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厂的二次生命:O·POWER文化艺术中心点“亮”城市
华中电厂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这座矗立在深圳华侨城片区北区的重油发电厂,从建厂之初到现在,数数也有30多个年头了。这其中,是一座电厂在时代的浪潮下,所能经历的每个高潮起伏:创立,起飞,蓬勃,衰落。它见证了深圳经济发展最迅猛的时刻,见证了华侨城片区从工业园区到如今鸟语花香的生态社区,也见证了一群电厂工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正如意大利建筑师Renzo Piano(伦佐·皮亚诺)所说,建筑的一大美丽之处在于,每一次它都像是重新开始的生命。此刻,各位所见证的,正是一个电厂的二次生命,从一座电厂蜕变成为一个多元文化艺术中心的、关于连结与新生的故事。
点我一下 焕然一新
▲华中电厂园区全貌️
01
时代热能
故事,还要从1989年讲起。
彼时的华侨城还是个热火朝天的工业区,彼时的深南大道还只不过是一条飞尘土路。经济蓬勃,锦绣中华民俗村景区火热筹建,可整个华侨城片区却锦绣不起来——一周四天有电、三天没电,严重时还调转过来,四天没电、三天有电。
华中电厂就是这时候诞生的。由华侨城建设指挥部牵头,一座以重油发电的自备燃油电厂亟待面世。
▲2012年华中电厂地理位置图
“1989年,锦绣中华要开的时候,我们建了第一台(发电机组);等到世界之窗旅游景区项目的时候,我们投产第二台二号机组;欢乐谷项目的时候,我们投产三号机组。(电厂)就跟着我们华侨城旅游景区建设的步伐。”厂长潘耿洲说道。整个电厂的运行周期,一共分期分批建成了四台机组。
现代人也许很难理解长期处于电力紧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拿这个炎热的夏天来说,大概就是四天可以睡空调房,三天只能自己摇蒲扇;四天可以刷抖音,三天连微信都不敢回一条。
1991年,华中电厂“#1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发电;1997年,“#4大电机组”投入运行发电。至此,电厂为华侨城片区所提供电力支持占比提升到70%,居民和企业拥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再也不用动辄忍受停电的诸多不便。
电厂开了多少年,这里的每一样设备就运转了多少年。如横亘在厂区南侧的三个大油罐,以精密复杂的处理流程和日夜无休的运作,守护着片区的安宁。油罐里的重油和柴油从蛇口码头运过来,储存,加温,保持粘度,再送到沉淀罐,重油处理分离,然后再输送到主厂房里控制粘度、进行储存,最后到柴油发电机里燃烧,发电,让每家每户的夜晚有了灯光,有了凉风。
▲左上图:电厂发电机组;右上图:电气人员在主控室操作设备;下图:电厂厂房原貌
(拍摄时间:2012年)
电厂一天可以发50万度电,平均跑发300天,一年就是1.5亿度。即便深圳其他地方停电,华侨城片区——康佳集团、欢乐谷、世界之窗、锦绣中华、居民区……也可以做到基本不停电。2005年的夏天特别炎热,有一天晚上用电量激增,沙河变电站在华侨城供电的约八条电缆,突然全部短路烧了起来,导致大范围停电。而正是华中电厂,将四台机组全部开启,工人们硬是顶了一天一夜,保证华侨城片区的社区、酒店、景区等都正常供电。
2006年,电厂走到生命尽头。重油发电不利于环境保护,周边住宅区也陆续建成入住,那年3月,全部机组停止了发电生产,这座整整运转了15年的电厂,就这么沉寂了下来。
02
文化聚能
所幸,故事还没有结束。
就像每个主角都会经历人生低潮,在时代的滚滚车轮下,不可避免地变得暗淡无光。华中电厂的未来,或许是被推倒,成为住宅,成为商场,混凝土梁柱上的“团结,负责,安全,高效”八字生产标语,多年后不再有人记得。
又或许,它能作为工业遗存,在城市里延续新的生命,成为公园,成为社区,成为记忆的承载。
工业遗产,尽管已被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远远抛在身后,却是一个时代、一段兴衰的直接见证,特别是在深圳这个浓缩着深厚的特区奋斗记忆的城市。因此,对于工业建筑的再生利用,更应立足于其自身历史价值与精神承载,探索当下、甚至是未来,它与社区、城市及人的多元共生,在新城市化语境下的精神重塑。
此刻,让我们后退再后退,以俯视的角度,再看看这座电厂:它位于侨香路南侧,东西被天鹅湖花园包裹,拥有亲水生态;往东南方向走不足一公里,便是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四面八方,存在着住宅、商场、创意园区、美术馆等等业态,一侧城市界面,三侧社区界面,绿意盎然,氛围亲近优美。
电厂的下一刻,正应该是辐射四方而又集周边大成者的社区新据点。因此,一个融合社区、亲子、绿化、文化设施的崭新文化艺术综合体,呼之欲出。这其中,既有旧有结构的合理保存应用,也有新的结构、材料、体块等等的融入交织,新与旧的绝对界限将被模糊,让整个园区,成为连续生长的有机体。
2021年,华中电厂改造正式开始。从场地要素和特征出发,新的园区被划分成南北两侧区域,一动一静:南侧临水,结合被保存下来的油罐,形成以景观装置为主的游乐和互动体验区域;北侧则结合一系列保留建筑和构筑物,改造成为新的演艺和文创主题特色空间。
蓝色,成了电厂新生的主色。一方面打破以往工业改造项目中的常规色彩选择,打造一个亮眼、活泼的新打卡空间,另一方面简单直接地映衬“深圳蓝”,这座城市天空的颜色。
