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课堂里抑制学生独立精神的“三大死穴”

2015-10-29 徐卫 校长传媒

警惕!课堂是这样抑制学生独立精神的

文|徐卫(四川省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不仅没有这种意识,而且课堂中的不少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独立精神的发展。


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来看,拖声集体应答、按教师意图说话、师生单线问答堪称抑制学生独立精神的“三大死穴”。


拖声集体应答


课堂教学一般以师生相互问好开始,教师说“同学们好”,学生拖着声音答“老——师——好——”。这种刻板、套路式的师生问候,让学生进入一种程序化、统一化课堂学习模式。之后,便开始了集体读文本、拖声齐答问题的学习之旅。


传统课堂中,教师关注的是对课堂整体的控制,是如何维护教学秩序,而不是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尊重。虽然这种拖着声音齐答教师问题的现象十分别扭,但是它能使回答的节奏整齐一致,许多教师也就乐于接受、见怪不怪了。


这样的教师没有将课堂当成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园地,只是当作自己坐以布道的“道场”,他们只关注课堂秩序是否如己所愿,而对学生是否在正常讲话视而不管。


如果课堂中从师生问候开始的“拖声集体应答”现象彻底消失,学生无论是个人发言还是集体发声,都会是正常的说话状态;当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充分展示自我,再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协同,而不是让学生抑制自我去迎合班级同步的时候,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精神平等就会真正实现。


按教师意图说话


在课堂中,许多学生早已学会了揣摩教师心理,习惯了按照教师的愿望回答问题。说教师想听的话而不说自己的心里话,这种现象已经成为课堂常态。


一次,听一名教师执教小学品德《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教师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一群小学生路过一个水果摊,学生小东拿走了一串葡萄。然后,教师请一个学生扮小东,请全班同学指出小东犯了什么错误。于是,一个个学生头头是道地对“小东”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说教式“帮助”——


“小东,你不该偷老爷爷的葡萄,老爷爷这么老了还要摆摊,多不容易啊,你这样做对吗?”


“小东,你快改正偷东西的坏习惯,把葡萄给老爷爷送回去吧。”


“小东,你妈妈养育你不是让你去偷东西,而是让你好好学习的,你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吗?”

……


而“小东”则一个劲儿地对帮助他的同学说:“我知道错了,我一定改正,谢谢你们的帮助。”


课堂教学进行得很流畅,然而,同学们的话真正说服“小东”了吗?


同样,有一次听小学语文《守株待兔》一课,教师请学生体会文中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高兴得不得了”的心情,讲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太挤而没有买上车票,白坐了一次车,心里很高兴……”说到“很高兴”的时候,这个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什么,把声音放得很低,而且有点儿吞吞吐吐。教师马上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讨论:“这个同学的做法对吗?”于是,其他学生开始了一轮批评指责教育——

“他的做法是不对的,怎么能白坐公交车不买票呢?”

“他应该感到惭愧才对,怎么能说心里高兴得很呢?”

……

看着教师不住地点头赞许,我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这个被“围攻”的学生以后恐怕再也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了。


其实,教师只需问问那个学生:“为什么你说‘心里很高兴’的时候,一点儿也没有高兴的样子,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呢?”其实,学生已经感觉到这种高兴只是暂时的、表面的,所以不好意思拿来炫耀。


假如教师能再进一步引导:“如果你能在某一天乘公交车的时候,多拿出一元钱放入投币箱里,并告诉司机叔叔,这是之前我上车忘了投的钱,那时,你是不是能体会到一种‘美滋滋’的感觉?”我想,这样的处理,比鼓动一群学生揣摩着教师的心思,以成人化的语言去劝导一个成长中的学生,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有效果吧。


当学生不用再边揣摩教师的心思边说教师想听的话时,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在真实中进行对话,学生才能在真实的思辨中不断反省和提升自己,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师生单线问答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和众多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学,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为,教师与一个学生的问答式对话、教师与一个小组学生的问答式对话、教师与全班学生的问答式对话。在课堂的对话活动中,经常缺少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学生,与另一个学生或另一个小组学生之间进行的交流。即使有这种交流,也往往需要教师在中间进行“搭桥”和“过渡”。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某一个学生回答,教师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然后再提出新问题,或者请其他学生补充。于是,课堂总是呈现这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问题后,其他学生都在望着教师,等待教师评价或提问;


一个学生还在发言时,其他学生就高高举着自己的手,眼睛看的不是发言的同学而是准备提问的教师;


教师总是先重复学生的发言内容,再问其他学生是否认同、有无补充。

总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永远有一个“二传手”的身影,似乎没有教师中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无从做起。


一次,我在给二年级学生上《我们班里的故事多》一课时,我让一个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却望着我说:“我想对他说,他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用手把这个学生的身体转动了一下,让他面对着要对话的同学,告诉他不要用“他”而要用“你”。


然而,被评价的学生并没有反应,傻傻地望着我,直到我问“你听了这位同学的话后,想对他说什么”之后,他才说了一句“谢谢”。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我的引导问题,也可能是学生的习惯问题。长期以来,教师总是要求学生面对教师发言,而没有创设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机会。教师应该重视这样的现象,并找出改变这种现象的教学策略,不能让学生永远只把对话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与教师之间。


在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许多教师都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学习和小组汇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许多时候,小组汇报仍然是一种“师生单线问答”的交流方式,只不过是由一个教师与一个学生的单线问答,变成了一个教师与一个小组的单线问答。于是,小组合作汇报成为“走形式”,上台汇报的组长或代表完全是打着小组的旗号进行个人观点汇报,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再让更多的学生或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与整班学生的“单线问答”也非常常见。比如,教师常常问“好不好”,学生立即齐答“好”,教师问“行不行”,学生立即齐答“行”。这种表现形式最大的特征是从师从众,按照教师的想法说,按照大家的说法说,而且可以对自己的回答不负责任,不带个体感情。正因如此,教师与整班学生的“单线问答”,也必然会出现“拖声集体应答”现象。


如果课堂教学中的拖声集体应答、按教师意图说话、师生单线问答,这“三大死穴”不被化解,甚至教师都对这种状况习以为常,那么,不管“以生为本”的口号喊得有多响亮,不管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多么先进,不管教育教学模式如何翻新,课堂教学都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个体独立精神,难以给予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样的课堂,也不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

(本文选自中国教师报)

延伸阅读:

孩子上课爱走神到底是为什么?

课堂教学中的十大智慧

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差别,课堂上只要看5分钟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