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恋爱,我真正担心的是什么?| “早恋”是个伪命题
大家好,我是C小阳~
前阵子,C小阳刷到黄多多的热搜,15岁的青春美少女,颜值都溢出了屏幕。
来源:微博@APART_CHINA
由于是“名人”,有些网友就开始操心,聊起了多多是不是早恋了?还翻出了黄磊之前的采访👇
其实黄磊的教育观还蛮开明,他觉得多多如果15岁“早恋”,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对美好的又懵懂的恋爱是给出了支持的态度~
但部分家长和老师遇到“早恋”现象的时候,容易陷入“一刀切”的思维,觉得“早恋”是一个“问题”。
C小阳的后台也经常收到老师和家长的咨询,发现学生/孩子早恋了,到底该怎么做?是当不知道呢?还是摆出强硬的态度?又或者大大方方的和孩子聊天?
今天,针对大家的苦恼,西部阳光基金会青葵花导师计划项目组联合你我伙伴性教育支持平台共同对生活中经常碰见的孩子“早恋”现象进行研究。项目组收集一些来自教师讲述的真实案例,并由你我伙伴的谭雪明进行专业解读。
看完这些案例分析,再面对学生/孩子“早恋”,你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思路~
No.1
案例1:
我带的是六年级,学生年龄都在12岁左右,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两位男女生经常私下调换座位,关系貌似比较亲密,刚开始我觉得没啥,或许是因为他们在一起有需要讨论的问题,或者是在商讨什么事情,但是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甚至有学生给我其他学生写的纸条,开玩笑说:“他喜欢她,她是他的老婆”。
我当时有点吃惊,也有点慌乱,随口就批评了他们几句,现在静下心来想我真是简单粗暴呀,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我没有正确地去引导和帮助。
谭雪明:像案例1里的老师那样,没有与孩子做更多的沟通,基于本能就“随口批评了几句”,结果“自己静下心”后也有些后悔,因为这么做不但没有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恶化,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把早恋当成一个问题,强硬地加以制止,既忽略了人际关系与情感的复杂性,也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容易采取简单粗暴的介入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而另一部分家长和老师,则像案例2的父亲那样,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问题,但一时又不知如何引导,而选择求助专业人士。这是一个比简单粗暴的批评和制止更明智的方式。
No.2
案例2:
有一位初二女同学的爸爸向我求助:某天她在一直活泼好动性格外向的女儿的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诸如表达爱意的话语。签名是女儿的名字。这位爸爸一看到这个小纸条,一下子就紧张了,意识到孩子早恋了。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这个危险地带,成了爸爸的一大心病。为此他来求助心理老师。
谭雪明:那问题来了,对“早恋”现象的专业性处理建议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追根溯源问一个问题:“早恋,真的是一个问题吗?”或者说“要到多大年纪谈恋爱,才不叫早呢?”
其实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逐渐进入青春期后,生发出“爱恋”的情感需要,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种爱恋可能与性冲动有关,也可能只是基于人际交往中互相欣赏、互相认可、互相陪伴的需要,这种情感本身是美好的,当它自然生发而出的时候,就是合适的时候,不存在“早晚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早恋”是个伪命题,恋爱无关早晚,而关乎能力。爱是人自然的本能,但“如何去爱”则是需要引导和练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对所谓“早恋”现象的介入,并不是要去解决“可不可以爱”的问题,而是去引导“如何爱”的问题。
谭雪明:此时,我们就要再问自己一个问题:“面对孩子的恋爱,我真正担心的是什么?”
我们担心的是恋爱这件事本身吗?还是孩子恋爱会导致的后果呢?
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的担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孩子恋爱会影响学习,二是怕发生性行为给孩子造成伤害。问题是:恋爱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吗?恋爱必然会发生性行为吗?恋爱有可能反而激发孩子更积极向上的学习吗?恋爱有可能让孩子学会如何尊重、爱护他人,学会负责任吗?
像案例3里的女生,本来这段恋爱关系,给她以及男朋友带来的都是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正向影响,却因为班主任一刀切的认为“早恋不好”,让她产生了自我怀疑。相信成年人都有体会,情感这件事情并不是说开始就开始、说停下就停下的,这种情感的把控对于青少年而言会变得更加困难。仔细看这个案例会发现,导致她情绪波动、成绩下降的关键原因,并不是这段恋爱关系,而是周围环境对这段关系的负面评价。
No.3
案例3:
有一初三女生和同班一男生关系比较好。女生学习好,男生学习不是太好,但长得很清爽。两人打破同学关系进入异性交往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天他们俩玩真心大冒险,互问有没有喜欢的异性,姓什么,几个字,结果却是心照不宣,点头表白。就这样渐渐走得近了。女孩体育差,男孩天天陪伴着她一起跑步。男孩学习主动性差,女孩天天鼓励他,给他讲题。在一起有快乐也有忧愁。女孩担心自己是不是变坏了,因为班主任说早恋不好,她怕她这样做了会让班主任失望,也担心影响学习考不上心目中的高中。期末成绩不理想,她认为是这层关系影响的,所以她想忘了男孩,但这让她更加痛苦,根本忘不了他,反而更无心思学习。
谭雪明:案例3里女生因为班主任的反对,而感到自责和痛苦,而案例4里来自家长和老师过激和强硬的介入,反而激起了两个孩子的逆反情绪,直接跟家长和老师杠上了。但仔细看案例会发现,两个孩子的恋爱,不但没有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反而在互相带动下都变得更优秀了!而给两个孩子带来弃学危机的,反而是家长和老师的过激反对。
No.4
案例4:
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他们两个同一所小学毕业后,又到了同一个初中班。这两个娃娃学习都好,男生更优秀,家长老师都以他们为荣。可到了七年级第二学期,老师家长们发现这两个孩子早恋了,老师家长们害怕影响孩子的学习,苦口婆心的做了两个娃娃的思想工作,两个娃娃不但不听劝告,关系反而更加亲密了,课间一有空就腻到一起,当同学面拉手,也抚摸对方的脸。现在都快八年级第二学期了,他们两个仍然如胶似漆,老师害怕影响班里其他同学,老师家长商量采取强硬的措施要分开他们,而他们明确表示,如果转学分开他们,就放弃学业。
所以现在的他们也不避讳着老师和家长在一起。而他们两个并没有耽误学业,成绩越来越好,都在全年级最前面,尤其在男生的带动下,女生也更优秀了。2020年年末放学时,学校里召开了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会议,就这件事进行了讨论,是让继续恋爱,还是必须阻止?如果继续恋爱,早早发生性行为是不是对的?但最后未能形成一致处理意见。
谭雪明:这两个案例最重要让我们反思的地方是“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孩子恋爱?”在我们只专注于“阻止”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反而忘了“初心”?我们明明是怕孩子因为恋爱影响了学习或者受到伤害才阻止的,到最后,真正影响孩子学习,真正伤害孩子的,不是恋爱关系,而是我们的反对和强制介入的措施!
