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教师成长的航船

2016-01-25 张阿龙 常生龙 校长传媒

写在前面的话

文|常生龙(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现任虹口区政协常委、民进虹口区委主委、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校长传媒专栏作家,出版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这篇书评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局张阿龙(也有一个“龙”字,很有缘分呢)先生在阅读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之后撰写的。他从读书与认识我们的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所撰写的这篇书评,很有见解,先放在我的博客中,和大家一道分享。他也有新浪博客,博名叫“金都九如斋主”,有空的时候,大家不妨到他的“家”中串串门。

 

读书:教师成长的航船

——读常生龙《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文|张阿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局)


与常生龙先生结识源自阅读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一书,当时拜读了常先生为该书所作的序言,对其“让书香充盈生活”的观点深表赞同,继而又读到他为史金霞老师所作《重建师生关系》的序言,为其对师生关系的深刻理解所折服。直到最近收到源创图书胡斌老弟赠送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才对其人其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想说过多溢美之词,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教育局长,其求真务实、创新进取的工作态度和求知若渴、笃学精进的学习精神堪为局长榜样、教师楷模。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常生龙先生的读书实践让我们领会到了读书的益处,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十年磨一剑,500本书的艰难阅读已成为过往,但其结出的硕果却让人艳羡、渴慕和敬佩。在其强大的磁场下,我这块小磁铁被他牢牢吸住。


2015年12月30日,我找到了常生龙先生的新浪博客,逐篇拜读那些充满教育情怀的文字,随常先生的文字思考教育的意义。我冒昧地申请加其为好友,幸运地是,竟然顺利通过了。更没想到的是,常生龙先生是那么平易近人,对于博友的留言他几乎每人必复,互动频繁,他还经常光顾我的“金都九如斋主”博客,与我沟通,予我鼓励。如他在我的《2016年到了,进入40不惑了》下面留言:有了梦想就去追,相信自己,就可以做到。让我深受鼓舞,元旦之夜兴奋难寐。


常生龙先生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表明了一种深刻的阅读观,相比读书是教师的信仰更能体现一种实践精神和自觉乐趣。修行本为佛道用语,但用在教师读书上面颇为合宜。教师正是在多年的教书育人中不断涵养内功、提升修养、实现自我的,如何更好地获得教育人生的成就感,其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修行。

 

一、读书是了解过去的时光通道


今日的教育显得过于嘈杂和凌乱,我们常常在飞速的行走中渐渐迷失在争论不休的语言森林里,而对于争论的理据的考量常常不足,大家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讨论之时,讨论的平台和层级是区别各异的;而有时,我们又急于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于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沉溺于教学之术的寻找,而对教育之道关注不够;有时,我们不屑于看他人的成果,满足于闭门造车,顺其自然,自喜于不成体系、偶尔成功的自我膨胀,这些都让我们与过去失之交臂。过去的教育、过去的学校、过去的教师、过去的学生是怎样的,对我们当下的教育有何启示,正是通过读书获得的,可以说读书就是我们通向过去的时光通道,这条通道能够让我们获得教育的宝贵财富。如作者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著《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悟到要像医生那样做教师,把了解学生放到首位。要像医生了解病人一样,认真做好“望闻问切”,并施以有针对性的治疗,充满热情地期待病人的康复。又如,在杨斌选编的叶圣陶所著《如果我当教师》中,常先生带我们再一次重温了叶老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以及“四育并举”的教育思想。这些闪光的教育经验会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对教育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我们了解教育的前世今生,以古典的情怀关照当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二、读书是把握现在的生命在场


如果说读书是可以带我们通往过去的时光通道,那么,读书仍然可以带我们回归当下,实现把握现在的生命在场。现实世界因我们而存在,学校教育因我们而改变。不因行动的微小而灰心,不因一时无果而气馁,而要主动作为,勇于实践,下大力气去解决教育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实际问题。正如常生龙先生在自序中提到的两件读书的小事一样,印证了读书就是教师把握现在的生命在场。一件是常先生当物理教师时,在一次暑假教师培训中,常先生作为主讲提出了“接受性学习仍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一观点,而与之相反,教研员却以新课标为依据,提出要将探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探究。究竟什么情况下探究引发了常生龙先生的思考,通过阅读房龙的系列作品,常先生顿悟到,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采用与否主要取决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并将思考撰文发表在《物理教师》杂志上,解决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实际问题。另一件事是常生龙先生被提拔为教育局长之后,面对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鼎盛态势,如何避免教育出现滑坡,并出现新的提升,常生龙先生结合阅读《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一书,领悟到“自我系统”与关系的相关性,继而找到了重建师生关系这一新的教育生长点,避免了教育如抛物线一样出现下滑的趋势。由此可见,如能很好地与现实结合、与工作结合、与问题结合,读书就可以释放巨大的能量,促进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而这个过程无疑体现了教师的生命在场,帮助教师实现了人生价值,丰盈了教育人生。