南侧的三个重油储存罐,摇身一变成为了“油乐园”“罐花园”。从油罐本身形态出发,圆环状的放射,成为这里景观设计的基底,让游乐场、草坪、绿化带等等围绕着中心油罐向外延伸,形成视觉上的趣味性与空间感。
而在油罐本身,旧有的结构、步梯等等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刷上亮眼的深圳蓝,中间由管道式走廊重新连通。旧的管道设施成为秋千座椅,新的管道设施成为滑滑梯,从中央廊道一头走向另一头,一路经过不规则弹出的圆形窗口,看见时而开阔时而缩小的风景,均是绿意融融,波光粼粼。
北侧主建筑原是电厂的发电机组厂房,也是那15年时光中,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输送电能的始发站。在改造呈现中,鉴于厂房室内光线不足的问题,设计将南立面原有实墙打通,仅保留梁柱结构和吊车架,更换为更为通透的玻璃和钢格栅;二层立面采用波纹肌理,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能呈现出不同姿态;一层则是全新置入的全玻璃圆场,一方面引入更多光线,另一方面也激发室内外的相互映衬和交流。
如今再次步入厂房,一阵宁静与肃穆感袭来:发电机的轰鸣声消失了,新的平和在这里找到落点;光线从四面八方射入,映照在空间两侧的旧梁柱上,那些时代的细纹依稀可见。被前厅两侧长阶所包裹着的,是全新植入的圆筒空间“O空间”,如一座圣殿矗立在建筑中心,支撑着它屹立不倒;又与对面的三个油罐,以相似的形态进行着新与旧的历史对话。
建筑改造设计重新置入的圆筒空间,光线与白墙、旋转楼梯相得益彰。
光穿过圆筒空间天窗的斜向杆件,在内壁留下婆娑的影子,照亮其上印刻着的一句话:“制造快乐,人人有责。”正是电厂成为新生艺文聚能场的精神注解。
沿长阶向上走来到建筑后方,便是新的专业实验剧场“POWER剧场”。封闭式的黑匣子空间,突破了传统镜框式的舞台设计,可活动伸缩的座椅,让艺术展演能够在空间内的任意角落进行。
过往,这里输送电能;现在和未来,这里继续用故事输送信仰。
从剧场出来走向室外通道,又到了侨香路临街,地势的变化让建筑有了高低差的出入口,也与城市界面有了不同过渡。“后街”区域则作为临街空间,置入多样化的文创商业类型。
主厂房西侧原来的油泵房、消防泵房、圆形蓄水池,在改造过后,以三个独栋建筑的姿态,与原来的冷却塔、现在的“水之塔”围合,成为容纳休憩、商业、户外表演等功能的崭新场所。混凝土结构在加固后被保留了下来,原有的形态与新的材料混杂,加以深圳蓝的色彩点缀,别有一番趣味。另一侧,“团结,负责,安全,高效”八个大字保留在混凝土石柱上,反而又成了某种具有艺术气息的装置。
以上,便是华中电厂在15年光辉岁月后的二次生命:O·POWER文化艺术中心。
03
时空重叠,能量延续
华中电厂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诉说。而O·POWER文化艺术中心的故事,也还有很多很多,等待发掘。
建厂伊始至今的30年,深圳早已成为超一线城市,承载着国内位列前三的GDP总量。30年,足以让一个片区的万家灯火,蔓延至一个城市的璀璨星光。30年,当年电厂职工早已四散天涯,有人退休,有人在新的岗位上,时而想起曾经在电厂的青春热血。
而30年后的如今,电厂生命的下半段,才刚刚开启。
近日,O·POWER文化艺术中心宣布启动开园季,在8月至11月推出逾50场文化活动,充分激活园区空间,并积极呼应2022华侨城文化旅游节华南分会场“美好生活指‘南’”的理念,为公众打造一个更具活力的艺文生活聚能场。而作为园区内艺文活动的主力发声场所,O空间和POWER剧场亦就此揭幕,宣告“艺术即将发生”,剧目演出、戏剧沙龙、亲子活动、音乐演出等演出活动将在这里轮番上演,在线上线下呈现多元内容,打造丰富视听盛宴。
▲深圳市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正式揭牌
开园季启动当天,O·POWER文化艺术中心还迎来了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正式揭牌,由中国著名演员王学圻主演的《爸爸的床》,亦作为开幕大剧亮相POWER剧场。它将以崭新的姿态,承载起华侨城片区甚至整个城市文化枢纽的新功能:实验剧场、多元创意空间、咖啡馆、酒吧、新式茶饮空间、花艺空间、品牌集合店,或是游乐园、戏剧广场、多媒体展厅、喷水池、绿植公园……
▲《爸爸的床》剧照
▲现代舞《蜕变》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同时,它也仍然是当年那个辉煌的电厂,人们将通过这里的建筑物、油罐、灯柱、路牌、混凝土梁柱……寻得昔日温暖,又会在这些新与旧的有机共生中,看见城市艺文生活的崭新可能。
而这,正是华中电厂蜕变成为O·POWER文化艺术中心的最好注解:能量不断,精神永恒。
嗨玩全程 乐在此城
请扫描或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下载华侨城官方APP“花小橙”
启欢乐之旅 享更多优惠
—— END ——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丨阮海铃
本期编辑丨周芷婷 陈丹
内容来源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海南华侨城文化演艺、华侨城文化置业、华侨城水电、深活方式