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015-06-01 校长传媒

六一专辑

■心理学家对家庭问题的研究表明,孩子出了问题,通常是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去除孩子的病症,该吃药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孩子成长中需要得到的基本安全感,来自父母关系和睦的稳定性;在确知这样的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孩子才更愿意、更有力量,去做他该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每天看到对抗、逃避、麻木状态的父母,他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爱的滋养,这和给孩子脑袋一闷棍的伤害没什么区别,甚至更大。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来看看夫妻关系、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文|孙聿为(资深媒体人、青少年教育与亲密关系心理辅导师)

夫妻关系是孩子问题的根源

每个来找我做心理辅导,希望我能帮他们改变孩子状况的家长,在第一次见面后没多一会儿,都会毫不留情地给我一个白眼——无一例外。

通常情形是这样的:落座之后,还没等我将咨询的基本规则、原则介绍完,家长们已经急切地开始数说孩子的诸多问题与不是,或表情无奈悲伤,或语气激情气愤,有的扑簌簌眼泪汪汪,有的甚至拍大腿咬牙切齿。最后,你总能听到几个类似的句子:真不知道欠这孩子什么!您说他究竟是在跟我们较的哪门子劲……

此话出口,家长们苦与悲的倾泄算是告上一个小小段落,此刻我会问上一句:你们夫妻的关系怎么样?有的时候,我也会把问题问得尖锐一点:您知道您欠孩子他爸(妈)什么吗?您在家里是怎么和孩子他爸(妈)较劲的?接下来,听清楚我问题的家长,白眼已经翻了过来;多数家长会以为听错了,皱着眉停顿一下,侧耳过来——我一定重复一遍我的问题,打断家长们一贯的、对孩子指责性的思维定式——当然,继而,白眼必然是要送过来的。

都是白眼,含义却各不相同。有的是突然被问懵了,困惑“这跟我和孩子他爸(妈)的关系有什么关系?!”有的确实是出于不满,带着这种情绪的家长往往反唇相讥:“老师您没搞错吧?您说我们能有什么问题?!”也有的表现出更觉无力的痛楚……

最近一二十年心理学家对家庭问题的研究表明,孩子出了问题,通常是孩子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要想从根本上去除孩子的病症,该吃药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解决孩子的问题,要从夫妻关系的改善做起。很多家长难以接受这样的观念。但无论如何,这是孩子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自然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夫妻关系决定着孩子的成绩

朋友圈里有位张先生,常在周围人一片啧啧声中,眉飞色舞地描述自己如何与妻子共谋,养出个非常棒的女儿,给人感觉他有个令人艳羡的和睦家庭。没想到,有一天他悄悄找我,求助帮帮他女儿,“最起码能让孩子做到每天去上学”!

他女儿上初三,身体健康,但是两年半里,每学期到学校去上课的天数,竟然不超过两个月,有几次连期中、期末考试也不按时去参加。女孩不去上学,倒也从来没去过别的地方,就待在家里不出门。学校是如何容忍这情形的,在此恕不赘言,总之女孩考试都过了关,有的科目还能达到优秀,说明她智力绝对没问题,甚至有超过同龄人的自觉自学能力。但是,眼看就要中考,女孩又一次“旧病复发”……张先生格外焦虑,同时非常不满地表示:“她妈对女儿从来就没真上过心!”这与他之前屡屡向外界“秀”幸福的情形,大相径庭。

和一家人分别面谈多次以后,我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女孩妈妈有婚外情将近3年,夫妻俩为此背着女儿纠缠了很久。他们以为隐藏得很好,女儿不可能察觉……但实际上,女孩不出家门、不做她的年龄和身份通常应该做的事,是在用极端的、病态的方式“守护”妈妈,不要妈妈离开家,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维护家庭的完整性……

事实上,孩子能够觉察到父母关系中极其微小的疏离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和生理发育的极大障碍。因为孩子的生命来自父母双方,由于这样天然的基因关系,在孩子眼里,父亲母亲同等重要。孩子潜意识里的需求,是父母手牵手、肩并肩,一起支持自己向前迈进。也就是说,孩子成长中需要得到的基本安全感,来自父母关系和睦的稳定性;在确知这样的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孩子才更愿意、更有力量,去做他该做的事情。

令人庆幸的是,张先生和妻子后来接受了一段时间的亲密关系辅导,度过了那段情感危机,女儿上高中后没有再出现不去上学的情况,成绩确实变得很优秀。张先生说,现在女儿像吃了“定心神丹”一样!

拯救孩子从改善夫妻关系做起

相信还有很多父母困惑着:感情上的事,大人自己解决就是了,怎么就能对孩子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孩子根本用不着,也没能力操这份心啊!

话说得好像没错,但往往事与愿违。

孩子就像父母关系的忠诚卫士,除了觉察到父母有所疏离便会去“拯救”家庭,还会传承父母的相处模式。心理学家从生理、心理的多重角度探索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爱、懂爱、会爱,都与他所认知到的父母关系密切相关。

夫妻之间彼此内心关闭、关系疏远,孩子会发生什么问题?

