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吧桂斌:千万级大号和公众号矩阵,本质上都是在做网红
1月26日,华映资本联合地心引力工场,推出2018年首期「斑马学院」活动,聚焦日新月异的流量江湖,近30家企业一同“扫雷”,互通经验,解决流量运营痛点。本文整理自开始吧副总裁桂斌在活动现场的分享。在他看来,内容营销进化时代,社交媒体本质上是做网红,搞定流量首先要获得信任。
来源:地心引力工场(ID:dxylgc)
简单一点说,开始吧是做线下商业空间的股权众筹平台。比如你想开一家酒店,开一家餐厅,都可以在我们这个平台上众筹。
这个事情,用传统的流量方法很难去做,因为我们自己又是媒体出身,所以就做了新媒体的账号矩阵。
目前大的流量入口已经被几大巨头圈住,我们只能在巨头的规则下面,分点小流量出来,然后把这些流量整合起来,做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社交媒体本质上就是做网红
为什么会去做这件事,首先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交媒体和分发媒体有本质的区别。
分发媒体依托的是算法,基于算法知道用户想要的是什么。一切以算法为基础的东西都是分发媒体,包括微博都越来越分发媒体化。
社交媒体的本质是信任,我信任你说的。这种信任的关系,相对来说需要很强的背书。
我们没有太多去做分发平台,开始吧主要还是依托社交媒体在做。当然分发平台也有很大的价值,摸清楚了分发平台的规则,也会有很大的曝光量。
比如最近火热的微头条,我觉得这个产品有可能会替代微博。
回到社交媒体,我认为社交媒体本质上就是做网红。大家都是在打造网红,因为人还是更喜欢有温度的东西,有热量的东西,一个人可以有,而机构没有。
所以我们基于网红的人格化属性,打造了一批账号。
其实社交媒体的网红,也存在一个天然的鄙视链,从审美或者赚钱能力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
最赚钱的一定是精神导师型。他们主要输出价值观,这些人一般都有大批盲从的粉丝,他们的变现手段往往都是高毛利的,包括知识付费的课程,公众号接的广告等等。
中间一层,是美学顾问型。比如微博上变现的各类博主,不管是卖衣服还是卖美妆,效果都不错,其实这种顾问型的网红还可以卖更多东西。包括一条在内,一条虽然没有做人格化的形象,它本体还是关于美学的认知提升。
然后再往下,是新闻主播型。这个是大家的刚需,大家都需要信息这一块的内容。新闻主播的曝光量也很大,包括广告做的也很好。
最后是段子手型,有很大的曝光量,不过由于各种政策越来越严,这些人会有更多的风险。
千万级的大号VS公众号矩阵
我们去做这些公众号,并不是真的想做一批号,而是我们找不到流量的来源。
百度的搜索流量我们买不起,直接投广告到APP也不划算,于是我们就自己做了一批矩阵号。
这些号都是根据用户的画像来做的,我们总结了几个用户的关键词,一个是女性,一个是一线城市,一个是高感性。
这些女性的生活场景可能有哪些?我们把它一个个拆开,我们不是为了流量而做流量,重要的是这些流量,需要多少成本去获取,多长时间可以回本,这个回本的周期是不是够快。
我们想的是如何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我们把这些女性的需求分为两大场景,一个是在家里面,一个是在家外面。
比如“拜托了收姐”,她就是做收纳的;“简二家”是做整个家庭的软装,装修住宿,提升幸福感的一些东西;包括“芍药姑娘”做的是花草这一块。
在家外面的话,就是逛吃逛喝。
通过这些号,我们拿到了一批非常有粘性的用户,这些用户对我们整体业务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我们做的矩阵号就像自营的MCN,之所以会做矩阵,而不是去做一个超级大号,是基于大号和矩阵各自的优缺点。
大号的优势,首先是品牌集中。比如在微信端,大号一定是品牌集中的,它有规模效应,当粉丝到了一定体量后,一旦翻滚起来只会更强大。
大号的的运营要求其实是比较低的,内容定位是所有的人群,运营只需要围绕着单个号的数据去做就行。
但是大号也有问题。在微信体系里,当你到一定体量之后,再往上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就算你抓住了平台的红利期,大部分人可能对你的账号已经有印象了,他会关注之后又取关,这样你往上走就很难找到新的用户,这个池子可能就这么大。
大号的用户画像很模糊,号越大越不清晰。你的内容再怎么关联和强化,你还是改变不了用户的认知。
一个账号的天赋资源也是有限的,你微信里每天最多发八条内容,做到死也就只有这些内容。而反过来,矩阵的优点就是成本上相对更低,用户画像可以更明确一点。包括整体的资源会更多,矩阵号之间互相可以导流,彼此做支撑。
但是矩阵的问题是,启动真的非常难,品牌会更加分散。品牌分散是我们一个比较吃亏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做了一个涵盖2000万粉丝的矩阵,包括十多个人格化的新媒体账号。
内容也具有工具的属性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关于人的欲望或者人性的东西,其实一直都是这样。
媒体人可能比较骄傲的事情,就是善于去看一些人性本质上的东西,更善于去讲故事。
你会看到互联网上很多大V,包括很多出爆款文章的人,都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过来的,他们最基础的能力,其实是就是传统媒体讲故事的能力。
他们把这些基础能力,放在今天的整个传播渠道里,做了一个产品的适配。
比如咪蒙最近在讲,她是如何规模化的做内容的,当然你不可能完全按她那个方法去做,但本质上她就是把传统的故事,放在了微信的体系里,公众号的传播体系里。
或者说是微信朋友圈里,在朋友圈的法规体系里面做了一个适配,然后她就拿到了头部的流量。
在“简二家”这个号上,我们也做了一些电商的尝试,效果还不错。
但是我们本质上没有想去做这一块,没有为了变现而去做电商,更多的是用户提出了这一块的需求,我们考虑的是用户的需求逻辑。
那为什么我们又能够卖那么多货呢?我总结下来,我们提供的各种内容,它慢慢具有了工具属性。
举个例子,我们每周会推一条目录文章,就是把我们之前的文章,按照不同的家庭功能区间去分类,这样的文章阅读量很快就上来了。
这样一种工具性很强的内容,它能链接每一个用户,创造非常多的可能性。
新零售的本质是人,而不是流量
大家如何看待新零售?
