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忆

2016-06-10 烟雨篱落 校长传媒

端午忆

文|烟雨篱落

       

又是一年端午,各种端午安康的客套祝福,各种粽子的你送我还,还有一个小小的假期。不知怎么的,我还总是怀念我小时候的端午。


记忆几乎被时间漂白,因为日子太久,很多事情都变成了白茫茫的背景。但就在这种几乎不辨面目的模糊背景里,却有着更大的清晰。像今天一样,端午的早晨总是从红彤彤的大太阳开始,我总是从红彤彤的太阳光里醒来,脖子肚子手腕脚腕上五颜六色的“花花绳”(方言,即五彩缕)给我带来的一点小小的不适感,总是被它的鲜艳美丽带给我的惊喜感瞬间替代。


至于为什么戴,我那时候并不知道。小脚的奶奶和三奶奶总是在端午的前一天下午,在大大的扫得干干净净的因洒了水而散发着泥土味道的院子里制作五彩缕。说是五彩,其实也并不严格就是五色,根据家里线的颜色,有时候就三四种,有时候甚至就多于五种。两个小脚老太太,远远的站着,手里拿着合成一股的各种线,不清楚她们怎么在手心里搓,总之那线就合成了五颜六色的细绳子。然后她们根据家里孩子的数量,把这细绳子剪开。我们奔到跟前看,急切地伸出手,奶奶们却不给戴。说你们睡一觉,绳子就都戴好了,果然是端午早晨一醒来,绳子就戴好了,什么时候,谁给戴的,在那个一睡着就天地人都与我们无关的年纪里,是完全不知道的。


大家呼啦啦地起床,吃饭,然后出门,小伙伴们都伸出手,晾出手腕上的五彩缕,比较谁的更好看。甚至于有小一点的孩子因同伴都说她的绳子不好看而哭起来的。现在想来,这应该和彩绳制作者的家庭境况和色彩感受力有关。那时候不像现在,会为了制作个五彩缕去专门买彩线,我记得家里经常是用织布剩下的线,当然也有家境好的会去买各色线。可是并不是颜色越多就越好看,记得那个哭的孩子,就是各种颜色很多,不知道为什么放在一起那么难看。现在想来,应该是色系搭配有问题,冷色太多,缺少亮色。这应该是我最初的关于色彩感的教育。


然后是香包,巧手的奶奶把一些小布头做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的香包,里面装得是什么我已经不太记得,但就是觉得很香,似乎那香味能穿过一个神秘的隧道,进入到我现在的生活中来。于今天而言,各种香料香水香的味道太多,那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少,我总是把香包戴在身上,一会儿闻一下,直到香味散尽。在那个玩具匮乏的年代,这是多么珍贵的小玩意啊。当然,那时候孩子都是和孩子玩,在院子里田野里,若是需要玩具,就多半自己制作,女孩子玩打沙包,跳皮筋,男孩子则玩滚铁环,爬树,打弹弓等,没有大人在旁边看着也不担心孩子丢掉,抑或是受了小伤,大人也就是笑笑,母亲总是说:“来,我吹吹就好了。”似乎真的母亲用嘴轻轻向伤口吹起,一下子就不疼了似的。也从来不问,是怎样受伤的,谁把你弄伤的。在母亲淳朴的心里,伤就是伤了,接受就是了。当然这有点题外话了,现在想想,这当然也就是最初的生命教育了。


再然后就是粽子,家乡的粽子,都是当年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给娘家人送,但是没有女儿出嫁的人家怎么办呢。其实在以家族为单位居住的村落里,这个都不是问题,那时候娘家人的概念很大,同一宗族的基本都住在一个村落里,我就记得家族排行,我父亲排行为九,我的小叔叔排行二十三(哈哈,不只是皇家才有二十三叔),所以总有女儿出嫁,总是新郎官肩挑手提地陪新婚妻子回娘家送粽子。然后一家一家送,当然每家都备了饭,请新婚夫妻吃,最后总是吃得实在吃不下,那些没有被吃上饭的人家还总会烙了油饼,煮了鸡蛋给他们带走,不拿是不行的,于是这一趟娘家回得来去肩挑手提。


我至今还记得有个堂嫂要回娘家送粽子,提前一天,伯伯大妈就发动了我母亲和几个婶婶,煮糯米(我的家乡叫酒米),洗粽叶,洗枣子,准备彩色绳子,厨房里飘着米香,院子里一群等不及的小家伙,一会儿冲进厨房,被赶出来,过一会儿又忍不住进去。等到包粽子的时候,母亲和婶婶们指尖翻飞,白米红枣被迅速按进翠绿的粽叶里,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三角状,然后用彩线捆起来。一边包一边煮,煮出来的先晾着,当然我们总是不怕烫地先拆开一个,一边吹一边吃着,开心的四散而去。


那时候,没上过学的母亲没给我们讲过端午节的来历,也不知道屈原是谁,但是这不妨碍端午节以她浓烈的色彩鲜亮在我的记忆里,也不妨碍我长大后知道屈原,并对他有更多更深地理解。祖母和母亲都不识字,但她们淳朴地对节日习俗的承继让我今天有更多的美好记忆。


女儿还在睡,我从柜子里找出五彩线,给母亲打电话,问这些线怎么用手搓在一起,在母亲指导下搓好了五彩缕,给深睡中女儿系在手腕上。等她醒来,一定万分惊喜。这些年在城市生活,以前端午不放假,基本都是工作日,我总是忙到晚上才会记起,今年难得清闲。


女儿在幼儿园就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今天,我还想告诉她:只要妈妈记得,你记得,以后你的孩子也记得,以后的以后,端午节就永远地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美好愿望与真切记忆!

2016年端午

(本文为烟雨篱落原创,校长传媒获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一千次认真,换来一次转身

素养成就名师 ——“新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

感恩儿童节: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给家长的30条建议

大数据时代,教育形态悄然革新,你怎么看?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