实际上,恋爱是一个中性的现象,它既可能让我们分心导致学习下降甚至身心受伤,也可能激发我们的潜能互相陪伴成就更好的彼此。我们不是要跟孩子一刀切地说“不许恋爱”,而是要让孩子学习“在恋爱关系中,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恋爱关系才是健康平衡的”。
谭雪明: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青少年的恋爱,不仅仅是基于一种性吸引,还可能是基于情感的补偿。像案例5中的咨询师,就很敏锐地捕捉到了男孩的需要,这段恋爱于他而言,最宝贵的,是在亲情中缺失掉的部分——关心和理解。
No.5
案例5:
有一初一男孩,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眼睛特有神。一天他来到我的咨询室,对我很认真地说:“老师,我可能早恋了。”我很平静地看着他。对他说:“你喜欢她,是因为你从她那里得到一种关心和理解吗?”他点头说是的。因为这个小男生从两岁时就没有再见过妈妈了。
谭雪明:我们常常容易只看到孩子某个行为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却忽视了这个行为给孩子带去的“好处”和满足的“需要”。在我们急于让孩子停止某种我们眼里的“不良行为”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制止这种行为,而是捕捉孩子在其中真正的需要,用我们认为更安全健康的方式去满足这种需要。当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对过去行为的依赖自然也会下降,结束过去的行为也就没有那么困难和痛苦。
实际上,恋爱关系,或者更广义的亲密关系,也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其中看到潜意识中的自己。案例6和案例7里的男生和女生,遇到了自己心动的人,却感到了自己与对方的差距,感到自己配不上对方。一个选择了暗恋,一个选择了表白;暗恋的在等自己再成长一些,再有力量一些;表白的遭到了拒绝,陷入了巨大的挫折危机,开始自伤。
No.6&7
案例6:
有一初三男生,个子一米八,喜欢打篮球,但学习兴趣不浓,最近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女生。女生学习好,说话少。男生喜欢女生,正是因为对方比自己学习好,长得也漂亮,并且他觉得女生对他很温柔,总会感受到来自女生的关心。但又会因自己学习不好会自卑、泄气,觉得自己有些痴心妄想。但有时又会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女生,会让她有安全感。他没有向女生表白过,但他能意识到女孩是知道他喜欢她。因为班主任都看出来了。
案例7:
有一位初二女生一直暗恋同栋楼的一位初三男生,平时会主动和男生一起说话,并会一起上下学。通过交往发现男生很会关心人,渐渐喜欢上了他。有一天女生鼓足勇气对男生表白,说她喜欢他,想做他的女朋友。结果被男生拒绝,感受到极大的打击,内心难以平静,严重影响学习,开始用刀割手腕,常常想到自杀,睡眠严重不足。后诊断为轻度抑郁。
谭雪明:看到这样的案例,更提醒我们,不要将孩子的恋爱,当成是一个简单二元的问题。所有与亲密关系相关的议题里,都包含了自我认同、情感需要、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丰富的议题,它们复杂地交织着,无法用一个“可以”或者“不可以”来决定。
谭雪明:与其将所谓“早恋”当作洪水猛兽,不如将孩子的恋爱现象,作为一个我们去进一步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各种问题的窗口和机会。
“恋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我们与孩子充分的分享信息、澄清价值、分析利弊、训练技能,让孩子学会如何守护这份本该美好的东西。
这也是全面性教育所强调的,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作出对自己负责任的决定,而我们要做,不是为孩子做决定,而是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拥有作出负责任的决定的能力。
我们关心的不是孩子什么时候恋爱,我们关心的是,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让孩子的每一段恋爱,都是美好无伤害的,让孩子在每段情感中都能学着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案例收集整理来自青葵花导师计划项目组
解读来自你我伙伴性教育支持平台高级项目官员谭雪明
专家简介
谭雪明,你我伙伴性教育支持平台高级项目官员,北京大学社会公益管理硕士,中国计生协青春健康教育国家级师资。
互动有奖
#大家平时是怎么应对学生/孩子的情感问题呢?
在评论里分享你的经历或想法,点赞前3名可以获得西部阳光精美公益周边一份哦~
截止时间:2021年2月28日晚12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