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记者团

其他

汹涌的春招:10000多名毕业生的求职突围

3月4日,中心操场人头攒动,10000多名毕业生拿着个人简历,在红色帐篷间查看各个单位的招聘信息。2023年“湖北百校联动”春季校园招聘活动启动仪式暨春季首场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活动火热进行。这场活动由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筹备历时近一个月。久违的线下大规模春招活动,受访的工作人员、HR(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毕业生都表示,线下招聘的效果比线上更好。和单场宣讲会相比,本次双选会则规模更大、效率更高。“一方面能够提供大量的岗位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与HR直接面对面沟通,更加便捷高效。”
2023年3月7日
其他

华中大记者团2023春季招新

一切美好的故事,都要从相遇开始。我们想和你一起,奔赴新闻现场,直视浪潮下潜藏的矛盾,在海量信息中守候真相。如果你想加入我们,欢迎扫描下方海报的二维码,填写招新报名表。报名截止时间:3月24日24时海报by易茹涵往期热文荐读就在今天!湖溪门开放二十四节气·雨水
2023年3月6日
其他

就在今天!湖溪门开放

3月3日,学校保卫处在微校园平台发布信息,“位于湖溪河与吹笛路长笛桥交汇处的华中科技大学湖溪门已建成,为方便师生前往东湖绿道、森林公园享受自然,健身休闲,将于3月4日开放此门供行人和自行车同行”。今天上午八点半,已陆续有师生从湖溪门通行,前往门外的东湖与森林公园等景点,感受自然风光。九点半,湖溪门前迎来了第一波“骑行浪潮”,趁着春光明媚,同学们骑向湖溪门外,享受春天的盎然生机。“我们准备去植物园看花。以前想要来这边得走东小门或是光电大楼前的门,再从马鞍山森林公园绕一圈才能到,现在方便多了!以后周末有空都会出来走走!”学生陈青说道。今天,湖溪门外的长笛桥上,许多老年人或是眺望着湖面,或是随意走动晒着太阳。“我们要去喻家湖锻炼锻炼。我觉得这个门应该开通,不仅方便了我们这些校内人员,而且我们校内的溪流连接着喻家湖,这么好的景观就是学校最好的宣传。”一位退休教师说道。在湖溪门前,总能看到带着蹦蹦跳跳的孩子出门踏青的校内居民。在湖溪门未开放前,居民们带着孩子去往森林公园,只能驾车从东北门或东大门出校,再沿着通往森林公园的道路一路直行。而湖溪门开放后,在一定程度上便捷了教职工家庭的出行。“我和家人住在校内,听说湖溪门今天开了,我就带孙子从这里走出去转转。以前都是家人带我们从外面绕圈过来,现在多好!”一位老人说道。在社交平台上,有同学表示自己一年半前就提出过“开放湖溪门”的建议,而解决产权问题后,华中大师生终于得以步行至喻家湖。开放湖溪门后,更多的华中大人走出了校园。他们选择更加多样的户外运动和亲近自然的消遣方式,充实着初春的周末。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从湖溪门出发沿着绿道享受明媚的春光吧文字|陈璟逸摄影|见习记者
2023年3月4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雨水

海报by谭语嫣往期热文荐读二十四节气·立春归途:奔赴那片离心最近的沃土
2023年2月19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立春

王行健往期热文荐读归途:奔赴那片离心最近的沃土写给生活的观影小记
2023年2月4日
其他

归途 :奔赴那片离心最近的沃土

年关将至远在外地的人们纷纷踏上归途回程之路游子们跨越他乡与故土的距离家无论多遥远也会在心中一隅散发温暖一年一度春节将至有人归家也有人记录这场盛大的奔赴待启之待……背上行囊、拎起行李机场和车站里人们等待着启程出发之前回望即将离开的他乡是怎样的光景登机后,他们和朝阳比肩等车时,他们用影子向城市告别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写给生活的观影小记

我们正值花季所见所处即一部青春电影内敛含蓄,和难言的遗憾肆意灿烂,与热切的期盼目之所及定格永恒的年轻当猫猫狗狗开口说话植株绿芽有了喜怒透过动画电影的童真滤镜生命可爱,万物可期平凡或许是始发点却不会是目的地在文艺片的质地下我们用思想的价值点缀非凡的生命生活本就是部纪实电影车水马龙中人生的枝条被生活家们细致地修剪打理文字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 · 小寒

新年献词我们用镜头捕捉色彩,走过2022
2023年1月5日
其他

关注就是力量 | 新年献词

从小寒到冬至,我们陪伴读者们走过了2022年。今天是2023年的第一天,在此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万事顺遂。(点击蓝色文字或图片跳转链接)这一年,变化成了常态。全球风云变幻,俄乌战争爆发、美元强势升值、英国有了第一个深肤色的首相。党的二十大在京召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在时局震荡中一步一步向前铺开。这一年,“死亡”是既无力又常见的词汇。疫情动态里的一串串数字,是一个个生命的离去;民航空难事故再度发生,牵连着132个家庭的命运;白鲟灭绝、“狲思邈”的去世,也让人们将目光投射到更多岌岌可危的物种。在这个大变局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在被时代震动。极端高温下,工厂工人频患热射病,农民面临着绝收、缺水的困境;当补习班成为过去式,“教培时代”的终结让许多家庭探索着新的平衡;当行程码成为历史,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活的重启。在时代的变迁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身处校园,我们仍心系远方,倾听社会中不同的声音。5月份,我们关注医务社工在职业理念和现实困境间的抉择,从个体的故事窥见一条维护社会公正的长路;9月份,我们聚焦手语的教与学,关注社会对听障群体的接纳与关怀;12月份,我们再述环保,唤醒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在7000亩的校园里,我们倾听70年的故事。居民楼里,我们访谈周牧教授,和他一同追忆人生繁华和浩大宿命;校庆帷幕拉开后,我们观看《生命之重》,传承大师留存的荣光;梧桐叶下,我们记录一家三代人跨越64年来到华科大的路途;军训场外,我们定格退伍大学生对军旅生活的赤忱和热爱。过去的一年里,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考研人数达到457万,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个体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走进考研人的世界,倾听他们未知、横跳和不确定的生活;我们关注“制度之墙”下普通人不同的选择:休学、转专业或辅修。他们在不稳定的洪流里,找寻确定性。在算法和流量的裹挟中,我们保持谨慎的思考。“与素颜和解”的微博话题冲上热搜,我们审视容貌刻度尺下半推半就的自己;我们在书中的广袤世界,相信一切人为一切人负责;剧终散场,我们关注《离去》背后的哲思,走向那一片涌动的青绿。屏幕之外,我们捕捉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好。日升日落间,我们追逐光影的浪漫;回眸老城区,我们看见生命的色彩斑斓;漫步老码头,我们走过荒芜与新生。我们坚持客观,但不只旁观。作为记者,我们报道真相的同时,还与采访对象和读者们共鸣,这是我们的理解和支持。五一劳动节的骄阳下,我们在,一束束花收获了可爱的劳动者们的“谢谢”;清明节的时光列车上,我们在,一封封信件是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华科影协的寒冬里,我们在,书写过去那些日子里有关光与影的回忆;“喻心”朋辈辅导团队的行动中,我们在,一位朋辈辅导员在朋友圈说道:“记者团一直在挖掘值得关注的角落”。这些肯定给了我们很大的力量,这意味着我们的行动能给一些人带来温暖和帮助,便已足够珍贵。从1988年至今,记者团已经走过了34年,经历了56届更迭。一代代团员调查、记录、创造,将真实的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今年,记者团35岁了。身处其中的我们愈发感觉到,我团在面临着“中年危机”。周遭的环境在变化,成长的阵痛也随之而来:纸媒衰落、疫情封校、学业和生活的压力都在压榨着成员们投入到记者团的时间。面对危机,我们偶尔也有无力感。“此间”的十年萦绕于耳,老师向我们提起记者团曾经带给每一位读者的巨大撼动,改革是我们摸索着选择的答案。重修业务手册、改良团队架构,加强内部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让记者团度过“中年危机”,可能需要更多届团员的努力。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开启改革的先声。我们坚信关注就是力量,即使面对风浪,也要乘势而起。我们用行动和创造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声音,哪怕微小,也足够有力。2022年10月,记者团微信公众号粉丝量突破1万,这让我们坚信,好内容是会发光的。“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这是我们的使命。作为记者,我们仍需奔走在新闻现场,用双眼去发掘真相,用心去和采访对象共鸣,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将好内容呈现在读者眼前。新的一年,记者团仍然在路上,在每个需要被关注的角落,倾听着需要被放大的声音。文字
2023年1月1日
其他

我们用镜头捕捉色彩,走过2022

色彩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生活也赋予了色彩别样的意义人们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生活中的色彩甚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不同色彩中每年的流行色也在标记着时代的变迁粉红色代表“千禧一代”黄色代表“Z世代”霓虹色代表着赛博朋克回顾2022年我们用相机来捕捉生活中的千万种颜色用心来感受其中的千万种滋味GREEN绿色系四周皆灰只此青绿振翅试与海鸥共舞舟渡舟渡渡不过密密的芦草和民众的生计在浓密的树林中老农如大侠一般前行午后时光泛黄在老人看不见的半张脸上想必复制了孩子开怀的大笑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再述环保:被动摇的和被遗忘的

#制作者说:我重新制作的这张节电主题海报时尝试把电池做成沙漏的形状,从而可以直观地从视觉上反映时间的流逝,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电力的流逝,也有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一度电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制作者说:海报主题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而现代社会普遍采用二维码进行买卖交易,因此我采用红二维码平铺扭曲成豹子的形状,同时模拟豹纹,英文字体扭曲以统一风格,最后一把匕首刺进豹子身体滴下红色的血,血也染红了豹子的身体。#制作者说:空气污染让生活变成了黑白,未来失去了色彩,因此我让雾霾给"Colorful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 · 冬至

徐美琳往期热文荐读在废旧老码头,走过荒芜与新生二十四节气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在废旧老码头,走过荒芜与新生

1937年建成的徐家棚码头曾是粤汉铁路的最后一站从南驶来的火车在这里卸箱再搭乘轮渡过江北向的火车则从对岸来,重装南下江上的轮渡一度成为了连接京汉、粤汉两段铁路的最后一段“轨道”
2022年12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二十四节气 · 大雪

杨熙媛往期热文荐读华科影协在第六个冬天辅修学生,摇摆在跨专业的天平上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华科影协在第六个冬天

