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转疯了!“番茄炒蛋”被喷,又现网友神回复...
出国留学不会做“番茄炒蛋”,紧急求助妈妈
中国学生伊恩,来到美国留学的第8天。
聚餐时,伊恩想做一道入门级的中国家常菜番茄炒蛋。
可是看看他的厨艺水平,打个鸡蛋,蛋壳全都掉到碗里:
不知道怎么做的他,情急之下发信息求助妈妈,问番茄炒蛋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
在大洋彼岸的妈妈发了一条语音指导信息,耐心地讲解每个步骤。语音中,妈妈教了一半,爸爸也来了。夫妇俩你一句我一句,儿子愣是没听清楚。
儿子对妈妈说:你这不行
这个时候小伙伴们都准备好了,伊恩的还没下锅呢。
这时,手机上突然跳出了一段视频,是妈妈在手把手教学怎么做番茄炒蛋:
有了妈妈的帮助,伊恩的这道番茄炒蛋大受好评。
最后意识到,爸妈原来是凌晨4点多夜爬起来教他做菜
后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国内有12个小时的时差,爸妈原来是凌晨4点多夜爬起来教他做菜。
妈妈一边炒菜一边教学,爸爸负责录视频:
教完了,也不去睡回笼觉,在等待儿子的回复:
惊现网友神回复...
不得不说,提番茄炒蛋这道菜,几乎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都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胃口不好。”
“吃番茄炒蛋吧,开胃!”
“今天好饿啊!”
“来一份番茄炒蛋吧,下饭!”
“天气好热啊,懒得做饭。”
“番茄炒蛋拌面吧。”
“天气好冷啊!”
“番茄炒蛋盖饭吧,热乎乎的!”
别笑,就问你中枪了没?
这道菜似乎可以随时随地戳中每一个人的泪点、笑点,当然,还有馋虫!!就问你,这道菜对中国人到底重不重要!!!
这则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却两面倒。
有感动到哭的~
@Anges萍萍于:虽然是广告,但是我哭了。
@ocil_lico:感觉从某一天开始就变得很脆弱很想家。这个广告真的太走心了。
@_FANFAN呐:.....看到时差那儿一瞬间泪目。
@落花雨hhh:虽然只呆了一个多月但是好像特别能理解这些…看了好戳泪点
与此同时,一些网友吐槽视频中的男生是个妈宝,长这么大不会做番茄炒蛋……
@沈涛:很明显的是,这种“妈宝贝”与宅男是可以挂上号的,生活不能自理,不善与外界沟通,唯一可以“欺负”的就只有虐爱他的人了。这种自私的人格对应的往往的确是让人感动的“母爱”,却掩盖了缺失的价值观。
@五月余温:番茄炒蛋的广告有啥好表扬的?随便百度一下就能搜到菜谱,各种做菜app也多了去了,有直接的办法不用,反而第一时间在微信问有十几个时差的老妈。是在宣扬“妈宝”吗
@黄小仙_MoKa:这大概是妈宝男的日常吧,一声叹息
@污力韬涛:对,看的特别生气,很想问被感动的人,感动过的点在哪里??
网友表示,不会做饭可以网上搜教程呀。
@喵喵酱1128:怀疑这小哥傻
网上啥教程没有哦?
@remilia丶映白:
可能我切入点不一样,很奇怪番茄炒蛋都不会做的人为啥要跟别人吹嘘要让别人尝一下最正宗的中国料理 还什么都问妈,不能自己查搜索引擎吗
@-qiyanqiyanqiyan黄小花:这个小哥太傻了吧🙃🙃🙃
不过,也有网友反驳道,越家常的菜越想拿给朋友品尝,就越是会问自己的妈妈。
@伊殇_要_做微商:其实……我想说……不知道是不是都跟我一样,越家常的菜越想拿给朋友品尝越是会问自己妈……因为这种家常菜总觉得网上的没有自己妈做的好吃,有一种全世界这道菜我妈做的最好吃的感觉~所以我在朋友家露一手什么的也是第一反应会问我妈
@我是尊贵的会员:可能是因为这道菜最简单,最家常。一般人最想想到的大都是问妈妈。我小时候,我妈没在,我哥给我做饭,他说他可厉害了,给我做了西红柿炒鸡蛋🙈我姐前两天做红烧肉也是边打电话边问我妈,我们压根没想起来百度
有的人第一次做饭也是全程打电话问父母怎么做的:
@只想做一只安静清购物车的单身狗:事实就是我第一次自己做饭就全程打电话问老爹怎么做的,老爹没有接电话前那个焦急,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整个人就是热锅上的蚂蚁,现在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太傻了
除此以外,还有网友的关注点偏了,比如有网友表示“这是广告?我咋没发现”,也有网友说“我倒是记住了12个小时的时差 ”,还有网友的关注点是:
@陈曦-说:凌晨四点叫醒你的,不止是闹钟,还有一个不会炒番茄炒蛋的熊孩子。
@郑执:真正硬菜是炸花生米 火候掌握 高低立判
@作死元神:啥?番茄炒蛋?我们大学食堂只有番茄炒西红柿
@颠沛流离啊:大家不要纠结男孩深夜打扰父母的问题了,只是剧情需要,主题表达的明确!
@快看漫画:世界再大不过是一盘番茄炒蛋?那么,本人真诚发问:番茄炒蛋究竟是甜的还是咸的?
编辑:张力友 骆沙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综合整理自中国日报双语新闻(ID:Chinadaily_Mobile)、钱江晚报(ID:qianjiangwanbao)、新浪微博、腾讯视频
点击上图查看:
《@没房的年轻人,你们的生活将发生重大变化!》
点击上图查看:
《浙江大学宁波校区要来了!过去10年,我国本科高校增长这么多…》
点击上图查看:
《30多所高校要改名!校名“牛”了,高校就“牛”起来了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