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互联网+”无处不在

2015-04-22 校长传媒

【如果我们往后穿越10年,向那个年代描述当下的世界,大多数的人可能会不信。同样,关于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大咖们的畅想已经穷尽了大部分人的想象,或许依旧是低估了。万物互联,不可思议的未来,正在路上。】


未来,“互联网+”无处不在

文|卢彦


前不久,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又来到中国,这已是他第七十三次访华。约翰•奈斯比特27年前的著作《大趋势》里的大部分预言,据《金融时报》证实,在今天都一一实现。他曾经对人们说:“你们以为我预言的都是未来,其实我只是把现状写下来,20年来我所写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所要分析的就是哪些事情会长久地影响社会。”奈斯比特坚定的认为:“未来构筑于现在”,所以你需要关注现在发生的事情,并知道现在正在发生的改变,而且还要判断这些改变的趋势、方向及重要性。只要能了解现在,就可以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那么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明天呢?


冯仑说:“看见未来的人才有未来。”站在未来,思考当下,明天如同一轴水墨江南画卷缓缓展开。“互联网+”未来的图景是什么?答案就是万物互联。正如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曾鸣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将是如此:任何人、任何物、任何地点、永远在线,实时互动”。想象一下,万物互联的世界,会是怎样一副景象?曾经“万物互联”更多的是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场景,如今,正在成为现实,而这一切都缘于“互联网+”。在这幅图景背后,伴随着海量信息几乎无成本的全球流淌,伴随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无限自由连接,所有的一切触手可及。


万物互联,一切刚刚开始


去年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大胆预言:未来,所有的事情会通过物联网被连接起来。无论是眼镜,还是衣服、鞋子、墙等等,甚至是一头牛都有可能被物联网连接起来。今天每个人大概只有两个移动设备,30年后,每个人被连接的设备数量会达到一千个。如今的互联网已经联接了大约100亿到150亿台设备。但根据思科公司的估计,目前全球只有不到1%的实物是联接到互联网的,而99.4%的实物尚未实现互联。


随着互联网不断向万物互联进化,人们将以多种更为紧密和更有价值的方式联接在一起。对于人类生活而言,万物互联让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让人变得更有创造力,更有效率,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时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对于企业呢?万物互联能够使企业、组织和社会获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完整、精准、及时和有价值的信息,社会运行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全面完善。那么,万物互联的市场究竟有多大?根据思科的研究显示,在未来10年,万物互联在全球范围内创造的整体价值将达到19万亿美元,其中商业领域价值为14.4万亿美元。在百度总裁张亚勤看来,事实上,移动互联的浪潮才刚刚开始,其规模将比现在互联网大10倍。


未来已来,一切无限可能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希勒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低估了人类的多样性,我们有太多的与众不同,兴趣、品位和才华,互联网提供了机会去真正地创造机会,这将会大大地提高生产率。我认为未来几十年,我们将会看到令人惊叹的发展。”因为互联网让人的潜能第一次有机会发挥的淋漓尽致。


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说:“历史上我们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机会,一个人,一间屋,创造一种服务,可以让上亿人,甚至数十亿人收益,这令人诧异,这是一个激发创造,专注爱好的最好时代。”中国互联网元老田溯宁认为,今后的20年,互联网将有力量来改变和塑造所有的产业,银行、医院、教育、交通这些领域都要被互联网化。如果说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的时代,那么未来20年,我们将迎接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时代,那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到来。


奇点大学校长、未来学家雷•库日韦尔认为未来的一切都可能经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很多事情无法预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一点是可以预测的,即信息技术的性价比和容量变化的轨迹,不是线性增长的轨迹,而是指数增长的轨迹。到那时,机器可通过人工智能自我完善,超越人类智慧,从而导致人类命运发生根本性改观。


互联互通,一切共创共享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创造了万维网的伯纳斯•李应邀来到主体育场的中央,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他在自己当年写作万维网软件的同型号的电脑上,敲击出他对整个世界的高贵情感。“This is for everyone!”献给了每一个人。


美国著名趋势学家、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关于后碳时代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研究,获得了中国总理李克强、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以及欧盟、联合国不少高层人物的肯定。


今天,随着新互联网企业的蓬勃发展,协同共享的共享经济在中国呈指数级增长。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正从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他们在新兴的协同共享机制中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制作和共享音乐、视频、新闻、知识、汽车、房屋、工具、3D打印产品,他们很快还会生产和分享可再生能源。在未来几年,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都将引进零成本模式。


关于未来,《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全世界都将能够运用互联网,世界将会数字化。届时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与任何其他人交流,并且与任何地方的人合作。想象一下,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利用所有人的智慧,解决世界上多少问题,每个人都有比他人擅长的地方,这就是互联网的方向。


所思所感,一切触手可及


凯文•凯利有互联网“预言大师”之称,他说:“我唯一知道的是,20年以后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被发明出来!虽然现在谷歌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如此强大而成功,但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根本就什么都不算。”


