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

2015-11-09 刘爽 校长传媒

为什么对越亲近的人越没耐心?

文|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刘爽


“我知道了,真啰唆”……

“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近日,网上一个帖子列出最让父母伤心的9句话,引发很多年轻人反省。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年轻人至少说过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有人甚至没意识到会让父母伤心。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同一件事,可能对陌生人会彬彬有礼,对亲人(或好友)却任性无礼;同样一句话,对陌生人可以心平气和地讲出来,对亲人(或好友)却变得歇斯底里。面对至亲至爱的人,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话好好说?


“权力”优势

仗着自己被依赖有恃无恐地去伤害

每个人都置身于纷繁的人际关系网中,能否自如地穿梭其中、巧妙将其运用、让其为我所用,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们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察言观色”,懂得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与他人交流,在交际过程中也能彼此施加影响。但回溯我们的经历,我们对那些与我们最亲近的人的态度和关系的维系又投入了多少精力呢?

大连心理咨询师徐扬介绍,生活中,人们总是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人际关系回报,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权力”在这里就形成了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在人际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就是一种“权力”,如果你对对方的依赖比对方对你的少,那么你的权力就大于他。“通俗地来讲,越是关系亲密,比如无限包容我们的父母、深爱我们的伴侣,得罪他们的成本也越低,就算是对他们非常苛刻,他们也不会计较,或者就算是为此生气,也会很快妥协和原谅我们。而对陌生人客气,是基于社会人际规范,在避免不了利害冲突的前提下,没必要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 ”


与赢得一个人的心相比,击垮一个人的精神更容易让人获得权力感,因此很多人会无意识地通过控制和支配亲人来体验自己的权力,却从来不认为这种行为会伤害他们。徐扬表示,有的还会形成言语虐待,与肉体上的伤害相比,这种行为不留痕迹,但带来的痛苦却一点儿也不会少。


预期过高

觉得自己本应该被理解,其实不现实


“相对‘别人’来说,我们往往对亲人更没耐心,更易发火,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亲人应该理解并支持我们。”大连福临心理咨询首席心理咨询师杨光介绍说,一般来说,的确是越亲的人越能相互理解和支持,但亲人毕竟也是“别人”,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能点对点地和我们达成充分理解,这是不现实的。


一旦没得到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你为什么不理解我?别人那样对我也就算了,为什么你也那样对我?”这样越想越生气。“这都是因为我们对亲人期望过高,一旦碰到不顺,更易形成心理落差,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


亲人对我们的期望过高也是导致“发火”的导火索之一,“亲人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我们都觉得必须做到,如果做不到他们就会失望,我们又不能让最亲的人失望,而这无形中就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容易造成本来可能成功的事也做不成,更容易发火。 ”杨光说。


此外,家是我们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在家庭这个能给予人心理安全感的环境里,我们容易变得任性妄为,不顾及亲人感受。“如果亲人进行反击,家庭氛围就会变得越来越糟。 ”


“黄金法则”

“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的想法是不对的


心理学中有一条人际法则是“黄金法则”,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待别人”。也就是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别人。这条法则是不可逆的,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常常反用“黄金法则”,认为“我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我”。


对待亲人时,反用“黄金法则”的人更常见。杨光拿一对情侣举例说:“男生经常对女生说‘我爱你’,如果反用‘黄金法则’,则会要求女方也说‘我爱你’。但如果女生不善于说这种肉麻的话,男生很可能就会生气,甚至怀疑女生是不是不爱他。时间长了,就会陷入纠纷,甚至导致分手。 ”


实际上,每个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说“我爱你”是男生的表达方式,而女生可能更注重行动,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照顾来表达爱意。


最伤父母的九句话


1.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唆!

2.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4.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5.你那一套早过时了!

6.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

7.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8.说了别吃剩菜,怎么老不听?

9.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


意见

如何处理与亲人的关系?


我们分析了对亲人没耐心的原因,那么该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呢?


1.认识到自己对家人的态度很苛刻,是改善和修复关系的第一步。徐扬表示,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对情绪的自控能力,当意识到产生不良和负面情绪时要学会寻找缓解和释放情绪的方法。

2.不要自以为是,要选对与亲人的沟通方法,即多倾听,少诉说。 “不等对方说完就马上开始评判,这是不对的。 ”杨光说,我们应该真正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

3.对待亲人的想法要多支持,少反对。杨光表示,也许你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容易达成目标,但最起码你要给他一次体验的机会。


4.要多参谋,少决策。 “多听亲人的想法,给他多一个选择,多一个参考,而不是当领导者,必须按照我说的做。 ”杨光说,他的人生让他做主。总而言之,善待他人的同时,对自己的家人更要贴心对待,做一个懂分寸、知进退、善感恩的人。


延伸阅读:

为什么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


我们往往对陌生人客客气气、彬彬有礼,对亲近、呵护自己的人却毫无顾忌、任性无礼。很多人对亲人发了脾气,事后很懊恼,可下次还会如此。


究其原因,是亲人的包容让我们太放肆。


假如对领导、同事等外人发脾气,很可能损害彼此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沟通中会有意无意地注意方式方法。而“亲人”是比“外人”更稳固的一种关系,我们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们也不会计较、不会记恨;即使拿他们当出气筒,也能获得宽容、理解、忍耐、体谅。


家庭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在外受了委屈,我们会回家宣泄。在这样一个能给予心理安全感的环境里,我们就容易忘记怎样好好说话,以致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的语言。


除此之外,我们对亲近的人心理预期太高了,认为他们应该支持自己,一旦碰到不顺,就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觉得“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理解”,越想越生气。


当肆意将外人给自己的伤害转移给配偶时,我们没有看到对方默默端来的一杯热茶中包含的关心;当不耐烦地打断父母善意的唠叨时,我们不曾看到老人无言地离开,在屋子里悄悄伤怀。亲人们无怨无悔地承受我们的伤害,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与我们最亲,能用爱包容我们。


按照目前社会情况,有人曾算过一个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概只有几十天到两百多天,与其他亲近的人在一起的宝贵时光也是有限的。


从现在开始,不要把粗暴的态度、不客气的指责留给亲近的人。试着从下面3方面改变自己。


1、换个角度看问题。


人们都希望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站在亲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想想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学会理解他们。假如他们不停唠叨,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们,你已经知道问题所在,让他们相信你能解决好。


2、让亲人把话说完。


气头上往往很难把话说清楚,因此,《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发生争吵,切记免开尊口,让别人把话说完,虚心诚恳地倾听,才能彼此交心,把事情说清楚。”“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风平浪静后再说,可以避免伤了感情。


3、平息怒气方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在自己快要情绪失控前,试着停下来不说话,或者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春秋时的蓝田侯王述曾被人骂上门来。他始终默默面壁而立,直到那人离开,才转身继续办事。心理学家提示: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胸部向前挺直,能有效平息怒气。


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


记住,对亲人让步不丢面子,而是出于爱。

延伸阅读:

“你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一个好母亲,幸福三代人!

自信的母亲更能教育出自信的孩子

这位父亲没救溺水的陌生小孩被谴责,他的一段话让无数父母沉默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