新零售的概念是马云提出来的,很多人认为新零售是以流量为先的,线上流量逐渐见底,反而是线下有了新的可能性。
这种变化最早的体现是在手机行业。小米卖不过在线下疯狂开店的oppo和vivo。然后小米也去铺线下,整个销量就上来了,小米现在号称自己的评效比只比苹果差。
所以很多人在想,新零售的本质是不是流量?按我自己的理解,流量其实把新零售物化了,真正回过头来讲,新零售的本质还是人。
人在哪里,人的需求是什么东西?
零售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行为,它本质上是针对一个用户的行为的预测,对于用户未来的消费的预测,然后我们去做一些对应的产品。
而现当今,人的变化主要包括两类人。
一类是70后80后,他们属于变革时代的人。比如我是79年出生的,我经历过下岗,经历过大学不再包分配工作,经历过高校扩招,也见证了房地产的飞速发展,经历过两次股灾。
70后80后这批人,我们从bp机,到手机,再到移动端的高速发展,我们的需求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90年代的时候,我觉得我挺潮的,听的音乐全是打口带,全是欧美的摇滚乐。现在的话,我知道我不潮了,现在大家都在听嘻哈。
第二批人就是90后。90后基本上是原生的互联网居民,一开始就生长在数字环境中。他们大概在01-02年的时候,就开始接接触PC了,到他们十一二岁的时候,基本上整天都在玩手机,这些变化背后是完全不一样的需求。
比如所有shoppingmall里一楼的店子全变掉了,以前都是鞋店啥的,现在鞋店全死掉了。因为这一批长大成人的90后, shoppingmall里的鞋店,对他们毫无吸引力。
这一块可能才是新零售的本质。
开始吧平台上,部分参与众筹的休闲类项目
个性化需求和美好生活
03-04年的时候,我在做一张生活消费的周报。我记得我们做的第一期主题,是关于LV的专题,我们做了16版的内容,都是在普及LV的相关知识。
那时候很多人都买不起LV,也不知道为什么LV这么贵,所有媒体的内容主要是在做时尚大品牌的普及,比如一些最新限量版的介绍。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已经在快速扩张。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价格是当时用来区分阶层或者品位的标准,当时的人是通过买贵一点的奢侈品,来显示我的与众不同。
而到了2010年,我们再做选题的时候,主题叫做“把logo踩在脚底下”。这个时候大家关注的是土地和小孩,这里面的区别就是,大家不再关注价格了,或者说大家都开始有钱了。
大家开始追求体验,都在寻找更有个性的设计师品牌,我们每个人都要重新把自己包装起来,我需要告诉别人,我的品位,然后品味相同的人才会在一起。
这样的一个趋势,现在越来越明显。在整个消费领域,大家都在强调个性化的需求,而不是标准化的需求。
越往上层去看,你会发现标准的东西不再受欢迎,越来越让位于一些个性化的品牌和产品。
我们团队一直在讲美好生活。
“好”就是性价比,性价比高很重要,性价比不在于便宜或者贵,而是我能提到得到我想要的这些东西。
而“美”更多的是愉悦感,它到底能不能给你带来愉悦感?这对女性用户来说非常有必要,可能和男性用户会不一样。
这种愉悦感要求做内容的人,在选题和内容本身有意去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我们做的还算比较精致,始终想的是用户看了这个内容会不会不舒服。
如果能持续产生这种带来愉悦感的内容,大家对你的忠诚度会慢慢提升,它会慢慢崇拜你的人设。
这样才能离我们设想的美好生活更近,才能去做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内容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杨德昌1994年拍的电影《麻将》里,有一句台词,特别适合做这个时代的注脚: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就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所以你只要用诚恳的态度告诉他,他想要什么就对了。”
因为现在的信息实在太过载了。
我们为什么要看今日头条?其实不是为了获取信息,看头条已经变成了一种娱乐方式,你在里面一点有用的信息都得不到。
我们又想要去找一些好的信息,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最后有效的还是你的朋友圈,为什么?
朋友圈相对来说,你会比较信任,大部分人有一层社交背书在里面,这些人在帮你做信息的选择,你会认为他们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其实你自己在看朋友圈的时候,又做了一次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会最终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那我们这些做内容的人,或者做流量,把自己打造成网红的人,我们要想的是怎样给大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让他们觉得我们生产的东西真的有用,这样才能让他们围绕我们去做很多事情。
当然这样说,还是比较表面,只有你在做内容的时候,心里面真的这样想,这个事情才可以做的长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