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6-10-19 李晶 校长传媒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文|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朋友有两个孩子,老大比老二大12岁。


一次她跟我抱怨:老大上学的时候,没什么人上课外班,我们自己也没什么压力。现在老二上学了,却发现班里几乎人人都上课外班。如果不上,就觉得自己太不负责任了。


现在,除了各类兴趣班,各门功课的辅导班也更加盛行。从复习提高到提前学习,从周末集训到平时补课,从大班课程到小班一对一,从现场教学到网上授课,应有尽有。


很多家长都因此困惑,不知怎样为孩子选择。


什么样的孩子需要上课外辅导班?


1、严重偏科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所差异。有人偏逻辑思维,有的人偏形象思维;有些偏理性,有的人偏感性。体现在学习上,就会出现偏科的情况。


一般来讲,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偏科,只是程度不同。


而对于严重偏科的孩子,不仅相关课程的考试成绩偏低,自身的知识结构也会受到影响。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觉得补课的侧重点,应是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只要他喜欢这门功课,即使成绩仍然不尽如人意,也达到了使孩子全面成长的目的。


2、因为老师原因造成孩子厌学


现实中确实存在老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教学水平较低,有的自身素质较差,有的欠缺管理能力。


年龄越小的孩子,受老师的影响越大。如果孩子因此对某一门课程失去兴趣,他今后的学习将会持续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如果父母发现全班大多数孩子都反映老师水平的教学存在问题,或者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且经过努力仍然没有改观,导致孩子对这门功课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就可以考虑给孩子报课外班。


3、学有余力


在一个班级里,老师一般会按照中等水平孩子的接受程度进行教学。这对于那些能够轻松处于领先地位的孩子,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这些孩子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教导和训练,他们的能力可能得到实质性的飞跃,也会得到更多发展潜能的机会。


重视学校老师的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绝大部分老师对于教学和孩子都是认真负责的。


因此,如果父母希望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不妨鼓励他多向老师请教,求得老师的帮助。


因为相比起外面的培训班,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情况更清楚,所给出的建议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


老师对于这样的孩子也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评价,而且这些都会转化为孩子继续努力的动力,何乐而不为呢?


上课外辅导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保证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


凡事物极必反。如果课外辅导班占用时间过多,或者课后作业挤占了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对孩子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学习是孩子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


在这个宝贵的阶段,发现并发展兴趣、认识自己并寻找未来的方向、以及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人格,对孩子长期的发展更加重要。


因此,自由活动时间对于孩子,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2、孩子的意愿最重要


有个妈妈建议孩子去上一个辅导班,可是孩子哼哼叽叽就是不愿意。


一天她听说邻居家也想让孩子参加同一个辅导班,于是两家约定让两个孩子一起去。这样的安排,孩子果然没有反对,开心地去了。


如果孩子对辅导班心怀抵触,又怎么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如果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因此,如果父母认为辅导班将有助于孩子进步,就要和孩子详尽说明自己的理由,争取孩子的理解和认同,或想办法让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安排。


也有些孩子不会违背父母的意愿,但却并不是心甘情愿。如果发现孩子有消极应付的迹象,也应该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做好沟通。


3、减少插手学习


现在一些辅导班允许家长旁听,因此有些父母回家后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总愿意帮助讲解。甚至有些家长让孩子上课认真听,而自己帮忙记笔记。


这样越俎代庖的行为,只能让孩子养成思维懒惰的习惯,进而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力是孩子漫长学习生活的精神支撑,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来源于父母,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父母管住自己想要帮忙的冲动是很重要的。


4、避免盲目跟风


有个妈妈在家长微信群中听说班里的很多孩子都报了奥数班,看儿子数学成绩还不错,就让他也上。


可是儿子一点也不喜欢学,在奥数班中的成绩也不好,因此每次上课和做题时都很不开心。


但妈妈不相信儿子比别人差,觉得这是因为他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所以要求更加严格。


然而儿子的抵触情绪却越来越大,后来甚至发展到不喜欢学校的数学课,数学成绩也一蹶不振。


虽然奥数可以训练思维,英语学习越早越好,写作需要技巧,一些重点中学也会把它们作为入门考试,但如果以此为由强迫孩子学习,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同样的课程和老师,可能非常适合一部分孩子,却又是另一些孩子的噩梦。


我认为,没有什么比保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更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父母要相信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也要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理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把别人的想法和做法照搬给孩子。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我  

所发文章均为作者原创

欢迎转发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