 

三、读书是创造未来的前瞻选择


创造教育的美好未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掌握了知识和科技就可以捷足先登,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走在时代前列。教师们则必须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投身伟大的教育变革。常生龙先生以前卫的眼光,在第五辑“变革即未来”中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均在致力于打造一流教育体制。如芬兰的教育改革号称“芬兰之路”,其多年的PISA成绩名列前茅,日本、新加披、加拿大的教育改革均取得了卓越成效,我国的上海紧紧追赶欧美步伐,实现了基础教育的飞跃。在《如何建设高效、顶尖的教育系统》中,常生龙先生总结出建立高效教育体制的四点经验:把那些最优秀的教育体制作为标杆来学习;教育体制的设计要以提升质量为目标;教育体制的设计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教育体制的设计要以提升教育效能为目标。


二是从时代要求来看,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让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未来社会,这样的变革速度会越来越快,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常先生在《数字时代的创造力》培养中指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三个基本的挑战。挑战之一是要明确教育所要传递的信息;挑战之二是教育的主人公,即教育的基本内容为谁建设;挑战之三是教育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模糊当中,如何支持创造性的教育未来。如何面对挑战,是教育工作者急需面对的课题。


三是从学校改革来看,旨在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学习。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对学习概念的深入理解,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成为学校教育的崭新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常先生体会到要以道德为核心,只有道德目标与有效策略相结合,学校教育改革才能突破;其次,要抓住学校教育改革的三个核心因素:个性化教学、精确化教学和专业学习,此三项必须同时发生作用;最后,要建立起关键学习指导路径,包括学生学习路径、教学循环系统和课堂教学基本形态。


正如常生龙先生所说,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在我看来读书是教师连接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修行之路,读书更是带领教师驶向成长彼岸的航船,而常生龙先生无疑用他十年的不懈坚持和遍览阅读美景的历练成为这艘航船的精神领袖和最美船长。


延伸阅读:

未来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向

文|常生龙(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现任虹口区政协常委、民进虹口区委主委、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校长传媒专栏作家,出版专著《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启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迈向新征程,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发展关键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向,值得我们关注和践行。

 

一、个别化教育


在教学组织形式中,班级授课制依然根深蒂固,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同样的学习内容,被很多学校和教师看作是很自然的事情,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这一方向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同时也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低下。


从2000年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虽说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一理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但十多年的课改实践,还是让很多学校和教师接受并认同了这一理念。这是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从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累积过程,我们很快将迎来转变的拐点,从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集体授课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个别化教育。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许多的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距的,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诊断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帮助学生清晰自身在学科学习上的特点,为他们的定位和选择做好参谋;其次,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给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不同的内容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班级的编排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来重新定义班级;第三,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现自身才华的舞台,而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历程,在相同的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教师尽量减少满堂灌式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讲解,而是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答疑解惑;第四,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同一把尺子,而是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用与之相应的尺子来评判。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没有太大的意义,学生自己在一段学习旅程中的进步情况变得更加重要。

 

二、伦理型教师


从集体授课转向个别化教育,其实质是对“人”的发现与尊重,是对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学习志趣的发现和尊重。其所带来的变化就是学习不再是教师统一安排好让学生按照要求去执行的事情,而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科基础所作出的个性化选择。


学生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如何保障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有效落实,如何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是教师们普遍担心的问题。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无疑是化解这一困惑的最佳途径。这其中教师的伦理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当下的教师培训很多,但绝大多数的培训都局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学科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很少关注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伦理素养。而事实上,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努力,在备课活动中,我们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等的决策过程,处处都体现在道德的思考;在上课过程中,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重点提问学习好的学生,还是重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兼顾到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给他们提出差异性的学习任务,还是从达成教学要求的角度出发提供共同的学习要求,等等,时常会给教师带来道德判断的挑战;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教师的言行总体现着德道的标准,陶行知希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示范”,原因就在于此。


伴随着个别化教育的深入实践,一个更加多元的、更加开放的教育环境也将随之而来,这对教师的教育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一个教师具备伦理知识和素养,他就会用伦理的眼光来审视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的各种问题,会将核心的道德原则与复杂的教育情境“对接”起来,能仔细分别各种教学行为背后细节上的道德意义,会和教育同伴一起构建伦理型的学校文化,从而呵护生活在其中的莘莘学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数字化技术


2015年7月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是世界各国中首部围绕“互联网+”的布局,促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纲领性文件,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也描绘了很好的蓝图,提出了未来十年着力探索的方向:


一是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资源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二是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原来总是强调通过教师流动来促进教育公平,但能够受益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在网络教育的背景下,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的资源。三是鼓励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需求之间能够无缝链接。四是开展学历教育的在线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