11月26日晚上7点半,博士生公寓一楼的博士生之家关上灯,打开投影仪,30多位观众慢慢沉浸到影像的世界中。现任会长骆安澜没想到的是,这可能是2022年影协的最后一场线下放映活动。自11月以来,因疫情防控要求,华中科技大学电影协会(以下简称“影协”)取消了每周在图书馆的放映活动。不久后,仅存的博士生之家电影沙龙活动被投诉为“聚集性活动”。澄清没有违反防疫规定后,影协随即取消了电影沙龙活动。至此,影协坚持了6年的线下放映活动被迫暂停。11月28日,“华科影协”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再见”的通知:“鉴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以及防疫政策,我们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影协放映活动无限期暂停。”荧幕亮起2016年初夏的一个夜晚,东九楼某间教室,一名学生“闯”进课堂,面向几十名同学招募同伴。他的游说激情四射:“生活少不了文学,更缺不了电影。如果说文学是砖,那么电影就是瓦,搭建起我们的精神家园。”三石在公选课上演讲这个戴着鸭舌帽、穿着一身黑衣的男生,是影协的第一代会长三石。当时,校内与电影相关的社团活动仅限于集体前往影院观影,自主放映的机会较少。“当初我们只是想找志同道合的人在华科放电影,毕竟校内方便一些。”三石遇到了和他怀有同样想法的闪闪,二人一拍即合。两人首先想到了一门与电影相关的公选课《影视美学理论基础》。征得任课老师余奇敏同意后,他们直接“闯”进公选课里找同伴。他们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俩人带着一个粗糙的PPT,厚着脸皮去余奇敏老师的公选课上大胆地游说。在满教室昏昏欲睡的人中,执着地阐述着自己的构想,努力寻找和我们眼睛中同样的光。”刚出教室,一则好友申请就蹦了出来——这是影协的第三位初创人杨桑。随后,他们找到在观影活动里认识的同校好友,再拉来身边熟人,便凑成了影协创始成员。他们从零开始,去主校区西边的青年创客空间(下文简称“青创”)和老板谈合作,找图书馆视听室的管理人员签订场地租借协议,这两个放映厅后来成为了影协主要的活动据点。2016年5月6日,“华科影协”公众号发布创刊号和第一场放映通知。以此为起点,周一到周日,每天都会有一部电影准时在华科校园的某个角落播放。放映的影片类型从科幻到爱情,从黑白默剧到彩色有声片……“华科影协”公众号创刊号其中,周六晚上是电影沙龙,放映结束后,影协成员会主持观众交流。闪闪每周最期待的一天就是周六。观众散场后,影协成员会聚在一起去吃宵夜、聊天。此外,影协向光谷部分影院争取了多部院线电影的首映赞助票,作为福利发放;同武汉的民间观影团、放映机构联合举办大学生影展、纪录片影展等。“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上线时,影协举办了包场放映,8天在公众号上发送了6篇推文,还设计了游戏环节和周边礼物。“我们是华中地区几大高校影迷组织之一。”他们这样写。向外连接影协所有活动里,最重要的也最基础的就是日常放映和沙龙活动。来影协看电影,不需要费用,不需要预约,仅有部分活动因场地限制开放了线上报名。6年内,众多主题不同、风格各异的电影在校内流动播放,伴随光影流动成长起来的一批批观众中,有人因此接触到更多元的电影类型,建立了丰富的观影体系。“我所有的观影都来自你们的每周放映,你们的片子实在选的太好了。”维持这种美好的感觉并不容易。场地是社团线下活动的依托,找到合适的场地已然不易,而能够维持场地的长期使用权更是难上加难。第一年,影协拿下了青创和图书馆的场地使用许可,不仅能坚持每天放映,有时甚至能在两个地方同时放映。在高峰期,一周的排片量达到了十余部。而第二年,青创空间管理模式变更,付费租借取代联合放映成为了新的合作模式,一场放映收费两百元。第三年,影协和图书馆重新签订租借合约时,图书馆方提出,视听室面向全校开放,希望减少排片数量,从一周9部缩减至3到4部,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其他组织。为了找到合适的场地,第四代影协会长李莹珂几乎跑遍了整个校园。梧桐语问学中心的放映厅设备先进,影协眼馋许久,但一千元一场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九思书苑二楼阳台也有放映设备,但露天的环境受天气影响大,只能偶尔作为活动场所。在图书馆视听室无法放映期间,她甚至忍痛动用会费在青创空间租借场地。尽管费用高昂,李莹珂认为排片不能中断。“中断的话,我们活动的稳定性会变差,会因此流失一些观众。”李莹珂维持放映活动稳定开展的努力没有白费,影协的活动被更多人看见。博士生工作委员会主席向影协发出合作邀请,提出将博士生之家作为放映场所,希望通过影协的放映丰富博士生之家的文艺活动。由此,影协的沙龙活动地点变更为博士生之家。部分沙龙掠影《分手的决心》放映活动拥有稳定的活动场地,加上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壮大,影协被纳入社团联管辖范围,不再是“野生社团”。2018年,影协挂靠学院由机械学院转为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对影协选片的审核更为严格,如今影协放映的影片必须带有“龙标”(我国电影公映许可证),并在国内流媒体平台上线。同时,社团活动需要经由社团辅导员、指导老师、院团委书记、院副书记、校团委五道审核。这意味着每周排片需要提前3周确定好排片表,给审核留足时间。即使是排片表早早定好,临放映前也可能发生变动。从创立到现在,影协一直在“想放”和“能放”之间寻找平衡。在影协待过4年的乐天,曾经安排过一周主题为“Chinese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辅修学生,摇摆在跨专业的天平上

周六,李可妮却醒得比往常更早,为了备考,她几乎彻夜未眠。李可妮辅修了英语专业,在期末周,即将迎来2天6场的结课考试。与此同时,她所在的学生组织也在开展路演,作为负责人,李可妮凌晨还在确认路演安排。一大早,在路演现场简单地交代了几句后,李可妮匆匆赶往考场。根据今年华中科技大学官网《关于做好2021级(四年制)、2020级(五年制)学生修读校内辅修学士学位报名工作的通知》,辅修学士学位报名向2021级或2020级(五年制)的学生开放。学生只需网上报名,经所在院(系)审核通过即可。报名时间为今年的11月23日至26日,学生可从法学、哲学、金融学等9门专业中选择一门进行辅修。辅修,作为主修专业外的第二条道路,为同学们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FIRST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回眸老城区,我们看见生命的色彩斑斓

亮橘色的店铺棚克莱因蓝的凝视小篆?英语?走出巷子,回头看阳光下的老城区看见它一如既往的温柔也看见它被生命和创意点缀后的色彩斑斓如同生活,日复一日却沉着而有生命力地脉动文字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转专业:关乎未来的“对赌”

大学生转专业,往往是认为自己不适合在原专业就读,选择“换赛道”来重新规划人生。用时半年,陈陈如愿转入儿科学,追逐自己从高中便坚定的“医生梦”。坨坨两次试图转向,最终选择能给她一段缓冲和广阔探索空间的法学。可乐在大三仍坚定向社会学降转,不怕眼前的浪费,依照心中热爱做出坚定选择。当现实境况与内心所求的差距显现,转专业给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转专业统考的前一天下午,陈陈拉上同样要参加这次考试的朋友,赶到百景园食堂的24小时自习区占座。匆匆吃完饭,他开始刷剩余的裴礼文习题集。入冬后,黑夜早早从深蓝的天空渗出来。灯光柔和明亮,均匀地洒在陈陈手边一沓高等数学资料上。当晚,百景园几乎坐满了人,许多都在为第二天的转专业考试通宵复习。陈陈和朋友一起学到后半夜,短暂地在沙发上补了一会儿觉,便起身前往西十二参加考试。临走前,一位正在准备考研的学长叫住了他们,递上两张便签,上面写着简单的祝福:专业变更成功!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 · 小雪

周子乔往期热文荐读喻心:在朋辈互助中同行青春正燃,决战巅峰——足、排、篮“新生杯”决赛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喻心:在朋辈互助中同行

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喻心朋辈心理辅导队成员,怀着独特的热情,以一个个点连成一张网,去承接身边那些坠落的情绪。在来访的同学到达大学生活动中心之前,朋辈心理辅导员图雅提前5分钟走入了两人即将进行一对一交谈的房间B101。房间的灯很柔和,偏暖色调,两张沙发成直角排列,中间有一张小玻璃桌。他倒了两杯水给自己和来访的同学,打开遥控器将空调温度调到适宜状态,准备好做记录的文件夹,然后坐在沙发上回想来访同学的资料。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心理咨询,指受过专门训练、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同学,基于“同辈”和“朋友”的关系基础,以“非专业心理咨询”的方式,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心理帮助。近年来,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成为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重要形式。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的房间大学之前,图雅便是一名很好的倾听者,有很多朋友都愿意找他倾诉内心的烦恼。来到华中大以后,图雅报名成为了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文简称“心理中心”)的一位学生助理。2021年9月,中心助理的微信群聊里出现了一条引起图雅注意的消息。“老师在群里发了关于中心开启朋辈心理辅导的消息,而我本身在加入中心助理的时候,就是抱着有机会和同学们交流的想法来到这里,当时就去报名参加了。”2021年9月,图雅通过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面试。10月,他正式成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从朋友间的交流到面向全校同学的“朋辈心理辅导”,这次转变对图雅而言是全新的尝试。而对整个心理中心来说,这同样是值得探索、播种与耕耘的新领域。“自微校园预约系统上线之后,咨询量骤增”,朋辈心理辅导的负责人之一刘喆坦言。“以前学生需要拨打中心的电话才能进行预约,线上预约方式出现后,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预约。”预约途径的便利让预约量陡然增长。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报告显示,自2021年10月微校园预约系统上线以来,咨询人数明显增加,11月咨询量突破了1000人次。一周预约人数从曾经的不到50变成了如今的过百,这让很多同学不得不需要排队等待。心理中心咨询等候室心理咨询排队的人数很多,但来访同学的状况和需求实则各不相同。“事实上,我们通过与部分同学的前期交流,发现同学们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有一些问题可能比较轻。”刘喆说。虽然心理咨询预约很多,但部分同学并不是处于“紧急状态”,他们更渴望被倾听。朋辈心理辅导员桃子是这样形容的:打个比方说,“我”今天和同学闹矛盾了,情绪比较激动,想向他人倾诉自己的难过,然而预约心理咨询的同学太多,需要“我”再等一段时间;但过几天“我”的情绪可能早就缓和了下来,并不太想去咨询。可是,这不能否认当时的“我”确实需要有人倾听和陪伴。这种情况下,来访者选择朋辈心理辅导可能会更直接地得到他想要的帮助。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怀抱善意的同学一直想要参与心理服务工作,帮助身边的同学。桃子说:“老师们也会发现,很多心理委员或是心理中心成员有助人的想法。大家希望有机会得到更专业的培训,更好地为同学服务。”在和其他高校沟通以后,心理中心的主任章劲元认识到可以通过发展部分同学的力量来提供一些帮助:在校学生身为彼此的朋辈,能对一些困扰感同身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贴近来访者。心理咨询师们广泛查阅了相关资料文献,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做法,来建立起一支完善的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北京师范大学的“雪绒花使者”是我国高校中建立较早的一支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从2013年发展至今,为其他高校提供了不少经验。作为第一次试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募范围主要面向中心的内部成员,例如中心助理和心理委员,很快便组建了一支喻心朋辈心理辅导队。第一批朋辈心理辅导员共有19位成员,其中有7名研究生与12名本科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家怀着自己独属的热情,以一个个点连成一张网,去承接身边那些坠落的情绪。“我们会担心同学们的胜任力,针对这些顾虑,我们设置了专业知识上的培训。”刘喆说道。从9月到10月,心理中心安排了心理咨询师对他们进行了6场培训,每周1次,每次2至3个小时。“我们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被接纳、被注意,去观察他的肢体反应,如果说我离他太近,他感到不舒服,我就会离得远一点。”这是图雅在培训过后所掌握到的内容。培训初期从如何解读一些肢体动作,掌握基本的倾听方式开始,后期则是心理危机干预和基本健康状态评估等课程。整个培训过程中,图雅印象最深刻的是心理危机干预课程中的自杀干预。在大学生活动中心A616会议室里,朋辈心理辅导员们学习着如何通过分析言语,来识别出求助者潜在的自杀倾向。大家探讨了人自杀的动机,以及又该如何去阻止这样的悲剧发生。这门课程让图雅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2021年10月,培训结束,喻心朋辈心理辅导团队正式“上岗”。对大多数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说,第一次朋辈心理辅导前都是有些紧张的。他们总是不自觉地按照培训里所要求的那样,小心翼翼且全神贯注。“刚开始真的像个小鹌鹑一样,那种很认真的状态像是在听老师上课似的,整个人是缩着的。”桃子在督导过程中观察到了“新手”们的紧张。临近12月,图雅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朋辈心理辅导。“一开始我是比较害怕的,有一些逃避,我觉得自己的年龄可能不是很合适,当时我是大二,我感觉自己有点做不了这个。”喻心朋辈的团队成员多数是研究生,而来访者中也不乏有在读的硕士、博士生。这个曾困扰过图雅的“年龄差异”,也是这支队伍里很普遍的一个问题。“他们看到自己在年龄上都比人家‘矮’那么多,会觉得自己和来访者其实不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一个位置上,或者说,不在作为朋辈的这种平等位置上。”刘喆表示,这是大家在接受督导时多次反映的一个问题。“喻心的同学会担心自己帮助不了对方,对方比我的年龄更大,他的问题我可能无法解决。”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刘喆会告诉他们,朋辈心理辅导员首先自己要稳住,如果他们带着“感觉自己恐怕做不好”这样不自信的心态,会极大影响他们在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时的表现。“要以朋辈这份工作中助人的初衷来对待来访者的困扰,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支持环境——相信聆听本身就具有的疗愈作用”。图雅还记得,他的第一位来访者在坐下来后对他说,“我给你带了杯酸奶”,然后就哭了起来。图雅安静地坐在他身边,陪伴着他从情绪崩溃中慢慢恢复过来。这种时候,无声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安慰。完成培训和树立自信只是成为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起点。在实践中,他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问题。这时,督导师是他们身边的第一助力。“我们有专职老师来给朋辈心理辅导员们做督导,帮他疏解辅导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下一次做的更好。”刘喆作为朋辈的督导师之一,会定期为自己负责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指导,带着他们一起复盘近期的工作。心理中心大厅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督导分小组进行,一个小组里有5至7人,每个小组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作为督导师。每周的督导一般会从具体的问题和情境中展开,朋辈心理辅导员们针对个案里的困惑同大家一起讨论,督导师会从中做出指导。对大阳来说,“他想要你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情况是最棘手的。”大阳在最开始总是想着给对方提出具体的建议。“在面对我的第一个来访者的时候,我有非常强的拯救欲。”来访者提出问题后,她绞尽脑汁思考对策,想为他解决问题。她推荐了许多方案,还给他推荐了几本书。“但推荐完之后,我会有一种无力感。”毕竟解决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情,她也无法替别人的人生做出选择。后来她的督导师给出了一个让当时的她意外的回答。“我们要做的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去倾听他们的问题,陪伴是很重要的。”大阳慢慢意识到,那种无力感或者负罪感,是因为自己把来访者的问题指向了自己,但他们真正要做的,是去看见对方的情绪和感受。“这是我的最大收获。”督导有助于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成长,即便是有着教育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桃子也不例外。督导让她在不同案例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其他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角色扮演去还原当时朋辈心理辅导情境时,我们作为旁观者,看他们两个是怎么对话的,也会产生很多新的看法。”一如最初报名心理中心助理,图雅加入到喻心朋辈团队的初衷是希望自己能帮助到他人。他愿意和不同的同学接触,通过交谈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自己能帮助大家找到自己的方向前行。“虽然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消极,但是他做的事情我其实认为是很积极的”,图雅想要帮助来访者更加肯定自己,“每次结束之后,我都会更想去做这份工作。”在喜欢小说和电影的图雅看来,他与来访者一同探索自我的过程,就像是看一场电影,他人生活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也让他受到触动,进而产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特别是在深入剖析他人产生某种想法的根源之时,他看到了不同人在思考方式上的差异,这也启发了他看待生活的新视角。大阳曾不是一个擅于处理情绪问题的人。在她眼里,与其处理情绪不如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她一度对自己也是这般严厉,不太允许自己处于消极情绪中。渐渐地,她想通过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更深入地进行自我认知,后来她也把自己的这段“探索”称之为“久病成医”。“不是说我们要承担所有的问题,也不必要求自己每时每刻都处在比较积极或是平稳的情绪状态之下,而是自己不管处于何种状态都是值得被接纳的。”原本大阳只是想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一小部分人,现在的她也想去做科普,去帮助更多的人。心理中心咨询室房间桃子也同样在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收获了自我的成长。“学生们会源源不断地把他的智慧传递给你,我每次接待学生的时候,我都是特别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们,佩服他们。”在桃子看来,朋辈心理辅导员帮助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这其实是一个双向互助的过程。“果实还在发育。”刘喆这样来形容喻心朋辈团队如今的发展状况。从2021年10月25号到2022年1月2号,“第一阶段”里的朋辈团队总共接待了49位来访者,为很多在期末考试周中的同学提供了帮助和支持。“HUST心灵之约”公众号里的每条“辅导员手记”里,都记载着太多珍贵的成长记忆。心理中心“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中的不足,是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这是学界较为普遍的认识,也是刘喆自己的解读。“朋辈辅导也好,中心的日常咨询也好,其实它们各有特点,能帮助到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刘喆分析道。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辅导更具有同龄人之间的平等视角,更加平易近人。它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虽不及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不及的效果。朋辈辅导和专业心理咨询都是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必要一环。“我们和来访者是经历相似的同龄人,就像朋友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给愿意信赖我们的来访同学,带去一种很舒适的感受,让他们感到现在的心理状态比之前的更好。”这是图雅心中朋辈心理辅导存在的意义。图源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青春正燃,决战巅峰——足、排、篮"新生杯"决赛

