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振村:为什么中小学12年纪律教育没有培养出高素质公民

2017-08-04 李振村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当代教育家-ID:ddjyj1 ”

当代教育家是中国第一本高端教育人物杂志。在这里,发现教育,发现教育家。


【李振村专栏】

为什么中小学12年纪律教育没有培养出高素质公民

文 | 李振村

1

有一个现象,一直困扰着我:我国中小学纪律教育的强度和深度在世界范围内大概也是数得着的。走进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园,目光所及无不秩序井然。课内课外,各种活动,看上去孩子们似乎都很遵守纪律。课间操、运动会上,从几百学生到几千学生,都能做到阵列绝对严整,动作高度一致——很多校长都以此为荣为傲,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就时常看到校长们上传的比受检阅部队还要整齐的学生队列。


可是,这些在校园里如此遵守纪律的学生,成为社会上的公民以后,却变成了世界上最不守秩序的群体之一: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凡是有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几乎不可避免地就有拥挤、争抢、喧哗。


心理学家说,一个行为重复21次就可以形成习惯。从小学到高中,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接受排队等纪律训练几千次应该有了吧?为什么几千次的重复训练并没有让学生养成守纪律的习惯?


有位校长告诉我,他们学校每天都安排学生轮流执勤,执勤学生带着执勤标识,拿着小本子满校园转悠,发现违规违纪现象立马记录,对违纪学生所在班级进行扣分。校长说,这种管理事半功倍,因为班主任都害怕扣分,所以班主任们就想出了各种严厉措施约束自己班级的学生。


这位校长的话,道出了当下我国中小学校园里秩序井然的“真相”:那是“高压”之下形成的假象!高压建立了一种看不见的恐惧氛围,在这种恐惧里,孩子们会小心翼翼,避免触雷。但内在的秩序感和教养却并没有因为这种高压而形成。就像一些独裁国家独裁期间看上去一片祥和,而一旦独裁的盖子被揭开立马陷入动荡一样,“高压”一旦解除——比如毕业走向社会,进入“常压”环境,学生很快就“原形毕露”。


2


问题还不仅仅在“高压”教育,目前学校的一些礼仪教育甚至根本就是无用的。比如在所有小学都能见到的少先队礼,北京玉泉小学高峰校长就表达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观点:在校园里让孩子们行少先队队礼并不合宜。其一,少先队礼是少先队组织的礼仪,这种组织礼仪怎么能成为校园常态生活礼仪呢?其二,我们训练学生行了六年的少先队礼,可是到了初中就取消了。这也就意味着六年的训练基本上做了无用功。初中该行什么礼?谁也不知道了。


还有鞠躬,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见了老师或者客人要鞠躬,可是,有哪位老师或者客人认真地给学生鞠躬?很少见到!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行礼一定是相互的,它意味着彼此的尊重和礼貌,即便是师生之间也应如此。当孩子的礼仪行为得不到正向“回应”的时候,这种刻意训练出来的单向度礼仪又岂能延续下去?


归根结底,礼仪是为了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并没有普遍意义上的鞠躬文化,除了特定场合(比如拜师仪式、追悼会等),成人在日常生活里一般很少互相鞠躬。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训练学生鞠躬吗?如果是在日本,那当然要正儿八经、认认真真地训练鞠躬,因为鞠躬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

3


关于12年中小学纪律教育没有培养出高素质公民这一话题,我也曾跟美国著名小学教育家、《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爱斯奎斯探讨过。


雷夫的回答是:中国的情况我不好评价,但是我可以说说我的做法。有一次,我带着我们班级的孩子到林肯纪念堂游学。孩子们都带着笔记本在纪念堂里安静地参观、记录,只有一个男孩在纪念堂里又跑又跳还不时喊叫。服务人员找到我说:”这个学生真给你和你的班级丢脸!“



我把那个孩子喊过来,满脸严肃地对他说:”刚才这位先生说你给我和我们班级丢脸了,你认为是这样吗?“那个男孩不吭声,他大概也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我非常明确地告诉他:”在这个纪念堂里,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这样乱跑乱叫,丢人的是你自己,所有人都看到了你是一个多么没有教养的孩子。但是没有人会认为我缺少教养。“听完这话,孩子满脸通红,接下来就乖乖地参观了。


听了雷夫的这番话,我恍然顿悟:雷夫是让每个孩子意识到要对自己负责任而不仅仅是对集体负责!如果每个人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那么整个集体的面貌就会从根本上改变。而我们几十年的做法恰恰相反:我们一直强调个人要对集体负责、个人荣辱与集体荣辱息息相关。当集体不存在了,或者我们离开集体了,我们还需要对它负责吗?于是,才有了这样的中国特色的双重人格现象:在班级是个好孩子,在家是个小霸王;在学校乖顺守纪律,出了校门为所欲为。


4


有了这些思考,当我2012年创办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时候,围绕上述问题我和老师们进行了很多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尽可能地实施与社会生活“等压”的、常态的纪律教育,要把力气更多地下在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秩序感上;要让每个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而不仅仅是为集体负责;不要急于建立秩序,要通过流程梳理,让孩子们慢慢养成良好的、能够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


基于这样的思考,当年在亦庄实小,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不必像士兵一样排成严整的队列,能够不争不抢、有序行走就可以了。集体聚会,我们也不要求孩子一定站或坐得横平竖直,大致整齐即可。孩子们在校园里见了老师或者客人,能够微笑致意、挥手问好也就可以了,不必鞠躬或者行少先队礼——当然,在少先队活动中,孩子们是必须根据要求行少先队礼的。


在这种与社会对公民要求相差无几的“等压”教育状态下,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精神状态自然舒展,脸上的笑容真诚灿烂。


其实,“等压”教育是与基础教育的性质相吻合的: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公民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承担培养圣人的任务。既然是公民教育,那我们的责任就是奠基,就是保底,让孩子们能够养成基本的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至于学生中的佼佼者,将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各界精英或者道德楷模,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非中小学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了。

延伸阅读: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公德教育”

教育:要走心,莫走秀

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不是高考,而是四、五年级!

先抓习惯、再谈成绩,老师家长必读!

几张图告诉你,孩子最容易模仿你这12个坏习惯

孩子的每一个坏习惯背后,是你没看到的需求

孩子一生养不出这几个好习惯,真的很难出色!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