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红育儿知识那么多,中学就得开始学习如何做父母?

储舒婷 校长传媒 2021-09-22

来源|文汇教育


中国公安大学知名教授李玫瑾的育儿讲座一直备受追捧,但是近来,她却成为网友议论的热点,不少儿童心理学者并不认同她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对孩子“恩威并施”“立规矩”,更有人直言,这样的教育方法没有爱心,是把教育小孩当“驯兽”。


爱孩子,是让他自由生长,还是给他画线,进行“训练”?不少学者反对把教养重点放在“规训”,不能把教育过程简化成简单粗暴的技术方法;也有专家认为,如果把尊重孩子作为大原则,具体教养方式上适当使用行为主义的方式无可厚非。



近日在上海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成立仪式上,李玫瑾分享了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并接受了提问,她说:“网上的育儿知识泛滥,其中不少网红的育儿知识,都是断章取义、为吸引眼球而‘制造’出来的。我的育儿观点,也常常被片面地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应该从育人的角度,系统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从心开始,读懂孩子。”她甚至认为,初高中就得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论。





01

孩子可以当作小动物看待吗


行为主义的教养方式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操作具体且确实实践效果显著。但是,家长不能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把孩子当成小白鼠,要以尊重孩子为大原则。


李玫瑾作为网红家庭教育专家之一,有着众多拥趸,但质疑她的声音从未消失。对此,她接受提问时称,网上流传的有些她的家庭教育的言论片段,缺乏上下文的联系,所以造成了认知偏差。“像我讲的‘约束和自律’等观念也被很多人曲解”,但李玫瑾坚持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要恩威并施。她更是直言,人小的时候就是小动物。她说:“没有一种一统天下的教育理论,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适当使用行为主义方式没什么不妥。”


针对李玫瑾的这一说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宋永宁说:“行为主义的教养方式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操作具体且确实实践效果显著。但是,家长不能用居高临下的态度把孩子当成小白鼠,要以尊重孩子为大原则。”


宋永宁称,李玫瑾的育儿理论就为父母提供了很多具体且可操作的行为模式与养成方式。


比如,她认为,先天遗传的是智力,后天养育的是人格,孩子6岁前,可以通过有意的行为养成性格。比如3岁前要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满足,从3岁半开始则要慢慢开始建立后天的行为模式。5岁上下可以开始“诱惑训练”,让孩子学会克制欲望。家长可以用周末和孩子玩一个吃零食的游戏,规则是把好吃的分成三份,拿出两份,告诉孩子一份是今天的,一份是明天的。如果能忍到明天再吃,奖励就增加一份;如果今天吃完了,那明天就没有了。第一次玩,大多数孩子在第一天就吃完了两份。到了第二天下午拿不出零食了,只能看着眼馋。过一个月再来一次,这回聪明的孩子肯定知道至少要留一口。



虽然行为主义理论为家长提供了育儿的具体方法,但是,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崔丽弦认为,通过奖励或者惩罚来规范孩子的行为,仅仅是终端部分,其背后父母的情感支持才是最重要的。


他说:“现在很多父母总带着具体问题来问育儿专家,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告诉我怎么办’,如果为了迎合他们而把教育简化到技术层面,就过于简单粗暴。家长应该认识到,真正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父母用情感营造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再使用奖惩,包括‘站墙角面壁思过’才能起作用。”而且“立家规”之前,父母和孩子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违反规则后的惩罚要大家都同意才行。



02

学习育儿知识的家长,

要先认识自己


父母的行为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不希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那么父母就不要每天下班回家就一直玩手机,更不要在餐桌上或陪伴孩子写作业时盯着手机不放。


在李玫瑾看来,家庭教育的知识、儿童教育的常识都不能等到成年后才进行,甚至可以提前到初高中。她说:“法律规定22岁就可以结婚,但很多时候,年轻人一路读书,知识学得不少,但是人生的常识却很匮乏,往往还没来得及理解为人父母的意义,就在忙忙碌碌中就成了父母。更有甚者,有些孩子出生后就被扔给了老人。”