深秋的华科校园,来自不同学院的球队汇集一堂,在球场上为奖杯奋力拼搏,在球场下收获友谊与感动,汗水与泪水混杂,喜悦和遗憾交织,这便是体育的魅力所在。#1足球在骄阳下的绿茵场奔跑,带着对胜利与荣耀的渴望,用迅捷的突破和盘带摧毁对手的防线,用精准的铲球和扑救筑起坚固的城墙,一场比赛,两记头球,无数声欢呼,这是世界第一运动的超凡魅力,这也是属于青春的足球回忆。教练排兵布阵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求真路上,我们同向而行 | 记者节特辑

记者是什么?新闻真实的探求者,事件真相的披露者,情感力量的传递者,似乎都可以成为他们的代称。在舆论场里,记者站在时代纵横的节点,深入观察、冷静思考,用自己的笔触与镜头,为公众厘定事实,廓清真假,搭建起抵达真实的桥梁。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自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以来,这个节日已经走到了第二十三个年头。今天,我们邀请团内三位来自不同部门的成员,分享他们与“记者”的联结。希望他们的故事能让你窥见记者生活的一角,感受这个群体的真诚与坚守。“河南郑州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位于郑州西南方向,这里远离中心城区,7月20日的暴雨令它成为孤岛……”这是武丹萍进入澎湃新闻实习后第一篇突发稿件的开头。在她过往的认知里,“在现场”是记者做好一篇稿件的必需品。可当河南暴雨事件突然发生,远在上海实习的她只能给采访对象发消息、打电话,这与她对记者能够第一时间去往新闻现场的预期相去甚远。武丹萍在澎湃实习与实习期间在后方做协助工作不同,在记者团《“解封”七月,重走抗疫路》的稿件中,武丹萍则是全程“在场”。凭借这篇稿件,华中大记者团在第三届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中获得了摄影类三等奖。武丹萍与这篇稿件结缘于2020年4月。当时她发了一条微博:“经常能够看到华科、同济(华中科技大学和同济医学院)出现在抗疫的新闻里,但我从没去过同济,还包括新闻里提到的很多武汉的地方。希望在疫情结束之后,能够有机会把它们都走一走看一看。”她想亲身前往抗疫新闻中经常提及的地点,去现场感受曾经的气息和氛围。开学后,武丹萍把想法凝炼成报题在记者团例会上分享,一提出便点燃了在场大多记者们的热情。确定拍摄主题后,摄影记者立刻拟定了金银潭医院、华南海鲜市场、汉口站等拍摄地点,搜集疫情新闻中的图片资料后,在周末分组进行现场实地走访。记者团搜集到的华南海鲜市场实景图图源:新京报记者团拍摄的华南海鲜市场实景图(摄于2020年10月18日)“到达现场,从同一角度观察对比新闻和现场的景象,感受非常不一样。”到达曾经的华南海鲜市场,尽管知道这里已经很安全了,但武丹萍心中还是不免有些害怕。看着如今行人稀少、空空荡荡的街道,对比过去无数市民经过这里,或是几个月前被封锁的场景,她的心里感慨万千。“我觉得它在我们心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标志性的地方。”如果不到达现场,武丹萍很难对几个月前这里的惊心动魄、硝烟弥漫有这么深刻的感触。而这份“现场感”并不是走马观花的游览,与之相反,对打上疫情烙印的、真情实感故事的挖掘,才是稿件的灵魂所在。搜集资料时,小组成员发现了华南海鲜市场旁一家仍在营业的水产店。惊喜之余,他们立刻赶到店内采访店主。这些交流的内容在后来悉数体现在稿件当中,成为了点睛的信息点。但武丹萍事后回想,小组成员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及他们的记者身份,这可能并不符合记者采访的规范。武丹萍与组员到店采访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武丹萍会学习新闻伦理、新闻报道策划之类的课程,在课上收获理论基础的支撑与思考问题的专业视角;而在记者团的大量稿件实操机会,不仅让她更好地内化了课程的理论,其间暴露的问题也让她日后课堂学习的导向更加明晰。记者团的工作与课堂上的学习,于她而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然而,学校终究只是象牙塔,在校内接触到的大多是比较简单的事件。武丹萍发现,在专业新闻媒体实习期间,在各种信息纷繁交错的、矛盾焦点凸显的事件中,社会的复杂性和冲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新闻专业学生、校园媒体记者,到专业媒体记者,她感受到的远远不止身份上的转变。在财新网实习期间,武丹萍曾参与《衡量医保基金防疫帐》稿件的写作。这篇偏向政策类的稿件,对当时的她来说有一定的门槛。在此之前,她对医保(社会医疗保险)怎么报销都一知半解。在搜集大量资料、站在宏观的角度去看就是医保是怎样运用到大局中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医保和人们的关系是这么的密切。而且不同地方使用医保的方式并不统一,而是与地方的财政、医疗体系牢牢挂钩。“之前对我来说,地方治理水平、治理能力都是很空泛的概念,可它确实会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做完这篇稿件后,武丹萍再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都会有意识地更加关注医保的问题。稿件写作之外,武丹萍也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记者”的理解。她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专业记者,首要任务就是为大家辨别筛选,提供真实、优质、有价值的信息。除此以外,记者也需要为公众提供社会警醒,尤其是关系到食品安全、医疗民生的监督类稿件,需要通过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实际情况。而“真实地展现事件本身,为新闻找到具体的落点,对巨大的声音保持怀疑,对细小的声音侧耳倾听”,始终是武丹萍心头的一份温热。作为一名纯正的理科生,加入记者团对李舒言来说是一个充满巧合的过程。出于对摄影的兴趣,刚刚进入大学后的他想要加入一些摄影相关的组织,与身边的同好交流心得。在众多组织的路演摊位中,李舒言随手翻阅了记者团路演桌上摆放的《喻言》杂志,一篇名为《零点光谷——毕业前再看你一眼》的图文汇让他眼前一亮。“一群人在大半夜的时候去看零点的光谷是什么样的,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出于对记者团人文视角的认可,李舒言没有过多考虑,直接加入了记者团,从大一待到了如今大四。由于对《零点光谷》稿件印象深刻,在加入记者团后不久,李舒言就报了一个与之类似的“深夜华科”选题。为完成拍摄,他第一次深夜与朋友们一起在华科校内游荡。原本特别兴奋的他,结束拍摄后却沮丧地发现拍到的有效素材寥寥无几。李舒言拍摄“深夜华科”选题的夜晚事后回想,大一的李舒言对于深夜华科学子们出没的地点、开展的娱乐活动、故事可能的走向都一无所知,没能拍摄到可用的素材也是情理之中。这次失败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决定要拍摄某项题材之前,必须要提前去了解它。“比如说你去拍一个运动会,如果你是不了解这项运动的话,你是没法拍的,因为你完全不知道比赛的精彩瞬间、高潮在什么地方。”除了需要在拍摄前充分熟悉选题,在操作软报题类稿件(与硬报题相对,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时,李舒言还非常注意作品细节,以及是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絮质,不讲梧德》,是李舒言担任摄影责编期间一篇印象深刻的稿件。每到春天,四处纷飞的梧桐絮就成了华科学生最大的困扰,大家可谓“苦梧桐絮久矣”。在提出这篇稿件的构想之前,很多华科校内媒体也做过类似的选题,比如梧桐絮防护指南、防梧桐絮装备推荐等等。站在摄影记者的角度上,李舒言认为只要回归本源,单纯把场景用图像记录下来,就足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于是,他与摄影记者赵博选择了新闻学院门前的路口,花了大概十五分钟去抓拍散落各地的梧桐絮和行人们深受梧桐絮折磨的表情,紧接着就马上投入了稿件的制作,连夜发布了这样一篇既有趣,又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图文汇。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秋意正浓,共享欢悦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生”,阳光和煦,秋风送爽。夏色已尽,桂花的芬芳、糖炒栗子的甜香,斑斓的落叶随秋而来。莫道秋来百事荒,且观秋色胜春光。景致·自然秋色一棵树就是一个秋天。暖阳下,层林尽染。秋风起,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一叶知秋墙边的爬山虎阳光、红花、绿叶,一切美好尽在眼前硕果累累微光落在枝头上红叶是秋天的诗桂花在夜色中含苞待放月下银杏伙伴·秋日约会“秋风起兮佳景时”,一夕金黄缀满枝头,满地繁星点点,约上三五好友,奔赴一场秋日约会。和小狗一起跳舞在粉黛草中绽放笑颜和好朋友一起爬树一起去踢球执手共赏秋叶一起晒太阳你好呀,我的老伙计一起散步看风景珍惜·捕捉秋意阳光洒在树下的落叶上,秋天的浪漫显露在光影婆娑中。敏锐感知生活的人们,用画笔和镜头捕捉这份秋意。和红叶合影银杏林中作画带上相机和朋友,一起去记录将桂花纳入囊中看书,也看树秋天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动物·慵懒闲适校园里,还有还有酣睡打闹的小动物,治愈匆匆的行人。秋天来临时,它们也许感知更深。花底山蜂采掇忙鸭戏水知秋伫立在水面上的白鹅鸟儿独占枝头小猫在阳光中懒困秋意渐浓,立冬将至。或许可以将视线移向窗外,看看高悬的月亮和酣睡的小猫,将细碎却真实的幸福感珍藏。文字|见习记者
2022年11月6日
其他

