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门大片全是前传和续集...吃IP老本的好莱坞越来越懒了?

影视产业观察 华映资本 2019-04-12

过去10年,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受欢迎,哪些题材的影片最赚钱?最近,来自英国的著名电影产业学者史蒂芬·费勒斯(Stephen Fellows)发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电影产业开发与融资等多个维度揭秘全球电影的趋势和变化:在题材内容上,基于生活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越来越多,恐怖片形成巨大浪潮;在创作手法上,好莱坞延续大片路线,热衷翻拍、续集和衍生片,原创力有所减退;此外,在影片投资与回报上,众筹网站的兴起、数字消费的主流化等现象值得关注。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ID:Film-TV_Observer

编译:李丽薇  审校:彭侃  编辑:都欣


 

好莱坞似乎避免了斯皮尔伯格所预言的“行业内爆”



过去几十年,好莱坞电影公司一直走大片路线,不断提高制作和发行成本。这种大片模式认为,只要一部宏大巨制能在几星期内抢占院线和娱乐版面就可以横扫票房,哪怕影片质量并不够好。比如,《侏罗纪世界》的全球票房收入达到16.7亿美元,这对于一部制作成本为1.5亿美元的电影来说是一笔不菲的收获,而它在IMDb评分并不高。


大片模式有一种固有的缺陷,即如果每一部电影都比之前的投资更多,那么就有通胀风险。另外,随着更多的制片公司入局,电影市场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最后将导致公司在大片上孤注一掷,为了支付这些大片的费用,不断减少低成本影片的预算,挤压其生存空间。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电影预算一直在上涨,远高于通货膨胀。1995到2004年间,共有60部好莱坞影片斥资超过1亿美元,而在随后2005到2014十年间,这一数量上升至197部。许多行业观察家都表示了担忧,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也曾预测了电影行业的“内爆”,认为这样的大片路线终将引发大崩盘,从而导致整个行业遭到破坏性打击。


不过,数据表明,好莱坞似乎控制住了开支。在2014、2015年这两年,只有21部影片预算超过1亿美元,远远低于2011年的34部。目前,好莱坞仍然在一小部分大片上下赌注,面临的风险也更大。美国杂志《综艺》用“近十年最差”来描述2017年的暑期票房成绩。所以,尽管内爆并未像预期那样严重,但依然值得业内警惕。


 

好莱坞流行拍续集、前传或衍生



翻拍或重启经典,一直是好莱坞的重要策略。有数据显示,好莱坞的剧情片和浪漫喜剧片很少翻拍,其他的类型翻拍比较常见,比如恐怖片。事实上,电影历史上第四部恐怖片《古堡惊魂》(1897年)就是对首部恐怖片《魔鬼庄园》(1896年)的翻拍。

 

但是,最近研究发现这种操作方式似乎没那么流行了,新的策略是:前传、续集和衍生片。翻拍和这三种方式基本囊括了当前好莱坞创作的潜规则。例如,全球影迷所熟悉的《星球大战》仍然是好莱坞的第一IP,通过前传、外传等故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今年在国内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里,基本也都是续集:《速度与激情8》(票房26.70亿)、《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票房15.51亿)、《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票房11.97亿)……从票房成绩来看,这种操作显然性价比高,好莱坞不会轻易放弃。明年的片单里仍有大批续集正在赶来,包括《侏罗纪世界2》、《绝地战警3》、《复仇者联盟3》等等。


 

好莱坞原创影片减少



好莱坞不断复制、衍生和巩固自己的黄金IP,也侧面说明了其原创力的不足。很多从业人员都在抱怨,好莱坞已经完全变成了赚钱机器。根据数据,从2005到2014年间,票房TOP100的影片中仅有39%是原创作品,TOP10里仅有15%是原创。


 

某些类型的电影预算大幅缩水



提到电影预算,演员马特·达蒙曾在一次采访中抱怨剧情片的变化。他说,5到6千万成本的剧情片已经消失了,再没有公司投拍这样的小成本剧情片了。研究显示他的说法不无道理。


1997到2016年间所有在美国上映的影片的公开预算数据表明,浪漫喜剧片的预算下降得最明显,1997年是5230万,2016年降至2310万。其他制作成本下降的影片类型有恐怖片、惊悚片、传记片。预算上升最明显的则是奇幻片。

 

 

众筹成为独立影片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独立电影制作人通常要寻求很多人的资金支持,最近得益于在线众筹的兴起,他们融资变得容易多了。IndieGoGo是首个众筹平台,2008年1月在圣丹斯电影节推出。仅仅一年以后,Kickstarter网站就横空出世了,这也是目前众筹平台当中的领军者。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众筹网站紧随其后成立。


伴随众筹网站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影视项目筹集到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截止到目前为止,美剧《美眉校探》以570万美元的数额高居众筹榜单首位。另外,众筹网站还催生了一系列服务项目,包括咨询、市场营销等。目前,众筹仍然是比较自由便捷的融资方式,可以几个人在家里完成,也可以是大型的专业化运作,类似于电影推广营销。


众筹之所以适合独立制片人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无门槛准入,无需付费,只要在众筹成功之后向平台支付一定的佣金即可。另外,也不会有外力因素控制影片生产过程。最重要的是,众筹活动可以吸引人们关注,在影片拍摄以前就累积人气,并收集到详实的数据支持,提前锁定潜在受众。当然,众筹也并非十全十美,电影市场变幻莫测,仅依赖前期数据预测,仍然无法安全规避所有风险。

 

 

