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输在起跑线却赢在终点

2016-07-24 路粽子 雾满拦江 校长传媒

输在起跑线却赢在终点

文|路粽子


看起来只有那么一点点,实际上却不是小距离。这点我深有体会。当时我的成绩,再怎么努力都进不了前10,但就算不努力也滑不出前30,所以我那时一直以为,一个人的水平是稳定的,他应该在自己可以达到的范围内,追求最好的结果。但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徒劳。


方同学读了四年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经历过三四十场,只有两次不是第一名。第一次是第一年的高考,他全县第二。第二次是第二年的高考,他全县第三。说来也奇怪,他以平时的成绩,怎么说都能够上清华的分数线,可是一到了高考,就会发挥失常。


第二年高考后,方同学对着参考答案估分,发现比第一年还差很多。一气之下,没有报志愿就一个人跑回家了,把陪他来填志愿的爸妈扔到学校里。他离开学校之前,托付同桌杨说:“你只准给我报中科大,别管我爸妈怎么说,你不能给我填别的学校!”方同学的父母怕他连中国科技大学也考不上,要再降一降志愿。杨说,除了中科大,别的学校方同学是再也不肯上的,就中科大吧。结果考上了。


那个暑假,我和杨在一起聊天。聊到方,我们都很感叹。我说,人总有个适合自己的高度,并且最终会到那个高度上。再往上,哪怕只高了一厘米,还是怎么跳都够不着。杨深以为然。


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杨被保送到了清华读博士。杨在清华期间,发表了几篇很牛的论文,还因论文获奖上过清华主页,甩出别的清华生一大截。方同学从中科大本科毕业后去美国读博士,临走前从北京坐飞机,特地去清华看杨。当然,看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看清华。他跟着杨一起在清华校园逛,对于这时的方来说,清华已经算不上什么了。虽然如此,想着自己从小梦想的学校却没有读成,反倒被同桌读了,觉得有点滑稽。


无论是方,还是我,或者是杨,都知道,如果让杨高中就报清华,考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虽然比不了他们,但中大的经济学硕士毕业,也还不算次。‘回头来看,我们都很幸运。但再想想,这也不是幸运,而是本该如此。我们只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到了和自身水平相称的位置上。虽然这过程中有波折。


我现在的同事、好朋友雷,是凤凰男出身。雷脑子不如我,学东西也比我慢,但我们在同一个单位,他工作各方面都比我出色得多,也很受领导赏识。如果看天分,他无论哪个方面,都非常一般。中学时,都没人相信他能考上大学,他发奋几年,加上运气好,考上了湖南师大。他当时的最大梦想是毕业后能去《湖南日报》做记者。结果又发奋了几年,从湖南师大考上了复旦新闻系。在复旦新闻系他参与到中宣部的项目里,去新华社实习。我问他,你那时候还想去《湖南日报》不?他笑笑摇摇头,说看不上了。


雷常对我说自己脑子不好使,走到今天这一步纯属幸运。但我明白,这绝对不是幸运。虽然他每一次的身份转换,看起来都很偶然,都很幸运。但所有这些幸运连缀在一起,就不是幸运了,而是实力。他有本事一点点向远大目标迈进,虽然很慢,但非常扎实。他能走到今天,在我看来,完全是应得的。


一个人层次的提升不是渐变的坡度,而是层级的台阶。如果一次要跳太高,跳不上又落下来,就还等于在原地。可你哪怕一次只上个小台阶,三五个台阶下来,就发现和之前的境界是天渊之别。

(本文选自阅读时间)



延伸阅读:

别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输在了终点

文|雾满拦江



朋友圈在推送陈志武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


文章说,美国名牌大学的金融教授跟陈先生抱怨:中国学生开始成绩很棒,但等到博士论文时,就顶不住了。论文质量上不来,倒也罢了。最惨的是去不了一流大学任教。


而同样是培养印度学生,毕业出来就去了一流学府任教。在美国的金融领域及硅谷,印度裔的高管也很多: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 CEO 都是印度人,副总裁级别的印度人更多。


反观中国,2015 年,在美国排名前 30 的金融院系,中国博士生很多——但没一个能被前 10 名或前 15 名金融系招聘。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苦拼苦学,中国这边还讲究个别输在起跑线上,为什么到了最后却不太理想呢?



