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拯救中国“孤儿”,就是拯救中国的教育!

2016-07-29 金巨林 校长传媒

【金巨林专栏】

中国“孤儿”

——谈谈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图、文|金巨林(安徽省寿县正阳中学教师)  


题记:给本文拟这个名字,是想到了《史记》中载的“赵氏孤儿”,而我最想表达的是对如“孤儿”一样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切。我没有公孙杵臼为保全“赵氏孤儿”而慷慨赴死的勇气,也没有程婴为抚育“赵氏孤儿”而委曲求全的毅力,如果我还能做什么,就让我学学韩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把一切实情向晋景公和盘托出。


这孩子,如何拯救


学期临近结束,母亲和侄儿已经做好了到上海与弟弟团聚的准备,奶孙两个因着这盼望而精神倍增。


一天中午,母亲特意来找我,落寞地说:“琪琪不去上海了。”


“为什么?”我很惊诧。


“他妈妈打电话给他,说如果期末考试考不好,就不要去了。琪琪就说不去了。”母亲说得很无奈,很无助。


琪琪十二岁了,内向又执拗。自从他小弟出生后,他一边是欢喜,一边是失落。他的性格变幻无常,有时候会自我鼓励,发狠说一定要好好上学,考一个好大学;有时候又会莫名其妙地感伤,说活着真没意思之类的话。他的这些想法只对奶奶说,弄得奶奶的情绪也是忽高忽低。


母亲心疼我,说我工作忙,几十号学生就够我操心的了,所以平时不大找我,那天中午,她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才来告诉我的。


我很是不满弟媳对侄儿说的话,也理解侄儿说不去了的心情。但我又不能怪弟媳,因为她根本意识不到她的话会伤害到孩子的感情。


我打电话给弟弟,跟他讲了许多的道理,提醒他要关注琪琪的心理,要多与孩子沟通,但他不懂也不重视,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能直接告诉他,在以后的几天,不要再和孩子提分数,就说想孩子了,盼着早日见到他。我对弟弟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他和弟媳必须要解开琪琪心里的结,他才会愿意去上海与他们团聚。


之后的几天,母亲说琪琪在接听爸爸的电话时很高兴,有时候自言自语,说爸爸妈妈的变化太大了,跟之前一点都不一样了。但我和母亲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因着父母的“变化”而开朗了,他不仅愿意去上海,而且表现得更加急切,对小弟弟也充满了想念。


放假的第二天,母亲和侄儿就去了上海,我知道去上海是他们半年来幸福的盼望。


琪琪临走的时候,对我说:“大姑,你要是想我了,就发微信给爸爸。”孩子的这句话让我释然,我不仅感受到他对亲情的依恋,更了解到他和爸爸关系的融洽,正是这份和谐的亲子关系唤醒了他沉睡的情感——他愿意表达对亲人的感情了——这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


可是,前两天弟弟给我发了一张照片,是琪琪躺在床上玩手机时他偷拍的。跟着他又发了一条消息,说“这孩子报废了”。我知道他发照片和发消息的意思,他无非是向我传达他们对琪琪的失望。我很耐心地劝他,让他不要着急,得空时带孩子出去玩玩,跑跑步打打球,在陪伴中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时引导,适时教育。但我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动弟弟,他就认定他的儿子报废了,并且告诉我是因为他答应给儿子手机玩他才来的上海。


我无话可说了。


我拨通了弟弟的电话,我压制不住我的愤怒,想大声地斥责他,但我至终只说了一句话:“你是他的爸爸,你不能放弃他!”


