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庆特辑 | 话剧《生命之重》:大师已去,荣光仍存

华中大记者团 华中大记者团 2023-03-30

10月3日至5日,华中科技大学倾情打造的特色大师剧《生命之重》在韵苑体育馆上演。话剧从2020年开始筹划,到2022年4月进行制作,再到8月启动排练,长达半年的锤炼,在37位师生及校友演员的共同努力下,精彩的话剧演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悠扬的音乐响起,暖黄色的灯光落下,一场大戏正拉开帷幕。华中大师生们听着台上的轻声吟唱,沉浸在话剧《生命之重》的世界中。

学生乐队在演唱《不是传说》




剧中

On the stage


话剧《生命之重》的主人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正澄。他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致力于国家重要需求的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取得多项成果。


段正澄将机械科学与放疗医学相结合,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话剧在段正澄生前与离世后两条时间线中穿插演绎,力图再现其严谨治学、以德育人的人民科学家形象。


通过话剧追忆,段正澄时常在车间里带领同学们开展科研工作,车间里噪声轰轰,他却沉着冷静,告诉同学们“把噪音当音乐来听”;对于同学们绘制的机械图纸,他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提出建议批评,从考虑整体的可靠性和结构刚度,到关注每一颗螺钉的重量,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


段正澄在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对于段正澄的学生来说,老师的谆谆教诲时常回荡在他们耳边,指引着他们不断前进。学生刘清时后来成为华中大教授,投身于科研和教育事业。“要学会把噪音当音乐听”,刘清时将段正澄的严谨务实教给之后的机械学子。段正澄远赴美国,邀请学生余新回国发展。余新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在机械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受疫情影响,段正澄追悼会的出席名单人数有限,而他的老友邹工坚持一定要见他“最后一面”。邹工说,他让我明白什么是生命的重量。


多年前,当邹工负责的工厂所生产的医用工件出现问题,退货可能会造成损失时,他想起了段正澄曾经说过:“病人没有退路,我们思考的每一个细节,面对的每一个工件,都系着无数的生命。”正是这番话让邹工坚定了撤单的决定,坚定了以生命为重的初心。


段正澄告诉邹工“生命的重量”


师生们的表演让段正澄的形象更真实且鲜活,夫妻情、父女情、师生情,每一份感情都体现了段正澄细腻与真挚的长情。他放不下老伴儿,每次出差前都会为她检查行李箱;他牵挂远在异国的女儿段菁,把寄来的家信一封封收藏;他看到学生余新抽烟,私底下给余新家人打小报告进行劝阻。他与学生们像家人一样,其乐融融地在饭桌上讨论问题、回忆自己的青春……一件件小事串联起来,让观众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段正澄


话剧的尾声,年老的段正澄慢慢走入弥漫的雾霭,而在同一个舞台,年轻的段正澄也抱着篮球向远方走去,时间线交织着,新的故事即将开始。谢幕时,演员们纷纷登台,铿锵有力地说出:“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我也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最后汇聚为一个声音:“我们都是华中科技大学的!”


全体演员谢幕




创新

Innovation


话剧《生命之重》的剧情采用了“时空转换”的结构,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有了更广阔的延展幅度,丰富了话剧的表现力。话剧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在段正澄与家人、朋友、学生的相处中展开,在不同的场次里穿插多个时间地点,展现了跨越近70年的时间的故事。


演员们带领现场观众们回到一场上世纪80年代的“家宴”。段正澄的老屋里,学生们爬上房顶调试着电视天线,段正澄拿出自己的招牌菜“红烧狮子头”,一边热切地招呼学生们吃饭,一边等待着夫人万慕秦回家。


在学生们好奇怎么和万慕秦相遇时,剧情又顺着时光,在舞台中央同时上演50年代两人的故事:在屋檐下躲雨的少女万慕秦与篮球队队长段正澄的浪漫约会。


段正澄在“家宴”中和学生们聊天


50年代绿绿葱葱的广埠屯街头,骑着自行车的少年在舞台上穿梭,梳着麻花辫的少女在屋檐下娇羞地等待。在《第二圆舞曲》的浪漫伴奏下,一对对情侣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段正澄与万慕秦追忆起年轻时的约会,虽对于时间地点各有说辞,但是他们却都不会忘记那份兴奋与欢喜。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一个浪漫而质朴的爱情故事。


舞蹈演员展现浪漫的氛围


话剧将音乐和舞蹈穿插于剧中,以此来展现每一场间的“时空转换”。在上演机械学院师生间发生的故事时,背景音乐轻快活泼,配以机械齿轮转动的声音,学生演员们以机械舞的形式来表达车间中教学指导的忙碌。遇到科研难题,大家争执不下时,学生演员穿着工装在舞台上活力四射,来了一场“说唱”。


