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说“最应该接受教育的是父母”?

2018-04-25 富晓红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富晓红专栏】

为何说“最应该接受教育的是父母”?

原创作者|富晓红(国家级形体教练,从事形体教学23年,一直特别注重教育教学,少儿心理咨询师)


我想我比大部分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就在幼儿园度过,之后的二十多年至今在职业学校教学。


在职业学校教学的过程中,每天面对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行为习惯有些偏差的,如: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做事三分钟热度,想得多做得少,充满敌意,没有主见、爱盲从等各种问题。


1、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


我曾经问一位经常迟到的学生:“你就不能做到准时到校?”学生充满委屈地回答我:“老师,我已经很努力了,你看我以前天天迟到,现在进步到一个星期迟到两次,你要看到我的进步。”学生说得振振有词,好像理亏的是我。


我问那些上课从来不认真听讲,考试只想作弊的学生:“你就不想多学点知识?”学生回答:“想有什么用?学不进呀!我不是学习的料。”


“那你有没有想过将来去做什么?用什么养活自己?”“不想。”


女孩,在我认为都是脸皮很薄是要努力的,但是中职学校的女孩大部分都是停留在追星,谈恋爱,玩游戏中。她们逃避现实,把自己要么扔进恋爱中,要么追星幻想着有一天能遇上霸道总裁从此过上公主般的生活,要么索性和男孩一样沉迷于游戏。


当然也有非常不错的孩子,但真的为数不多,凤毛麟角。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觉得中职学校的学生为何心肠这么硬,这么冷,再多的爱和真诚似乎也感化不了他们?


自八年前开始学习心理学才深深明白真相: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为人处世,甚至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雏形在孩子童年时代已基本成形。


任何人若是发生心理问题,如果要治疗都要追溯到他(她)的童年。有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很多问题都是在童年时造成或埋下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童年时代起就形成的性格。


就如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说:“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孩子初中毕业的年龄是在16、17 岁,这个年龄的孩子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基本已经定型,所以要纠正或改变非常艰难(但可以改变)。


这也证明了为何生下来一直由祖辈带领到了上学开始才由其父母带领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影响其一生,亲子关系也会出现无法弥补的遗憾。


2、教育才是决定孩子成绩的关键


人的智商是成正态分布的,百分之二的人是天才,百分之二的人是弱智,百分之九十六的人智商都相差不多。


职业学校的学生智商绝大部分都是属于百分之九十六的范畴,而那些重点高中的学生智商也绝大部分都是属于百分之九十六范畴里面的。那学习成绩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


罗森塔尔效应给出了答案:随机抽样学生后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是最具天才的孩子,结果半年后学生就会发展的最快,远远超过其他学生。


为何?究竟是何原因?因为老师得到了心理暗示,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孩子。孩子会在老师的鼓励、期望和暗示下真的以为自己是天才,便激发她(他)像老师期望的那样迅速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老师对学生寄予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


但罗森塔尔效应并不是在任何年龄都会发生这么明显的效果,而是发现在一二年级的学生中效果更明显,因为孩子越小,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越受老师(和父母)的影响。


当孩子慢慢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那么老师(和父母)对他的影响就会减少。


3、品行是决定孩子一切的核心


我从事教学二十多年,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发现,其实我们的很多家长真的自己都还像个孩子,连最基本的礼貌都没有,却要求孩子见人要打招呼;自己说话粗暴野蛮,却要求孩子要说话温文尔雅;自己在家只管玩游戏看手机,却要求孩子读书成绩优异;自己做事三分钟热度,说话从来不算数,却要求孩子上课专心听讲,回家认真做作业......怎么可能?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甚至有些家长在家里随意批评诋毁老师,学生一旦对老师失去信任,那么权威随之散去,又何来的管教?最终受害的其实也是孩子。


说到这里家长立马会反驳,说以前的父母目不识丁,孩子照样考清华北大。这话一点不错,父母可以目不识丁,但父母的品行一定是高尚的。因为品行才是决定孩子一切的核心。


前面有个新闻讲到一位开长途汽车的父亲,暑假里带着高中的儿子一起出车,这位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儿子上了一节生动的人生课:在出车的过程中,车胎破裂,这位父亲在高温下趴在车下换胎,如此艰辛的生活画面给了儿子一个非常深刻的触动,他见到了父亲的艰辛和不易,也亲历了父亲面对生活的乐观和积极,让他更加尊重父亲,并发誓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读书的机会,将来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我们可以物质生活不优越,但我们的精神生活一定是丰满的;我们可以贫穷,但我们的人格一定是高尚的。那么这样的父母一定会养育一位优秀的孩子,不管他在哪个领域一定会有所成就。


4、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们现在的很多父母都非常焦虑,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舍得花昂贵的钱送孩子去私立幼儿园,读各种学前培训班,报各种艺术课程,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恰恰忘了我们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现在大部分父母,只停留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但很少有精神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考试成绩,如果成绩优异便觉得自己教育有方,孩子优秀。其实成绩只是一项能力,还有很多其他的能力:如社交能力,运动能力,沟通能力,音乐能力,等等等等。成绩并不能一好遮百丑。


人民日报曾写过一篇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而当今中国,父母的教育严重缺失。很多父母觉得我花了钱,把孩子往学校一送,一切都是学校的责任,孩子有问题了,就向学校兴师问罪,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家里造成的。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不知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孩子在快速地成长,而我们的父母却依然停留在陈旧的观念上:世上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我们的父母眼界有多高,见识有多广,我们孩子的起跑线就有多高多远;加上人品好,肯吃苦,有勇气,有毅力,365行,行行出状元。


5、好妈妈胜过好教师


大家一定记得奥运会游泳奖牌最多的得主迈克尔.菲尔普斯,他是一位ad患者,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多动症: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易由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但哪一项也完不成;患儿身体活动过度、控制不佳,粗心大意,易出事故,同时伴有认知、运动或语言发育的延迟。


菲尔普斯能有今天的成绩最感谢的是他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位教师,发现了他的特质,扬长避短,送他去体校锻炼。第二位是他的教练,他的教练同时是位心理咨询师,发现了菲尔普斯的特质,培育了他,是至今为止奥运会奖牌最多的得主:22枚奖牌。


心理学上说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改变一点点,孩子就会改变很多。父母接受“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的教育培训势在必行,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必须接受教育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持证上岗。

(本文为富晓红老师原创投稿)

延伸阅读:

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

合格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的四样东西!

10个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最新研究成果

“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重要一万倍!”

一张图道出千万家庭教育的真谛

11种错误教育方式 毁掉孩子的一生

残忍但诚实的忠告:你自己就是小孩的起跑线

“闹心”的孩子如何养育?

一个快乐的妈妈,对孩子有多重要?

这组真实的亲子漫画,无数爸妈看到第一张就果断转了

教育孩子36计,快收藏学习!

有个校长被学生踢了一脚,可他说了一句话谁都没想到

改变教育,从家长做起!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