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孩子再熊也不能打
五一劳动节就要到了,伙伴们的心是不是都飞往远方了?但你是否知道,4月30日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日子--国际不打小孩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每年4月30日),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发起的。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
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是古人总结的对待孩子的习惯性做法。但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意识到“打”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好孩子也不是打出来的。
当您的孩子“熊”到无边,让您怒火中烧,忍无可忍时,您会怎么做呢?且慢,请您熄熄火,也许我们的乡村老师可以为您支招。
我学会了陪伴、倾听,
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
@分享者:贵州毕节市赫章县炉元小学梁明明老师
曾经的自己就是标准的熊孩子,不写作业,抄作业等等,为此没少被父母打。
记忆最深的是初一,英语总是考不及格,但总体成绩又在班上前几名。为此,英语老师没少收拾我。
那时候我们学校有个兴趣小组,我在里面吹长号,每次回答不上问题或者英语成绩不好的时候,英语老师总是边掐我的肚皮,边说:“吹吹吹,看你的分数都被吹走了。”
课下我用功地背书、背单词,但面对英语老师的那一刻,头脑一片空白,啥都记不住了,腿还不停地发抖。现在看到学生在我面前背书时发抖的双腿,像极了那时的自己。
梁明明和班上的孩子们
如今面对学生,我学会了陪伴、倾听、换位思考,先处理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雁子(化名)就是我们班上一个典型的学生。
雁子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作业也不写,这也还好,最要命的是她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就是哭。不高兴了哭,饭盒忘记带了也哭,甚至上课时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她还是哭。
和孩子父母沟通发现,雁子从小就这样。5岁的时候仍要妈妈背着,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下雨的早上,路上雁子和哥哥闹了矛盾,走到学校门口就不进去,哥哥拖她也没用,她一屁股就坐在满是泥泞的路上。
梁明明给孩子辅导功课
我用了一切的方法都没能让她走进校门。后来,哥哥进教室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雨中。我走过去捡起丢在一边的伞,为她遮雨,又打电话请她妈妈送来衣服给她。
她家离学校比较远,走路要半个多小时。我就站在雨中默默地陪着她,任由她宣泄着自己的情绪。最后妈妈来了,给她换好衣服,我哄着拉着她的手慢慢朝教室走去,出乎我的意料,她居然没有反抗,跟着我慢慢地走着。
快放学的时候,我站在她的角度,和她分析哥哥哪里做得不对,她应该怎么办。从那以后我发现她和我亲近了不少,有可能是我们共同“患过难”吧。再后来,每当她有类似的问题出现,我先处理她的情绪再处理问题。只要学习有点进步的时候我就全班表扬她,给点小奖励。她的话慢慢多了起来,学习成绩也慢慢起来了。
梁明明和孩子们合影
现在的她总喜欢围着我转,成了我的小帮手。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缺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一个陪着她走进内心深处的人。
非暴力沟通
呵护孩子的心灵
@分享者:甘肃会宁县实验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冉莉琴
家长曾经说给孩子们的话
这些是我们的孩子们真实遭遇的语言暴力,这些伤害性的语言有时比肢体暴力更伤透孩子们的心。
作为一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我观察到一些现象。进入青春期后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相似的内心呼声,那就是:我觉得父母不爱我,我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而这种感受不到爱的外在具体表现就是:父母语言上对他们的伤害。如父母总是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父母好像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不是孩子这个人;孩子怎么做都无法让父母看见、满意、肯定和尊重......
上课中我以语言暴力为话题,让每个学生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伤害性语言写下来,有的学生夸张的说:“老师,我听到的语言暴力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有的学生在写的时候,不由得哭了起来;有的学生写着写着情绪失控,竟然把写的纸张撕得粉碎,怒不可遏眼中有泪。
孩子们写的话(可点击查看大图)
一个班只有极个别学生没有感受到负性语言的伤害。
长期的负性暴力语言会伤害孩子的大脑结构,且不可逆,它会影响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节,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我结合学生上课时拘谨、退缩的表现,在讲述语言暴力危害性并引导学生之间如何良好沟通的同时,也希望家长能够减少暴力语言对孩子的伤害。为此,借助我县家庭教育宣讲活动,我构思了一节《感受父母语言的力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说话开始》宣讲主题课。
冉老师讲座分享
该分享主题涉及四个部分。一、提出问题: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引出消极语言;二、通过实验、觉察、体验感受语言的力量;三、讲述消极语言对人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四、如何正确运用语言与孩子正性沟通。在该主题讲解的体验环节中,我摘取学生课堂中写下的父母及他人说过的伤害性的话,并让角色扮演中的父母及成人将这些话说给扮演孩子的成人。
家长参加讲座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长在说完这些话语后感受到的是愤怒;有的家长被这些话给吓住了,难以启齿,不敢说;有的家长一边说一边难过;有的家长看到、听到、感受到“孩子”的伤心难过时改口道:“我想抱抱你,安慰你。”。当扮演孩子的家长听到来自“父母、成人”的这些令人刺痛的语言时,感受到的是越来越深的难过、伤害、绝望。
在体验分享中,许多父母都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引发了家长对自己育儿行为的反思,并真诚的表达自己要改变这种不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参加讲座
讲座结束后,一位妈妈亲切的拉着我的手说,“你讲得太好了,太对了,其中有一句话就是我对我大宝经常说的。我今天回去一定要赶紧对他说声对不起。像这种讲座应该早开多开。”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坚信“父母改变1%,孩子改进100%。”
打孩子之前,请父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打?打,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揍娃,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只会将问题严重化。理解孩子,学会有效沟通。用沟通替代暴力,用爱填满孩子成长的底色,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爱且自信的孩子。
西部阳光项目地的孩子们
打孩子或许短期管用,但从长远来看呢?对孩子的影响又会怎样?我相信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能找到比打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互动:
你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吗?
你对揍娃是持反对票还是赞成票呢?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共同探讨。
- THE END -
每月16元,支持一名乡村幼儿获得一天优质学前教育课堂!
每月30元,支持山里娃一节优质绘本课堂!
每月52元,支持大山里的孩子拥有一天驻校社工陪伴成长!
每月128元,支持一位乡村教师一年的成长课程。
世界读书日 | 手把手带您开始绘本亲子阅读
从不想上学到每天第一个等开门……
当乡村教育遇到ChatGPT
支持一下,戳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