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家长请不要打扰!

2015-10-21 @睿智妈妈 校长传媒

孩子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家长请不要打扰!

文|@睿智妈妈

 

1.孩子在睡觉的时候,请你离开。

家长陪孩子睡觉危害多多。一来大人和孩子挤在一处睡觉,在一个局促的空间内,空气必然变得不那么新鲜,父母肯定会与孩子“争夺”有限的氧气,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二来孩子年纪小,有些时候睡觉不那么沉稳,如果父母在亲昵的时候遭遇孩子醒来,那不仅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而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来孩子如果一直睡在父母身边,就会对父母产生过度的依赖,这会让他们将来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独立性差。所以,父母陪孩子睡觉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2.孩子学习的时候,请你离开。

许多家长习惯孩子学习的时候在一旁“作陪”,以便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辅导,在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纠正,一旦孩子养成家长陪在一旁的学习习惯,他们渐渐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也就在无形当中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权利。

  

3.孩子吃饭的时候,请你离开。

这个“离开”不是让爸爸妈妈不跟孩子同桌吃饭,而是让孩子独立使用餐具,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在他们不想吃的时候,不要拿着餐 具硬喂,不要强迫他们吃不想吃的食物(当然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很多家长都习惯于拿着勺子追着孩子喂饭,这个习惯非常不好,因为这样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 自主思考和选择的能力。

  

4.孩子做家务的时候,请你离开。

很多父母是不舍得孩子做家务的,总觉得让孩子受哪怕是一点点的累都会觉得心里不安。实际上,让孩子适当的做一些家务正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也是让 他们懂得,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家里的主人,他们也需要为这个家庭出一份力。在孩子做家务之前,爸爸妈妈可以适当地给一些建议,但在孩子做的时候, 就不要一直在旁边指手画脚,而应该让他们独立去完成,可以事后做一些简单的评价。而且,如果孩子做的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相信他们是能够完成得很 好的,千万不要小瞧了孩子的能力哦!

  

5.孩子在和朋友玩耍的时候,请你离开。

只要你确认了孩子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游戏,那么就别不错眼珠地盯在一旁,生怕他们会发生跌倒呀,打架呀之类的状况,有家长在一旁管制,会让孩子觉得畏手畏 脚,玩得十分不尽兴。家长们就应该让孩子们尽情挥洒他们蓬勃的性情,不要干涉任何一个他们与社会、与人接触的机会,他们自有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事情你永远不要试图代替。

(本文选自民间智库,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做个“懒”父母 让孩子自己当老师!


1、让孩子翻身“当”老师,爱上“学习”


让孩子“当”老师的目的是什么?考高分,争名次?NO!为什么?因为……有人曾用胡萝卜和兔子来比喻孩子的学习。


伸手把胡萝卜放在兔子面前,兔子不断地往前跑。例如父母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因为这样才能进重点学校,将来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这,是一个境界。


而更好的状况是,没有胡萝卜,兔子也会往前跑。为什么呢?因为这只兔子热爱奔跑!


它觉得在奔跑当中获得很多的成就感,不管胡萝卜或其他外界的诱因存不存在,它都会自动自发地往前跑去。这,则是最佳的学习境界。


所以,让孩子“当”老师的最终目的便是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把学习焦点放在学习的成就感上。如果父母亲能实现这目的,孩子便不会特别注重跟别人比,而是只该跟自己比较,多学了一些知识,自己就有所进步,当然值得高兴。如此一来,孩子可以从获得知识当中,得到很大的满足和成就。这么做,就会培养出热爱奔跑的兔子。并且,通过培养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孩子才能乐在学习而发挥潜力,取得他真正应有的学习水平。


2、让孩子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赏识是教育的真谛,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著名歌剧演唱家恩瑞哥·卡罗素10岁时,他的音乐老师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回到家后,卡罗素很伤心,并向母亲哭诉。那时,他的母亲肯定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后来,卡罗素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他内心充满自豪和信心,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有人来分担快乐,分享成功。所以,父母们不妨找准时机,创设情景,恰当地赏识孩子。


3、增强孩子的自理与独立能力


现下很多家长都有能力并付诸实际行动去辅导孩子作业,时间久了,可能孩子遇到稍难点的题,便而直接向父母求救了。其实,有时候这么做不好。


一位妈妈在博客中写下了这样的教育心得:“教育孩子的过程,让我感触很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我就是太‘认真负责’了,久而久之,孩子把我充当了他学习中的拐杖。有一段时间,一开始学习,就喊妈妈,离开我就不行。现在我再慢慢地放开他,逐渐让孩子丢掉拐杖,增强他的自理能力。”


4、倾听孩子的声音并真诚地作出反应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这点毋庸置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懂这个道理,然而也许你忽略了一些细节,比如倾听后的行为。


妈妈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五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妈妈帮忙。妈妈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等会儿再做,体谅一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妈妈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另外“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美国人类学家的结论是:所有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


5、放下架子,跟孩子“好好说话”


很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和孩子平等交流的前提,他们说话或做事时,很容易不自觉地自带“高高在上”的腔调。于是孩子从学校“受教育”回来,还得继续听从家长的“灌输式教育”,殊不知孩子很讨厌家长的这种教育,于是便很容易“发展”成叛逆的孩子。


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不去努力同孩子交流,可为何成效常不令人满意?答案就是家长并没有真正地同孩子处于平等的交流状态。静下心想一想,平时是用怎样的语调来同自己的朋友交谈的,而对孩子又是怎样说话的,是否居高临下了,生气时是否对孩子叫喊了,渐渐地那叫喊的音量是否变成了你说话时的正常声音了?放下架子,跟孩子“好好说话”有时候比长篇大人们的道理更有效,更能让你和孩子成功交流。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


延伸阅读:

最容易让孩子觉得幸福的5件事

你真的懂得怎么陪孩子吗?

三年能走多远——我这样把平凡孩子送进世界名校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