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鱼”还是“渔”?我要思维,不要方式

2017-05-18 李一格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一格专栏】

“鱼”还是“渔”?我要思维,不要方式 

文|李一格(全球创新精英大学MINERVA创始届学生,受聘于清华大学创客空间ICENTER担任驻校创客导师。)

本文为李一格在“重构学习·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校长传媒获原创作者李一格授权发布。


今天我讲的是关于这个大的主题,是未来的重构学习,我关心的一个词,叫“思维”。


十年前,两条鱼


十年前,2005年的时候是我第一次来深圳,当时我和我的父母在一家朋友的招待下,体验了一个出海打渔的过程,这个体验非常的美妙,但是我发现这些所有过程的点滴都不是非常的吸引我,最开心的还是最后那个捕鱼人递给我两只巨大的鱼,我觉得好开心啊,我手里有两条大鱼。



来之前我特意找到这张照片,觉得它可以成为十年后的今天我演讲的主题,就是“鱼”还是“渔”。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点讽刺的是,这句话算是谚语,却被网上不少介绍说是出自《道德经》,而且更多地出现在道德经注解这类书里,通常被这么解读,就是给一条鱼,不如给人一个捕鱼的方法,教别人知识不如教别人传授知识的路径和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这句话太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的老师很避讳说自己是在授鱼,好象不是一个高级的教育。相反地,老师们告诉大家,我们所学的都是思维。

在小学,同学们轮流做值日,老师可能说“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让做值日这事儿充满了个人教育和集体荣誉感;初中学数学老师教了三种解题方案,他可能说这是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高中的化学课你背了好多化学方程式,老师可能说这里面有思想,你配平的时候要讲究规律和策略……


我想这一切都有可能非常正确,但所谓的“思维”通常被排在学习环节的后端,也就是回顾学习时需要总结得高级和高潮,更要紧的是思维像是附着在记忆和学习之物上的意义,它混杂着技巧和捷径。


再说大学。在今天,世界性和国家性的优质大学大多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想了想,还是quality这个词更有代表性,因为不同学校的组词不一样,思维习惯、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批判性或创新性等各种思维。


举两个例子,2014年北大的本科生教学手册中出现了26次“思维”这个词,几乎在每个院系的培养目标和核心标准中都有所提及。再比如耶鲁大学,明确地提到培养学生去批判性地和自主地思考。但“思维”这个词也就仅仅被提到这里了。



最要紧的问题是,大学对“思维”在哪和如何具体教授思维从不也无法展开详细、清晰的介绍,这时的思维品质成为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中很虚很空的存在,也成为评价体系里最灵活机动甚至随心所欲的部分,以至于学生和老师都无法清晰的说出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对思维这件事情有怎样的体验。


我想,我们的教育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教授所倡导的“思维”时有两个症状:后置与间断;抽象与宽泛。后置和间断,是指“思维”培养没有被有逻辑地贯穿在学习过程当中,抽象与宽泛,就是教学内容里“思维”并没有具体结合在学习体验的细节里。


鱼是具体的可深入交互的学习对象


今天我要想与大家讨论一件事,在思维品质的锤炼中,要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在对这句话的再解读中,“鱼”是具体的可深入交互的学习对象,“渔”是过于深潜的关于思维的方法论。



||Pixar,思维的孵化器


20年前的这一周,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使用电脑动画技术制作的动画长篇上映并获得了全球3亿5千万票房,这就是《玩具总动员》,也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第一部公映作品。从此,我们看到了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怪兽大学这些一部接着一部的经典。


皮克斯工作室凝聚了世界上对动画最有热情、想象力的各行各业的人,开发、应用着尖端技术,追求艺术的极致。最让我受触动的,是这个公司和员工所遵循的逻辑,和不断突破思维框架束缚而创造价值的能力。


故事是Pixar的核心。因为故事,他们开发了制作流程,比如灵感——大纲——绘图——视觉——配音——建模——制作——特效等等。他们严格拒绝购买外部创意,遵循有皮克斯精神的原创性。为了传递故事,他们的每一部电影都折射出人文性和哲学性;为了表达故事,他们在最初就自主研发了当时最好的图像渲染器RenderMan。皮克斯把创造故事作为驱动,动画做媒介,给外部创造价值和愉悦的同时在内部也帮助员工塑造更好的思维品质。在一个采访中,Pixar一名员工阿德里安·莫利纳说来皮克斯就像读硕士一样。这指的不仅仅是Pixar内部的皮克斯大学为员工提供各种公开课和培训,更多的是在整个团队构思一个故事进而制作一部动画的过程中所潜移默化学到的一切和受到的影响。