所以,无论年轻的父母,还是上了年纪的父母,都需要学习。“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只能尽力弥补,在合适的时间弥补就能回到正常轨道”,李玫瑾认为,孩子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源于养育。


宋永宁则提出,掌握育儿知识只是比较浅层的能力,父母首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来认识、了解自己。他说:“现在相当一部分成年人对自己都不了解,也不知道何为成人世界,他们往往是在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下成为了父母。所以,父母首先要加深对自己情感需求的了解,这样对和孩子互动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时也能防止把自己童年的创伤情结带到孩子身上”。


“父母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他认为,父母的行为必需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不希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那么父母每天下班回家后就不应该一直玩手机,更不要在餐桌上或在陪伴孩子写作业时一直盯着手机不放。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养中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把自己的观念强施于人,这样过于偏执的行为尤其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产生矛盾。他举例道,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不要强迫孩子交流,每天追问“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考试考得怎么样”,那样只会让孩子把心门越关越紧。


还有些家长不管对孩子的成绩还是交友,都在心中设定了目标,常常陷入“都是为你好,为啥不爱听”的死循环。崔丽弦说:“这类家长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总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这与通常理解的溺爱孩子认知相悖。”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用“为什么不高兴?这一刻是怎么想的?”来代替“我需要你怎样怎样”。


03

父母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育儿方式


专家从现实角度为家长支招:一个聪明家长的“招”要多,看自己的孩子究竟“吃”哪一套,在众多的育儿观点中鉴别哪种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家长不能指望靠听几场专家讲座、读几篇育儿文章就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还是要多花时间陪伴,真正俯下身观察孩子的特点。”宋永宁说,“一个聪明家长的‘招’要多,看自己的孩子究竟‘吃’哪一套”,在众多的育儿观点中鉴别哪种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然而,网上纷繁的育儿知识良莠不齐,一般家长即使学历很高,也不像专业的教育研究者,可以从内容和运作方式判断一个理论或方法是否符合教育的基本原则。那么,家长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崔丽弦从现实角度为家长支了“几招”。


第一,要从多个角度调查背景。不论线上线下推荐的教育方法、育儿项目,还是从国外引进的培训课,强调的都是育儿的不同方面,家长要谨慎选择。家长至少要知道这个方法是什么人提出来的?是专业人士吗?实践总结过吗?是否基于多年研究实证,实践效果如何?


第二,“拿来主义”之前先想一想“学不学得会”。现在,很多从国外借鉴或直接引进的方法被奉为圭臬,但文化背景、父母的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家长要先思考能不能做到,很多国外适用的方法在中国“水土不服”。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用“我爱你”、亲吻、拥抱等表达方式,这对西方父母是很容易很自然的,也确实有利于加强亲子关系的连接。但中国父母有时做起来就不太自然,很别扭,反而没有效果。


第三,任何方式都要让孩子感到舒服。无论是在家还是送到专门的教育机构,专注力训练还是沟通训练,都必须是自然、非强迫、无痛苦的过程。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试了几次孩子都表现出反感,那么这种方法就没有用。有用的方式一定是让孩子感到舒服、开心的,人性化和注重情感交流的。

(本文选自“文汇教育”,版权归原创作者储舒婷所有)


延伸阅读:

李玫瑾教授“育儿经”合集

李玫瑾:孩子上学期间必去的“3个地方”,学习不用逼还主动学!

李玫瑾: 怎么养好一个孩子?小时候斗勇, 长大了斗智

家长必读: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育儿之道

李玫瑾教授:总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内心有多苦?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太重要,这8件事家长一定要做(别让自己追悔莫及)

1-12年级学生最佳教育方法汇总,好孩子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1-12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师、家长须知,帮你教好6-18岁的孩子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查看历史消息”轻松阅读更多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