一个大一新生被骗后的48小时

假设你是一名大一新生,因为信息差被骗了55元,你会选择怎么做?有人会觉得55元数额不多,没了就算了;有人会认为找骗子要回骗款不太可能,只能自认倒霉;有人会害怕被他人嘲笑,选择自己默默忍受。而遭遇了同样骗局的图图却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她选择勇敢地站出来与骗子周旋,最终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骗款。2022年9月,大一新生图图来校报道,校园内的一切人和事对她而言都有待探索。这时,一位陌生人主动来找图图和舍友们谈话。对方自报家门,称自己是大三的学姐。出于礼貌,图图与舍友没有深入询问学姐的详细信息。也许是见图图一众没有过多质疑,学姐说出了此行的目的:她是来通知学校的英语挑战周任务的。“她用了‘通知’这样一个语气非常强硬的词,我们一下子都相信了。”图图回忆起事件的经过,指出了骗子用词的技巧。新生初来乍到,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尚未熟悉,一听是“官方任务”,警惕也有所放低。随后对方更是用几个问题把话题引到了英语学习上:你们对英语感兴趣吗?英语在你们的学习中有什么用处?在你们的生活中又有什么用处呢?在一系列关于英语的问题的连环攻势下,图图一众开始思考跟英语学习有关的事情。许是看面前的几个女孩仍有迟疑,学姐干脆直接用英语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她念了一段四级听力,语速极快,气势逼人。图图等人没怎么听懂她在说什么。“当时想着四级的听力对我来说竟然都这么困难,心里感到很焦虑。”趁热打铁,学姐又用更快的语速念了一段六级听力,图图和舍友彻底被唬住了。“然后她继续给我们制造焦虑,说你们的英语这样的话,在大学里是非常吃亏的。”图图回忆学姐给她们不断施压的过程。接下来,学姐又提出要听听图图和舍友们的英语发音。图图和舍友说完后,学姐一一指出她们的发音错误,并侃侃而谈音标、音变等发音知识。图图坦言:“我们以前也没有接受过这些知识。”学姐的话让她们纷纷怀疑起自己的英语水平是否真的如此差劲。见对方已经逐渐信任自己,学姐将话题拉回自己的任务上:英语不好没关系,恰逢现在是英语挑战周活动,加入我们吧。据学姐的描述,他们的组织是由一群对英语非常感兴趣的朋友组建的,相当于华科大的英语小社团。社团里面每天都有晨读和晚读,并且在场会有人指导学生的英语口语。正值新生开学季,社团的指导老师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让他们找大一新生加入社团,并且指导新生的口语。这样双方的英语水平都能得到提高,实现真正的“双赢”。并且加入该组织不用交学费,只需要缴纳55元的课本费。谈到交钱,口头描述不够,学姐还给她们发了一个二维码和一个小程序。二维码用于活动报名,要求填写学院、专业、介绍人的名字等信息,小程序则用于每日一句英语打卡。学姐还给她们展示了很多图片,包括团队建设、指导老师、晨读晚读……这似乎是一个正规的社团。最后学姐补充:“你们院已经有不少同学报名了,你们也要赶紧报名啊!”“英语挑战周”报名表在这样的重重攻势下,图图等人甚至没有机会正面提出自己的质疑。“其实当时我还是有一点犹豫的,但是我当时太害怕了,刚来学校不想得罪学姐,她可能也是把握住了我们这种心理吧。”最终,图图和舍友还是交了钱。“但凡缴纳的金额超过100元,我都会犹豫一会。55元真的不算多。”事后谈起被骗的经历,图图认为“55元”这个金额的设置是这场骗局的关键。“而且她的气场非常的强,一来就一句话接着一句话,根本不让你有插话的机会。像我的舍友当时还在犹豫,她就直接说不要犹豫了,加入我们吧,相当于就是强行让我们答应。”图图认为对方非常擅长心理战术,抓住了她们当时焦虑又怕麻烦、不敢多问的心态。缴费后不久,2022级新生群里有一个大二的同学无意间谈到自己入学时被骗的经历,看到相同的“学长、学姐扫楼”,相同的“英语学习话题”,图图和舍友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在曾遇到诈骗的同学的警示下,不少人回复自己也缴纳了费用,遭遇了骗局。得知自己被骗了,图图三人都感觉十分沮丧,本来正在外面玩的她们也没了心情,赶忙回宿舍商量如何解决。她们第一时间选择了向自己的辅导员朱江求助。理清思路、收集证据后,她们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朱导。朱导先是安慰了一番,在征询图图等人的意见后,将她们的被骗经过发在了辅导员的大群,让各个学院的辅导员提醒同学们保持警惕。图图后来也询问了自己学法律的姐姐,得到的建议是与学姐继续“纠缠”,也许对方会归还骗款。得到他人对维权肯定的答复后,图图和舍友便走上了维权之路。然而,与学姐对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那个人一看就是‘老油条’了,谈话过程中不断转移重点。”图图这样形容。当她要求学姐出示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微信认证时,对方先是说个人隐私不可泄漏拒绝出示,后来抵不过图图的追问,发来一张页面上方没有校徽与个人姓名的企业微信截图。图图要求学姐把这两项关键信息一并展示,对方却话锋一转,指责起图图对自己缺乏信任,并不断为自己辩解,说是借此帮图图消除顾虑。与“学姐”的聊天记录每当图图提出与学姐之间已经无法再互相信任、请求归还书本费时,学姐便会消失一段时间。再次出现时,又是以相同的话术辩解。后来,她终于难以忍受:“学姐,是不是非要我态度强硬一点,你才能够退款?”图图警告学姐,她已经保留了两人之间转账记录的截图,如果对方拒不退款,她将以此为证据对微信转账订单发起申诉,届时学姐的账号将有可能被查封。听到投诉,学姐最终还是让步了,提出已经将她的退款请求向上级申诉,只是书籍已经发货,再申请退款将会十分困难。而图图强势不减,直言解决退款程序的问题是主办方的责任,而退款需求是正当的,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几乎每十分钟给学姐发一条消息,要求其退款。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琴声绕梁,今有余音

在车马喧嚣的集贸市场和鳞次栉比的东二区居民楼之间,一间被翻新的小屋隐于其中,并不扎眼。这里便是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古琴文化遗产研究所“翰墨琴歌工作室”。小屋前蜿蜒着一条由人踩成的一米宽小路。斑驳的窗户后贴着红底白字的“书法古琴”,红灯笼后的白墙上书有八个宋体黑字:“琴歌乐者,翰墨楚风”。数尺见方的小屋内摆放着四把古琴,小屋的主人陈思中常端坐在其中,抚琴吟唱。琴房外观1977年,陈思中第一次接触到古琴时,还只是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机械制造系的一名本科生。四十五年间,他受聘担任过许多机构的文化顾问、做了许多关于文化遗产的研究,而古琴的悠扬琴声始终与他相伴。在武汉生活多年,陈思中几乎走遍了武汉的每个角落,但他始终没有踏入过古琴台。有时他从琴台地铁站下车,即使心中充满渴望,他也只是远远望一眼。陈思中说:“这里对我来说是一种念想,理想,一个很高尚的地方。”缘起陈思中与古琴结缘是因为一张包装用的报纸,上面写着孔子学琴的故事。豆腐块大小的报纸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翻来覆去地仔细阅读,看着孔子由掌握技巧到理解乐曲的思想情感,再到想象出周文王的形象。他不理解孔子是如何达到闻曲知人的境界,反复咀嚼这几句话:“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充满困惑的他将其归结为“封建迷信”。虽有不解,但这个故事给陈思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书毕业后留校工作,他逐渐了解了武汉当地的知音文化。“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谊让他心生敬佩。后来忙于工作,缺少同古琴接触的机会,他始终没能亲自抚琴弹奏,只能坚持做一名古琴的忠实听众。直至2016年国庆节期间,陈思中受邀去东湖艺术馆参加一个书法聚会,会上来自武汉大学的陶老师弹奏了一曲古琴。在全场陶醉于琴声悠扬时,陈思中却从琴声中感受到了疲惫和无力。演奏结束,陈思中立刻前去求证,陶老师微笑着解释说:“因为昨天没有休息好,今天早上没有吃早餐,真的肚子有点饿,比较疲惫。”陈思中感觉心中缠绕已久的怀疑解开了,原来世界上真的有知音,高山流水所言不虚。陈思中立即拜陶老师为师学习古琴,很快就学会了认减字谱和基本指法,甚至能凭感觉弹出一段《沧海一声笑》,这些都增加了他学习古琴的信心。59岁的人能学好古琴吗?他也心存疑虑。陶老师说,当年他学了三年的指法,如果要学好琴,必须沉下心来先练习指法。陈思中听从老师的建议,在家里一心一意练了三年指法,只弹《仙翁操》一首曲子。到2017年退休的时候,他开始专心研究古琴文化,从此古琴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2019年5月,陈思中在森林公园恬逸园的一间小木屋开设古琴文化研究所,进行公益教学古琴,传承古琴文化。初建时,陈思中没想到古琴这么受欢迎,但到年底时古琴所已经有近千人来拜访。他激动地描述:“所有人都喜欢,在我还没有特意邀请他们的情况下,大学生、教授、企业家都来了。”陈思中又惊讶又兴奋,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把古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追古溯源古琴主要分为广陵派和泛川派,广陵派琴声轻柔,适合在室内弹奏,而泛川派声音洪亮,适在山川流水的野外弹奏。陈思中先学广陵派,后学泛川派。由于古琴过于小众,他很难接受到系统的教育,更多情况下只能自我摸索。2020年初因为疫情,线下的工作受阻,陈思中有了研究古琴的空闲。他买了许多研究古琴的书,如《梅庵琴谱》《太古遗音》《五知斋琴谱》等。在四五个月的苦心学习之后,陈思中慢慢摸出了门道。这段经历让陈思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深度地理解古琴文化并将它发扬和传承。陈思中在弹琴陈思中在书中了解古琴的发展历史。上古时期,古琴作为法器,有沟通天人之际的功能。到了孔子时期,则将其作为教学工具,陶冶学生的性情。他们在旷野、山川和河流边,随处弹奏和歌唱《诗经》中的曲目。唐宋时弹唱逐渐分离,到了明清时,既唱且弹的人就更少了。如今,只留存琴曲3360余首,琴歌300余首,琴谱130余部。而在三百多首琴歌中,最为特别的便是记录在《事林广记》里的《古怨》和《黄莺吟》,相较于其他琴歌的词曲分离,这两首琴歌的词曲可以一一对应。对于古琴作品在时代变迁中的遗失,陈思中感到非常惋惜,也愈发坚定地投身于古琴文化的研究,他将自己的研究描述为“追古溯源”。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是精神行为思想,这种思想要依附于某个载体。”在陈思中看来,古琴不是非遗,而弹奏古琴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才是非遗。非遗是文化主流的源头,保护好源头是继续发展的基础。秉持着这种观念,他决心回溯到孔子时代的弹唱技术,重新将弹与唱结合,做到琴声、歌声、心声三“声”合一。他说:“单纯的弹琴容易让古琴沦落到伴奏的尴尬境地,唯有边弹边唱才是抒发心声的途径。而且歌唱时不能用现代唱歌的发声和西方的发声方法。”因此,陈思中始终坚持吟诵与古琴弹奏并行。所谓吟诵,即是大声读诗文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吟是声调跌宕起伏,诵则是使用地方化的语言。陈思中的父亲自小在私塾学习,跟着先生吟诵古诗词。因此陈思中童年的夏夜里,他的父亲一边乘凉一边教他吟诵,父亲教给陈思中的更多是“吟”的技巧。上学后,他又恰巧遇到了一位会吟诵的老师,与父亲不同,这位老师更侧重于“诵”的教学,老师将当地的罗田东腔调加入吟诵中,使其更有韵味。因此在接触古琴后,陈思中便将吟诵的腔调应用于古琴的弹唱中,一字一音,声随琴音起伏。他弹唱《黄莺吟》,声音古朴沉郁,使这首爱情之曲别有一番腔调。《黄莺吟》的减字谱非遗传承古琴研究所成立之后,一些单位开始邀请陈思中去演出,但都被他拒绝。在他看来,所谓演出只是古琴弹奏技术的展示,不是情感的表达。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想法,有一天,他在古琴研究所里弹唱《阳关三叠》,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一位博士来拜访他,刚要进门,听到他在唱歌,为了不打搅,就在门外默默地倾听。一曲终了,这位博士竟潸然泪下,感动不已。陈思中彻底理解了知音之情,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他人,他接受了上台演奏,古琴在他眼中成为一种“交心的工具”,他通过古琴将心声唱给知己听。这种对情感表达的追求使陈思中养成了不记谱的习惯,几次弹奏熟悉后,他便任情感奔涌,牵引自己完成演奏,让自己沉浸其中。他说:“我弹琴时只管唱,唱时只管情感。”
2022年10月29日
其他

