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是被权力养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2017-02-27 杨林柯 校长传媒

【杨林柯专栏】

名师是被权力养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文|杨林柯(行走废都,不自由教书匠一枚,喜读书,不求甚解;好旅游,行走有限;偶及写作,笔力不迨。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过作品,个人的教育随笔集《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入选《新京报》2015年儿童教育类“十大好书”,主编各类读物40多种。关注文化、历史、思想、宗教、教育、社会现象等。)


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中组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启动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今年将遴选支持200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将获50万元经费。教育部门和学校还将组织开展学习宣传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


看到这个新闻,我不仅暗自窃笑:优秀教师是权力养大的、社会宠大的,还是自己长大的?


如果是自己长大的,那么贴再多的荣誉标签也吸引不了那些优秀的教育人,选不出真正的教师,因为真正的教师有自我的标准,内心有法度,良知有自由,功名利禄并不能让他们向一个社会的异己力量屈服,他们是一棵自由的树,要生长在大地上,而不是栽到花盆里。他们相信,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育者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人,不跪着教书,不向权力和资本屈服,他们对外在功利反倒会像庄子那样“持竿不顾”,至少不会趋之若鹜。


当然,用卡西尔的观点看,人是符号动物,也是意义动物。符号有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有实有虚。


回到人本身来说,人总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动物本能。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不可能超越本能,作为趋利动物一部分,教师也不仅仅是精神的存在,也会有功利盘算。在目前这种教师待遇普遍不高的现实背景下,动摇自己的价值信念去争抢那个体制派发的“名师”标签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虽然这些年的“名师”几乎成为一个骂人的词,但只要有利益,在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总会有人追。刻薄点说,50万元这个骨头还是有一些吸引力的,见了肉就流口水,这个实验,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早做过了。作为利益动物,有个骨头啃一啃也没啥骄傲的。怕的是有人并不动心,而更大的可能性是,在目前这种由权力主导一切的环境中,更容易让那些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甚至上下其手的教育投机者得利。北大的社会学教授郑也夫说得更刻薄:就是为了让学者和官员一起腐败,堵上你的嘴,类似于塞糖葫芦。


教育是唤醒生命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活动要把一个人的内心引导出来,帮助他长成自己的样子,那么作为教育者就必须是个“明白人”,而不是个“糊涂虫”,就此而言,成为一个智慧型的“明师”恐怕比成为一个标签化的“名师”更为重要。但在目前体制下,“明师”太少,“名师”太多,其实,所谓“名师”,按目前的发展速度,不过就是个“有名字的老师”而已,理由是,过去几十年才出几个名师,现在不管学校还是社会上,“名师”满天飞,一天甚至可以评出几十个,甚至一节课也可以成为“名师”。不说大学里的“XX学者”“国家级骨干教师”以及各种级别的教授、博导,就是中小学“特级教师”全国每年就评出几千人,现在中小学也有了许多“教授级”教师,更不用说各个省、市、地、县、校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教学新秀”之类,为了对外宣传招生,其巨幅照片挂满许多学校的大小橱窗,一见到如此庄严神秀的头像,不由得产生脱帽三鞠躬的冲动。


吊诡在于,教育江湖上的“名师”越来越多,教育却越来越成问题,越来越让社会焦虑和失望,这真是一种特色文化环境中的特色现象,很具有病理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似乎成为教育“成功学”的悖论。


当然,过去也有“名师”感叹,派发荣誉标签却没有多少“实在内容”,这回坐实了,不仅有50万,还要对“名师”加大宣传力度,要发挥这些“名师”的示范带头引领和辐射作用,让他们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这倒让我想到了过去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现在树立这么多“名师”,是不是也要“教育学楷模”了,这种自以为义的执着是不是有些理性的自负?


看到有些学校的德育处也在发挥“高素质楷模”学生的引领作用了,似乎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独有个性,不能牺牲自己,成为别人。教师的生命当然也是独一无二的,树再多的“楷模”也难以改变教育的苍凉现实,反倒存在把自由教师变为工具和螺丝钉的风险。


还有一个问题,“名师”的评价权掌握在谁手里,如果不是由真正独立自由又有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评出来,而由权力当局评选,那就和当年评选“优质产品”“合格产品”“名牌产品”一样,评出“三鹿奶粉”一类的有毒产品也就不奇怪了。

(本文为杨林柯老师原创,首发杨林柯老师的博客)

延伸阅读:

读书是放大心灵的半径

呼唤中国教育的良心

一位教育家眼中的“师魂”

名师“好课”五境界

刘道玉:大学生成才究竟决定于什么

孩子最烦的九种家教方式

女科学家们的科学育儿观都是怎样的?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