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

2015-04-02 校长传媒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

22位资深学者共议“十三五”形势下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一词在官方政策文本中出现不过十年,如今在教育领域、社会科学及政策决策中都凸显其愈发重要的地位。教育公平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如何更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4月1日、2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22位来自政、教、学界、对中国教育改革具有长期研究与思考的资深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


知名学者易中天:

“有教无类”被曲解了


我有两个问题要先请教各位。


一是“有教无类”这个说法是主张教育公平吗?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历来被曲解,从教科书到大学课堂全讲过了,好像是只要我们办教育,所有人都可以来接受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孔夫子的原意吗?


有教无类这个句式类似于有备无患、有恃无恐,那么“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有教则无类。儒家从来不主张平等,认为人就是分等级的,有君子有小人。君子和小人先是阶级的区别,后是等级的区别,再是品质的区别,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


孔子的真正意思是认为,通过教育大家可以变得更好。个人觉得不要再把有教无类作为传统文化主张教育公平的证据,当然,大家可以反对我的意见。


二是什么叫做结果公平?我认为每个人都通过教育得到适合他自己发展的结果,这就叫结果公平。由此推论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应是适合每个人自己发展的。


现在我们说教育不公平讲的是什么呢?比如农村孩子不能和城市孩子受到同样的教育,边远地区和发达地区有差距,还有贫富有差距。


怎么解决这个差距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分流,消除教育不公平的前提是承认差距,因为差距是事实、是现实。


我要有时间、有精力、有工夫,就办一个全国连锁学校,只招收官二代和富二代,而且收全世界最高的学费,但要一定办成一流的学校。这所学校要进行军事化管理魔鬼训练,开设劳动课,学生寒暑假必须到贫困地区做义工。现在我们的教育很奇怪,都没有劳动课了。至少,劳动课都变成摆设了。


现在学校里学生的人生理想大多是科学家,没人敢说我长大了要当总书记,那是不敢讲;没人敢说公交车司机,那是不算理想。这说明价值评价体系有问题,很多教育不公平现象是观念问题导致的。


我认为要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就是多元化、多样化,办各种类型的学校。你想接受最好的教育和教育资源,那就交学费。国家教育经费就这么多,想享受特殊待遇就掏钱交税。我们可以规定收费特别高的学校有义务拿出一部分收入去扶贫。


要给教育发展自由的空间,管得太死,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211学校应该扩容了


在中国挤公交车的都知道,里面的都说不能挤不能挤,下面的说再往里面挤,感觉是不一样的。


已经是211大学的说没有这个要求,而不是211的大学又有这个强烈的愿望。通过增加211大学数量削弱已经上车者的权威感,有利于缩小全国各个大学之间人为造成的差距,而从教育公平立场出发国家财政拨款本来就应该这样,某种意义上这只是回归常态。


最初提出211是为了面向21世纪建设一百所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口号本身确实是对中国大学的提升有好处。211已经成为了中国大学的名牌,是可见度很高的一个名称。必须想办法让这个标志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努力达到。


如果这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而且导向深入的讨论,最终有可能获得落实的话,我就说两个建议。第一,假如增加211工程大学,主要面向条件比较艰难的中西部大学。第二,假如增加211大学,请大家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

陪伴、交流等是无法配置的教育资源


我读中学的时候成绩只是中等,但老师们都对我非常有耐心,回答我的问题,关心我的学习。我回到自己的母校,很怀疑今天的一个中等生是否还能够有我当时的教育待遇?