亚洲博鳌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在2014中国管理全球论坛所言,“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形态、商业模式、管理理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浪潮的涌动,将创新和创造的主动权和机会平等地交还给每一个普通人。”


曾记得历史教科书上讲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是使用工具,但使用工具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把人和动物区分开,而是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解放了双手。当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久而久之,人类祖先的双手变得越来越灵巧,他们用火烤制食物,从而改善了身体的营养,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产生了语言和意识,逐渐形成了社会。就这样,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古猿逐渐进化成人类。其实回顾整个人类发展史,互联网对人的影响绝不亚于火对人类的价值,而且互联网更加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人们的意识。


《第四次革命》作者扎克•林奇说:“互联网是一切技术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真正理解我们是谁,我们身在何方。”持此观点还有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他认为正如之前每一次技术革命,互联网最终解放的是每个人。被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推崇为“技术先知”的凯文•凯利说:“我们通过连接把自己变成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目的。”不过,在这么多对互联网的描绘中,我最欣赏的还是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爱因斯坦说,我从不去想未来,因为它来得已经够快了。身处一个时代开启的黎明时刻,人类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无论如何,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互联网+”未来,留给人们的不只是想象,而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本文摘自国内首部“互联网+”落地系统专著《互联网+:跨界与融合》)


延伸阅读:

“互联网+”助推教育变革

文|《上海教育》记者 姜新杰


信息技术、互联网如何助推并加速教育变革.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字环境,如何让数字资源的推送更智能……始于五年前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在虹口落地开花。如今,试点项目从顶层设计的架构到系统开发的深入以及学校试验实践,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五年来,上海市虹口试验覆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各级各类学校,历经“整体构思”与“聚焦学科”两个阶段。前三年围绕区域统筹支持的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开展了相关的思考与尝试性实践,对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技术环境的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后两年聚焦于学科领域学习方式变革实践与探索,试点学校实验的平台不同、试点的学科不同、数据采集方式途径也不一样,但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从环境建设到学科深入,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从传统学习到个性收获,虹口教育在一次次拥抱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且行且思,不仅获得了区域、学校、师生的多丰收,更走出了一条颇具虹口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


整体设计,环境构建是基础


要想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相应的软硬件系统的搭建必须先行考虑清楚。是否能有全面覆盖校园的无线网络?是否能提供足够的互联网带宽?是否具有客户端专用平台?是否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服务……这些数字化课程环境的基础建设问题,对于虹口而言,需要给出解答。拥有比较科学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将使教育信息化试验的道路更加顺畅;否则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会造成诸多不便不说,实施效果也不会理想。


首先在与行业专家、专业企业深入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虹口的基础环境建设保证链路的通畅。为了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获取所需信息的需求,提供高速、稳定的计算机网络服务,虹口改变原有的租用MPLS-VPN光纤模式,架构万兆核心汇聚裸光纤专网的运行环境,实现虹口区内所有学校万兆接入虹口教育城域网。此外,为了创建即时的沟通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虹口将在三年内逐步完成对全区中小学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其次是数据仓库。在区域学生学籍管理、教师人事管理平台数据基础上,虹口形成了教师、学生的基础信息结构,构建教师、学生的基础数据仓库,为行政部门提供相关基础数据访问。同时,建立教师、学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提供不同应用平台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服务,避免用户反复登录不同平台和维护多个账户信息等问题,便于将不同应用平台中的教师、学生数据汇聚;还建立了数据挖掘引擎系统,提供各个应用平台中分布式管理的数据的调用服务,便于数据的再次挖掘、分析。


再次是典型学习环境配备。虹口重新梳理各学校典型学习环境建设的基本数据,围绕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校舍改扩建、修缮的同时,升级现有数字化学习环境,逐步转化为支持合作学习样式的网络学习空间及数字化设备,加强建设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新型实验室。


在师生手中移动终端的购置上,虹口并非追求最先进的系统和设备,而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设备。来自试点学校的实践经验上非常方便,甚至比最新的移动设备还要稳定不少;而ios平板电脑摄像、社交网络沟通非常方便,自带很多传感器,配合丰富的学科APP(特别是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非常方便地支持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安卓平板、安卓智能手机等由于其价格与配备广泛性的原因,也可选择。因而,试点学校在移动终端的选型上,更倾向于混合型配置。


深化应用,学科融合是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科技进步带来的“利好”显而易见,特别是信息技术新系统、新设备的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就如同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的工业4.0进程中,互联网和制造的深度融合是关键一样,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其根本目的还在于促进敖与学方式的改变,使其更符合教育规律和理念。


基于这样的思考,虹口区明确了自身的任务,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法、教学策略。近两年的实践初步印证了这个看法,即教育信息化中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的体现,离不开扎实的学科特性。


