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钱林:让旅游触动孩子的心灵
节假日,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出去旅游。怎样让旅游更有教育价值?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陈钱林认为,要把旅游变成游学,重在触动孩子的心灵——
让旅游触动孩子的心灵
文|陈钱林(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把旅游变成游学
孩子的成长,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外出旅游,处处新奇,即使随便走走,不知不觉中都会有收获。有条件的家长,带孩子旅游,这是极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但是,世界那么大,而人力、财力毕竟有限。旅游,在考虑“有意思”的同时,还要考虑教育的“有意义”。
我们做老师的,上课前都要备课。职业习惯的影响,我每次带孩子旅游前,都会查找资料,事先准备些素材,努力追求把旅游变成游学。
如2001年底,我带杳杳与杲杲去上海。两个孩子第一次坐火车,兴奋不已。一路上,他们一起数火车过了几个隧道。每到一个站点,我就穿插讲些与这些地方有关的事。如到了丽水,我说,丽水过去叫处州,就说了“璋州桔,处州梨,吃外面的肉,剥里边的皮”谜语,引出了鸡内金的话题。还讲了与丽水有关的温州民间故事《高机与吴三春》。两个孩子了解了什么是员外,什么是卖绡,什么是艄公,知道了古代织布的事,知道了瓯江源头在龙泉。就这样,一路旅程一路故事。到上海后已是凌晨,两个孩子第一次熬夜,也是一种体验。除夕夜晚,我们一家人到南京路去,平时如此繁华的南京路也少有人影,但霓虹灯依旧。孩子深刻体会到大都市的繁华,惊讶于上海大年夜的鞭炮声、南京路夜景的亮丽,处处都有新鲜感。
游学,到底学什么?起码有:一是学知识。旅途中到底都是新奇的东西。二是学体验。两个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坐火车时,看到窗外草地,大叫“草原”;看到几片树林,大叫“森林”。惹得全车人大笑。真正体验过了,才会更清楚。三是学习与人交往。旅途中,碰到陌生人,如何处理?父母怎么做,其他人怎么做,孩子不经意间都在观察。四是学习最有价值的人文精神。
感受人文精神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或历史古迹,或名人轶闻。许多景观,甚至一些食品,都充满着人文精神。带孩子旅游,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受更多的人文精神。
比如到杭州玩,西湖走一圈,也是个选择,但孩子可能仅仅看到自然风光。如果到岳王庙看看,就多了些人文精神的元素。而如果事先引导孩子了解岳飞的故事,看岳王庙后再探访张宪墓、牛皋墓,听孩子讲讲岳飞的故事,如此等等,孩子就可能有不一样的人文精神的体验。
杳杳与杲杲小时,我特别注意“寻找名人的足迹”。在我的家乡,我曾带两个孩子去过晚清大儒孙诒让的故居玉海楼,浙江省最早的医科学堂——利济堂,多次去观看天文学家孙义隧院士题词的湖滨公园,去探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蔡天西住过的老房子。
外出旅游,更加注重挖掘这些人文资源。谈得多了,孩子很自然对名人充满敬意。2002年初,我带杲杲到清华大学,想办法在清华大学内部食堂吃了饭,饭后漫步在小路。我说,“这脚下的每一块石子,都有名人走过。”7岁的杲杲居然说,“是的,也包括今天我在走。”受到我的特别表扬。
2003年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人去苏州。我特地带两个孩子去看盘门景区的水城门。水城门由两重拱式城门和水瓮城贯穿而成,是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两个孩子看过后,对城门的原理和历史名人伍子胥很感兴趣,回家后都还在查找资料。
2004年,我带杳杳去北京,专门去孔庙看碑林,欣赏历代状元的文字石刻;去了雍和宫,初次接触藏族文化。2010年底,我陪杳杳到北京人大附中参加南方科技大学的笔试后,特地到北大校园,漫步在冰天雪地的未名湖畔。这些人文景观,旅游社都很少会安排。而我,刻意让孩子看这些具有独特人文精神的景点。
贵在触动心灵
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心灵。带孩子旅游,也要想办法触动孩子的心灵。
杳杳与杲杲7岁、8岁、13岁时,我们全家三次到上海过年。选择到上海过年,是我经过多方考虑后的选择。首先,我希望两个孩子长大后有国际视野,而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其次,上海有我的创业故事。我读大学时的寒假,只身赴北京做生意。腊月二十九到上海,买了回温州的轮船票,身上只剩零花钱。因开船时间未到就到外滩游玩,没想到误了时间,赶到码头,船已离岸50米。当时,没有电话,没有信用卡……后来,在一位好心老人的指点下坐火车到金华,已身无分文的我在一位好心司机的帮助下才平安抵家。这件事,我多次对两个孩子说起过。安排去上海过年,我希望两个孩子能感受这种创业精神。
如第三次去上海时,在腊月二十九,我带杳杳与杲杲到上海公平码头,去感受“爸爸曾经的沦落”。
记得当时,我们之间对话如下:
我说,“十几年前,如果爸爸想不开了,也就不会有你们,你们一点感想都没有吗?”
杳杳说:“我要认真学习,为爸爸争气。”
杲杲说:“人有了曲折,就会变得有志气。”
我忽然想到,记忆中还有一座天桥,怎么找不到了?看到码头边坐着两位搬运工,过去问问,搬运工说:“天桥原在东大铭路上,十几年前就拆了。”我谢了他们,带两个孩子到离码头约50米的东大铭路。
我说:“可以把困难比做天桥。当年爸爸身无分文,差点流浪街头,困难就像那曾经的天桥,显得特别高大,压在身上让人喘不过气来。后来爸爸克服了困难,生活条件好了,再来看时,这天桥早拆了,如果还在,其实也并不特别大。”孩子说我的比方打得好。
杲杲说:“人会碰到困难,甚至苦难,不要怕,要想办法解决。”
我说:“人们都说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实际上人生也都是遗憾的人生。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是遗憾的事。人,应该成为强者,能不断克服困难的人就是强者。”
杳杳说:“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青春向我走来》,我就写我来公平码头,穿插爸爸的创业故事,不要忘记爸爸的创业精神。”
在特定情境中,孩子很容易触动心灵。
作者简介:
陈钱林,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知名校长。家有龙凤胎,儿子陈杲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女儿陈杳16岁读南方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毕业时都获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著有畅销书《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节选自作者新著《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