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钱林说家教:如何引导孩子读报纸
孩子的成长,不管是知识学习,还是综合素养的培育,都如小树生长,靠根系汲取不同的养料。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陈钱林,家庭教育声名远扬,他特别倡导孩子读报纸——
读报纸打开社会窗口
文|陈钱林(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从读地方新闻报开始
从小学中年级段开始,我就给杳杳与杲杲看《温州都市报》和《温州晚报》。
当时,我曾有顾虑。比如,花了同样的时间,看名著好,还是看报纸好?我想,名著要读,可从中汲取历史积淀的人文精神;而报纸,也有人文精神,而且更好地贴近孩子的生活世界。我觉得,两者都不可缺少。
还有个顾虑,就是报纸上有很多儿童不宜的新闻,过早接触是否会影响心理?但我想,都信息时代了,希望靠堵的方法对付消极的东西,不是长久之计,不如直接面对,帮助孩子学会规避。
读报纸,需要引导。我的方法:一是,让孩子自由阅读。我家订了报纸,都放在客厅,孩子可以随便翻翻。至于看不看,怎样看,完全是孩子的自由。二是,每当我看到相对有价值的新闻,我会推荐给两个孩子看。三是,每当孩子看到报纸上的特别感兴趣的新闻,会对我说,不管孩子说什么,我几乎都表扬,表扬他们心地善良、会思考、有同情心……慢慢地,读报纸也就成了习惯。
杲杲上初中时,我希望有更开阔的视野,向两个孩子推荐了《环球时报》。这报纸许多版面很适合孩子阅读。如科技版面,都是最前沿的科技新闻;如社会文化版面,介绍世界各地的人文知识。
《环球时报》不像地方新闻报可以送到家里来,要到报摊上买。我家不远处正好有个报摊,我下班回家常常去买些来。有时忘记了,也就算了,多一张少一张也无所谓。
后来,家里订了《报刊文摘》等。而两个孩子最喜欢看的,还是《环球时报》。
在我们家,一家人各自低头看报纸,几乎每天都会发生。2007年,杳杳读初中,杲杲读高中,正是学业最忙的时间。有位朋友到我家,看到两个孩子居然在看报纸,想到自己的孩子每天生活在作业堆里,感慨不已。
听说读写相结合
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素养,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读报纸,恰好可以培育听、说、读、写能力。
报纸上的文章,尽管少有文采,但文风都很朴实,不会空写,篇章短小,很适合阅读。孩子会选择感兴趣的看,关注的是新闻内容,不知不觉中提升的是能力。从一张报纸中,很快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是泛读能力。看了感兴趣的内容,多看了几次,有些思考,这是精读能力。两个孩子读报纸多了,阅读的速度越来越快,速度的背后,就是阅读能力的提升。
我有意引导杳杳与杲杲讲新闻。每当有空,我会与孩子聊天,问问“最近报纸上有什么特别的事?”孩子很喜欢对我说,我就表扬。表扬多了,两个孩子会主动对我讲报纸看到的事,以及自己的评论。
一个孩子说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在听。听到对胃口的,会点头;听了有不同意见的,会提出来。有时候,两个孩子会为不同意见而辩论。这过程,不仅锻炼说的能力,也锻炼了听的能力。
对初中作文教学,我有点经验。我觉得,作文与知识面有关,与对社会的认识有关,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听、说、读的能力基础,就让孩子写有一定要求的作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怕作文的心理。而引导孩子读报纸,不仅只是锻炼听、说、读的能力,不仅只是增长知识面,还能通过对社会新闻的分析,既客观认识社会现象,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从长远看,读报纸必定能提升写的能力。
杳杳读小学时的志向是当作家,喜欢写点文章。每当看到报纸上报道什么特别事,或者讨论后有启发,就喜欢动笔。杳杳的作文,与她广泛阅读有关,自然也有读报的功劳。
杲杲读小学时,不喜欢写作文,到读初中时作文还相当弱。因为坚持读报纸,杲杲的作文在高中时显示出优势,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语言很直白,文风简约凝练;二是以知识面与逻辑分析取胜。杲杲在高考中语文考了107分,位列班级前茅。这一成绩的获得,作文肯定是高分,读报纸是有贡献的。
读报中培育综合素养
读报纸,不仅只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因为报纸是综合的,更利于培育孩子的综合素养。
报纸上的科普知识,特别是《环球时报》,几乎每期都有一些科普文章,这些都不时引发杳杳与杲杲的探究欲望。每当社会上有什么大事发生时,报纸上就会有相关科普知识报道。这些具有情境因素的资料,相比平时的书籍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地震、航空飞船发射、国家组织的一些庆典活动,常常成为两个孩子探究的好时机。
报纸上常有一些正能量的题材,是激励孩子上进的精神力量。如2005年底,我看到报纸上报道温州山区有一位小男孩,父亲患病,年仅10岁的小男孩坚信山上的草药可以救父亲,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都没有停下寻药救父的步伐。当天,我就与两个孩子讨论这个道德故事,两个孩子从中感悟了孝心。
我也常与孩子讨论报纸上消极内容的新闻。如什么案件,什么恶劣现象等。孩子看到这些新闻,常常很气愤。我们对话后,不知不觉间,进行了价值观引领,这一方法被我戏称为“打预防针”。
有次,两个孩子看到报纸上恶劣刑事案件的新闻,直说“这社会完蛋了”。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这犯案的人肯定是坏蛋,但瑞安有110万人口,只能说这个月,110万分之一的人是坏蛋。我拿了一袋10斤装的大米给孩子看,让他们计算1粒米的比例是多少?孩子在网上查了查,算出1粒米大约占到10斤米的50万分之一。我们得出结论,坏蛋在社会上的比例,相当于10斤装米中的半粒米。——“就算袋里有半粒老鼠屎,你能这袋米完蛋了吗?”
两个孩子从小看报纸,接触社会上或阳光或阴暗的种种现象,对社会的认识相对客观。杲杲考上中科大少年班后,学校要语文老师林海霞老师写篇报道,林老师采访时,杲杲说了一句话:“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毕竟还是不到14周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老师都很惊奇。这种思维方式,与读报纸是分不开的。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不容易偏激,碰到困难时才不会钻牛角尖。
作者简介:陈钱林,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知名校长。家有龙凤胎,儿子陈杲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女儿陈杳16岁读南方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毕业时都获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著有畅销书《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节选自作者新著《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