我们说教育公平不能只考虑资源配置。不是资源配置得越好教育就越好。那些来自老师的有意义的陪伴、谈话、交流、指导,这些才是好的教育,而这些都是政府无法配置的资源。


是什么样的文化因素,什么样的观念因素,什么样的制度因素,什么样的机制因素,使得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充满了排斥、强迫、控制、不信任,而不是相反?我个人觉得,孩子们从公民教育中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他们美好生活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公平感和正义感。所以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平等,对未来公民的成长来说是灾难性的。


所以我的呼吁就是,在国家十三五的教育公平的政策安排中,不能只考虑外部的资源配置问题——当然我承认这至关重要,非常重要,但是不是本质性的。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

教育公平可能出现倒U区县发展


教育发展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从工具观到道德观的发展,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发展的工具观。


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讲教育发展的道德观,也就是规划纲要中的育人为本,甚至把教育看成一种基本的人权。当然,这二者之间不矛盾。


这里我想提出关于教育公平发展的一个新的假设。


我认为在教育发展在以增长为主要特征阶段往往不会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甚至会引起新的、更大的教育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教育增长与教育机会分配改革的结合,教育公平将逐渐得到改善和提高。因此在教育公平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个倒U曲线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教育公平发展的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没有接受适合的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应该说尤其—在实践上,近10年来,国家采取一揽子措施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大力帮扶困难人群,我国教育公平水平迈出了重大步伐。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用我们现在达到的关于教育公平的认识和追求来衡量,中国教育区域、城乡、校际三大差距仍然较大,在某些方面还有拉大的趋势;身体残障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类困难人群受教育状况需要继续改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地方高校发展迫切需要公平竞争环境;教育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得到公平学习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尚未受到应有重视。


不久前,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播放结束。片子中孙少安含着眼泪对因为贫穷想要放弃上学的弟弟孙少平说的那番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就有希望”…。


我想借这句话,换一种形式:


这个国家,只要有一个孩子还没有接受适合其权利、潜力和尊严的教育,曾与路遥同时在黄土地奋斗过的习近平同志三年前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首次会议上深情解读的那个美好梦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的美好理想,就还没有完全实现。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徐辉:

教育经费跟着项目走还是跟着法律走?


由于我们现在管理制度、法律制度没有相关安排,区域差异缩小就没有法律保障。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制度安排以及国家治理的方式安排,很重要的区别是美国的教育往往跟着法律走。而我们国家财政经费是跟着项目和专项计划走的,法律根本不提供经济支撑。


这两种是国家治理方式的不同,没有说哪个好哪个坏,但是我认为既然我们现在把四个全面作为重要的战略布局,以法律保障来推进教育公平这项工作也应该认真加以考虑。我们中国至今没有一部继续教育法或终身教育法,而继续教育法和终身教育法在国际上公认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慕课可以让教育更公平吗?


这是中国最好的学校,人大附中的课上到中国最贫困、最差的学校,贫困省的贫困县的贫困乡的中学里。


头一天把人大附中老师的课录下来,放到网上,当天晚上学校的老师先看一遍,把超出教学大纲的课去掉,45分钟的课变成30分钟左右,第二天学生看录像。录像里老师提问的时候,当地老师把声音关掉,让学生来回答,回答对了接着学习,如果回答不对老师讲几分钟大家都会了再放。


现在在全国18省进行试验,这个班,一个学习下来平均成绩提高20分,最好的两个班提高40分。


一个数学课能够这样上,其他的课也能这样上,把人大附中的,四中的,十一中的课都可以录下来;可以在18省做,就可以在一百一千万个学校来做,如果最底层的乡村学校,贫困乡村的学校都能够接受人大附中的教育,中间的县城,城市的,差一点的学校都可以的,这不是革命是什么?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程凯:

教师的投入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起点


教师的投入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起点,房子盖得再好,教师水平不提高,他们怎么能有公平的学习质量?现在把特殊教育教师纳入其中,且培训的力度从未有过的大。


目前全国每年还有将近8万没有能够进入义务教育学校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只有72%。特殊教育的办学经费依然还是捉襟见肘,提升计划提出来到2016年特殊教育生人均公益经费要达到6千块钱,大概是普通教育的八到十倍,但是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欠帐太多。

(本文节选自“上海教育-第一教育”)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传媒研修群:344689295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