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不断奔赴的战场
如果亲身体会过防疫工作的辛苦,人们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就容易多一分理解。
华中科技大学的操场上搭起了一个个蓝色帐篷,成箱的样本保存液和一次性采样拭子堆叠在帐篷旁。帐篷外,师生和居民有序地排成纵队,等待核酸检测。帐篷里,医务人员身着白色防护服,戴着N95口罩。熟练地给手部消毒后,他们立刻投入采样。只需数秒钟,他们就可以完成一次单人咽拭子采样。
在反复的采样和消毒间,医务人员快速采足十份样本,将样本保存液整齐地放入试管架中。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核酸检测现场的常态。
医务人员正在采样
在与新冠病毒作战的第三个年头里,华中科技大学按照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部署,在校内操场定期开展大型核酸扩面检测,保证全体师生的安全。
高频次的核酸检测背后,是校医院和志愿者等多方不辞辛劳的坚守。不论晴天还是雨天、白昼还是黑夜、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恪尽职守。
华中科技大学校医院是本次核酸采样的主力军。今年二月下旬,武汉新一轮本土疫情的反弹,增加了校内疫情防控的难度。恰逢学生返校,校医院立刻采取行动,连续三周在操场设置核酸检测点,为全体同学进行核酸检测,并配合学校对部分楼栋进行临时封控。开学季后,校医院继续负责日常面向全体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核酸检测。
每个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的日子,都会让医务人员陷入长达一天的忙碌。早晨6点,核酸检测还未开始,医务人员已经早早到达操场,有条不紊地开始做准备工作。物资组的工作人员撑起帐篷,将散乱的桌椅重新排列整齐,在桌子上摆好样本保存液和一次性采样拭子等医用物资。采样组的医务人员严阵以待:他们将要开启应接不暇、争分夺秒的一天。
7点不到,晨光熹微,蓝色帐篷外已经排起长龙,医务人员们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上万人在等待检测。
忙碌的核酸检测日常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核酸检测的工作并不轻松。医用防护服密不透风,而医务人员需要身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四个半小时,才能轮换一班。四个多小时的工作结束后,防护服里的衣服已然被汗水浸透。武汉的天气不稳定,炙热的阳光裹挟着冰冷的雨,让身着防护服的时光更加难捱。
已经从医三十多年的预防保健科主任倪小玲说:“我们(医务人员)为了减少防疫物资的损耗,一次性防护服在一班内不再穿脱,一般通过不喝水来控制自己不去洗手间。”高温条件下,因为防护服闷热、工作时间久,医务人员中暑晕倒是常有的事。六月以来,为了让他们尽可能舒适一些,学校将下午的核酸检测后调一小时,避开高温时间段,还为他们准备了冰块和风扇降温。
医务人员熟练地进行采样
校医院的医务人员大多经历过2020年武汉封城时的惊心动魄,对核酸检测的辛苦程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不过,虽然医务人员操作更加熟练、核酸检测效率更高,如今的核酸检测与2020年初相比规模更大,校医院仍旧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
校医院一天要提供的检测量高达六万人次,多数医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机械地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采样过程。已工作27年的校医院护理部主任叶志英说:“我们医院连续从2月13号采到3月,基本上三天一次大型采样,还有零星的楼控采样。有时候还有孤寡、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上门采样,也是我们医务人员去。任务很重,但大家都没有抱怨。”
为老人采样的医务人员
今年1月,南一舍因疫情被封控。晚上九点,医务人员被紧急调度到楼下,在寒风中为同学们做核酸检测,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钟。封控和核酸检测完成后,所有医务人员第二天还要“连轴转”,以维持医院的正常诊疗和运转。
当时还处于寒假期间,医务人员们还能兼顾校医院的日常工作和临时封控的工作。开学后,学生们从各地陆续返校,校医院的就医需求倍增,而封控和核酸检测的工作也不能马虎,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大增加。医务科主任杨帆负责大规模核酸检测的组织工作,他坦言:“每逢大型的核酸检测,校医院都要全员出动,但同时楼栋封控工作、校医院的正常运行也需要人手。”
在完成核酸检测工作的同时,医务人员偶尔也会遭遇到师生和居民的不理解。校医院曾在同一天收到两则投诉:一则反映棉签捅得太深,“令人不适”;另一则投诉棉签没有捅到喉咙,“采样不到位”,让医务人员进退两难。高频次的核酸检测令一些师生及社区居民觉得浪费时间,也有人对医务人员坐着进行核酸检测感到不满,认为自己长时间站着排队,医务人员也应该站着。
吴护士说:“大部分居民、同学都是很配合的,但部分人会有怨言。有时候他们会将怨气撒到我们头上,把我们当做出气筒,其实我们只是政策的执行者。”