校庆特辑 | 六十四年,三代人,一个目的地

2022年,黄思皓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让这个来自广东的家庭与华中大又一次结缘,也让黄思皓成为了家中继爷爷黄昭煊、奶奶何惠芬、姑姑黄冬之后的第四位华中大人。2022年9月,黄思皓踏上北上求学的路途,第一次来到关山口。此时,距离姑姑黄冬考入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已经过了三十二年,而距离家庭与华中大的第一次结缘——爷爷黄昭煊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时间已经走过了六十四年。01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回想起在华工(华中工学院简称)的日子,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黄昭煊一下便打开了话匣子。身旁的何惠芬静静倾听着,偶尔微笑附和。黄昭煊一家的全家福1958年,黄昭煊从广西梧州来到武汉,在华中工学院机械系开启了五年的求学之旅;次年,何惠芬也从广东佛山考入了华中工学院,成为了1959级机械系的一名学生,那时华工才建校六、七年。学习是黄昭煊大学的主轴线。当年男生大多住在东一、二舍,女生住在东三舍,每天早晨都要赶去东三教学楼上课。“那会儿学校还是新办的,对学生的纪律要求比较严格,一天要上六节课。”课后大多数时间,他都会和同学一起在宿舍自习,偶尔会去图书馆看书。在黄昭煊的记忆中,当年的图书馆约莫只有三、四层楼,除了书,最多的就是桌椅和正在自习的学生。繁重的课业之余,黄昭煊也会经常趁着周末的时间去校外逛逛,在长江大桥上走一走,吹吹夜晚徐徐的江风。到了武汉最炎热的八、九月,生在南方、很识水性的黄昭煊便会和同学约着一起去东湖边铺满石子的游泳池。在那个泳池并不大常见的年代,对黄昭煊来说,那已经是游泳最好的去处。大学时期,黄昭煊还加入了学校网球队,他与爱人何惠芬也正是在此相识。“那时网球还是项费钱的运动,羽毛球只要几毛钱一个,而网球要几块钱一个。在学校外面打的人很少。”入队后不久,黄昭煊就参加了武汉高等学校网球比赛,获得了单打第四名的好成绩。“平时早上都会去操场跑跑步,因为人很活跃嘛,体能也就比较好。”如今再提起这段经历,黄昭煊依旧乐得开怀。在华工念书的五年,黄昭煊也见证着学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起来。当时学校分东西两边,两边各有三座教学楼,中间建了几个校办的工厂,后来才逐步建起了几个实验室。也是在黄昭煊毕业前后,位于学校中心的南一楼才初步落成。1963年,从华工毕业的黄昭煊服从分配,去往北京从事船舶工程方面的工作。在毕业前后几年,国内涌现了许多新兴行业,摆在黄昭煊面前的无疑有许多选择,但最终黄昭煊填在毕业志愿书第一栏的只有“服从分配”四个大字。1964年毕业的何惠芬则只身前往天津,去到机械制造行业担任工程师。“除了基本知识,华工还教会了我们很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也让我们能够很快适应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北上不久,将要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俩人想为建设家乡贡献一份力,便积极与组织协调,申请回到广西。踏上南下的归途后,俩人最终在两广扎根,虽然后来几经流转,但是“工程师”这一职业始终是他们坚定的选择。如今再度回首,黄昭煊夫妇二人依旧由衷地怀念并感激着在华工念书的五年时光。02在家庭的久久浸润下“我们要成为校友了。”收到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黄思皓立即给爷爷奶奶拨去了一通电话。早在这之前,这个家庭已经实现了与华中大的再一次结缘。上世纪九十年代,黄思皓的姑姑黄冬也如同父辈一般踏上了北上求学的路途,进入了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妇幼卫生专业。在今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黄思皓已经是家中继爷爷黄昭煊、奶奶何惠芬、姑姑黄冬之后的第四位华中大人。黄思皓与录取通知书合影入学前,黄思皓对华中大的认知,往往都与家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黄思皓而言,选择华中大既是自己的志向所在,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家人的影响,“因为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所以我也会很希望成为那样的人”。“我的爷爷是个踏实、谦逊的人,看上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头。他也很持家,闲时会做一些手工活补贴家用。”在黄思皓的记忆中,家里许多大大小小的物件都是由爷爷黄昭煊亲手制作,包括黄思皓最喜欢的棋盘。黄昭煊亲手刻制的棋盘自黄思皓儿时起,爷孙俩时常在一块下棋。从棋艺棋道,到做人做事,黄昭煊都少不了对孙子的教诲叮嘱,“爷爷有时候会斥责我‘五花八门’的棋风,不能为了赢啥路子都走。”黄思皓说,“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但爷爷奶奶仍然能保持一种知识分子的敏锐,以及那个年代大学生的低调而谦逊的品质。”除了爷爷奶奶,姑姑也是他极为敬佩的人。黄思皓小时候和姑姑生活在一起,在他的记忆中,家里的电话经常会在三更半夜响起。这些时间段往往都是黄冬的休息时间,“因为当时像难产还有⼀些⾮常棘⼿的情况,值班的妇产科医⽣真的没有办法,⼀定要把我姑妈叫过去。”而黄冬下一次回家,大多是在第二日的天明时分。“对我来说,姑姑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医生。”两年前,黄思皓口中作为“产科圣手”的姑姑从妇产科转向了防疫科,而自疫情爆发始,她就在社区从事疫情防控协调和管理工作,到现在已经在抗疫前线坚守了两年多。在家庭的久久浸润下,黄思皓愈发想成为如家人一般优秀的人。高中有一段时间,黄思皓的成绩并不太理想。对当时的他而言,华中大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但后来随着自己慢慢地深耕,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在今年夏天,他如愿考取了理想的分数。对此,黄思皓用了“逆风翻盘”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高中生涯。黄思皓还真切地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给爷爷奶奶拨去的那通电话,电话这头他无比确定地告诉他们,自己也将去到武汉,去到华中大。“后来我把录取通知书拿给他们看了。我爷爷奶奶不是话很多的人,但那几天他们真的非常高兴。”03再一次踏上向北的路途送孙子黄思皓来上学,是黄昭煊毕业后第三次踏上北上江城的路。距离黄昭煊第一次来武汉,已经过去了64年。但当时报到的场景,黄昭煊仍记忆犹新:“我是广西梧州人,当时上学需要先坐船,再到广州坐火车,到火车站后有校车来接大学生进校。依稀记得是解放牌的尖头车。”在这一次送孙子来武汉报到之前,黄昭煊还回过两次母校,“毕业几年后,我就回过华工,找过当年教我的肖理明老师。”后来忙于工作,回母校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念起大学生活,黄昭煊仍然满是怀念:“毕业之后很想念学校。我们当时读大学是五年制,人生又能有几个五年?”而这一次他决定再度回到母校,是在孙子黄思皓正式报到的前一周。在那日家庭聚餐的间隙,黄思皓想起爷爷许久没有回母校,便随口提起,黄昭煊却一口答应下来。“一开始奶奶不同意,因为爷爷年纪很大了。但后来爷爷一心坚持要来,奶奶也就同意了。”黄思皓回忆道。与许多年前黄昭煊从梧州到武汉的情形不同,这一次无需在舟车间来回颠簸。报到前两日,黄思皓的父亲带上家人,一路驾车,从广东佛山来到武汉。黄思皓来华中大报到在来武汉的路途中,黄思皓和家人分享着自己就读的专业、对未来生活的打算。而黄昭煊则时常提及自己当初在华工念书,参加网球比赛,与奶奶相识的故事。在正式报到的前一天,爷孙俩在东湖边夜谈。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的黄思皓,内心难免有些紧张,甚至已经开始想家。也就是在那晚,黄昭煊告诉他,他当年上大学的时候,也认为刚开学一两个月最艰难。但当真正融入进去,把大学当成第二个家的时候,一切都会好起来。第二天一早,82岁的黄昭煊再次来到关山口,他发现南一楼还是当时刚建起的样子,但是墙面好像不太一样了;对面建起高楼大厦的地方,许多年前还是关山工业区;以前校门口还有一条到武昌火车站的公交线,停靠站口如今也不在了。黄思皓与家人在南大门合影对爷爷陪自己来学校报到那天的情形,黄思皓还记得清晰:“来到学校前我爷爷还有很多话说,来到学校后他突然就不说话了。他只是笑,也不怎么说话,问到他的时候才会说一两句,我就觉得这个老人家是不是被什么东西触动到了。”04在喻家山下找寻归处如今,刚入学不久的黄思皓最熟悉的是平常上课的东九楼,“我念的是国际商务和英语的双学位,课程其实有些繁重。好在多数晚上没有课,能让我们调整一下。”通常周末和家人联系,爷爷会细细跟他讲学校里哪些建筑是新建的,哪些从前就有……譬如东湖边铺满小石子的游泳池。偶尔讲到兴起,黄昭煊会久久沉浸在过往的故事中。黄思皓如今居住的东校区在当年尚未建起,东湖边也再不见铺满石子的泳池。但他闲暇时仍会跟着爷爷的指引四处走走、看看。还只逛过一次东湖的他,也会被东湖的美所震撼:“东湖真的很漂亮,湖那边是城市的天际线,而在湖的这边则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周围被整个华中地区最好的学府包围着,有一种错配的美感。”和当年的黄昭煊一样,黄思皓也是运动场上的常客。黄思皓加入了经济学院足球队,由于近期备战新生杯,东操是他这段日子最常去的地方。平时除了在东操训练,他和同学也时常会在操场上聊天。经济学院足球队合影第一次离家千里的黄思皓,偶尔也会想家。而他第一次对华科产生归属感,是在中秋节的晚上。在那个夜晚,黄思皓有些许感概:“那天晚上,我和朋友们在东操一起唱歌和玩游戏。大概快十一点时,我有点累了,便躺在地上。抬头看见月亮的那一刹那,我有点想家。但想到还有那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陪着我也就好起来了,其实大家都是在笨拙地尝试着融入到集体中去。”对于“大学生”的这个新身份,黄思皓仍在努力适应;而对于这片爷爷、奶奶和姑姑都曾驻足过的大学校园,他也正在慢慢融入。文字|见习记者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霜降

王天伊往期热文荐读轻“羽”飞扬,跃动青春姿态——“新生杯”羽毛球决赛回顾推挡搓削间的淋漓——“新生杯”乒乓球决赛精彩回顾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轻“羽”飞扬,跃动青春姿态——“新生杯”羽毛球决赛回顾

2022年10月16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新生杯”羽毛球决赛在光谷体育馆羽毛球场举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1战胜物理学院,夺得冠军,物理学院收获亚军,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分别获得第三和第四名。此次“新生杯”比赛以院系为单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新生组队参赛。经过多轮小组赛,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脱颖而出,进入冠军争夺赛。决赛赛制为三场两胜,单场比赛三局两胜,采取21分制。三场比赛依次为男子单打、女子双打和男子双打。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推挡搓削间的淋漓——“新生杯”乒乓球决赛精彩回顾

10月16日,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新生杯”乒乓球赛在光谷体育馆乒乓球馆举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以3:2的比分战胜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勇夺“新生杯”桂冠。流光溯秋雾,黎明穿云暮。七点五十分,场馆外,观众伴随熹微的晨光步入乒乓球馆;场馆内,选手们早已站在球桌前,争分夺秒地进行最后的热身。早晨八点整,“新生杯”乒乓球赛的开幕式在光体乒乓球馆举行。学生裁判长周惟楚宣布比赛规则为小组赛三局两胜、淘汰赛五场三胜,各学院以团队形式出战,顺序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混合双打和男子单打。随后,在周惟楚简单交代比赛的注意事项之后,裁判长葛慧宣布比赛正式开始。经过一上午激烈的角逐,八强院队依次产生。在下午的淘汰赛中,电气院队和网安院队分别战胜自动化院队与土木院队,赢得四进二席位,进入到最后的决赛比拼。下午五点,队员们整装待发,激动人心的冠军之争正式开始。男单和女单的比赛在6、7号桌同时进行,均采用五局三胜制。男单比赛伊始,在寻找自己最佳状态和熟悉对手打法的过程中,网安学院率先拿下一局。然而随着比赛深入,电气学院的尹昱然在几个高低推拉之后突然打出一记猛球,随后乘势而上,以这种打法连赢三局,最终以3:1的成绩为电气学院夺得开局胜利。女单比赛中,网安学院王辰玥凭借大开大合的打法,紧抓时机,擅长拉远球、扣低球的她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一路猛击下,她代表队伍以3:0的优势扳回一场。“说实在的,自初二起,我一直缺少一个正式上台打球的机会。”王辰玥坦言,“所以在这场比赛中,我也重拾了曾经的战术,提升了水平。”前两场双方不分伯仲、互有胜负,场上场下的注意力一时都聚焦于即将到来的双打比赛。男双比赛中,电气队员配合默契、分工协作,发挥了善于抽球的优势,在短暂胶着后一路拿下两局。在第三局中,网安同学也不甘示弱,在不利局势下沉着冷静,一度连扳数球,将比分追至12比12平,比赛进入前所未有的白热化阶段,场下观众也聚精会神、连声叫好。最终电气学院凭借对方下网、己方扣杀的关键两球结束此轮较量,以3:0的比分拿下男双比赛。与此同时,在另一个球桌上,混双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凭借默契的配合与张弛有度的打法,网安学院的杨诺与王辰玥精准扣杀,以3:0的优势拿下混双的一分,决赛在2:2的胶着中步入了激动人心的终局。在最后一场男单比赛中,电气队员顺利拿下首局,在次局的失误后一路猛击追平比分,随后发挥实力连拿两胜,以3:0的成绩为电气学院赢得终局,也宣告了电气学院最终的胜利。3:2的大比分,为新生杯乒乓球决赛划上了句号。在比赛进程中,除了力量来回间的酣畅,球桌上下也不乏思维博弈的淋漓。比赛中各院队都在队友深陷焦灼之时及时叫停,团队内一起交流思路、商量对策。在短时间的战术调整后,之前胶着的场面会有突破,连输的逆局也会逐渐柳暗花明。场下休息时,电气学院的孙天莉吐露心声:“我被大家带动起来了,特别是在赢下比赛之后,大家一起呐喊的样子很有感染力。”当被问到此次赛事的创新之处时,裁判长葛慧表示,不光是团体赛,学校半个月前还举行了选拔赛。第一次办乒乓球精英班,目的是培养校队后备军,代表学校参赛为校争光。这种机制对于选拔优秀队员、提升队员实力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次比赛中也有多位同学是通过精英班进入比赛的,以后体育学院将延续这种模式,为学校选拔更多人才,也让同学们的体育实力得到发挥。下午6时许,颁奖仪式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裁判长葛慧、副裁判长于恒睿、学生裁判长周惟楚等为获奖团队颁发奖杯与证书,并与获奖选手合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比赛圆满结束。前三名代表与裁判合影第一名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校庆特辑 | 话剧《生命之重》:大师已去,荣光仍存