如果大家有机会查查资料、更多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你会知道他们的工作场所像是娱乐场可以任性玩耍、解放自我,他们为了一幕镜头可以在黑屋子里充分讨论,他们的不同工种要时刻学习彼此的技术以默契合作……一个了不起的公司(学校也一样),从不说我要灌输给员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达到某种效果,相反,我觉得Pixar最主张避免的大概就是思维方式。这个工作室和他的员工证明了一件事:人的思维品质的不断升级要靠打造事物和追求目标的具体经验累积。Pixar的动画专家经由Pixar而成为更厉害的大师,就在于团队打造一部部动画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技术和艺术性上层层完善。创始人Randy曾说:“Pixar向大家提供一起失败,再一起从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



||科幻的价值在于写科幻


说完了动画,我想提提科幻。上周我去看了电影《火星救援》,在场的有多少人看了?看来还有不少。是的,主人公一个人被困在了火星上,他最终通过层层办法完成了巨大挑战返回地球。我惊讶于情节中的真实感,惊讶于那个宇航员运用上天入地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故事的作者安迪·威尔自己说,这个故事就是一道超长的数学题。他自己花大量精力去攻克每一环节的计算和解决方案,这当中暂且不说知识面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又或植物学等等,光看逻辑的衔接和想象的真实就很让人着迷。作者安迪下了大量功夫,不仅是深入与宇航员对话、自己做精算,还做软件去模拟环境实验。


到这里我就不多剧透了,安迪·威尔是一个例子。科幻大师是最具思维强度的一个群体,建构秩序、在虚幻中充实有力的细节,还要用平凡语言来联结这个世界和市场。如果说皮克斯是一个孵化思维的场所,那对于科幻作者来说,他们对自己思维的探索和升华就是个体行为。刘慈欣有一次说道,从小时候开始,他就渐渐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其他小伙伴不太一样,“别人的形象化思维有一个尺度,但对我来说,多大的宏观,我都能把它形象化。”


无论是《三体》里体现出的形象的宏大世界,还是安迪威尔笔下生动的细微步骤,都像镜子一样照出他们闪光的思维。在我这个科幻的门外汉看来,科幻的精髓不在于科或者幻,而在于写科幻,“写”这件具体和琐碎的事就像织毛衣一样帮助组织起科幻大师脑中的思维的网,接着赋予思维视觉化的动感和生命。写作成为科幻高于科学和幻想的属性。


我要思维,不要方式


我举了动画和科幻为例,因为我想,他们是科学与艺术、创意与技术的融合,那些大师的想象力、逻辑性等等思维质量的不同分支汇聚在一起,创造着新世界。在皮克斯,你看到一个机构成为人思维的孵化器,那里的人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来突破和创新。在安迪·威尔或是刘慈欣身上,你看到科幻作者最辛勤的工作在于用文字连接秩序,他们的思维训练与写作相辅相成。最重要的一点是,世界上没有思维方式这件事,一旦有,那思维就马上变成了延续过去时的工具和管道,然而在这两个例子中,他们创造从无到有的事物、世界,同样需要一种从未被定义的思维。


说回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当我们大声说着培养思维能力的时候,其实要多看看多学学这个世界上真正塑造思维品质的不同领域和个人,他们正是把教育延续到人的职业成长和终身学习上,用实在、具体的创造的方式,他们给人以鱼,而不是渔。


我想用这两个例子和老师们分享,培养和塑造学生思维可以借鉴教育系统之外的环境。我希望我所受的教育还给我知识,还给我事物,还给我挑战,还给我动手动脑的机会,让我自己去展开思维、选择思维的路径并去创造价值。思维有形体、有组织、有情绪,而这些只有在活起来的学习场景和让人身心投入的事物中才能呈现。