陈志武先生说,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家长教育理念有问题。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兴趣或愿望完全无感。他们急切的把自己的观念或判断,强迫孩子接受。比如说,许多中国学生并不喜欢金融,但理性的家长,强令他们发愤努力。不喜欢,投入就没那么凶残,被印度学生后来居上,实属情理之中。


家长对孩子们的教育指导,不能起到持续激发孩子的作用。当然这些孩子进入其它行业,也可能大有作为风生水起,但另一个情况的出现,让问题严重了。


——中国的孩子们,老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该软的时候,他给你硬。而该硬的时候,他却软溻溻一团。


什么叫该软的时候硬梆梆,该硬的时候却软溻溻呢?


按陈志武先生的说法,学生得多学点软学科,诸如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许多孩子是真心喜欢这些,但家长对此零容忍,坚决不允许孩子学。结果让孩子学到一身的硬本事,但在“软领域”方面却吃了大亏。


这个就叫该软的时候硬。


另一方面,做人要有刚骨,有胆气。刚中有柔,柔中带刚,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成熟的硬标志。


但许多中国学生,在学校及职场上的表现,就好象是担惊受怕的小老鼠,见人就东躲西藏,结果临场人际能力严重不足,被人家挤了下来。


这个叫该硬的时候软。


这些情况,是真实存在的。普遍程度不敢乱说,但我们每个人,对此是如鱼饮水,冷暧自知。



我大学刚毕业时,有个朋友请我去辅导他那正读小学的女儿。孩子数学成绩非常糟糕,这让小女孩满脸绝望,悒郁忧伤。


我开始辅导孩子,辅导了一番,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大头。又赶紧返回来测试一番,才突然醒悟过来,对朋友说:不对,你家孩子该补的,不是数学。


是什么? 


孩子应该看小说!


那位朋友一听就急了:胡说,胡说,我孩子明明是数学成绩上不来,你竟想让她看小说,你安了什么心?


没安什么心。我解释道:孩子之所以数学成绩差,不是她计算能力不足。而是她根本看不懂题,不明白题目在说些什么。


这是典型的阅读量不足,只要让她看些世界名著,加大阅读量,这些题她自然而然就看懂了,就会做了。


胡说,胡说……那位朋友说:要不你拿几本世界名著来让她看看?反正……她这样子,好一点的中学是没指望了……


我就给孩子拿了两本书。但孩子最终也没考上象样点的中学,去了个风气让父母夜夜哭到天明的学校。


当时感觉自己好失败。 


过去了大半年,那位朋友突然出现,开了辆车到我这里,不由分说就把书架上的藏书打包,往他的车上搬。


我惊恐交加,问他何故如此?他涎着脸说:拿回去给孩子看,给孩子看看,别愁眉苦脸的,看完就还你……不由分说,把我的书全抄了。


此人超级的有钱,却不买书而来抄我的书,此事让我严重怀疑人生。 


怀疑了一段时间,才弄明白究竟。


我辅导的小女孩,在那所风气可疑的学校里,突然间发力,成绩飙高猛上。


这样糟糕的学校,突然间出现了一个成绩优秀生,校方如获至宝,配备最顶尖的师资力量,对孩子全程呵护教育。有可能,孩子在回想自己的成绩提升因由,说到了阅读,所以她爹才会突然跑来抄我的书。


这孩子后来确实考上了大学——我亲身的经历,可资证陈志武先生的软能力之说,确有道理。



孩子的人生成长,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理工科重要,数学金融重要,但人文体系也同样重要。


如前所述,理工数学是硬学科,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人文学科是地地道道的软学科,可以培养孩子柔性能力。


此二者一软一硬,必须要让孩子能够灵活自如,该软就软,该硬就硬……总之就是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意思。


初中之前的阅读训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这直接决定着,你家孩子是会成为个稀哩糊涂的人,还是个思维敏捷、头脑明晰的人?