10月3日至5日,华中科技大学倾情打造的特色大师剧《生命之重》在韵苑体育馆上演。话剧从2020年开始筹划,到2022年4月进行制作,再到8月启动排练,长达半年的锤炼,在37位师生及校友演员的共同努力下,精彩的话剧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悠扬的音乐响起,暖黄色的灯光落下,一场大戏正拉开帷幕。华中大师生们听着台上的轻声吟唱,沉浸在话剧《生命之重》的世界中。学生乐队在演唱《不是传说》剧中On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 · 寒露

易茹涵往期热文荐读日将隐,我们追逐浪漫踔厉奋发:与共和国同行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日将隐,我们追逐浪漫

日落之际,月升之前黄昏承载着日光的最后一丝留恋将光与色的奏鸣献给人间日将隐,我们用镜头追随步伐,描绘轨迹所到之处,奇妙横生,浪漫乍现斑驳色彩,光影成诗日光为生活蒙上柔雾夕阳下的单车与倒影日落在建筑上洒下金光黄昏中,芦苇飘荡楼房建筑,山林草木变得或温暖、或壮阔究其原因是黄昏给生活上了色日色将隐,隐于山林黄昏漫游,追赶童真微尘在光影中舞蹈身躯在逆光下跳跃夕阳无限好近黄昏,童年更显缤纷动人子女围绕着吹泡泡的父亲逆光下,孩子们玩闹嬉戏亲子在公园漫步,阳光形影不离日落时分,我们像是在时光机中攀爬霞光荡漾,水波温柔当光的炽热遇上水的冰冷上演梦中偏爱的浮光跃金水天之际最是黄昏无限意波光粼粼的金色水面藏匿于大桥后的落日熔金海浪、礁石与金色碎片黄昏在海浪与船只间荡漾夕阳人影,相映成趣沉醉于光影的人们也是个中灵动的风景我见黄昏多滋味料黄昏见我应如是于海边礁石,诉说故事这海天一色,与你共赴垂钓一缕暮色面对水与光,岁月静淌在光影间休憩日将隐我们用镜头追逐、定格此刻变幻的色彩与光影间浪漫与我立黄昏文字
2022年10月4日
其他

踔厉奋发:与共和国同行

10月1日上午7时,华中科技大学举办了“踔厉奋发启新程,七秩春秋谱华章”主题升旗仪式。校领导、各院系师生代表齐聚南大门广场,在一片红旗招展中,共同庆祝新中国73周年华诞。作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自1952年建校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培育了众多卓越人才,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力量。七十三载,恰是风华正茂续伟业,共兴邦中华儿女心潮澎湃共祝祖国繁荣富强文字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退伍大学生王俊杰:我还没有当够兵

2019年考入华科大,2020年入伍参军,2022年退伍重返校园,22岁的王俊杰如今是物理学院2021级的一名学生。在三年的时间里,他需要完成两次身份的转变——从稚嫩的大学新生变为一名坚定的战士,再从一名退役士兵转为复学的大学生。1成为一名坚定的战士参军入伍一直是王俊杰的梦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近视的缘故,他没能如愿去往心仪的军校。2020年上半年,疫情的爆发让王俊杰开始了几个月的网课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B站上看到了20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宣传片。藏在心里的军旅梦重新浮出水面,他趁着在家上网课的时间,去做了近视手术。和家人商量后,他第一时间打开电脑,在全国征兵网上报名参军,“那时候心情很激动,怀揣着对部队美好的想法,觉得可以去好好锻炼一下自己”。2020年9月,王俊杰从武汉奔赴吉林,正式参军入伍,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吉林总队吉林支队执勤一大队执勤一中队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兵役。在艰苦训练的磨砺中,他逐渐褪去青涩,成为一名坚定的武警战士。当兵的生活很规律,也很累。每天早上五点五十起床后,战士们开启一天的训练。早上六点出操,进行队列训练或体能训练;上午八点开始上课,进行擒敌、应急棍、战场救护等技能训练;下午进行体能训练,背着枪、挎包和水壶,开始重装五公里的训练。入伍前王俊杰是个很爱运动的人,经常骑单车和打篮球,但在刚入伍的那段时间里,繁重的训练仍然让他觉得有些吃力,膝盖疼、磨破皮,是常有的事。部队的日子很纯粹,日复一日的训练与坚守,是战士们的常态。王俊杰所在的中队,负责在吉林市看守所执勤,二十四小时都需要有人站岗。作为一名武警,一周有六天都要值夜班。有时候半夜正熟睡,就有人来喊王俊杰站岗。在温暖的被窝之外,是吉林冬夜的冷风。东北的冬天很冷,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度。为了更好地看清周围的情况,武警们站岗的亭子四周是玻璃做的。凌晨两点在亭子里站岗的时候,哪怕穿着里面带毛的厚棉鞋,王俊杰仍然被冻得双脚僵硬,下班回宿舍后,甚至冷得睡不着。一个月里二十多次的夜岗,听着呼啸的北风,王俊杰时常会想家。王俊杰在站岗2021年5月,连队开启了障碍训练的科目。在障碍训练中,战士们需要翻越高墙,爬上两米多高的云梯。对恐高的王俊杰来说,障碍训练有很大的难度。最开始的时候,他甚至不敢在高墙上行走。在班长的鞭策下,王俊杰反复地训练,甚至在一次障碍训练中,从高墙上摔了下来,肩膀严重挫伤,养了半年才好。在经过无数次奔跑与攀爬后,他战胜了恐高的情绪,能够在高墙上自如奔走。严苛的训练有时也会让人产生想放弃的念头。在练习摔擒时,教官要求战士们一招制敌——当对手站在面前时,战士们要用尽一切技巧将对方摔在地上。在训练的过程中,身边的战友就是彼此摔跤的陪练。在一次次摔别人与被别人摔的过程中,手掌破皮了、膝盖摔肿了,“浑身都摔得难受,各种地方摔得你不想再摔了”。在那些难挨的时刻,他也会问自己,“我为什么来当兵”。但度过了那些疲惫、疼痛的时刻,王俊杰依旧感谢部队对他的磨炼。每一次训练、每一次站岗都让他更坚定、更沉稳,在无数次摔倒与爬起中,他变得更加能吃苦、能忍耐。他说:“我入伍前是一个比较浮躁的人,沉不下心。当兵两年比较磨我的性子,干啥都能沉下去。”经常有人问王俊杰,当兵后不后悔。他的答案一直很坚定——“我不后悔”。2纯粹而炽热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两年的服役时间到了尾声。2022年8月31日,连队举行了“向军旗告别仪式”暨老兵退伍仪式。班长走到王俊杰面前,摘除了他的领花军衔和帽徽。卸下军衔,意味着这位士兵正式退伍了。听着班长亲切地嘱咐他“回家好好干”,王俊杰红了眼眶。战友之间的情谊纯粹又深厚。在参军入伍的两年里,和身边的战友同吃同住,在每天的训练中一起摸爬滚打,王俊杰对部队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战友情是很深的,大家是一起吃苦过来的。”右一为王俊杰在部队,班长被称为“军中之母”,除了日常带兵训练,还关心着战士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王俊杰和他的班长感情很深,用他的话说,“我班长比我大三岁,就像我的好大哥一样,对我特别好”。当时还是个新兵的王俊杰,在繁重的训练下水土不服。有一次他连续高烧了好几天。他的班长知道以后,私下去找了中队长,申请找人替他站夜岗。在王俊杰高烧的时候,班长给他找药、端热水,把毛巾浸湿后敷到他的额头上。班长默默的照顾被王俊杰记在心里,退伍以后,他仍然惦念着老班长,“我班长过两年可能要结婚,我肯定要回东北参加婚礼看看他”。不论是艰苦的训练还是和战友温情的相处,都深深刻在了王俊杰骨子里,化成了他对部队生活的感情——“就是感觉兵还没有当够,两年不够,但是得回来上学了”。9月1日是王俊杰退伍的日子。北方人有着“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习俗,早上五点,炊事班做了饺子,连队的战士们在营区门口两侧站立,送别这群退伍的士兵。王俊杰带过的一个新兵当场哭了。那一瞬间,王俊杰有好多想嘱咐他的话,但离别之际,只说了一句:“好好干,哥先走了。”和战友们告别后,9月1日早上五点多,王俊杰离开连队,正式退伍,踏上了返校复学的旅程。他和两个一起回武汉的战友,在北京转车,中途去天安门走了走。看到天安门附近正在执勤的武警,一种亲切感萦绕在他们心间,“那是我们武警站岗的兄弟,很亲切”。怀着不舍、焦虑、期待等复杂的情绪,王俊杰回到了大学校园。3“我还没有当够兵”在华中大I军团的组织下,王俊杰报名成为了2022年本科新生军训的一名辅训教官。主训教官下口令,辅训教官给同学们做示范、纠正动作。军训期间,辅训教官并不需要一直待在操场带学生军训,但王俊杰有时间就会去带训,喊口号喊得嗓子都哑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还没有当够兵”。对军旅生活的不舍让他很珍惜军训的时光。王俊杰在教同学们站军姿退伍的时候,由于部队规定,王俊杰把自己的军装都上交了。军训期间穿的迷彩服,是他自己管I军团借的。在军训的休息间隙,他偶尔会抚摸着手臂上没有编号的肩章,回想起在部队的两年时光。那段时间的艰苦训练让他坚强,也让他成熟。王俊杰在看同学们的动作是否规范服役期间,王俊杰每月有1100元的津贴。夜岗的困倦、训练的艰苦,让他开始逐渐理解父母的辛苦。第一次拿到津贴,王俊杰就给父母转了五百块钱。“其实这五百块对爸妈没什么用,但可以告诉他们,你儿子自己靠自己了,可以放心点。”他说道。参军以后,他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回家,唯一和父母沟通的方式就是每周末的视频电话。在离家千里外的吉林,他报喜不报忧。训练中受的伤、生活中不习惯的地方,他都选择自己默默调整。和父母说的,大多是一些琐碎又温馨的小事——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菜、和战友打球拿了多少分。两年的分离让他格外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趁着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他打算奔赴回家的路途,看看两年未见的父母。但在这之前,他需要先梳理好自己的生活状态。重新回到大学校园,他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辗转间,战友的牵挂让他感到慰藉。在部队休息日拿到手机后,曾经的战友第一时间给他打视频电话,问他回学校以后怎么样。面对兄弟们的关心,王俊杰有了袒露的窗口。面对眼前身份的转变,他可能只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自己。王俊杰退伍前发的朋友圈两年没有接触过物理相关的知识,没有踏足大学校园,这个老兵也在慢慢地适应。中秋节过后,他开始和2021级的同学一起上课,努力补上落下的课程。两年的军旅时光改变了他,这位大学生变得更坚韧,也更顽强。他相信这股劲也会持续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支撑他继续向前。文字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手语的教与学:越过无声与有声间的缝隙

