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谨防借责任批评学生
教育思考(24)
教师要谨防借责任批评学生
文|史录选(甘肃泾川丰台张观察小学校长)
中午,我路过一个班级,透过窗户,我看到某某老师正在批评一个学生:“你这东西,真是不可理喻,我起早贪黑为的是把你们的学习成绩提上去,可,你怎么一点责任意识也没有,三道题中只做了两道,懒呀,太懒呀。”
我一边下楼,一边想着某某老师的这段话:“起早贪黑、责任意识、懒”,这些词眼犹如毛毛虫一般地,似乎要穿透我的心坎。我想:某某老师显摆自己“起早贪黑”,不就是让孩子们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全是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可,在显摆的同时,提及到“责任意识”,这是不是对孩子们的要求过了一点?揠苗助长的故事,无人不知,尤其是教师对这则寓言揭示出来的道理,即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坏。由此,我觉得对孩子们提及到的“责任意识”是不是现实版的“揠苗助长”?三道题中只做了两道,凭此说“懒”,假如另外一道,孩子不会做,又作何解释呢?在这种“揠苗助长”的背后,不分青红皂白而乱扣帽子,这是目前教育最错失的事情。
责任,这是一个耀眼的光环,差不多每一个人都会用这个词去保护自己。比如,校长往往会用自我责任去责任教师好好工作,在家里,妻子时不时地会用责任意识教导丈夫要名正做一个好男人,同时又用责任付出一搏得丈夫的理解和同情。单位里,老板和员工之间,总是责任和被责任的关系,一旦维系不了这种关系,员工面临的就是被老板“炒鱿鱼”,由此可以看出,责任并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双层关系,责任蕴含着一种丰富的权力制约,这样看,教师用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学生哪里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责任意识”?
突然,我认知到这样的一种观点,即“教师要谨防借责任教育学生”。
我这样的观点,一定有好多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会站出来反对,甚至认为我在讲梦话。一个人乱猜想本不是个好习惯,但,我这人就喜欢这样做。猜想并非就是不信任对方,一个人之所以取得了另外一个人的猜想,至少说明了这个人不是纯粹的“清白”,或言行或思想多少有些污点,这一点是绝对的肯定。
我列举一下——
一个中学教师对中学生谈及责任,实际这是一种担当,为何不直接对学生说“担当”,这多好啊,担当这个词,通俗易懂,好像一个慈祥的老妈妈,感知到的总是爱抚。
一个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谈及责任,实际这是一种警示,为何不直接对学生说“是或不是”,过于深奥,小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小学生也就不大在意,就凭这一点,引发部分教师的怨恨 “我如此辛苦,还竟然调皮捣蛋,这真是不可救药。”
以上两种情况,教育包含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前者侧重于“教师把责任往学生那边推一推”,后者侧重于“教师把责任稍微往学生那边挪一挪”。推和挪,同样都是位置的移动,但,流露出来的教育因子明显不同——推,包含推卸责任;挪,包含责任试探。不论什么模式,总有一点,教师一旦提及到责任,总会避免不了“让孩子们承担一份子”。
中国的孩子是不是承担责任早了点?责任重于泰山,很有道理。教师如果过早地把一座泰山压在孩子们的身上,时刻喘息不止,这就是中国孩子们的教育现实,比如沉甸甸的书包,繁琐重复的作业,还有枯燥的一行行数字,一旦孩子考试得了100分,父母顿时翘起拇指,说“这孩子有出息。”有出息不就是引申为有责任嘛?正因此,这仨字,犹如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把本该崛起顶点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下子压到山脚枯草缝隙中。教育本该需要的不是责任的产儿,教育要的就是一个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生命,即便异类也很好。责任是眼前利益的代名词,如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成长,从现在开始,就不要乱给孩子扣一个名不副实的帽子,同时贴上责任这样的标签。有人说忒标签是吓唬孩子,可,如今的孩子不是吓唬就可以把事情解决了的。
保护孩子的天性就是教师的第一责任。
责任不适合于对付孩子,责任放到一个成年人的身上,就是一项很好的投资。从一开始不想着回报,这样的付出也是白白付出,有人说“我的付出是不要报酬的。”这是假话,这样的骗人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最没价值的孩子玩意儿。我的责任每一次的都是要有回报的,比如,我的校长这份责任就是把教师带好,然后,让教师带好学生,让孩子回归一种原始的天性,纯属自然的天性,乃是教育真正的所求。再如,一对父母打骂孩子,偶尔的,则就是责任,抚养的责任;如果这种打骂成为常态化,则就不是责任了。总之,我主张借责任说事,最好避免孩子们,我们大人之间说责任,就更有责任味。责任味是个啥?就是我呼气,你吸气,绝不被卡住,让喉管结个泡。
我们搞教育的这些人,专做责任类的节目。有时,把节目演砸了,竟然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啥?一句话,有责任的教师就是有心、用心的教师,慢慢来,让坏孩子变好,让普通的变得更优秀,好,就是一种责任。坏,也是一种责任。似乎,责任没尺度?有,好坏之间相隔一步之遥,如何跨过去,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至于两端的事情,让孩子去做吧。
写于2015年12月22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首发作者的日志)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