要让这样的蓝图变成现实,有几项工作需要着力推进:一是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存储和提取设备、各种信息化终端等,保证道路要通、节点不堵,数据的上传和下达快捷准确;二是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为抓手,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新形态,促进教学流程的重构和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三是在省市级层面建设基于数字教材的教与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降低教师采用数字化方式组织教学的难度;四是构建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评价的新方式,充分利用所积累的大数据,挖掘其内在的意义与价值;五是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培育一支新的专业队伍,包括专注于教育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等领域,帮助学校来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秘密。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入融合,学校的“教辅人员”的结构、作用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上海市虹口区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数字化信息环境建设与学生方式的变革试验”的整体试点区,已经在此方面进行了为期六年的探索,最近又承接了上海市数字教材整体试验区的任务,正在从以上诸方面着力实践,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累经验。


四、全民性阅读


我们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但我们真的能知道未来会怎样吗?在十年之前,我们根本没有想到移动通讯技术会有如此的发展,加上ipad、iphone等智能终端的跟进,彻底改变了人类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新兴职业的出现。今天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之前根本是不存在的。未来的十年,科学技术将会把人类带到怎样的地步,估计很少有人能够做出准确的预测。


如果我们连十年以后的社会发展都很难预测,教育如何面向未来?其实,对教育来说,有两件事情非常关键:一是教给孩子认识世界所必需的符号系统,包括文字及其语法、各种图形和数字符号、公民社会和自然世界所遵循的各种规则,等等。有了这样的符合系统,孩子们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自主进行阅读,查阅各种资料。二是呵护孩子原本就具备的强烈求知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惑时,就会自主地从书籍找寻答案。这实际上就是交给了孩子通向未来的钥匙。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其意义也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全民阅读的氛围会逐渐到来。今天的人们还面对着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数字化所带来的碎片式、浅阅读。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总是批判,要注意碎片式、浅阅读也有有利的一面,要充分利用其速度快、信息量大的优势,提升个体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文化判断力,并把这种阅读和纸质书本的深度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经典的、优秀的作品能更便捷地和被广大民众所知晓。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是两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的表率作用发挥得好,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等的阅读过程中来,全民阅读的品质就会有更好的提升。

 

五、社会化融合


中央在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来指导未来教育的发展也是非常贴切的。


未来的学校,不一定让人一看就是校园。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和社区充分地融为一体,如果你不加留意,基本上不会注意到这里是一所学校。学校里的大多数公共设施如体育场地、图书资料等都是和社区共享的,图书资料中绝大多数是数字版的,通过智能终端就可以方便地查询和阅读。


未来的教育,有越来越多的课程是由社区、专家等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来实施的。每一个在某领域有所专长的人,都有可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成为他们的导师,引导他们在该领域开展探索和研究。未来的课堂教学,有很多是在大自然、在社区、在工厂和企业的作业场所中进行的,永恒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着丰富的课程资源。


未来的学习,在突出个别化学习的同时,更加强调同伴互助。这里的同伴,可以是学校里的同学,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者社会上的贤达人士。针对不同主题的学习,学生组成的互助伙伴可以完全不同,混龄混班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与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主动思考和实践的要素。


未来的学生,更加关注职业启蒙和职业规划。大家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这与人们的智能特征有关。而确定某一职业是否适合自己,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体验。有一位老同志教了一辈子的书,退休之后开始玩摄影,没想到才3年的功夫就获得了一个大奖,让他明白原来摄影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但自己此前一点也不清楚,其原因就是缺乏体验,也缺少职业规划的意识。

 

六、体验式校园


整个社会是学生开展体验的大舞台,但最为基础而舞台依然是在学校。未来的学校,在建设体验式的校园方面将会有一系列新的举措。上海市在基础教育的“十三五”规划中,就对学校未来的硬件设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方案。比如说:

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质,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身心基础。将为有条件的学校扩建游泳池和体育馆,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探索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为有条件的学校扩建学生剧场,以此推动学生艺术活动的深入开展。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这对丰富一个人的精神底色是很有帮助的。长期以来,艺术作为学校的“副科”,被放在了很不起眼的位置上,学生的艺术体验、艺术感受也少的可怜,这是我们必须要纠正的一种教育观念。


大力推动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依据学校的发展特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这是最近这些年上海市教委一直在推进的一项工作,为培育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主观地改变自我和客观地建立知识。一个让人更富有人性,一个让人实事求是。这两者包含着人类的经验、渴望、能够做和所知道的一切。这也正是人的创新素养的内核。


探索改造学校的图书馆。将那些学生经常使用的图书迁移到学生平时上课的教室之中,让学生随时可得这些教育资源,大力拓展数字教育资源,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图书馆主要保存工具类的图书,便于师生查阅。将图书馆的空间释放出来,建设阅读实验室、文字研究实验室等,为学生们深入体验图书的魅力创设空间。

(本文为作者原创,选自pplong的博客,首发《今日教育》2016年第1期)

延伸阅读:

教育未来30年,孩子们面临怎样的职业世界?

2030年的教师什么样?

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不给老师添麻烦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