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他说,我感觉我和弟弟弟媳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完全不懂我对孩子的忧切,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真是无知到了极点。


我愤怒,但更多的是悲悯。


弟弟小时候性子犟,初一时不想上学了,在家校之间辗转了几个来回终于还是辍学,打了几年工,后来拿了驾照,算是可以挣到点钱养家。眼界决定境界,我能理解他,但我无法唤醒他。


我想到了我班上的更多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不正和我的弟弟是一样的吗?每一次的家长会,来的多半是老人,那些老人常常会在我说到某些问题的时候突然间泪流满面。望着他们悲苦的脸,我几乎不敢向他们提及孩子的任何不好。许多时候,我透过他们看到了我母亲的艰辛,我也因为我的母亲,更多地怜惜他们。


而那一天,我透过我的弟弟,看到了更多的躲在老人背后的孩子的父母们,我的悲哀一下子聚拢来,压在了心里,一时间找不到出口。


老师,你给我打


这学期结束前,我又开了一次家长会,主要是要求家长们配合学校管理好孩子的手机,我点了几个孩子的名,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


后来的一天晚上,我接到了一个孩子的父亲的电话,他劈头就问:“老师,阿家***怎样咯?”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为何会突然问这个问题,但我似乎听到他的女儿就在他的身边。我一下子想到了开家长会时提到了他女儿的名字,但那天他并没有来,是他母亲——孩子的奶奶来的。我问他:“你在家吗?”他说:“在。”我问:“那你开家长会的时候怎么没有来?”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但我猜到是他不愿意来的。他大概和我弟弟一样,是不会也不敢见老师的人,这会儿大约是他的母亲和他说到了管理孩子手机的事,所以他才打了电话。于是我委婉地和他谈到了他女儿喜欢把手机带到学校来,在课堂上玩,希望他督促女儿以后不要把手机带到学校了。他突然打断了我的话:“老师,你给我打!”他说话有些结巴,“老师,你给我打”几个字是带着颤音,咬牙切齿地说出来的。我看不到电话那头的人的表情,也猜不透他的心理,不知道他何以冒出这句话,一时间有些恼火。我问他问什么要叫我给他打,他说因为我是老师。我生气了,说:“你是孩子的父亲,凭什么要我给你打孩子?我是老师,是教孩子知识的,我不会打你家孩子的。”他不服,争辩说:“我们那时候上学,老师都打。”这时候,他母亲把电话抢过去,说:“*老师,你不要理他,他说话不在理,你不要听他。”我知道,这是一个懦弱的父亲。他管不了或者说不敢管孩子,就推脱责任,让别人给他管孩子。


其实,这个父亲我是见过面的。那一次是他母亲接到了一个恐吓电话,说她孙女怎么怎么了。他刚好在家,就陪母亲到学校来找孩子,问问情况,恰好在路上遇到了我。后来,他一个人也来过学校一次,偷偷找到我问孩子的情况。我说孩子学习不太努力,需要引导。他叹气,说孩子不懂事,他们在外面很辛苦。我问他为什么给孩子买手机呢,他说人家都有了,孩子要,就给她买了。但他还是强调家境的艰难,说着居然把衣领掀开,让我看他肩上的伤痕,说是他受了工伤,不能干重活了,只能靠孩子的母亲在外面打工挣钱。我很是同情他,但我真不喜欢一个男人向人展示伤口。


这样一个父亲,他一方面可怜着自己一方面宠溺着子女,他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却让别人给他“打”孩子。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孩子又如何从他那里得着家庭的教育?



你老师呢,我找你老师


那天,我们班的几个调皮孩子与其他班的孩子打架了。当事情协调得差不多的时候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我准备送几个没有家长接的孩子回家。走到楼梯口的时候,听见一个成人瓮声瓮气的声音:“你老师呢,我找你老师!”我的心陡地一凉,以为是对方的哪个家长又找来了,忙向前护住那个被问的孩子,小心地问:“什么事?”那人语中带怒气,对着孩子吼:“你说你干什么呢?怎么搞到现在,嗯?”我困惑,问那孩子:“他是谁?”孩子小声答:“这是我爸。”我惊诧,盯着那个爸爸,一时间有无数个疑问,但是我太累了,便说:“没什么,你带孩子回家吧,我就是他的老师,明天你来一下学校,我和你谈谈。”


那晚回到家的时候,我耳旁一直回响着那个声音:“你老师呢,我找你老师!”我反反复复的回放着那个声音,想从他的语气语调里研究出他问话的意图。这个父亲,我带了他孩子两年,没有见过他一面,没有接过他一个电话,两年的时间,我为了他的儿子,数次像今晚这样操心劳神,多次半夜送他回家,他为什么用那种责问的语气来找我?我曾经无数次地听孩子的奶奶咒骂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说他抛家弃子倒插门落户到了远方;我也曾试图问孩子要他的电话号码,但孩子一直说他联系不上他的父亲。这个谜一样的父亲,怎么突然之间在半夜冒到我的面前,大声说:“你老师呢,我找你老师!”我回想着他的样子,相貌还算端正,穿着也很讲究,不像无知无赖之徒,他怎么会用那种语气和孩子说话?