舞蹈演员表演说唱


在时间上,现实与回忆交织,通过段正澄的亲友、学生等讲述,一位严谨踏实的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在空间上,场景在华中大校园、机械学院、段正澄的家、生产车间等地点间灵活转换,在承担了复杂叙事功能的同时,也刻画出段正澄的个人品质。




幕后

Behind the scene


动人的舞台表演与出彩的展示效果背后也有着重重困难。


在排练过程中,演员们难以协调的时间给剧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演员们有老师有学生,大部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剧组难以拥有比较完整的、让全体演员全身心投入的排练时间。


导演江兆旻为此十分头疼,“缺席任何角色,联排都不能完成。因为衔接和相互关系并没有完成,最终还是要等到齐了再重排,这样就会拉长全剧的排练时间”。直到临近演出的9月30日,剧组才迎来了第一次完整的彩排。


表演零基础的演员们,要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表达、如何去展示人物间的情感,通过不断学习与体悟、纠正与练习,才能尽量呈现《生命之重》复杂的剧情。在为期两个月的排练里,剧组有时会排练到很晚,演员们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学生演员们下课后从教室直奔排练厅是常有的事。


导演江兆旻在10月5日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时,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和对全体演员谢意。“我都在想演员们什么时候去背台词?但是当我走到排练厅时,我发现他们比所有专业演员背台词都快。我在台上排练,他们全都在下面背台词。我真的很感动。”江兆旻表示,这是她在其它剧组里不可能感受到的感情和经历。


“我知道他们每一个人对段老师的珍惜,也知道他们每个人对华中科技大学的这份情谊。所以因为这些责任和深情,我们实现了从无到有,到非常精彩。”


导演江兆旻在指导演出


《生命之重》的一大特色是在剧情中融入了许多舞蹈,师生演员们不但要出演各自的角色,还要负责相应的舞段。颇具挑战性的舞蹈,不仅给演员们带来了身心的疲惫,有的演员甚至还因此而受伤。


来自新闻学院21级,在剧中饰演青年万慕秦的李萌同学表示,跳舞是她最大的短板,有些较难的舞蹈动作一度让她感到泄气,但她仍会在排练完之后自己去练一练。“如果能将这个剧情演绎出来,将段正澄院士的一生演绎出来,虽然可能只有这么几个小时,但如果演出来让全校的同学都能看到的话,我觉得大家会对机械学院以及对段院士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将自己的角色塑造好,将这部舞台剧表演好,在这样的信念的支持下,师生演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将最好的舞台效果呈现在观众眼前。


不少演员们最初接触这部话剧,是想进行一次别样的尝试。剧中段正澄大女儿段菁的饰演者、机械学院辅导员陈霈,在提及接触这部话剧的原因时感慨万千。“在段教授离开大家的那个寒冬里,因为疫情原因,大家都封闭在家,无法去到现场悼念老人家,只能通过加入网上祭扫项目、整理文章等的方式为段教授做一点小事。”陈霈觉得,《生命之重》是一个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老人,来怀念这位非常亲近的朋友的实质性举动。


在疫情严冬两年后的今天,学校能将段正澄的大师故事以话剧的形式展示出来,陈霈感到十分兴奋、感动。“段院士一直都是一个对自己的晚辈非常温柔宽容的一位老先生。而这次话剧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真正走进段老师的生活,走进他的家庭、他的师门”。


陈霈在接受采访




传承

Inheritance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剧中,段正澄提到当时朱九思老院长一句让他“记了一辈子”的话:“华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是只要你会打球,作为队长就可以的,你做为队长,不仅要监督每位队员的训练,还要监督他们的学习……从今天起,你以后要统计每位队员的成绩报给我看。” 


几十年里,段正澄春风化雨,教育学生“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到车间里”,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续写了“学在华中大”的优良传统。


作为段院士曾经的学生,回校看话剧的机械学院82级刘姓校友回忆道,在当年他们的印象中,段老师永远都是高高大大的,特别会打球,而话剧也很好地将这点突出了出来。她表示,话剧真实地将段正澄严谨治学、坚韧踏实的个人优秀品质表现了出来,这也与华中大“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相契合。


许多机械学院的学生也来到了演出现场观剧,机械学院20级的李浩和22级的熊周表示,在看完话剧后,他们对段正澄院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被这位老教授的品质所深深打动。


10月3日观众席现场


段正澄曾言:“做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震荡’。”段正澄用一生的时间坚守在科研一线,为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华中大人严谨治学、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而这些优良传统又通过一代代华中大人接续奋斗。话剧《生命之重》为期三天的演出落下帷幕,华中大精神却在这一幕幕故事中得以进一步丰富和传承。


大师已去,荣光仍存。


文字|见习记者 张聪 姚玉

摄影|李舒言 见习记者 林观韬

美编|高志昊 见习记者 周子乔

责编|张昱时

往期热文荐读

二十四节气 · 寒露

日将隐,我们追逐浪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