总有人问小孩子为什么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不一样的思维?不要总是告诉我们,小孩子是一张白纸所以有无限可能性。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孩子时时刻刻有成果、有收获、有具象的完成。而今天的学生所有的作品和成果很大程度是论文、是考试卷子、是毕业证书。学习的过程并没有伴随着一份获得的过程。我期待老师们给学生一条大鱼,这条大鱼是难题、是挑战,并用“鱼”最本质的魅力去吸引和塑造人的思维。


两种具体的思维培养实践


在我演讲的最后,我希望与在座教育界的前辈分享我现在所在的两个教育系统中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实践,他们没有主张教授方式,而是提供了让思维具象、流动的学习空间和内容。我现在所就读的大学Minerva以及担任驻校导师的清华创客空间iCenter的一些想法。


对于培养思维,Minerva的做法是让思维的内容具体化,并且长期有意识地在生活和学业的各个角度去应用和训练。Minerva第一年只有四门基石课程:复杂系统、实证分析、多元模式沟通和形式分析。让不同的学科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分成这四类去教授Habits of Mind and Foundational Concepts。这里我拿出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肢体语言我们不说自明,传递信息和感情,是沟通的重要的组成。但是正是这样快被忽略被认为是常识的知识,Minerva把它列为多元模式沟通中的一条思维习惯,还有具体的例子和应用来说明。同时我们课上课下、写作或是参与活动中都要尽可能有意识地运用这条思维习惯。目前Minerva大学组织了一百一十多条思维习惯,每一条都有清晰的表述,有具体的课程和对应的活动,同时评分系统中学生的分数要依据运用思维习惯的数量和质量。


所以从这个角度,Minerva可被借鉴的是把培养口号变成学习内容,特别是一条一条很具体的HC(Habits of Mind)。


很荣幸上个月被清华大学iCenter聘为创客导师。iCenter是要做世界上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成为服务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的平台。不但有丰富的机械和数字处理工具,还有很大的空间和辅助功能去发挥创造。图中是全球创客空间的发起人Mitch Altman在清华的演讲,他提到创客空间的作用是多元的,特别是社群的作用,可以让一群人有机会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客教育是我们熟知的一种learning by doing的模式。我想它尤其适合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被充分讨论和采纳,它对思维训练最核心的点就在于“无组织无纪律”,需要让创客真正地疯狂起来,敢想敢做。有可能下一个谷歌就不是诞生在租来的车库里,而是校园的创客空间里。


我可以分享的这两个机构的经验还是回到了最初的主题,他们给学生的“鱼”是具体的可深入交互的学习对象,一个是具体的可应用的思维线索,一个是可动手操作的实际挑战。


||行动与创造是思维存在的理由


学校一直在说培养思维方式,要授人以渔。可是我相信,很少学生或是教师能清晰地说“渔”究竟是什么。学校阶段的思维养成只是人一生塑形的开始,我们将在不断尝试、重复、失败、甚至破碎的过程中体会我们身心最内部的思维,我们只能浅尝辄止地发现思维的神奇,但更多需要依靠神秘的它去帮助我们创造价值。所以,我觉得学校可以简单地做两件事情:1,不断引入和拓展学生眼中的世界并不断与手中具体的知识、事物或是挑战形成相互琢磨、促进的关系。2,不断成就学生的发现和好奇,并不过多限制我们探索的方式。


十年后的今天,我很想对那个照片里拎着两条大鱼的自己说:我希望你在创造的同时享受奇妙的思维过程,我希望让你开心地抱着你的大鱼,去选择适合自己捕鱼的方式,我希望你未来有一天可以摆脱方式的束缚,自由自在地享用并与更多人共享这条鱼或是世界上任何的鲜美之物。


感谢在座的所有前辈听我的所思所想,大家为了“未来”的主题而来,也将一起走向未来。深圳的今天是一个国际化的创客之都,但深圳的第一天却从平凡美好的小渔村开始。这座城市本身的成长向我们说明,只有创造才有价值,只有行动才有未来,而行动和创造正是思维存在的理由。


谢谢大家!

延伸阅读:

智慧的五个层次

校园在哪里?

教育的九大定律

教育呼唤批判性思维

犹太人的神思维!(值得学习)

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

如何用数学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100 30518 100 30518 0 0 5511 0 0:00:05 0:00:05 --:--:-- 6212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