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错误的6种语言模式
亲子沟通错误的6种语言模式
文|刘平易(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无法和孩子进行沟通,很多孩子也经常会说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人,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彼此之间不了解,相互不了解是因为彼此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在家庭环境里,沟通也同样重要。如果家庭成员之间没有沟通,整个家庭氛围就会充满紧张和焦虑,也正是因为缺少了沟通,亲子之间才会有了更多的不愉快。父与子、母与女这种父子和母子关系是世上最亲近的关系,是血浓于水的关系,是任何关系所不能替代的,可是,很多问题的产生也恰恰因为这种亲密关系。
之所以不用考虑就脱口而出是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能够置之不理、置若罔闻是因为那是自己的父母。
做家庭教育以来,每天都要接待前来咨询的父母和孩子,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亲子之间都会带有一种火药味,亲子之间没有了亲情,有的只是横眉冷对,父母大发雷霆,孩子沉默以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发现,其实,问题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可是,最终为什么会变得不可收拾,成了破坏亲子感情的一把利剑呢?就是因为彼此之间沟通的模式出了问题,我总结了12种父母错误的沟通模式,这些模式在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开始就已经错了。
1、命令、控制、威胁、警告
你给我闭嘴,不许说话,再不闭嘴就把你关进小黑屋里去
现在就回去把没有完成的作业写完,否则就别想睡觉
不允许你和小朋友出去玩,如果不听话就别回家了
赶快把你的房间打扫干净,要不然就不要吃饭
再不起床,有你的好果子吃,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警告你再哭就要打你了,不许哭了
2、建议、唠叨、说教、给方法
你不应该那样,你应该这么做才对
你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老师顶嘴
要好好读书,将来要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否则就要捡垃圾
你按照我说的去做肯定没有问题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建议你主动地给老师承认错误,好好的检讨自己
3、评价、指责、否定、贴标签
你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坏孩子
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分的热度坚持不了多久
早就知道你考不出好成绩的
就是你的错,说再多也不能掩盖你所做的事情
做事不想清楚,丢三落四的
这件事情就是你做的不对,还不承认
4、讲道理、摆事实、研究分析
只有考上大学才会生活的更好,用心读书吧
这件事情你如果听话就不会这么麻烦了
你换一种方式想一想,就会好一些了
老师有的时候也不容易也会出错的
你这个年龄只有好好地念书,否则什么事也做不了
你这样做是不是因为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5、比较、打骂、挖苦、嘲笑
你看人家小明多听话、多乖啊,你再看看你
别再说大话了,就你那样子还能考出好的成绩
考了这么点的分数还有脸吃饭
就知道哭,你还有别的本事吗
你的言行太让我失望了,你个笨蛋
6、审问、怀疑、明察暗访
你什么开始不想上学的,怎么不早说
真的是你做的吗,我才不相信呢
我问过你的老师和同学了,他们都这么说
你昨天放学以后都干什么去了
我跟踪你好几天了,老实交代吧
以上6种错误的语言模式成为了亲子沟通的障碍,当父母开口说话的时候就已经给沟通设置了一道屏障,这道屏障阻断了感情的纽带,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是因为,当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会在这些话里听到一些不好的信息,本来父母只是想通过这些话语让孩子知道其中的缘由,没有打算伤害孩子。但是,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模式,这套思维模式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解读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当父母说话的时候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在里面,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养不教,父之过”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错可言的。父母们没有考虑到以上这些语言模式会深深地刺疼孩子的心,会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使他们感到内疚和无能,在这种模式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对父母产生敌意,同时会感到父母并不爱自己,这种想法也会让孩子对父母有防范之心,再也不会和自己的父母说心里话了。