“大家看,左手伸出五指,掌心向下,把指尖对到自己的右边。右手伸出五指,指尖朝下,从左手的小拇指这划过来。”潘淑文在腾讯会议的界面上比划着:“这个手势就代表着‘边’,‘边界’、‘边缘’都可以用它来表示。”受疫情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心语手语协会的手语课堂转为线上教学,潘淑文只能通过视频会议为同学们讲解不同手语单词的打法。作为一位聋校退休教师,今年已是她和手语打交道的第六十二个年头。每年九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国际聋人日”,其设立以捍卫聋人权利、促进社会理解为目标。手语是聋人的主要沟通工具,然而,听力健全的人往往并不懂手语的含义,这让聋人面临着不少双向沟通的难题。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不便,聋人的就业、维权等基本诉求也难以得到保障,就医时如果对病情、病史的描述表达不畅,严重时会耽误救治、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为了弥合语言交流上的缝隙,志愿者们常常会参与到手语的教或学中,希望通过增进对手语的理解,为聋人提供更实际的帮助。“我真的觉得在残疾人中最辛苦受罪的,用我们武汉话来说就是最‘造业’的,还是要数聋人。”提及聋人的困难,湖北人潘淑文忍不住用起了方言。与聋人相处逾六十年,潘淑文对聋人的生活困境愈发感同身受,“想要帮助他们”这个念头,支撑着她坚持志愿教授手语。1960年,潘淑文从湖北省实验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刚成立八年的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下文简称“武汉二聋校”)当老师。看到分配名单的那一刻,完全不会手语的潘淑文吓得哭了起来,然后马上给武汉二聋校打了一通电话。“我就打电话问他们:你们是不是都是哑巴?别的老师都笑起来了,说我们不是,我们都是会说话的。”再提起这通电话时,潘淑文已经把它当作了回忆中的一桩趣事。“当时我才放下了一点担心,现在回想,当时说话还挺不尊重人的。”刚到武汉二聋校的几个月里,潘淑文很不习惯。班上只有八个学生,作为班主任,她需要教授语文、数学、舞蹈等科目。教授内容很基础,但是如何用手语将其表达给聋人学生才是潘淑文要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不落下教学进度,从来没有接触过手语的她总是前一天晚上向老教师们请教好要教的内容,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手语并一遍遍地练习,确保没有任何错误后,再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教给学生。但有时学生提出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潘淑文还是没办法立马明白他们的困惑,便只好仔细记下手势再回到办公室让其他老师帮忙翻译。最初的那两年,潘淑文抓紧一切休息时间来学习陌生的手语词汇,请学校的老教师帮助自己检查手势的准确性,并试着把它们打到最娴熟的程度。在日复一日的尽心学习下,潘淑文仅用两年就已经把手语学得非常熟练了。和同学们对话时,她的双手快速地上下翻飞,几乎可以实现和聋人的无障碍交流。但她发现,仅仅学会手语,还不能做到和聋人“心贴着心”沟通。“一开始我对特殊教育根本就不理解,以为只是教他们认几个字而已。”慢慢地,她才明白,要是想要和他们亲密地交流,真正融入这个群体,需要“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潘淑文在手语活动现场潘淑文在武汉二聋校做了三十九年的老师,已经退休二十余年,但来找她帮忙解决生活问题的学生还是不在少数。其中一个学生是家里五六个孩子中最小的,也是家里唯一的聋人。房屋拆迁时,她被家里几个嫂子排斥,没有得到应该分到的房产。“我说这肯定不行,我带着她去和家里人商量,争取去做公证,磨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才答应把房子分给她。”讲到这件事,潘淑文神情激动,“当时我心里真的很高兴,因为做成了一件事嘛!但是我看到当时聋人学生的情况,感到的又是寒心。”大到房屋拆迁、谈婚论嫁这样的大事,小到和别人发生矛盾摩擦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生们都要寻求潘淑文的帮助。她常常要一天辗转好几家去解决不同的问题,以至于时常愧疚花在自己家庭上的时间太少,“除去聋人之间互相沟通,他们跟这个社会上的正常人交流真的很困难,而正常人中懂手语的又实在太少了,所以他们有什么事情都要找我。”于是,“让越来越多的正常人学会手语、能够帮助聋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就成了潘淑文一直以来的愿望。她渴望通过让更多人学手语,来弥补聋人和听力健全人在沟通上的鸿沟。2013年,潘淑文和洪山区残联聋人协会共同在旺山公园创办了手语园,向大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教授国家通用手语,“因为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教国家通用手语用处可能更大一些,当然武汉地方手语我也会教一些,方便他们更好地和武汉聋人交流。”只要潘淑文联系了一个聋人,他很快就会呼朋引伴地叫来几十个聋人一起参加活动。每周日上午,大家都聚在手语园里学手语、聊生活、谈心事。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潘淑文干脆把大家领到自己家里来学习。在手语园活动有条不紊开展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加入到学习手语的队伍当中来。武汉许多大学先后成立手语协会,协会成员会定期来到手语园,学习手语并尝试与聋人沟通。潘淑文由衷地为此感到高兴:“因为我们社会上能帮助聋人的人真的太少了。大学生愿意学手语真的是件好事,所以我特别愿意教他们!”在这个由大学生和聋人组成的手语学习队伍里,潘淑文有独特的教学方式。她每次教完手语单词后就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确保一个组内既有无听力障碍的志愿者、也有聋人,然后让他们用新学的词汇互相摸索着去交流。“我们经常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大家就面对面打手语。虽然站得很累,但是他们是真的很开心。看到他们开心了,把手语学会了,那我不就更开心了嘛!”大学生们来手语园参加活动在来学习的大学生中,潘淑文对华中科技大学心语手语协会的小窦印象尤为深刻。窦凌云是心语手语协会2021届的会长,曾线下参与过手语园的活动。2022年4月,疫情再次反复,苦于无法出校,她便联系了潘淑文来给协会成员继续上“网课”。“当时受疫情影响,不能参加线下活动,我心里很着急,一直在想怎么把手语学习活动继续做起来。”但显然,隔着屏幕、见不到聋人朋友的线上教学,效果远远不如线下。屏幕上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打开摄像头,只留下了一个黑色头像方框,尽管有时会有同学打字反馈,但作为一门通过视觉传达信息的语言,线上教学时互动性的削弱,让本就不容易的手语学习更为困难。窦凌云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大家平常没有这么害羞的”,一边努力和潘淑文互动,回答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潘淑文在线上会议教手语手语学习的不易,上一任手语协会会长沈鑫也曾体会过。2021年,心语手语协会曾请洪山区聋人协会主席向婧来学校做手语老师。由于向婧是聋人,手语基础不好的同学学习起来略微吃力,所以曾经在“国家通用手语字典”APP自学过的沈鑫便成了助教,协助向婧和同学们交流沟通。在协会其他成员眼里,沈鑫的手语水平已经可以帮他们解答大部分的问题,第一次课结束后,他们围在沈鑫身边询问刚刚课上没有理解的部分。但沈鑫回忆,她第一次当助教结束后,心里却“特别难过”。在那之前,她觉得自己已经努力地去学很多手语知识,但面对一位真正的聋人时,却发现完全没有办法跟她沟通。“我不能很快速自然地打出单词,或者在我打出手语的时候,聋人老师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最后我还是只能写给她看。”沈鑫这才意识到,手语并不只是停留在字典上的简单手势。手语课堂教学以单词为主,总是学得太过零散,可能半个学期都无法通过手语打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更别提和聋人用句子对话了。那天,沈鑫只打了一句“谢谢”和一句“再见”。“我当时觉得挺挫败的,有点无力,又有点自责。”手语协会的活动和手语协会的同学们一样,向婧也是手语园中的一员。她的微信头像是一只折耳小猫,上面写着“对不起,您所拨打的耳朵已关机”。谈起给大学生教手语,她说:“一开始我担心自己听不见,会影响上课的进度,所以在备课时花了很多心思去做PPT。但后来上课时才发现,我本身是聋人这一点反而为他们学习手语制造了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对于将手语作为业余志愿活动的听力健全人来说,学习手语的困难之处不仅仅在于如何用所学的零散词汇组合成句子,更在于缺乏长期和聋人沟通的语境,学过的手语很快就会遗忘。“我之前上手语课的时候就有社员来问,说他感觉我们学的东西太零散了,就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办法跟聋人交流。”沈鑫说,“能和聋人自然交流的同学很少。”“如果想要和聋人简单地沟通,两三个月就可以了。但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聋人,了解聋人的心理,就像自己也是聋人一样和他们沟通,那么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手语就像一门外语,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精进。潘淑文和手语打了一辈子交道,在2018年国家通用手语发布后,她也需要学习一定的新手语知识。2022年上海调查数据[1]显示,聋人期待的服务场合排序前三位的是医院(70.4%)、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秋分

海报by郭政楠往期热文荐读新生军训:青春献礼70周年举杯邀月华,对影话佳期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新生军训:青春献礼70周年

9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2022级新生军训开始了。他们身形挺拔、眼神坚毅;面对炙热的阳光,他们回以更加笔直的军姿。他们带着满腔的激情,在为期14天的军训时光里尽展少年之朝气、青春之活力。早晨,旭日初升,温和的阳光洒在操场上,映照着新生们可爱的面庞。整齐排列的白色水杯恰如新生们排列有序的军训阵容。新生们迎着晨光,严格按照教官的要求,立正、稍息、练习抬腿,没有丝毫懈怠。军训中,每个同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历练。三位新生虽然没有参加大部队的方阵训练,却以另一种形式留下了自己的军训回忆。他们拿出颜料和画笔,耐心地创作。画板上的“70”和校史馆尤为醒目,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和绚烂的颜料为军训的绿色海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完成了一个上午的军训任务,能量的补充也十分重要。面带微笑的新生们手提水杯,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发去食堂吃午饭。经过中午短暂的休息,新生们又来到操场,参加下午的训练。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约25厘米……整齐的队列背后,每一处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打磨。新生们迎着余晖,换上篮球鞋,抓紧下训的时间来到了篮球场。水泥地和球鞋的摩擦声此起彼伏,细密的汗珠从一个个青春洋溢的面颊滑落,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爷爷,我以后也想和哥哥姐姐们一样成为新兵!”小男孩穿着迷彩服,认真地看着新生军训的场景。到了夜间,气温下降,清凉的晚风来袭。新生们目视前方,身体微微前倾,练习站姿。教官们尽职尽责地为新生纠正摆臂姿势,帮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在敬礼时,他们手臂平直、目光坚毅,眼神中似有光芒。下训了,到了才艺展示的环节。男生盘坐在地上,拿起吉他,一旁的教官贴心地拿来喇叭,为即将到来的美妙音乐做好准备。伴随着清澈的弦音,时光仿佛也跟着放慢了脚步。医疗点,女生专注地看着眼前的书本,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学在华中大”从每一级的新生做起。教官站在队伍中央,与新生们侃侃而谈。他们笑颜渐开,专心地听着教官讲述他的故事。而新的故事,也即将发生在这些穿着军训服的新生身上。自强奋斗为尺杆,青春献礼70周年。2022年10月8日是华中科技大学成立70周年的日子。时光荏苒,这座森林大学孕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华中大人,变的是来来往往的教师和学生,不变的是华中大“明德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学在华中大”的优良学风和处处弥漫的青春气息。2022级的新生身穿迷彩服,以崭新的面貌和矫健的身姿为华中大带来了无限的青春与活力,这或许是献给学校最好的70周年礼物。文字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现场 | 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在华科大寻找青春的答案

2022年9月13日8:30,华中科技大学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在光谷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230名本科新生身着代表国旗的红、黄色以及代表“森林大学”的绿色上衣,为喻园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气。光谷体育馆成为色彩的海洋在同学们的掌声欢迎中,学校各位领导嘉宾落座。校党委副书记马建辉主持本次典礼。他依次介绍了出席本次典礼的领导和嘉宾,宣布典礼正式开始。本科新生在认真观看短片《答案》典礼第二项,现场所有师生共同观看了致2022级本科生的开学典礼短片《答案》。视频以三位来自不同地域的本科新生的口吻进行发问,又从方方面面展现了初入华科大的HUSTer们寻找青春答案的历程和感悟。教师代表马聪发言接下来,教师代表、华中学者特聘教授、“优秀教师班主任”获得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马聪教授发言。他为即将开启四年大学生活的新生们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他期望同学们善于规划人生、学以致用,跳出只重成绩的思维怪圈,学会在课题和实践中学习。老生代表刘泽清发言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8级学生刘泽清作为老生代表发言。首先,他代表全体在校学生欢迎新生们的到来。他以身边的榜样为例,勉励新生们传承优良学风、保持求知之心,加入追求卓越的行列。在发言结尾,他以今年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星的小行星为喻,祝愿新生们“闪耀出自己永远青春、永久奋斗、永恒卓越的光芒。”新生代表朱轩发言来自未来技术学院的2022级新生朱轩表达了对华科大的憧憬和对全体教职员工的感激。他首先回顾了备战高考和选择华科大的历程,表示要和同学“珍惜相聚缘分,凝聚前行动力”。在此之后,他以“向未来前进”为关键词描绘了未来的蓝图,表达了“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精神中接续奋斗”的志向。党委书记李元元院士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新生佩戴校徽发言结束后,校党委书记李元元院士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主席台外的新生们也全体起立,在自己的胸前庄严地佩戴上校徽。从这一刻起,他们正式成为了华科大人。校长尤政院士讲话典礼第七项,校长尤政院士以“勇立时代潮头,争做强国先锋”为题,向全体新生讲述了70年来华科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勉励新生们志存高远、砥砺奋进、勇于创新。最后,他祝愿新生们在华科大学业有成、生活愉快、逐梦成真。全体起立高唱华科大校歌最后,充满着青春气息和豪情壮志的校歌合唱回荡在光谷体育馆内,典礼的氛围在校歌声中被推向高潮。校长尤政院士为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新生们聆听校长讲课典礼结束后,校长尤政院士为本科新生讲授了“开学第一课”。他分别从历史与传统、现状与未来两个方面为本科新生讲述了校史校情。然后,他列举了十余位优秀本科生,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为新生们树立“目标和榜样”。在最后,他对全体新生提出了两点“希望与要求”:第一,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第二,科学研究工作是艰苦的、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科学工作者要有献身精神。最后,他寄语2022级新生们:“现在,你们以华科大为荣;将来,华科大以你们为荣。”文字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举杯邀月华,对影话佳期

八月十五,人间月半;朔望纷至,天上月圆。中秋佳节,月亮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承载着无数细腻的情感。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中秋却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根据天文学知识,当地球位于月球与太阳之间,月球处于地球正后方时,人们在地面上看到的月亮就是最圆的;当月球处于地球正前方时,在地面上看不到月亮。一般来说,人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为“朔日”,定为农历的每月初一;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通常为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朔望月的周期约为29.5天。也就是大概每隔14.75天,月球就会正好转到地球的正后方。月球的公转轨道不是圆形而是呈椭圆形,而月球的公转轨道本身也在旋转,月球受到的地球引力不一样,使得月球公转速度不均匀。因此,月球出现在地球正后方位置的时间也是有差别的,有时候稍快,可能就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有时候稍慢,就是“十六圆”,甚至“十七圆”。因此,“十六”并不是月圆的限定日期。今年中秋,一轮圆月悬挂在夜空中,她匆匆赶来,闯入相约赏月的人们的眼帘。有个月亮,有点任性、有点嚣张,披着一身墨黑色的斗篷,在人们的等候中,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容貌刻度尺下半推半就的我们

