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节,用担当书写时代华章!

毕节发布 2023-01-31

12月9日下午,七星关区生机镇庆坪村西山坪组,果农许明祥的柑橘基地里欢声笑语。



从毕节慕名前来采摘椪柑、脐橙的两批共21名客人一边品尝着新鲜的柑橘,一边把采摘好的柑橘装进提篮里。在许明祥妻子的协助下,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每人几十斤不等的柑橘就全部准备就绪。


在客人采摘柑橘的过程中,许明祥用塑料布扎紧竹篮口,背上150斤左右的竹篮,骑上摩托,越过山间小路,将这些柑橘送到1公里多外的公路上,称量、计费、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我家5口人要收8000多斤稻谷,一天背四回稻谷,都累得不行,而且收入不高。现在公路修通后,家家户户都是用摩托车运,我一天可以跑30个来回。一年下来,我的桃子、李子、西瓜、柑橘等可以卖20多万元。”


许明祥一家如今丰收的柑橘等水果,在几十年前是不可奢望的事。那时,地处赤水河畔的生机镇5个村,是典型的“眼望河水喊口干”的贫瘠村落,靠天吃饭,入不敷出。



从1954年到1976年在这22年的时间里英雄的老一代生机人在身处困境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战天斗地他们或穿着草鞋,或打着赤脚手拿钢钎,肩扛锤子、錾子用自制的“黑火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十大沟渠在荒山野岭间修筑了八大水库成为毕节乃至贵州水利建设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铸就了毕节绝地突围自力更生的“天渠精神”丰碑

如今受益于这些“绝壁天渠”生机镇赤水河沿岸5个村的山野变成了稻浪翻涌、瓜果飘香的鱼米之乡






青山绿水是根本 种好护好勇担当


如果说“天渠精神”是一种壮士断腕、向死而生的绝地突围那么用毕生的精力带领乡亲们种树、护河的文朝荣、罗光贤等人则是深明大义、时不我待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勇于担当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物化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得利益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赫章县河镇乡的海雀,彝语的意思是“一个山塘接一个山塘”的村寨,海雀不但没水,而且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上世纪80年代曾以“苦甲天下”而闻名全国。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雾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这段顺口溜,就是海雀村当时极度贫瘠的真实写照。当时,由于过度垦荒,海雀村生态极端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不足5%。198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33元,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


为了改变这种“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也没有一家有一张像样的床或被子”的现状,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就带领村民种树,他认准一个道理:“只要山上有树,就可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树一棵棵种下去,山一片片绿起来。文朝荣带领群众在荒山上种植华山松、马尾松共13400亩,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70.4%;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33元增加到2019年的16200元。今年8月,海雀村260户995人全部脱贫。如今的海雀村,已从“苦甲天下”到户户小康,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朝荣也被中央组织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1月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在大方县光华村,有一位被称为“格里河的守护神”的老人,他就是有40多年的“村官”生涯的罗光贤,在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的时间里,除了修公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以外,他更多精力和心血,几乎倾注在对格里河的管理保护上。


格里河全长87公里,流经大山、长石、果瓦、瓢井、达溪、三元、星宿7个乡镇27个自然村。未实行河长制的格里河一度污染严重,居民生活垃圾大多倒在河里,沿河养殖场、厕所的粪便也直接排到河里。



“格里河流域涉及两三万人的饮水问题,所以我们只能把管护工作细化再细化,落实再落实,这不光是哪一个人的责任,也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万一管理不好,影响发展,影响健康。”


在数十年的坚持与奉献中,罗光贤得罪过亲人,负过伤,但他却初心不改,一往无前。在他的带领下,以前脏乱不堪的格里河,现在成了沿河两岸村民的饮用水,而且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如今,光华村8个村民小组已经实现了组组通乡村公路,村内建起了农贸市场,开办了“黔诚连锁超市”逾百户,销售金额上亿元,村民们就此摆脱了贫困。


其实像文朝荣、罗光贤这样老当益壮壮心不已的老愚公毕节还有很多如绿遍荒山人未老的大方县六龙镇全国劳动模范李淑彬纳雍县新房乡长沟村的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杨明珍织金县熊家场乡的绿化“愚公”王常鹤金沙县“辞官只为多种树”的杨明生……他们以为民谋利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共同撑起了毕节的一片蓝天






学成归来带民富 谁叫此处是故乡


跳出穷山沟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是无数农村孩子勤奋苦读的梦想然而当一些学子把学有所成回报家乡当作人生奋斗的目标时他们的担当和格局就让人油然而生敬佩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村委会主任张凌,是一名“80后”的返乡创业青年。2006年,他考上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猫场镇箐口村第一个大学生。然而,家境贫寒的他,当时除了亲戚朋友的帮助,箐口村“两委”还发动党员群众捐钱,资助他解决上大学的入学费用。2010年,张凌大学毕业后,辗转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的多家公司,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7年3月,张凌在家乡猫场镇党委政府的邀请下,毅然决然地将在贵阳开办的公司委托给他人后,回到家乡箐口,被选为村委会主任。