要想孩子说话,自己首先要改掉以上6种错误的语言模式,让自己少说多听,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带着真诚和信任去倾听孩子内心的世界。
最后引用最美乡村教师陈万霞老师的话:“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比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
(本文选自家庭教育刘平易的博客)
延伸阅读:
比命令更可怕的是“温柔的命令”
文|曲韵
(本文为曲韵原创,选自微信公众号“心欣向荣”)
有很多家长是懂得“需要和孩子商量”这个道理的,因此,我们常听到家长说:“这事儿跟孩子商量过了,他同意了。”这里也有一个“商量”的真实案例。
Y 是一个有学识、性格温柔、工作业绩优秀、有好丈夫好女儿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发现女儿表现出了良好的乐感和对钢琴的兴趣,就给女儿报了钢琴班。女儿钢琴成绩很优秀,但是她并没有早早决定让女儿走艺术道路,而是尽量让她将钢琴作为一种爱好。女儿8 岁时,有一次,她好不容易得到了3张非常难得的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门票。去听音乐会是一举两得的事,一来让女儿受到熏陶,二来全家一起外出,是为数很少的一家人在一起的活动。可是女儿就是不想去,从3 天前安排活动开始就支支吾吾,推三阻四。音乐会当天上午,正式跟妈妈说她不想去。Y 是一个头脑清晰、性格温和的人,她既没责骂女儿,也没有强行命令女儿,而是给她讲为什么要听音乐会以及听音乐会的好处,讲得女儿哑口无言。到吃晚饭时,女儿已经不再明确反对去音乐会了,只是慨叹:“我要是生病了就好了,要是生了病就不用去听音乐会了。”
整个过程听起来很像是与女儿“商量”:从提前3天告诉女儿音乐会的安排到详细说明去音乐会的理由,非常细致、周到。可惜,这不是“商量”,这是温柔礼貌的“命令”或“告知”,并没有考虑女儿不愿意去听音乐会的理由。
后来,Y了解到,女儿和院子里的几个孩子发现了一只流浪猫,他们约好了音乐会那天一起去看这只小猫。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音乐会相比,女儿更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关爱一只小猫,这是他们策划好的行动,每个人还分别准备了猫窝和猫粮。从这一点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女儿培养与同龄人集体行动(团队活动)的能力,其重要性不亚于提升女儿的音乐修养。其实两者也未见得冲突。例如,如果让女儿去联络通知其他几个孩子改时间去看小猫,倒正好帮助女儿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
这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的,除了区分“商量”和“温柔的命令”外,还有两点:
第一点,为什么孩子没有直接把原因——与伙伴们约好了看小猫,告诉家长?家长的态度不可谓不好,时间也够充足,但是孩子就是在事前没有说出直接的原因,这值得我们警醒。孩子是因为害怕什么而不敢说吗?那么孩子怕的是什么呢?是被误解?被否定?还是被猜测?也许孩子是不愿说,因为根据以前的经验,说了也没有用,孩子已经不再有心情、有希望、有意愿去与父母沟通了,无奈又无力。如果是这样,那做父母的可就要检查一下长期以来与孩子是怎么“商量”事情的。
第二点,在知道了原因后,重启与孩子的磋商也不晚,为今后的顺畅交流做好铺垫和准备。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当时你告诉了父母自己不去的理由,父母会考虑你的实际情况,也许能找到最好的办法。但是如果事先不说,那么父母无从知道你还安排了别的事情,当然无法充分考虑你的需要。磋商中的坦诚和信任,是要求双方都要具备的。
你有一个橘子,我有一个苹果,如果想既能吃到橘子,又能吃到苹果,就需要磋商了,通过磋商我们可以排出吃橘子和苹果的先后顺序,也可以将其做成水果沙拉或打成果汁、果泥一起吃。
“温柔的命令”有时比“粗暴的命令”危害性更大。后者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之心”,会继续(即使只是在心里)去分辨和思考自己的需求,并努力想办法实现它。而前者会令孩子无从反抗,承认父母的要求比他们自己的需求要正确,要有道理,是真正为了他好,因此他们自己是错的、自私的、不应该的。然而,孩子真的能够认可这个结论吗?他的内心会不会纠结呢?
有的时候,家长会错误判断孩子的状态和需求,把本来不该由孩子来思考和决定的事与孩子商量。例如,去不去幼儿园是没有商量的,但是我们可以商量是妈妈送还是奶奶送;吃青菜是没有商量的,但是怎么做、吃哪种青菜可以商量;去听音乐会是没有商量的,但是可以商量如何既去听音乐会,又满足其他的愿望。
其实,只要家长肯用心、肯用脑、不自以为是,这本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多问一句话:“孩子,你这么想或者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千万不要小瞧或者笑话孩子的回答,他们的回答也许听起来幼稚、自私,但就是在他们的回答里你能发现真正的动机、原因和目的。家长一定要谦虚,要懂得问;一定要会听,要听出孩子的心声。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