数字视频的收入高于其他物理介质



2016年人们在数字视频上的开销首次超过物理存储格式的视频。但电影业很难摆脱对物理存储介质的依赖,部分原因是DVD在过去十年中产生了巨额收入,而电影业似乎对任何新的或看似危险的东西都是排斥的。但是,消费者的需求、对无法控制新数字经济的恐惧,这些因素都迫使电影公司不得不面对现实。未来几年,家庭娱乐空间中的权力与利润之争将在数字领域展开。


实际上,任何人都很难获取精确的数字视频消费数据,因为与物理介质不同,数字视频的市场是广泛的、多样化的,而且数据是不对外公开的。图表中物理介质的视频消费数据来源于Th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数字视频的消费数据由HIS预测,包括多种视频点播服务。

 

 

片方与电视台的版权交易利润率最高



上个世纪90年代,与电视台之间的播映权交易是电影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英国,2000年以后兴起了DVD热潮。在2004年高峰期,DVD销售和租赁所得占据电影总收入的51%。最近这些年其价值一落千丈,同样是英国,2016年DVD等物理介质的收入只占影片总收入的15%。这意味着电视播映产生的版权收入再次回升。


现在,一部影片40%的收入来自电视台,这个份额是过去二十年最高的。收入构成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电视以外的其他盈利方式利润率不高。一是,院线发行影片的成本不菲,数字拷贝和宣传推广都要花费不少金额。二是,制作DVD成本也不小,甚至还有广告费支出。第三,电视播映只需要一个法律团队去操作执行就可以了,所以利润率要高得多。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增多



在题材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数量不断上涨。1996年美国仅有不足7%的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而20年后这一比例上升到27%。从图表中可以看到,2012年这一类型的电影数量达到波峰,接近总产量的30%。与此相悖的是,该题材的影片在票房收入上却未见起色。Stephen Follows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在于,这些影片通常是低成本影片,由于预算低,请不到大明星助阵、制作和宣传上也大打折扣,自然没有票房号召力。数据显示,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仅有2.9%的预算超过1亿美元,其中包括《深海浩劫》、《亚历山大大帝》、《珍珠港》、《完美风暴》、《飞行者》、《拳王阿里》、《美国黑帮》。


剧情片最喜欢从真实生活中捕捉原型,这并不令人意外。有趣的是,浪漫喜剧片很少取材于真人真事。这恰好证明了好莱坞编织的浪漫有多么浮夸,也说明影迷们想要逃离现实的欲望是多么强烈。有一个罕见的例外是《成为简·奥斯汀》,这部影片讲述了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爱情故事。研究还发现,这一类型的影片在印度和日本最少,在以色列和德国最多。


 

恐怖片热潮袭来



所有类型的影片产量都在增长,但没有任何一种类型的增长速度超过恐怖片。研究发现,我们正处于恐怖电影的热潮之中。2016年共有1028部恐怖片诞生,数量是2006年的两倍,而2006年的数字则是1996年的四倍还多。随着产量的飙升,恐怖片在所有影片中所占的比例也一直在扩大,从20年前的4%上升到2016年的12%。


这一现象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使得恐怖片的制作和发行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是恐怖片的地位提高,过去制片厂大佬和制作人虽然看到了恐怖片的商机,但他们却把其定位成惊悚片,如今,那些看着80年代恐怖片长大的电影人取得了成功,恐怖片不再被人瞧不起了。


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恐怖片大获成功,从而引发了人们的拍摄热潮。自从《女巫布莱尔》和《鬼影实录》走红以来,它们几乎被当做商业典范写进了每一份新片拍摄计划。据了解,《鬼影实录》的成本仅为1.5万美元,总收入1.93亿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1286566%。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会一窝蜂地陷入恐怖片淘金热了。

 

 

恐怖片变得没那么恐怖了



人们对恐怖片的欣赏口味是周期性变化的,某一时期总是流行特定的风格。比如,随着血腥、暴力、骇人等元素的持续不断加码,这样的重口味最终会到达一个极限,并随之发生转变。当前恐怖片偏温和,不过分渲染血腥、恐怖的氛围,减少给观众带来的不安和紧张感。


 

纪录片数量上涨



纪录片数量上涨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新世纪之初,英国只有4部纪录片发行。16年以后,这一数字飙升至108,占电影发行总量的13%。遗憾的是,尽管纪录片在数量上保持了戏剧性的增长,但票房收入几乎没有改观。英国纪录片收获的票房仅占总票房的0.5%。


 

宗教题材的影片“闷声发大财”


在很多人印象里,宗教题材的影片偏小众,市场空间有限。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过去十年最赚钱的就是宗教题材影片。例如,《耶稣受难记》总共获得6.12亿美元收入,预算仅3千万美元,投入回报比为2,040%。有一些成功的基督教题材电影甚至很多影迷都没有听说过,但是这类影片的票房收割能力相当惊人。据统计,《上帝未死》、《战争房间》、《勇气》、《天堂真的存在》这四部影片的票房预算比分别为3,132%、2,260%、1,381%、844%。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片在家庭录影和视频点播上的表现也很抢眼,从而帮助影片增加了总收入。


不过,宗教题材的影片很少闯入主流观众的视野,传统影评人对其评价也表现得十分苛刻。《洛杉矶时报》就形容《战争房间》是一部“非常冗长、过度沉闷的家庭剧”。总体来看,这一类型的影片在Metascore评分都不高,在过去二十年间,最卖座的20部宗教影片的平均分只有37分,票房前2000名的影片平均分也仅55分。

 

数据来源:IMDb, Box Office Mojo, The Numbers, Wikipedia, comScore, BASE,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Attentional, ONS, IHS, Film Distributors Association. 

编译自:48 trends reshaping the film industry: Part 1 Development and Finan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