首先,从心理上看,会出现因爱的缺失而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认知上看,会缺乏爱的模式的学习机会;从神经科学上看,跟爱相应的神经网络无法得到完善和充分发展。

夫妻关系出现问题,孩子通常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表现为至少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都不接受孩子。如果张先生抱怨妻子对孩子不上心的那句话属实,就说明女孩的妈妈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忽视了孩子;而张先生之前经常“秀”孩子如何优秀的做法,事实上也是不接受孩子的表现——他心中想要的孩子,是他跟同事朋友“炫”出来的那个样子,而不是他家里真实的那个。孩子能感受到这样的否定,于是,必然在亲子关系上出现缺失,感受不到来自父母一方(更糟糕的是双方)的关注。

如果这种状态出现在0岁-7岁,危害会更大,因为0岁-7岁的孩子处于心智发育最旺盛的阶段,正是发展适应周边环境生理基础、完善神经元连接的关键期。整体上,那些神经网络的建立,采取的是一种筛选的方式,经常使用的就保持,越来越粗壮;不用的那些则可能慢慢萎缩。如果孩子每天看到对抗、逃避、麻木状态的父母,他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爱的滋养,跟爱相应的神经网络就无法连接,以至慢慢萎缩。所以,夫妻关系差,忽视孩子,从生理发育的角度看,跟给孩子脑袋一闷棍的伤害程度没什么区别,甚至更大。如果错过神经网络的最佳发育阶段,这些神经网络的不完善,以后修复起来,要多用上几倍、几十倍的气力。很多人长大之后不知道什么叫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就是这样的结果。

其次,爱有“被爱”和“去爱”的两面性,虽然“被爱”出现缺失,但孩子那种“去爱”的本能还在,他会用尽一切办法,为了挽救家庭、把父母整合在一起而异常地付出。通常以为孩子“得到”才会“付出”,在研究中却发现,心理最缺失的孩子,说不定对家庭的付出最多——他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使命,变成了拯救家庭,而不是快乐地做自己。其中有一种典型的表现方式是:孩子发现了父亲或母亲内心的空洞,会直接跳进去填补父母的空虚,成为父母的心灵伴侣,这种现象被称为“身份错位”。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有什么危害?孩子无法学习到正确的两性相处之道。如何跟异性相处,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从小对父母相处模式的模仿,这种模仿往往不曾被孩子自己明确地意识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继承。

如果父母的常态是对抗、逃避、麻木,孩子认知、感受、模仿到的两性关系,也就是这些。这个孩子长大后遇到爱人时,爱情的火花与体内异常的激素产生化学反应,会驱动头脑重新搭建与爱相关的神经网络,两个人因此敞开心扉走到一起。问题是,当爱情的火花散去,往往内在新的改变还不够稳固时,他会不自觉地回到童年形成的旧模式中,遇到冲突就启动防御模式,关闭心灵,麻木感受,疏远关系——复制父母的相处模式。上一代的遭遇,就这样在下一代身上重复出现了。

如此说来,夫妻之间是否恩爱,和睦关系是否稳定,成为孩子是否拥有安全、滋养的成长环境,以至人生发展是否顺利的最重要因素。家长更多要学习的,是如何用良好的心智模式与观念,去面对现实家庭,修复亲密关系,达成夫妻和谐,进而修复亲子间断裂的爱,让孩子回归他们本来该在的位置,踏实、坚实地走自己的路。总之,让恩爱的模式成为今人与后代间传承的礼物,实现快乐幸福的生活追求。

中国夫妻之间的“十二杀手锏”,每一招伤害的首先是孩子,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未来,请诸君对照自省,切勿使用!

链接

亚洲最著名的系统排列师郑立峰,把中国夫妻之间的“十二杀手锏”总结为——

1.指责,凡事都是你错;2.辩护,凡事都是我对;3.冷战,不回应或故意忽视对方释放的善意,冷漠、冷漠、再冷漠!4.蔑视,看不起;5.经济封锁;6.赶出卧室;7.拉孩子成为同党;8.性惩罚;9.拉双方父母成为同党;10.恐吓,男的通常使用肢体暴力,女的则用语言暴力;11.破坏对方社会关系;12.互联网传播。

据统计,西方社会,如果用到第4招,91%的家庭肯定解体了;而中国家庭,哪怕用到第11招,依然保持婚书不毁。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



延伸阅读

健康的夫妻关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文|乐善耀(教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过节了,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在考虑:给孩子送什么礼物?其实,最好的礼物是爸爸妈妈相亲相爱,相互尊重,沟通分享,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健康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真正幸福的基础,但现在很多家庭一旦有了孩子,却忽视了夫妻关系的保养和维护。将亲子关系置于夫妻关系之上,父母失去自我。其实,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排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所以,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必需先处理好夫妻关系,在努力成为好爸爸好妈妈前,更重要的是成为好丈夫好妻子。


在夫妻关系亲密的家庭里,孩子才会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信任、合作、安全感、尊重和爱,有助于形成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提高自信心与共情能力,形成乐观积极的人格。父母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孩子会本能地模仿、学习父母,形成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


夫妻关系亲密并不等于没有矛盾,良性的沟通,包容加宽容,才能达到双方冲突的理性处理,也为孩子学习社会技能提供了榜样。孩子通过对父母一言一行观察学习,逐渐学会建立互惠性的行为模式,友善温和地对待爸爸妈妈和身边的人。父母相处的方式,孩子会看在眼里,也会影响孩子将来对待异性的方式,以及对待婚姻的态度。


父母间糟糕的关系不仅会给夫妻自身带来持续的情绪压力,而且会削弱彼此的信任与合作意愿,甚至因为互相攻击、嘲弄、侮辱和诋毁,造成了教育态度和方式的不一致,降低家长的权威和力量。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爱,没有爱就没有家庭教育,这种爱既包含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又包括夫妻之间的爱情。如果没有这两个层面的爱,家庭教育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而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定海神针”,处理好夫妻关系,不仅仅是指夫妻感情问题,更重要的是指夫妻的各自角色定位问题,双方都应共同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孩子的教育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教育子女不是一种说教,首先是一种示范。这种示范,常常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每一细节,表现在夫妻之间爱的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宽容,夫妻之间的亲密度与和谐度。说到底,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来源:乐善耀博客)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校长传媒研修群:344689295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