如果亲身体会过防疫工作的辛苦,人们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就容易多一分理解。志愿者们便是这样一群人。
核酸检测常态化后,校医院的人手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为了维持现场的秩序、更好地引导前来检测的师生和居民,校医院面向符合政策要求与条件的人群招募核酸检测志愿者。虽然难以分担医生专业的检测工作,但志愿者们依旧积极踊跃地投入其中,帮忙登记信息、引导群众,让核酸检测得以顺利进行。
忙碌奔波的志愿者
在本次志愿协助核酸检测前,志愿者队长十七已参与过不少志愿服务。他曾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给老人上门做过核酸采样,也在敬老院里帮老人打扫过卫生。对志愿服务有情结的他,一看到发布的志愿者招募的消息便立刻报名,自愿承担起志愿者队长的重任。
除了日常的信息录入与引导工作,十七还要负责组织协调,代表志愿者与医务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沟通。志愿者经常在信息录入环节出现问题,“有的同学采样了,但是信息没有被录入系统中”,对此,十七形成了一套应对方案:先安抚负责的志愿者,让志愿者不要太自责,同时仔细地了解事件细节,然后再去和医生沟通,最后让当事人补录信息、重做核酸来解决问题。
阿金是一名普通志愿者,已经在西操和校医院参与过五六次志愿活动。她在做核酸时被其他志愿者的礼貌和耐心所吸引,于是报名加入团队中。“做志愿者其实没有想象中容易”,她回忆:“第一次去做志愿者的时候还是二月底三月初,有一天晚上下雨,当时天都黑了。我在那站了两三个小时,一直到十一点多。志愿者人数也不太够,我得在三四个棚子之间跑来跑去,真的蛮累的。”
在工作的志愿者们(受访者供图)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十七和阿金都对医务人员的辛劳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十七的印象中,武汉疫情爆发三年以来,医务人员一直处于随叫随到的状态,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哪怕是凌晨两点接到通知,也要迅速上岗搭帐篷、拿试剂。“采样人员也很辛苦,我给他们端一杯热茶,他们都不敢喝,一方面是摘下面具和口罩不方便,另一方面上卫生间不方便,所以医生只能说:‘你给我倒一杯吧,我暖暖手。’”
“经历过志愿者工作,就会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帐篷外负责引导的志愿者、坐在帐篷里录入信息的志愿者,还有后面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们,他们的工作远比看上去辛苦。当过志愿者的阿金明白,一旦出了突发状况,他们就要帮着想对策。做过志愿者之后再去做核酸时,阿金会想:“我在这里排队做核酸站得很累,但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其实也一样很累。”
志愿者没有工资拿,甚至还要付出本来可以用来休息或娱乐的时间。但阿金和十七从未后悔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帮助到行动不便的、不会使用电子产品的老人,收到他们真挚的感谢时,阿金说自己心里很暖,“很满足、很值得”。
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成就感也是支撑志愿者们工作的重要支柱。虽然做不了像医务人员一样专业的检测工作,但是他们仍为核酸检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志愿者正在登记信息
在核酸检测的现场,志愿者们或耐心引导排队的师生和居民,或在帐篷下认真地录入信息,或与医务人员沟通协调……与医护们一样,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中坚持付出着。
在全国疫情反复的形势下,逐渐平静的武汉再一次紧张起来。本学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已多次开展大型核酸检测,每次检测需要投入三十组以上医务人员、九十余名志愿者。校医院两百多名医生和护士全部参与,二十四小时待命;群众踊跃报名成为志愿者,协助核酸检测工作——医务人员和志愿者并肩合作,携手战疫。
目前,在武汉防疫指挥部的安排下,核酸检测频率由一周两检、两天一检、三天一检转变为五天一检,核酸检测变成了华中大师生和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来说,核酸检测也成为了他们忙碌而紧张的生活的一部分。
终于结束一天工作的“大白”们
打扫现场的医务工作者
已过晌午,太阳渐渐西斜,今天的核酸检测采样终于结束。一辆救护车缓缓驶入操场,带走所有的样本。几个志愿者长舒一口气,边聊天边将固定帐篷用的沙袋堆在一起。医生们脱下防护服,换回白大褂,挪动着因久坐而僵硬的身躯,收起警戒线,打扫着现场。他们匆匆与保安聊了两句,便乘车奔赴另一个战场。
救护车驶入操场
文中十七、阿金均为化名。
文字 | 见习记者 狄瑶佳 刘嘉慧 周文卿
刘家铭
摄影 | 袁思璐 见习记者 裴星宇
美编 | 刘含章
责编 | 见习编辑 郭佩珊
往期热文荐读
毕业季:一段独家限定的青春结语
明日之前,做完未竟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