遵循自组织发展规律,虹口区鼓励基层学校从自身的内涵建设出发,将学校办学特色、课程改革与学科信息化应用融合起来,由点到面渐次推进,在前期18所实践学校试点的基础上,虹口选择了体育幼儿园、丽英小学、广灵路小学、曲阳第四小学、钟山初级中学、北虹初级中学、江湾初级中学、钟山高级中学等作为项目攻关学校,形成了更为特点鲜明的学科信息化应用项目。8所试点学校就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拓展探究型课程校本特色科目等学科领域,从学科教学论的视角开展相关的研究实践。


在8所学校的探索中,学科教育教学应用是焦点。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类课程、艺术类课程、拓展探究类校本课程是重点突破方向。


语文学科就阅读学习中的阅读素材扩展,写作学习中的协同修改、多元媒体写作方式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比如钟山初中就利用数字阅读平台,让钟山师生每人都拥有藏书众多的数字化书房。师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均可通过个人账号登录阅读平台,实现自主阅读、互动交流和参与各种活动。


数学学科探索在“数”或“形”领域学习中,如何促进心像转换、如何促进逻辑思维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北虹初中数学组运用虚拟实验小软件、几何面板等专用学科学习软件帮助学习者将看不见的思维发展外化,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学习数学。江湾初中数学学科在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要求的基础上,运用微视频支持翻转课堂的实现,目前的研究课初步形成了系列化的雏形。


英语学科就词汇学习手段、会话中的学习情境营造,以及自适应阅读软件系统的学习使用与学习诊断教研,开展探索。比如钟山高中选择了“17English英语自适应在线读写系统”网络平台,围绕高中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培养,从写作和阅读入手,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科学类课程通过虚拟实验突破各类条件限制开展相关科学方法与特定科学知识的学习,尝试在各类真实实验中运用各类传感器精细化科学实验手段。曲阳四小科技坊校本科技课程的数字化实旅,即是运用传感器等手段丰富科技实验学习;运用虚拟实验小软件在小学学段开展受控实验设计的学习;运用虚拟实验的小软件突破一些科学实验周期长、易受环境条件变化影响、或是涉及危险性的难题,不易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同时还运用网页型学习活动方案,突破学习者学习的时空局限,学生在家庭中、其他社会开放学习空间都可以通过访问学习活动方案的方法,持续相关的学习活动。


艺术类课程探索如何丰富学习者对美的感受性体验,通过降低操作技能的难度,拓展学习者艺术表达的可能性。广灵路小学在美术课程中尝试运用数字终端丰富美感体验途径,丰富创作工具。曲阳四小在美术学科中,运用平板电脑上的绘画软件,通过降低绘画技巧学习难度,促进小学生勇于用数字画笔表达自己的感受;在音乐学科中,运用平板电脑,降低乐器配备的投入、降低演奏技巧发展的时间局限,促进小朋友勇于借助技术手段,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强化主体,新理念渐成常态


教育必须面对未来,让学生能够通过改变学习方式实现“主动赢得未来”,虹口“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中的学法变革的基点就在于此。


在区域推进项目的过程中,虹口区教育局与项目组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核心要求。一是主体性,坚持基层学校、学科教师、学生为主体。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中,课程是通过教学这个师生共同生成的过程得以真正落实的.所以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应用的实践主体是基层学校、学科教师和学生。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第二阶段实践中,虹口更强调了基层学校和学科教师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应用上以学校的探索为主,区域只是给定实践的方向性要求,在学法教法的变革上鼓励基层学校和学科教师的原创性。


二是方向性,立足主战场,逐步走向规模化、常态化。国家与上海市政府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中,“学法变革”一直是价值评判与事实评判的根本依据。虹口区教育局与项目组根据国家的要求,在进一步细化后提出了“坚持理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坚持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一致性;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发展主动学习意愿与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方向”的方向性要求,并据此衡量基层学校和项目组的探索实践。


三是事实依据。实践探索过程中,虹口区教育局与项目组明确要求基层学校与区域项目,能够提出具体而详尽的探索结果要求。对基层学校明确项目探索的结果中重要的内容是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体现学法变革、教法提升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新型的学科教学方法与样式、新型的教学辅导策略,并用具体的研究课案例佐证。对区域项目则明确要求能够提供系统的设计方案与典型的行动案例。


尤其在项目第二阶段的管理过程中,虹口进一步明确了领导核心,以区教育局领导和区教师进修学院领导组成虹口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核心领导团队,教研室、信息中学、德研室、科研室、师干训部等业务处室分担各类专项任务的管理格局。


而在探索实践中,学科教学应用推进的责任,分配给了教研室课程管理中心;并且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到位,学科教学应用的指导与支持工作具体落实;信息中心聚焦于基础链路畅通、集约技术支持、总体数据分析支持建设等看不见,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服务工作上。

(来源:pplong的博客-此文发表于《上海教育》2014年4A期)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传媒研修群:344689295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