破安慰法求安慰废弃物趣味阁却无法却无法却无法我去过千万伏IP巧儿姐破强迫矿务局欧赔加强诶平你妈王高峰安慰法那次哦啊玩UI螯合物磁DQWF耦合请叫GQWF我和ofhi偶家琼文熊
2022年9月8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白露

海报by马逸如往期热文荐读没有什么比记录更能抵达真实这一年|我们在每个需要被记录的时刻,按下快门
2022年9月7日
其他

没有什么比记录更能抵达真实

在被图像把握的时代,坚持用文字表达和书写,始终是件难事。它意味着文字记者必须一次又一次走进现场,无数次补充采访确认细节,才能慎重地敲下一笔。还意味着经历了“花一个星期构思、焦虑、煎熬和摆烂”写出来的三千字,并不如预想中能被那么多人看见。然而,文字写作不仅是抵达事件核心的努力,更是对记者、对读者的回应和淬炼。在华中大记者团,通过现场通讯、人物专访、深度调查多类稿件,文字记者“再现”“真实”,与世界产生“连接”,和读者进行“对话”。这都是微小却珍贵的“生长”体验。(Tip:点击蓝字有惊喜哦!)以记录直面现实的复杂再现
2022年9月5日
其他

这一年 | 我们在每个需要被记录的时刻,按下快门

这一年我们坚守在各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用镜头观察世界用相机定格瞬间用影像传递情绪在华中大记者团的众多稿件中,影像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文字记录下每个重大事件的同时,影像也不曾缺席——我们通过影像,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我们在镜头背后观察世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我们看到的世界传递给大家。一张张图片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记忆中的节点,记录下这一年的重要时刻。凝视镜头,我们串联起这个学年的做稿记忆。生长在华中大校园中,我们记录下学生时代的美好与激情。荧光夜跑的狂欢、“新生杯”比赛夺冠的喜悦、运动会男子首金的来之不易、百团大战的多样风采......我们用影像传达青年人的生机与活力。2021.9.23
2022年9月4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处暑

黄丽媛k往期热文推读二十四节气·立秋征集|让我们聊聊新冠时期的异校爱情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立秋

让我们聊聊新冠时期的异校爱情二十四节气·大暑
2022年8月7日
其他

征集|让我们聊聊新冠时期的异校爱情

疫情时期,各地防疫政策依然严格。而与各大高校日益收紧的防疫政策一同到来的,是异校情侣们可能面临的数月无法相见的困境。你和另一半是否因为疫情而数月无法见面?你们精心制定的见面计划是否因为新增病例的新闻弹窗而骤然终止?你们又是怎样熬过这段时间的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欢迎填写以下问卷,和我们分享你在新冠时期的爱情故事;也欢迎你在问卷的结尾留下联系方式,进一步告诉我们你的故事。文字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二十四节气·大暑

高志昊往期热文荐读在不稳定的洪流里,找寻确定性|毕业生群像走向那一片涌动的青绿
2022年7月23日
其他

在不稳定的洪流里,找寻确定性|毕业生群像

站在分叉路口,除了说再见,更多时候是在找寻。找寻那一点确定性,去对抗源于环境、源于时间的不确定。在不稳定的洪流里,我有我的确定性。
2022年7月14日
其他

走向那一片涌动的青绿

6月28日晚上六点半,距离华中科技大学舞剧《只此青绿》美育讲堂开始还有一个小时。蛰念早早来到现场,拍了张照发到朋友圈,配文“又绿了”。剧迷们把看《只此青绿》戏称为“绿了”,蛰念上一次“绿了”,是26日晚上,她在琴台大剧院四刷《只此青绿》演出。当晚,李七七也在那儿。为了这场演出,她第一次尝试画了绿色眼影。蛰念的“四刷留念”六月末,《只此青绿》在武汉的巡回演出全部落下帷幕,留下的回响却不止于此。这次华中大美育讲堂,是舞剧主创团队第一次走进高校校园,吸引了众多学生剧迷。开票两分钟,两百张票即被一抢而空。蛰念、李七七、寓书、叶鸣、靳骐闽,五位观演过的华中大学生,分享着相似的震撼与感动,也贡献出不同的视角与解读。剧终散场,那些走进剧场的人,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走入这一片不断生长的青绿中。展卷“许多人了解《青绿》是在春晚或B站的舞台上,很多平时不看剧的人,这次也都跑来剧场看演出了。我去的那一场,观众的年龄跨度挺大的。”回忆起观剧当晚的情形,李七七这样说道。《只此青绿》是以北宋《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源泉创作出的舞蹈诗剧,全剧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天才画家王希孟如何历经艰难绘就名画的故事。登上2022年央视春晚和Bilibili跨年夜的舞台后,《只此青绿》大火了一把,至今已巡演超过100场。爆火“出圈”的背后,以舞蹈诗剧的形式描绘《千里江山图》的风韵并非易事。在《只此青绿》美育讲堂上,孟庆旸、张翰、谢素豪三位主演都提到了雕琢角色的艰辛。展卷人的情感表达极为细腻,不好把握;王希孟在历史上记载太少,且没有前人扮演过;而青绿作为一个写意性的角色,甚至不算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一个类似画魂的存在。《只此青绿》美育讲堂现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表演效果,演员们做了大量功课,在一次次练习与演绎中体会角色的心境,不断促使自己与角色达成进一步融合。除了演员的努力,《只此青绿》的成功同样离不开韩真、周莉亚两位导演的用心编排、精益求精。在导演《只此青绿》之前,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韩、周二人,已经合作导出过《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口碑良好的舞剧作品。作为一名阅剧量达到六七十部的剧迷,蛰念对《永不消逝的电波》评价很高。她坦言,自己最初想去看《只此青绿》,是因为有位B站UP主(常指但不限于弹幕视频网站的内容上传者)在分享《只此青绿》观剧反馈时,说比《永不消逝的电波》还要好看。“‘电波’已经让我很震撼了。我就有点好奇,怎么会有人觉得有剧比‘电波’还震撼。”观演“展卷人在研究《千里江山图》时,被如画魂一般的青绿吸引,并唤醒了青绿。之后,展卷人又通过青绿,看见了千年前作图的希孟,和他一起经历完整的创作过程。最后,《千里江山图》、希孟与展卷人一同出现,现代与古代通过文化联结在一起。”短暂思索后,寓书一气呵成地讲出了自己对《只此青绿》故事的理解。6月25日中午,她如愿以偿地进入剧场。当灯光打下,展卷人、王希孟和青绿第一次同时站在舞台上,时代不同、身份各异的三人站在一条斜线上,一种时空交错之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但其实作为观众是明白的,他们无法真正跨越时空,只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获得短暂的心曲相合。”叶鸣在观剧时产生了疑惑:为什么舞台一定要设计成旋转的圆形呢?后来,她给出的答案是:在很多同心圆、大圆套小圆间,希孟、展卷人、青绿同时出现,但又站在不同的位置——他们仿佛跨越时空彼此陪伴,可又从未真正相交过。舞台的同心圆设计类似的隐喻也藏在《只此青绿》的色彩运用中。橙黄与青黛的灯光落在舞台上,时不时相交又分离,这暗示着展卷人与希孟跨越千年的互动。李七七被柔和又协调的颜色打动,青黄光束投下的一刻,她脑中立马蹦出一个念头:“谁说‘青黄不接’的?”青黄两色还被用在了青绿们的演出服上。领舞孟庆旸的服装皆为青绿色,身后群舞们的衣服却加入了黄色作为点缀。“如果一整片都是青绿色就太闷了。这抹黄加得刚刚好。”在李七七看来,这抹黄为整个画面注入了一种活泼气质,与衣服上精心设计的褶皱一起,共同展现着千里江山的灵动感和沟壑纵横的层次感。舞剧服装的青黄颜色搭配颜色搭配与舞台设计中的巧思,只是《只此青绿》众多细节中的冰山一角。青绿发髻上的纹路、舞步与音乐的卡点、细致到演员指尖的动作设计……主创团队在每个环节精雕细琢,希望在演出中兼顾千里江山的气势磅礴与鲜活灵动,并将宋文化的美学意蕴融入舞剧中。而众多观众的反馈显示,他们成功了。看完26日晚场的演出后,靳骐闽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整部作品给人带来的是完整的、有关宋代历史的文化体验,留白很多,呈现出一种素雅的风格,这也与宋代美学相契合。”共情《只此青绿》展现的是千年前北宋名画的神韵,但在文化带来的冲击之外,年轻的观众们,还在这部相对写意的舞剧中找到了其他情感共鸣。“《习笔》那一段,我每看一次都会笑。”蛰念发现,天才画家王希孟也和现代的普通学生一样,上课迟到,从后门溜进来,东西掉了就紧张兮兮的,同学帮他捡起来,就松一口气。“还有那些学生装作没看见夫子扇子的时候,就和我们在画室的时候一样,捉弄老师嘛。”产品设计专业的李七七,也在王希孟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他要去采风,一遍遍地画,画不出满意的神韵,就画了又撕、撕了又画。那时候觉得挺能共鸣的。”前段日子,李七七参加了专业里一个工业设计比赛。画出了一个自觉不错的造型后,她拿去咨询导师的意见。可导师看了之后,没有评判设计的优劣,而是指出她画得太少了。“老师的意思是,画得太少,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画得够不够好的。”郁闷过后,李七七还是一张一张地画着、探索着,试图从更多的可能性中找到最优的那个形象。当在剧场看到王希孟,共鸣之外,李七七心生一丝惭愧:“我们年龄相仿,他经历的艰苦比我们更多。在十八岁的年纪就能为了一种艺术追求做到如此,不愧是天才画家。”蛰念对王希孟的理解而对新闻专业的寓书而言,最能使她共鸣的,是在剧末登场的一群看展人。《千里江山图》在台上升起来,一群现代装束的看展人,走到玻璃前欣赏讨论,再像逛博物馆那样缓缓走开。寓书感到她也应该是其中之一。“我们观众在下面坐着,也像看展人一样,看着这张图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世人所见的样子。”李七七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越发强烈地觉得,自己和剧场中的所有演员、观众,正共同欣赏着那幅《千里江山图》。“我喜欢置身其中,去感受环境和群体的能量,也想让别人感受到我带来的能量。”高二时,李七七在英国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剧——《歌剧魅影》。当时,她旁边坐的外国观众鼓掌声音特别大,对戏剧的热爱在剧场弥漫,感染着她。“当看剧的人在相同的故事里产生共鸣,通过掌声和欢呼输出特别真诚的情感,他们真的可以调动你也进入那种环境里。”在《只此青绿》的谢幕环节,所有观众都在鼓掌、呐喊,李七七清晰地感到剧院笼罩在一种和谐的能量场中,“有点玄乎,但的确如此。”演出谢幕,观众纷纷起身拍照留念入画“我更愿意把观众当作一个与整个剧组共同参与创作的集体。”提及观众在观剧中的角色,叶鸣这样说道。而其他几位观众也都有类似的感觉。在剧场中,观众的“观看”行为能给演员带来正向反馈——热烈的掌声和专注观剧的氛围,能让演员更加沉浸在演出中。离开剧场后,对演出进行复盘与解读,个人的视角总是有限。不同背景的观众,对剧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些视角的诠释甚至远远超出了主创的原有构思,为剧作本身注入新的生命力。《只此青绿》作为一部以《千里江山图》为原型的舞蹈诗剧,本身即是一种对创作的再创作。这让观众有了更多诠释作品的角度和机会。同时,主创团队淡化情节、强化诗意表达的留白式编排,也给了观众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微博超话“只此青绿”中,不少观众发表了自己的repo(指观看演唱会、舞台剧等现场演出后的介绍或感想)。来自国画、矿物研究、古琴等不同专业的观众从自身视角出发,对舞剧配乐、舞台美术等各方面进行延伸和发散的释义,让《只此青绿》得到了充分的认知与欣赏,甚至拥有了比原本更丰富的内涵,更深入地走进了观众的心里。李七七的观剧repo“观众们观演后的‘表达’对剧的生长很重要。”蛰念这样说道。除了阐释自己对于剧作的理解,许多观众还会为主创团队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南京音乐剧《悟空》的sd环节(指Stage-Dooring,剧迷在演职人员出入口与主创互动),她在表演结束后和创作团队讨论到半夜十一点。与生产即定型的使用类产品不同,舞剧演出过后,好的创作团队大多会根据现场效果、观众意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再调整。这样,整部作品便始终处于生长的状态之中。而《只此青绿》的总编导周莉亚接受幕后采访时也曾提到:“《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的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走向那片涌动的青绿一部剧,登台便有散场时;但并非每一部剧的感动与余响,都会在落幕戛然而止。7月3日,蛰念又发了一条朋友圈,写:“7.14~7.17能不能去成都?别问,问就是我又想绿。”发现自己微博上发的repo被演员评论,她也会高兴很久。这些“声音被听见”的时刻,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剧场以外更为广阔的连接,仿佛那片青绿也在他们的生活中涌动。蛰念说:“对我而言,观看一部剧的最好方式,就是带着剧的精神内核继续生活。”而李七七至今还记得观剧当天的签名环节,周莉亚直接走进等待的人群里,说:“你们不用往前挤,我会往你们走去。”(应受访者要求,蛰念、李七七、寓书为化名。)文字
202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