就晚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6岁前的小孩子正处于各项意识发展期,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还是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立下规矩之后又应该怎样对孩子实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6岁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一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孩子有怎样的行为才算粗野、粗俗呢?


比如乐乐在幼儿园里跟小朋友抢东西,小朋友不给,他就开始打小朋友,还说道:“你要是不给我,我就让我哥哥把你变成残疾!”……乐乐这样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为。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乐乐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比如妈妈可以问:“乐乐现在知道错了,那么以后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应该怎么做呢?”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自己已经发生了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像乐乐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乐乐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物权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不好,自己玩耍的时候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屁颠屁颠地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很多妈妈们都不会说什么,觉得“孩子还小,也不懂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


其实6岁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妨就给他立下规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写完作业要收拾书桌等等,让他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而且孩子在对东西进行归位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在收拾书桌的过程中,他可以自己决定什么东西要放在哪里,这样对他的创造力也有所帮助。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日常生活空间也会更加整洁。


规矩四:谁先拿到谁先用,后来者必须等


在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孩子第一”,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饭先给孩子吃,水果先让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长这样的一味谦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觉得“爸爸妈妈都要让着我,我是最大的!”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长大后可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哟!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坏习惯,要从家长们做起。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立下规矩,并且时时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妈妈先到饭桌前就先吃,如果孩子总是不来,那就让他尝到没有菜吃的后果;刷牙的时候谁先到洗手间就先刷牙……这样慢慢地,帮助孩子形成“先来后到”的习惯。


这样的规则可以避免他养成自私的毛病,让他懂得当别人先拿到东西的时候,必须学会等待,并形成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


规矩五: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宝宝在睡觉,小朋友老是过来跟你说话,宝宝会高兴吗?”用心平气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规矩六:做错事要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其实,6岁前的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已经开始懂事理了,这时候爸爸妈妈要抓住机会,从小就教育他“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6岁前,孩子的各种意识还处于萌芽和发展战略阶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的最佳时期。这段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减少一点对孩子的溺爱,给他们立下严格一点的规矩,并跟着孩子一起认真地遵守,从小就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文明礼貌的好习惯。而且有了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也会喜欢上遵守规矩的“游戏”,在“游戏”中健康地成长起来。

(来源:华商晨报)

延伸阅读:

重新认识游戏

文|常生龙(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现任虹口区政协常委、民进虹口区委主委、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校长传媒专栏作家)


玩游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意味着不务正业。家长和教师因为孩子沉湎于游戏之中而倍感焦虑,单位的领导看到下属玩游戏而心怀不满。因为游戏而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但游戏的玩家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上海,各种网吧和游戏机房中,至少有200万台的电脑在昼夜不停地运行,为玩家提供游戏的环境。随着Ipad、智能手机等的普及,人们更是随时随地就能接触到各种成熟复杂的游戏和虚拟世界,游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12年的统计,中国的游戏玩家大约是2亿人,其中有600万人每周至少玩22小时的游戏,相当于做了一份兼职。

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总结了游戏的四个基本的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几乎所有的游戏,目标都非常清晰,规则也很具体,参与者也都是自愿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玩家只要投身其中,就能获得及时的反馈。玩家可以通过画面、记分牌等多种渠道直观地看到自己对游戏的影响,感受到游戏系统对自身行动的敏感。游戏的反馈力度越大,玩家就越愿意花费时间投入其中,那种强烈投入的状态常常比获胜的满足感更令人愉悦。这种因游戏而唤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自豪体验,往往让人欲罢不能。


玩游戏其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游戏的级别越高,越是耗费心力和体力。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愿意投身其中呢?这是因为游戏的过程充分激活了与快乐相关的所有神经系统和生理系统,包括人的注意力系统、激励中心、动机系统以及情绪和记忆中心等。玩家最看重的,是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情绪奖励。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校、机关、工厂还是其他日常生活环境,都很难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很多人忙忙碌碌了一整天,自己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看不到努力的结果,也无法产生自己价值感。


成长在数字化时代的孩子,从小就不断接触各种类型的游戏,对数字游戏更是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把高强度参与和积极投入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对今天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孩子从小就是在玩复杂游戏中长大的,在低动力、低反馈和低挑战的学校环境下要正常发挥就太难了。不仅仅是学校,整个社会工作都是如此。


现在到了重新认识游戏价值的时候了。


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3000年前的吕底亚,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饥荒。吕底亚人是这样渡过难关的:用一整天的时间来玩游戏而抗拒对食物的渴求,第二天吃些东西,克制玩游戏。依次轮换。他们一熬就是十八年,其间发明了骰子、抓子儿、球以及其他所有常见的游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游戏并不都是让人颓废的,优秀的游戏可以改善困境中人们的真实生活品质,支持大规模的社会合作和公民参与,帮助人们提升可持续生存的本领,引导人们用创新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很多人之所以沉湎于虚拟世界、遁入虚拟游戏中不能自拔,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因参加高难度的挑战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巅峰体验。如果我们能够借助游戏的优势,重塑公众生活,让玩家在现实生活中就能获得这样的巅峰体验,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那该多好!


这并非天方夜谭。《学习的远征》就是纽约市为6-12年级的特许公立学校设计的游戏课程,在这里,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只有任务、升级和适时的奖励。孩子们每天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着充满刺激的学习活动。比如在英语课上,孩子们不仅仅是想要获得一个好分数,而是以升级为第一目标,通过参与讲故事环节或是尝试创意写作的方式而进行英语课的闯关……垃圾分类这一困惑社区管理的顽疾,其实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以解决。由业主委员会相关成员作为游戏的管理员,邀请居民参加垃圾分类活动。居民按照分类提交的垃圾越多,就能获得越多的积分,积分情况能够及时在公共场所或网站上公布。业主委员会利用垃圾分类销售收入等各种渠道获得的资源,成为支持这一游戏的基础……在游戏中,原本很平凡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变得富有趣味以及更加具有挑战性。


游戏所能做到的远不止这些。我们正迈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经济崩溃、流行病传播、气候变化、全球恐怖主义、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数据违法活动、大规模的移民,等等。如果我们能将这些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献给社会,集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来找寻答案,就会促使玩家成为更优秀的公民。未来几十年,面对重大社会挑战的游戏将在我们实现民主、科学和人道主义目标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会越来越多地把人们带到现实环境和面对面的社会空间。

(来源:上海教育-第一教育-本文首发于《上海教育》杂志2014年12A期)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号码xzcm888)

教育创新实验交流平台

欢迎您与我们积极互动,分享您阅读文章后的感受,结合您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我们会及时地与您交流、探讨,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如果您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新的思路或者文章可以发邮件至

xiaozhangchuanmei@qq.com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1.如何添加校长传媒?点击右上角,直接关注官方帐号:xzcm888

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输入:校长传媒→查找→关注。免费订阅,放心关注。

2.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传媒研修群:344689295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