儿童教育专家唐曾磊先生,曾举过例子:孩子读课本时,极易读错。比如说,


孩子会把“满身沾野草”,读成“浑身沾野草”,或是“全身沾野草”。


孩子会把“饥肠响如鼓”,读成“饥饿响如雷”。


孩子会把“拳头大”,读成“巴掌大”……


总之,都是无关紧要的小枝节,小毛病。


这些问题重要吗?太重要了。


有些孩子长大了,语言能力还弱到爆,喜欢用“这个”,“那个”指代事物。描述东西的位置时,就会说“这边”,“那边”,描述距离时就用“不远”,或是“比较远”。——许多人看到这里,会说:我说话就这样啊,咋了?


模糊性语言,在与人沟通时,会面临着巨大的障碍。你自己感觉话已经说到了很明白,但其实不然。


把话说清楚,讲明白,是一种极高的智力体现。娴熟的语言操控能力,清晰,准确,动感十足,这表明着其思维,也如冰一样的冷静。


而这种类型的成品,才是我们教育行进的目标。



旅美学者薛涌先生,说过这么一件事:


有个人上门推销历史辅导教材,说:买一套吧,你家孩子依据索引,分分钟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薛老师曰:滚!学生最不需要的,就是答案。


那是什么呢?


薛老师回答:


“我觉得学生最不需要读的,就是现成答案。


历史训练的一个基本信条,就是教你如何怀疑、挑战这些现成的答案。


不管你日后当律师、经营企业、从事政治或社会活动,这些都是基本技能。


一个律师要知道如何取证,如何用证据说服法庭接受自己的观点;一个领袖要理解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为什么面对一个事实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甚至创造出不同的‘事实’来,并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塑造大家的共识。


这些能力都是我们的教育中最为缺乏的。”


薛老师说的,就是本文开篇陈志武先生提及的软能力。


缺少了理工科的硬能力,咱们可以吃软饭。但如果缺少了软能力,那就没饭吃了。有本事的人,最喜欢吃软饭;没本事——说的就是缺少吃软饭的能力。



如何获得软能力,吃上幸福的软饭呢?


第一,先观察周边的人,注意那些经常使用模糊用语的人。这类人士无论成就有多大,但他们不清晰的用语,表明了一个稀哩糊涂的脑子。祈祷自己不要成为这样的人,这就算开始了。


第二,阅读。追求分数的教育,可能已经毁了你的阅读天性。莫要急,咱们慢慢来,看点益智的作品,诸如薛兆丰先生的《经济学通识》——通畅的文字,读起来真的有无尽快感。


第三,继续阅读,读历史。历史中充满了软能力对抗与博弈,不要让情绪操控你,把这些史书扣上“权谋厚黑”的帽子,为自己拒绝阅读找借口。必须要对自我的借口进行清算,才能够获得软能力的真谛。


第四,尝试表达细节,把话说清楚,慢慢提升自己的表达力与解释力。


任何时候你具备了这些能力,都不算晚。


毕竟我们的人生,是一次距离足够遥远的旅行,不仅需要强大的硬能力,还需要一颗柔软的心。唯其软硬兼具,刚柔相济,才会领略到更美丽的人生风景。

(本文由作者 雾满拦江原创, 选自微信公众号“雾满拦江”)

延伸阅读: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起跑线上不要急于定输赢

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

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为何赢在起跑线上往往输在终点线?

就像风筝与线,学校师生的发展离不开彼此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