在张凌的带领下,箐口村的民心凝聚了、人力资源整合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短短几个月,箐口村“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村民从原来的“等靠要”变为“撸起袖子加油干”,曾经荒芜的山头如今已全部种上了经果林。目前,张凌已带动全村215户种植猕猴桃1250亩、布郎李800亩、青脆李1500亩和樱桃400亩,养殖中华蜂近800箱,初产期可实现总收入300.5万元,户均增收4800元。


张凌用他果敢的工作作风和不菲的业绩诠释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责任和担当在家乡的山山岭岭和广袤的田野间抒写了一份优秀的人生答卷


而在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威宁,更有一名新时代“知青”的“娃娃支书”,他心系家乡,团结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今年27岁的胡钧溥,出生在威宁的一个普通家庭,2016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家乡最偏远的石门乡工作,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



从大学生到村党支部书记,从都市到乡村,在胡钧溥看来,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初心。“国家号召大学生们积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长成才,这就是年轻人的选择和使命。”


2016年12月,胡钧溥到团结村报到,这个边远的村子顿时炸开了锅。村民们纷纷讨论着这个新来的“娃娃支书”:“一个大学刚毕业,在城里头长大,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娃娃,能有啥子能力?能吃苦不?”


但刚到村里的胡钧溥请上村主任与副主任,一个组一个组地走访,用6天的时间走完全村的6个组。后来,他又与村“两委”一起,挨家挨户地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渐渐地在他心中描绘出团结村的地形图和“民情”图。


经过几年艰辛的努力,如今,为民解困不辞劳,工作作风踏实的他赢得了全村群众的赞誉和拥戴,昔日沉闷的乡风乡情焕发出勃勃生机,当代“知青”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热血洒在脱贫路 硕果累累慰英魂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全国脱贫看贵州贵州脱贫看毕节在毕节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尤其是万余名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把所驻的村当作自己的家埋头苦干,同心攻坚把扶贫对象当作自己的亲人竭尽所能倾力相助殚精竭虑谋求发展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脱贫攻坚的宏大战役中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颂歌



2019年11月27日下午,大方县凤山乡谢都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员会主任陈永凤,工作期间突发脑溢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5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她倾注心血的一方热土上。


陈永凤自2008年3月至2014年,先后担任谢都村村委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任职期间,她兢兢业业落实好国家各项惠民好政策,没有叫苦叫累,没有向组织提条件、讲理由,一心扑在脱贫工作上。在她几年如一日的团结带领下,2019年3月,谢都村顺利接受了省委托第三方脱贫验收和国家脱贫成效验收。


陈永凤用自己的执着和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责任和担当她为当地群众所奉献的热忱和心血已被他们深深地铭记
2019年10月18日,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共产党员耿展宇,在外出核查贫困户信息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故倒在了扶贫路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3岁。



耿展宇是浙江玉环人,中共党员,2011年8月,他远离故土,以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的身份,从老家来到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开始了他的扶贫之路。8年来,他翻山越岭、走村入户,脚步遍及青龙街道7个社区72个居民组的每一寸土地,将真情和希望带给了千家万户。自2016年分管精准扶贫等工作以来,他带领群众变思路、找产业、谋发展,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等方式,破除辖区土地少、农业滞后的不足,让一项项产业开花结果。


如今谈及家门口的连户路住的小洋房社区老年活动广场……不管说起任何事当地群众始终都离不开“耿主任”三个字耿展宇已然活在他曾经倾注了心血乃至生命的地方人民的心中这也算是对长眠于千里之外故乡的耿展宇一种最好的告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山河换新颜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像耿展宇一样牺牲在一线的还有赫章县白果街道月亮洞村第一书记李绍山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大树村坪子组扶贫干部李清平纳雍县乐治镇青杠社区驻村干部廖永国纳雍县珙桐街道临聘志愿者罗朋……他们所留下的扶贫成果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怀念他们也如一盏盏高悬的明灯照亮着奋战在一线的同志前行的路



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11250名驻村干部,组建了2219个工作组,深入到120个深度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村,采取“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分级挂牌、责任到人”的方式,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前迈进。


使命在肩,初心如昨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宏大战役中

在生态文明建设

和即将开展的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

毕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

始终坚持以“绝壁天渠精神”为引领

在感悟“战天斗地”精神中

增强“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干劲

在感悟“艰苦奋斗”精神中

增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

在感悟“不畏牺牲”精神中

增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冲劲

在感悟“永不言败”精神中

增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

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意志

干好每一天,积小胜为大胜

进一步凝聚

夺取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全面胜利的

磅礴力量

在推动毕节经济社会发展的

宏伟蓝图中谱写着最新最美的时代华章



阅读推荐


毕节创造了奇迹!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典型


来源:毕节日报全媒体中心
文/刘燎 图/王纯亮 韩雷 张华顺 杨希喆 李学友 吴学毅 姜继森 袁德志 叶启伟 微信公众号“大方发布”、部分图片为毕节发布资料图

监制:谭虎    编审:陈燕民    编辑:张河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