第二天,那个父亲如约来到了学校,我们再见时,他语气很是平和了。我问他找我有什么事,他面露诧异,说他没找我,是我叫他来的。我一下子明白了,他的那句“你老师呢,我找你老师”的话只不过是吓唬他儿子的一句话,他责问的对象是他的儿子,只不过无端地惊吓到了我这个老师罢了。得知他并不是要找我之后,我又很是失落。两年了,我的这个学生,他在两个月的时候妈妈离家出走,后来爸爸也走了,把他丢给了年迈的奶奶,他俨然成了一个孤儿,靠着姑姑伯伯给奶奶的生活费养大;他没有教养,奶奶说他没有爸爸妈妈管,越来越难带。现在,他的爸爸就真真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我一下子觉得那孩子有救了,心里是无比高兴。我当然是不失时机地和这个爸爸谈了许多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说孩子在这个年龄最需要家庭的教育,希望他能多关注孩子的成长。期间,这个父亲插话不多,有时候点一下头。后来,他说:“老师,我想和你商量个事情。我想给他换一个手机,和我的号码绑定到一起,这样,我就能随时了解到他的动态。他奶奶年纪也大了,我也担心她的身体,能常打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我说:“好啊,这样最好了。”因为我经常听他的母亲说他不孝顺,不负责任,听他这么一说,我也为他母亲高兴。


又一天的早晨,我们年级组长问我:“你们班***把手机带来了,我问他,他说是你同意的。”我说:“怎么可能?”便去问他,那孩子果然是理直气壮,说我答应了他爸,让他带手机的。最后,他的爸爸来了,也说是我答应让他儿子带手机的,他俨然变了一个人,不仅话多而且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自顾自地说了许多理由,批评了我们学校的许多制度,我简直和他无法沟通。最后,沟通变成了抬杠,我气得失声痛哭。


再后来,从孩子的奶奶处我知道这个父亲是来老家找一个老中医给他老婆治疗腰疼病的,我还知道他的头脑是有些问题的。于是,我让自己在心里原谅这个父亲,因为唯有原谅,我才能安慰自己。


后记:


在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枣儿》的剧本。剧本中只有两个人物:老人和男孩。背景是一颗挂满红枣的老树。剧情是老人盼儿子归来,孩子盼父亲归来。他们大声地呼唤各自的亲人,来吃家乡的“枣儿”,却无人回应。田野里只回荡着那一老一少充满企盼的呼唤: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在剧本幕启和剧终反复出现的这童谣里,唱出的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亲情的企盼,这份企盼如同那满地的红枣饱满又香甜,传递出的是亲情的美好。


如今,《枣儿》发表已有十七年时间,这十七年间,中国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如此,在经济的大潮中,亲情仿佛已经被时光麻木,老人、孩子和父亲,还会为了一枚红枣而守候吗?或者说,即便团聚,他们还能拥有天伦之乐吗?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的开篇有一大段似乎是跑题的文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如今,我也想说,每看见我们中国的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境遇,我就想到了“孤儿”一词,“孤儿”最可怜之处就是亲情的缺失,而放眼望去,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孤儿”啊?


我再说,写这些的时候,我没有愤怒,只有悲悯。


我们该想办法救救这些中国“孤儿”了。


拯救中国“孤儿”,就是拯救中国的教育!

(本文金巨林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谁在关心独居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毕节的四个孩子,死于什么样的绝境?

留守儿童学校补课争议四起

乡间底层孩子的“反学校”文化如何形成

和谐美满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绿洲

老师,你为什么要走

撞墙——关于乡镇中学教育教学的思考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